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宋名將—張浚

南宋名將—張浚

  在北宋的半邊廢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個更加虛弱的王朝。金兵頻繁發動的大規模南侵,使它長期面臨著覆亡的嚴重危機。   在高宗、孝宗年間,有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為保衛南宋半壁江山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長期擔任軍事統帥,曾經指揮岳飛、韓世忠等名將作戰;他堅決主張以武力抗擊金國的侵略並收復中原,是深孚眾望的主戰派代表;他經常受命於危難之際並能力挽狂瀾,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就是被譽為「國之長城」的張浚。   張浚(公元1097一1164年),字德遠,漢州綿竹人。政和八年(公元1119年)中進士,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官至大常寺主簿。靖康二年二月金滅北宋後,張浚不肯屈服於張邦昌的傀儡政權,避入太學中。五月,北宋宗室康王趙構稱帝(是為高宗),重建宋政權,史稱南宋。張浚聞訊立即前往效命。 平定苗劉、初露鋒芒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金兵大舉南侵,拔離速部千里奔襲揚州。高宗驚恐萬分,一路狂奔到達杭州。三月,御營都統制王淵被任命為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對揚州潰逃負有重大責任,又通過依附宦官驟然升任高官,激起扈從統制苗傅、劉正彥的不滿。苗、劉利用軍民的憤慨情緒,打著「為天下除害」的旗號發動兵變。他們殺死王淵和作惡多端的宦官康履。迫使高宗禪位於三歲的皇子並由孟太后垂簾聽政。但苗劉集團在控制局勢後不僅沒有大力號召抗金,反而認為高宗的退位有利於求和,準備派出「大金國信使」進行談判。這就降低了兵變的積極意義,失去了軍民的擁護。而且在大敵當前的危急形勢下,「以一婦人抱三歲兒決事,何以令天下。」由此可見,苗劉兵變的出發點帶有正義性,但其結果卻惡化了國家的形勢,所以平定兵變符合抗金大局的需要。   當時張浚擔任禮部侍郎兼御營使司參贊軍事,駐防於平江。他接到改元敕書後,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命令不準公布消息。他如集平江守將湯東野和提點刑獄趙哲,共同商討應變對策。這時,承宣使張俊接到改任秦鳳路總管的命令,準備解除兵權赴任。張浚急忙邀請張俊率部萬人前來議事,告訴他當前的形勢,讓他協助扼守平江。張浚一面給駐防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的呂頤浩、鎮江的劉光世等將領寫信,相約聯合起兵問罪;一面派遣辯士前往杭州城中遊說,以穩定苗劉並聯絡被困的官員。苗劉為了拉攏張浚,封他為禮部尚書,並命他立即赴任。張浚借口張俊驟然回師引起人心動蕩,暫時不能離開軍中,請求緩行。張浚召集將士說:「聽說叛亂者出重賞買我的頭,如果我的舉動違背天意和民心,你們可以把我的頭拿去;如果不是這樣,無論誰畏縮不前,都要按軍法處置。」官兵深受感動,發誓拚死效力。韓世忠率部先到平江,準備立即發動進攻。張浚告誡說:「投鼠忌器,不能操之過急。應當先到秀州駐紮,等待大軍齊集後再行動。」於是張浚等人率軍進駐秀州。   苗劉為了打擊勤王活動,派人刺殺張浚,一天深夜。張浚獨坐帳中處理公務,一個陌生人突然闖入,張浚問道:「你不是苗傅、劉正彥派來殺我的么」來者答道:「您如此忠義,我怎麼忍心殺您!只是見您防備不嚴,擔心還有刺客前來,所以特意相告。」說罷飛身而去,帳外的衛士們一點也沒有察覺到。第二天,張浚命令公開處死一名死囚,並聲稱是夜間捕獲的刺客。   各路人馬會合後,張浚向全國通報苗劉兵變的內幕,隨即率軍向杭州進發。在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勸誘下,苗劉沒有進行堅決抵抗,不久兵敗出走。   