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帝禹山河圖見證4200年前的綠色華夏

欲知4200年前的綠色華夏,帝禹山河圖一目了然

帝禹山河圖見證綠色華夏

今天,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正在遭受人類自己的破壞,中國在獲得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自然生態環境也在每況愈下。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有必要回顧人類的綠色文明時代。幸運的是,《五藏山經》為我們記錄下來了4200年前的綠色華夏大地。那個時代的中國有什麼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帝禹山河圖一目了然。我們今天還能夠復原再現當時的綠色環境嗎?全看我們自己今日、今後如何去做了。

一 、問題的提出

筆者在1993年撰寫《天災、人禍與生存之道》(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年出版時,更名為《災禍與生存》)一書時,提出「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人類生存三原則。不久,上述人類生存三原則就被社會各界廣泛傳播、認可和提倡、發揮。

應當指出的是,三善待原則的提出,乃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之上,即人類的技術發展,已經使人類擁有能力去毀滅自己,毀滅生命,毀滅孕育滋養生命的大自然。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必須要善待自己(包括人類的個體、同胞、同類),善待生命(包括所有的生命形式,它們共同構成了生命環境和生命鏈),善待自然(包括大地、山川、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太陽系,甚至全宇宙)。

毋庸置疑,今天的人類以及世界各國政府,並沒有完全履行三善待的生存原則,中國也不例外。事實上,短短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幾乎砍伐了所有的原始森林,幾乎截斷了所有的大江大河,幾乎污染了所有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幾乎吃盡了所有能夠吃的野生動物,沙塵暴則吹遍了華夏大地,吹到了美洲。

這種變化速度簡直太令人吃驚了,我們中國人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放棄了與人為善、天人合一的理念。但是,中國人原本並不是這樣功利到愚蠢地步的,華夏大地的景觀原本是迷人的宜人的。為了讓今天的中國人警醒,筆者願意介紹一幅展現4200年前綠色華夏的巨幅畫面《帝禹山河圖》(五藏山經藝術地理復原圖)。

《帝禹山河圖》(創意王紅旗,繪製孫曉琴)創作完成於1999年9月9日,畫面高5·4米、長7·8米,總尺寸42平方米,畫面內容依據帝禹時代的國土資源考察記錄《山海經·五藏山經》。《五藏山經》記述有東、西、南、北、中五大地理區域的26條山脈,共計447座山,涉及水系258處、地望348處、礦物673處、植物525處、動物473處,以及人文活動場景95處;考察地域東達東海列島(包括濟州島、鹿兒島),西至天山山脈,南抵台灣海峽,北至蒙古高原,面積達數百萬平方公里。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大規模地理考察活動,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二 、為什麼說《五藏山經》是帝禹時代的文獻

筆者在《山海經地理復原圖注》、《全本繪圖山海經》(尚未出版),以及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等著作中指出,判斷《五藏山經》為帝禹時代文獻的主要依據如下:

1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華夏大地山川進行官方大規模地理考察活動,只發生過一次,即由帝禹親自領導,伯益(山林資源環境部長)主持,大章和豎亥(測繪工程師)具體實施的國土資源考察。這次地理考察活動,被記錄在先秦典籍《山海經》、《呂氏春秋》中。

2 、《五藏山經》沒有記錄任何帝禹時代以後(夏商周)的人物或事件,因此它的撰寫應當發生在夏代之前。需要說明的是,禹和啟並不是簡單地像流傳中所說的父子關係,實際上帝禹時代與夏代乃是兩個各自經歷很長時間的朝代。

3 、《五藏山經》記錄的犰狳、斑馬等動物,已經滅絕或遷徙到華夏地區以外,這就從一個側面表明《五藏山經》文獻的古老和真實。參閱李約瑟撰寫和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七卷,該卷首先用中文撰稿並印行,書名為《中國古代動物學史》(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作者郭郛、李約瑟(英)、成慶泰)。該書指出:中國最古老的科學典籍《山海經》、《爾雅》中動物學知識內容異常豐富···書中絕大部分動物乃是真實存在的動物,經過仔細考證和對比分析,書中確有少數現在亞洲東部已見不到的動物,如犰狳、斑馬等,而大部分動物可以識別名稱和分布地區的幾近290種。

