孩子偷拿行為背後原因及對策(李子勛)

導讀: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或學校後,家長經常會發現這樣的問題:孩子經常會把其他小朋友的東西拿回家,小的孩子可能是其他小朋友的卡片,玩具,鉛筆橡皮等等。家長發現後問孩子,孩子可能會說是小朋友給的,或者是撿的。大一點的孩子甚至還會偷偷從父母或別人的錢包里拿錢。父母發現孩子的偷拿行為後,責罵過,體罰過,可孩子甚至還是屢教不改。這種行為,令家長和老師煩惱不已,由於屢管不禁,甚至好多家長和老師也對孩子喪失了信心,並由此給孩子下了「偷竊」的定義,認為這樣的孩子已經就是小偷,沒有了前途和光明,為孩子今後的人生擔心和痛苦不已。

那麼,為什麼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是什麼呢?一、2-3歲的孩子沒有「你的」「我的」之分 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這時是沒有「你的」「我的』概念的。他們會認為凡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可以拿過來據為己有。所以當他見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就會不管是誰的,就要拿過來或搶過來作為自己的。這時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不能說偷的,因為這時孩子的行為是無意識也是無道德之分的。二、 孩子的滿足心理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或文具,向父母要,而父母認為這個東西沒有必要,也不需要,更不徵求孩子的意見,而是粗暴的拒絕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的需求心理沒有得到合理滿足。當孩子的滿足慾望沒有得到滿足時,其強烈的慾望需求,就會導致孩子為了滿足自己慾望而去偷拿錢,或偷拿別人的東西。三、 虛榮心的需要 一些新潮時髦的玩具或文具等,其他同學都有,而自己沒有,會被同學笑話。這時孩子會感到自己很沒面子,虛榮心和攀比心在作怪。而父母又經常不會滿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為了不被同學笑話,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孩子就會偷偷把別人的拿過來據為己有,甚至會從父母錢包里偷偷拿錢去買,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四、 精神情感方面缺失 在心理訪談節目里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小姑娘,總是喜歡偷口紅。從先偷偷拿媽媽的口紅開始,到最後發展到媽媽同事的口紅也在不斷地被偷,給她買也不行,打也不改,偷拿行為愈來愈重,令父母頭疼不已。最後經過李子勛老師尋根究底,才弄清原因:是因為這個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她的爸爸媽媽就到外地打拚,一年也就回家一次兩次的,短短的一兩天,父母回家趟也顧不上認真照顧她,孩子的哭聲也挽留不住父母,尤其是媽媽。但孩子發現媽媽每次回家時都會塗口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就天真的以為,她把媽媽心愛的口紅拿出來媽媽就不會走了。以至每次媽媽回家,她就會偷偷把媽媽的口紅拿出來藏起來。最後即使回到媽媽身邊,這種行為也一直沒有改變,甚至愈來愈嚴重。根據心理學分析,就是因為在幼年時候,孩子對父母愛的缺失,孩子感到孤獨,情感得不到心理上的滿足,導致了這種行為的發生。五、 強烈的佔有慾 有的孩子從小就具有強烈的佔有慾。見到別的孩子的東西,就非要拿到手不可,不給就哭鬧不止,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哭鬧,就縱容孩子的無理要求,把別的孩子的東西要來給自己的孩子。這樣幾次下後,就會給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別人的東西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隨便拿走據為己有。當孩子再大一點的時候,他也會知道那別人的東西不對,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就會偷偷去拿,但並不知道行為的危害性。六、 想買自己需要或喜歡的東西由於父母管制太嚴,不給孩子自主買自己喜歡東西的權利,孩子只好偷偷的拿錢。我的孩子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二年級時,特別喜歡四驅車,給他買的,弄壞了以後,再要錢買,我生氣就不給他買,他就只好偷偷拿錢自己去買。七、 自制力較差 每當看到別的孩子的東西,不管自己有沒有,都會想拿來自己玩一玩,玩完以後,不想再還給小朋友,就會放進自己的兜里拿回了家。八、 家長缺乏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 在孩子2-3歲的時候,家長沒有沒有告訴過他:別人的東西不能要,要用或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必須徵得小朋友的同意才可以,小朋友的東西玩完或用完是要及時還回去的。九、 同伴行為影響 孩子偷拿家長錢,好多也是因為受周圍同伴行為的影響。我的孩子7-8歲的時候,正好搬回家屬大院住,就曾發生過偷拿家長錢行為。問其原因,就是因為大院里就有這樣的孩子。孩子告訴我說,他的一個同學就經常偷拿他爺爺的錢分給他們花。我問孩子:「他爺爺不知道嗎?」孩子說:「他爺爺工資一月好幾千,那麼厚一摞錢放在那裡,爺爺不會知道的。」而爺爺也因為寵孫子,少了錢也不說,認為反正是孫子花了,他不拿也還得給他呢。這一方面說明孩子對錢的多少概念還不是很清楚的,偷拿錢以後有僥倖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孩子偷拿錢的行為是和家長的溺愛分不開的。十、 學校周圍環境的影響 現在好多學校周圍經常會出現一些不良青少年,威逼一些膽小怕事的孩子,向他們要錢要東西,不給就打罵,孩子的人身安全受到影響,但又在這些不良青少年的威逼下不敢聲張,更不敢回家告訴父母事情原因真相,在自己的零花錢滿足不了那些不良青少年,父母又不再滿足自己的額外要求的時候,就會發生偷拿父母或其他人錢的行為。 十一、 在外受欺負,尋求「大哥「保護 一二年級的孩子由於初進校門,膽子比較小,還不太懂事,很容易在學校或在校外被不良少年欺負,同時又被恐嚇不敢聲張,更不敢回家告訴父母,只好自己在外尋求「大哥」保護。而尋求「大哥」就得交保護費,孩子沒錢,又不敢實話實說,就只好撒謊向父母要錢,如父母不給,就只有偷拿錢了。我的孩子就曾經遇見這樣的事情,被高他一年級的孩子追到家門口要他的手錶,孩子嚇得不敢出門,被我遇見,才說實話,並且告訴我,他的同學好多被逼著拿錢拿煙給那個孩子,不給就要被這個孩子的「大哥」打罵,孩子的同學被逼無奈,只好也找「大哥」給處理這件事,而找「大哥」也是要給大哥錢物的。