在平定苗劉兵變的過程中,張浚把握全局,指揮若定,避免了局勢出現嚴重的動蕩。因此,他的才能得到統治集團上層的充分肯定。朱勝非於四月罷相時推薦張浚繼任,並說:「我擔任宰相以來,軍政、後勤事務都交給張浚處理。這次平定叛亂,實際上也是由張浚主持的。」 經略關陝、保全東南   張浚洞察天下大勢,認為鞏固關陝是確保東南和收復中原的前提。控制關陝要衝就能直接阻止金兵西進,同時與江淮戰場的宋軍遙相呼應,從而有效地牽制金兵南下;如果金兵攻佔陝西和四川,隨後會全力以赴地南侵,東南地區就無法保全。因此,他主動請求負責川陝軍事,並建議派遣韓世忠、呂頤浩分別鎮守淮東、武昌,張俊、劉光世拱衛秦川。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五月,朝廷拜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授予官吏任免權。張浚於七月從建康出發,十月抵達興元。他選用善於理財的趙開為都轉運使,任命屢克強敵的曲端為威武大將軍、宣撫處置司都統制,徵召足智多謀的劉子羽為參議軍事,重用英勇善戰的吳階、吳磷兄弟。十二月,金將婁宿孛堇圍攻陝州,張浚命令宋將李彥仙死守待援。陝州軍民經歷大小兩百多次戰鬥,僅宋炎一人就射殺千人。他們的英勇抵抗為其它地區的戰備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建炎四年一月,陝州失陷。四月,金兵長驅直入潼關。吳階在彭原打敗撤離喝部,但隨後遭到金兵的主力進攻而受挫。曲端率軍退守涇原,金兵佔領分州(今陝西彬縣)。   當時金兀朮所部停留在兩淮地區,準備在秋後大舉南侵。為了牽制兩淮之敵,張浚決定在西北戰場發起大規模反攻。他指揮宋軍分道進入關中,收復陝西的大片失地。鑒於西北戰場宋軍積極進攻的戰略態勢,兀朮急忙率領兩萬精兵趕往陝西。金太宗也應婁宿孛堇的請求,派遣右副元帥訛里朵增援。九月,張浚調集熙河劉錫、秦鳳孫渥、涇原劉鑄、環慶趙哲四處路經略使及吳階所部,步兵和騎兵共計20萬(號稱40萬)人準備進行決戰。王彥會勸諫說;「陝西兵將互不熟悉,如果出師不利,那麼五路人馬都會遭受重創。不如暫且固守利州、閬州(今四川倉溪)、興州(今陝西略陽)、洋州,敵軍入境就召集五路人馬進行合擊。這樣即使不能取勝,也不會造成大的損失。」張浚嘆息道:「我並非不明白這一點,但看到東南形勢正危急,不得不如此。」於是大軍向東挺進,駐紮於富平縣。   各路金兵會合後也進至富平,並率先向宋軍發起進攻。劉錆率身先士卒,率領官兵殺人金兵陣中。激戰之中,宋軍圍困兀朮,重傷金兵大將韓常。正在勝負未定之時,趙哲面對金國的騎兵的衝擊撥馬而逃。於是趙哲所部潰散,其餘宋軍喪失鬥志,最終全線失利。金兵乘勝追擊,關陝大震。張浚退守秦州,按律處死趙哲,命令諸將各回本路布防。   十一月,金兵攻入德順軍。張浚退守興州,派遣劉子羽到秦州召集潰散的宋軍。不久,十餘萬宋軍再次集結。張浚命令吳階扼守風翔大散關東的和尚原,關師古率熙河兵駐紮於岷州大潭,孫屋、賈世方率涇原、鳳翔兵防守階。成、鳳三州。由於宋軍中的動搖分子相繼役降,形勢十分嚴峻。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三月,金兵攻佔福津、同谷,威脅興州。張浚移駐閬州,任命張深為四川制置使,王庶為利夔制置使兼興元府知府。   在關隴六路大部分地區失陷的情況下,和尚原成為阻止金軍人川的前沿陣地。這年五月,金兵烏魯摺合、沒立兩部夾擊和尚原,被吳階擊潰。六月,張浚任命吳階為陝西諸路都統制。十月,兀朮親率數萬人猛攻和尚原。吳階用弓箭手射退敵人,隨後突出奇兵從側翼襲擊。終過三天激戰,宋軍殺敵萬餘,身中兩箭的兀朮狼狽逃竄。   紹興三年初,金將撤離喝率部攻佔金州。饒風關失守後,吳階回防仙人關,王彥退守達州,劉子羽駐紮潭毒山。他們固守要塞,同時不失時機地出擊,對金兵構成極大的威脅。四月,金兵被迫從興元府經斜谷撤往鳳翔。劉子羽、吳玢率軍掩殺,在金牛鎮大敗金兵。五月,王彥乘勢收復金州。金兵節節敗退,放棄均州、房州。十一月,張浚把川陝劃分為四個防區,分別由吳階、王彥、劉琦、關師古管轄,擴大主將的權力以便於抗敵。   紹興四年三月,吳階死守仙人關,擊潰兀朮所率10萬金兵聯軍。四月,宋軍相繼收復秦、鳳、隴諸州。   