4 、《五藏山經·東山經》的第三條山脈東次三經,記述的是今日山東省的膠萊平原地區和東海諸島嶼。根據《中國自然地理圖集》(地圖出版社)的「華北平原成長圖」,膠萊平原在4200年前至7400年前,始終被海水淹沒著。值得注意的是,東次三經的文字記錄,表明當時的膠萊平原被海水分隔。由於秦漢時期的人們儘管隱約知道「滄海桑田」的變遷,但是並不確切知道膠萊平原曾經被海水淹沒過;因此,東次三經的記載,不可能是秦漢時期文人學者編造的。也就是說,東次三經乃至《五藏山經》的考察者和記錄者,只能是生活在4200年前至7400年前之間的人。根據筆者在《追尋遠古的信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一書中指出的遠古神話傳說存在著「時間壓縮律」,7400年前至4200年前,相當於傳說時代(準確說應該是先夏時期)的帝堯、帝舜、帝禹三個朝代。

5 、《五藏山經》成書時代古老的若干其它理由:記述的地理環境古老,大量湖泊水澤已經乾涸或萎縮,許多動物已經滅絕或遷徙,植物分布(例如竹類)南移,均表明自然環境氣候發生較大變遷,而這些變化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與此同時,《五藏山經》的地理資源考察者和記述者始終採用有什麼說什麼的陳述句,當時各地都有由巫師裝扮的半人半獸,人們使用的都是單味葯,顏料多為單色(色彩種類少),普遍採用單一因素進行對應預測,只有東南西北中五方而無九州的觀念,地理方位的描述是線性的(表明當時的部落仍然沿山脈走向或遷徙路線分布),等等。

三 、《帝禹山河圖》展現的綠色華夏景觀

眾所周知,《山海經》是一部非常古老的著作,也是一部大多數人都望而生畏的特別難讀的作品。但是,如果你站在巨畫《帝禹山河圖》面前,無論你的古文基礎如何,都可以直觀地一覽無餘看到並讀懂4200年前的華夏景觀。這是因為,《五藏山經》記述的26條山脈447座山,已經被《帝禹山河圖》的創作者,轉變成為每一個人都熟悉的繪畫語言;每一座山的畫面都是根據《五藏山經》的文字描述,繪出該地的植被、動物、礦產、水系,以及當地居民的活動。因此,你可以看到一個真真切切的4200年前的綠色華夏。

根據《五藏山經》的記錄,絕大多數地區都有著綠色植被,明確記錄沒有草木的山(泛指區域地名),在《南山經》里有13處,《西山經》9處,《北山經》28處,《東山經》20處,《中山經》18處。也就是說,在《五藏山經》全部447處地域里,只有88處沒有植被。有必要指出的是,其中許多「無草木」的地方,或是鹽澤,或是雪山,或是孤島,只有很少的幾處是沙漠。據此可知,帝禹時代的華夏大地,到處都是綠色,到處都是生機盎然的景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西山經》絕大多數地方都是綠色盎然,僅僅有9處缺少植被的地方,是《五藏山經》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里「無草木」最少的一個區域,而它描述的地理範圍正是今天我國的西部地區(秦陵以北,潼關至呼和浩特一線以西的黃土高原,以及河西走廊和天山一帶)。也就是說,在4200年前的帝禹時代,這裡同樣到處都是綠色的原野。但是,今天的黃土高原已經處於荒漠化的邊緣,沙塵暴正在越來越頻繁地掠奪走黃土高原所剩不多的綠色。這樣鮮明的對比和反差,不能不讓每一個華夏子孫進行深刻地反思。

與此同時,《五藏山經》還記錄有眾多的湖泊、沼澤、濕地、水淵、海澤。其中,《南山經》記述有6處湖澤,《西山經》11處,《北山經》15處,《東山經》12處,《中山經》6處,共計50處湖澤(由於存在同名的現象,統計數字可能有少許出入)。從中不難看出,帝禹時代我國黃河以北地區(屬於《西山經》、《北山經》)的湖泊數量非常多。根據《西山經》的記載,當時黃河的前套、後套是兩個大湖泊,河套一帶「其間盡澤也」。遺憾的是,上述北方諸多的湖澤,由於歷史上的掠奪性開發,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綠色華夏文明也隨之而去。

面對《帝禹山河圖》,我們應該警醒!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自己!為了我們人類自己,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需要綠色文明!

帝禹山河圖

開放分類:
畫,山海經


推薦閱讀:

華夏戎狄 七夕
張文木:喀什蘭州穩,華夏西域安
【衣正華夏】
華夏書劍樓達摩易筋經
華夏遺珍_青銅器8_青銅神樹

TAG:華夏 | 綠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