十二、 與其他同伴建立友誼關係 有的孩子不會處理同伴關係,不善交際與溝通,導致同伴關係緊張,處於孤獨孤立或受欺負的狀態。為了滿足自己與其他同伴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就會採取利用贈送小夥伴一些他喜歡的東西來交換友誼或尋求保護。而孩子的零花錢可能很少甚至沒有,為了滿足這種慾望,孩子只有採取偷拿別人的東西或錢的行為。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孩子偷拿行為的發生。那麼,根據孩子偷拿行為發生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幼小的孩子發生偷拿行為,主要還是因為在幼年時期,父母沒有給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疏於管理,甚至溺愛縱容孩子,以及由於客觀原因導致孩子在精神情感方面的缺失,而導致孩子最終發生了偷拿行為。

根據以上原因,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預防和制止孩子偷拿行為的發生呢?

一、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對2-3歲的孩子,首先要及時進行「你的」「我的」概念的灌輸和教育。兩三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在這一時期,孩子是以自我為主的。當他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就想據為己有,不給就會哭鬧,直到自己的要求被滿足為止。這時的孩子是沒有道德概念的,只是有了「我的」概念。所以,父母從孩子兩三歲起就要培養他的良好習慣:別人的東西不能要,更不能隨便拿。

二、適時適當的給與必要的懲罰當孩子喜歡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等物品時,要明確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動,更不能隨便拿。必須徵得小朋友的同意後才可以玩,而且玩完後要立即還回小朋友,並要謝謝小朋友。即使孩子哭鬧不止,不同意還回去也不行!幼小的孩子可能講道理會不懂,但可以給與適當小小的懲罰,如抱孩子離開,不再同意他玩小朋友的玩具,幾次這樣的懲罰,孩子就會知道借了不還的後果的。

三、及時滿足孩子的合理物質需求幼兒園或剛進學校門的孩子,家長要及時檢查孩子的書包玩具,發現有多出的玩具學慣用具等要及時詢問孩子是怎麼回事,一定不要一發現問題就立馬訓斥孩子:「怎麼偷拿別人的東西?」而是要和顏悅色,蹲下來平視著孩子,問問他是不是忘記還給小朋友了?還是因為喜歡而拿回來的?如果是孩子偷偷拿回了別人的東西,要問清偷拿的原因,然後告訴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向孩子講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對拿回來的東西,要告訴孩子明天一定要還給小朋友!而且要養成好習慣。同時讓孩子向小朋友道歉。如果孩子及時還給了小朋友,家長也要及時給與肯定和表揚。父母也要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不讓孩子內心留有得不到滿足的遺憾,從而發生偷拿別人的東西滿足自己的行為。

四、教會孩子正確合理規劃零花錢的使用 對學齡兒童,父母可以每周給與適當的零花錢。同時也要教育並教會孩子怎樣合理計劃使用自己的零花錢。但不要粗暴的參與孩子的零花錢的使用。讓孩子通過對自己零花錢的管理學會怎樣理財和合理預算規劃使用零花錢,併購買自己喜歡的玩具用品等。同時也要教會孩子控制自己見什麼要什麼的慾望。

五、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及時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對三歲以內的孩子,父母盡量不要與其長時間分離,使孩子有被拋棄受冷落的感覺。長期分離,會使孩子因為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容易導致產生焦慮,孤僻。而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偷拿行為。確實因工作困難需要與孩子分離時,父母尤其是母親,要經常回家探視孩子,或通過電話、視頻等現代化手段與孩子多聯繫,多溝通,增加感情的交流,減輕孩子的焦慮不安和孤獨感。

六、多傾聽多觀察孩子的語言和行為 家長要隨時通過傾聽孩子的語言和觀察孩子的行為,來發現孩子的周圍環境變化和行為的變化。孩子的內心變化一般會同時伴有行為變化的。如一個聽話的孩子會突然變得敏感和偏激;而一個平時活潑好動的頑皮孩子突然變得很乖,很聽話,不再出去瘋,也不出去找小夥伴,但同時或開口吞吞吐吐的要錢的借口多了起來。那麼這裡面說明孩子肯定遇上了什麼問題而又不敢和父母交流。此時細心的父母如果能很好的和孩子交流,就會發現孩子多數時候是遇上不良少年的威脅了。

七、父母要隨時了解孩子結交朋友的類型 作為家長,在孩子進入學校以後,就要指導孩子怎樣結交朋友,應該結交什麼樣的朋友,都要給與明確的指導。如果孩子已經結交有偷拿行為的孩子,父母也不要強行制止孩子,去全盤否定孩子結交的朋友。可以和孩子討論這種行為的對於錯,讓孩子明白偷拿行為是不對的,有這種行為孩子也是不受歡迎的,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後再自己去決定是否再和這樣孩子去結交,或怎樣去相處。但一定告誡孩子,這種偷拿的行為不要去學。

八、經常採取多種形式告訴孩子偷拿行為的危害性對已進入5-6歲的孩子,要經常以講故事的形式告訴他,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偷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行為,是要受到批評甚至受到懲罰的。再大一點的孩子,就要及時進行普法教育了。可以通過電視,報刊上的事例,告誡孩子,偷拿行為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甚至是要受到法律懲罰的。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分享孩子的意見,是孩子從小樹立法律意識。

九、正確處理孩子的偷拿行為對已經發生甚至多次發生偷拿行為的孩子,家長也一定不要著急上火,去打罵孩子,甚至由此就給孩子下一個已成「小偷」的定義。家長一定要先穩住自己,以溫和的語氣,詢問孩子最近是不是需要錢,或是不是遇上自己喜歡的東西了想要買。了解孩子偷拿行為的原因並進行分析。告訴孩子,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家長是會滿足他的。但一定要說出來,讓父母知道他的需要,父母可以和他討論一下這項支出,但一定不要去拿別人的,更不能自己偷偷的拿錢去買。告訴孩子偷拿錢的行為的危害。在這裡家長一定不要打罵孩子,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相信孩子的話,並相信孩子肯定會改過來的。如不分青紅皂白打罵孩子,就會導致孩子產生懼怕心理,就是拿了錢也不敢實話實說的。

十、加強家校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校行為 家長也要及時和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行為情況和交友情況。了解孩子學校周圍是不是有不良少年在脅迫威脅孩子向他們要錢要物,才導致了孩子偷拿行為的發生。在了解了孩子的困境後,父母要及時協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並給予孩子相應的鼓勵和支持,使孩子有安全感,明白自己的困境和困難父母和老師是可以給與幫助和解決的。

通過以上對兒童偷拿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對兒童在嬰幼兒時期習慣的培養、道德觀念的教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親子溝通等都對孩子的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如果父母能在家庭教育中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苗頭,及時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也對預防孩子的偷拿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出現問題後,家長能認真思考,及時尋找原因,利用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使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同樣孩子也會很快改正自己的這種不良行為的。錯誤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導致孩子既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錯誤,更不會認真改正自己的錯誤!並且由於家長或老師、同學對自己人格的貶低,最終破罐子破摔,不可收拾。這是我們作為家長要謹記的!

推薦閱讀:

天機不可泄:算命師不為人知的背後
大佬有困難,夫人來救場!馬雲、李彥宏、潘石屹......原來他們背後的女人這麼強 丨大佬腦
溫州老闆「跑路」背後的體制困局
誰人背後不說人?

TAG:孩子 | 原因 | 行為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