由於朝廷的屢次催促,張浚於紹興四年三月回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御史中丞辛炳彈劾他喪師失地,於是他下野閑居。   張浚在川陝苦心經營四年,為南宋政權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西北戰場出現了富平之戰失敗和陝西大部淪陷的不利形勢,但川陝宋軍的英勇進攻和頑強防守,打亂了金兵的戰略部署。金兵主力兀朮部被迫調離左右全局的江淮戰場,不僅被牽制於西北戰場近四年,而且在侵川的戰鬥中遭受重創。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兵對江淮戰場的衝擊,有效地保障了南宋東南半壁江山的安全。 措置兩淮、大敗偽齊   紹興四年九月,金軍和偽齊軍大舉南侵,連破數州。十一月,朝廷起用張浚為知樞密院事,統攝全軍。當時兀朮在揚州駐兵10萬,全力準備渡江作戰。張浚立即沿江巡視軍隊,召集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岳飛等大將商議對策。在張浚的部署下,宋軍從容地投入戰鬥。岳飛所部在廬州(今安徽合肥)大敗金軍,並威脅其退路。正值天降大雪,金兵糧草缺乏,士氣低落。當金太宗病危的消息傳來,兀朮連夜撤兵。   紹興五年,張浚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右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他認為全國勢力強大,偽齊佔據中原,他們都可能進行南侵。因此,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紹興六年初,他召集諸將在江上議事,命令韓世忠固守承州、楚州,伺機攻佔淮陽,劉光世布防於合肥;張俊進駐盱眙,楊沂中為其後翼;岳飛駐紮襄陽,相機進軍中原。不久,張浚積極進攻的戰略部署初見成效。二月,韓世忠在宿遷打敗金兵,隨後圍攻偽齊重鎮淮陽。岳飛所部在五月進駐襄陽,八月深入敵境攻佔盧氏、長水等地。   偽齊屢敗之後求救於金國。即位不久的金熙宗試圖運用「以漢制漢」的策略,因此不予理會。偽齊皇帝劉豫孤注一擲,傾巢而出。偽齊軍共30萬(號稱70萬),分三路南下。為了壯大聲勢以迷惑宋軍,偽齊軍打著金國的旗號。消息傳來,左相趙鼎請求在建康巡視的高宗返回臨安。張浚反對說:「三年中陛下一再親臨江防,便士氣振奮。現在陛下回駕臨安,會使人心離散。」張浚又親赴前線視察,告誡眾將說:「今日之事,有進無退。」趙鼎提出放棄廬南、集中兵力固守江防的計劃,同意張浚、劉光世楊沂中退到江南。並調遣岳飛部駐守江州(今江西九江)。張浚上書說:「張俊等人渡江以後,那麼淮南被敵人佔領,長江天險與敵人共有。」當時劉光世放棄市州南撤,形勢萬分危急。張浚急忙趕到採石,對官兵下達命令說:「有一人渡江者斬。」於是劉光也被迫北上,在霍丘、正陽一帶與偽齊軍相遇,終過激戰取得勝利。偽齊東路軍經定遠縣南下時在藕塘與楊沂中部相遇,隨後從泗洲南下的宋軍張宗顏部也投入戰鬥。兩路宋軍南北夾擊,大敗偽齊軍。在順昌、光州的偽齊軍聞風而逃,宋軍一直追到南壽春(今安徽壽縣)。   南宋在抗擊偽齊的戰爭中大獲全勝,使偽齊劉豫政權走向覆滅。紹興七年十一月,金國廢掉了劉豫。張浚因退敵有功,被授予金紫光祿大夫。不久,他因淮西兵變引咎辭職。此後由於秦檜及其黨羽當道,他長期遭受迫害,被閑置於地方達20餘年。 隆興北伐、英雄遺恨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九月,金國皇帝完顏亮調集10萬大軍水陸並進,企圖一舉消滅南宋。完顏亮親自指揮金兵主力東路軍從淮西渡河南侵,宋軍節節敗退。十一月,完顏亮大軍抵達採石,準備發起渡江之戰。這時,朝廷起用張浚為建康知府兼行宮留守。張浚立即趕到岳陽,冒著風雪乘船東上。當時宋金雙方正在採石發生激戰,別人勸他不要涉險。他決意北渡,巡視李顯忠所部。   紹興三十二年初,張浚受命指揮建康府、鎮江府、江州、池州、江陰軍兵馬。本來他是眾望所歸的軍事統帥,理應被授權指揮至關重要的兩淮地區並全面負責前線軍務。但是高宗都不顧主戰派的反對,堅持任命楊存中(原名楊沂中)為江淮荊襄路宣撫使。儘管張浚不受重用,當有人勸他引退時,他表示應以抗金的大局為重。十萬金兵圍攻海州,城內宋軍危在旦夕。張浚派遣鎮江府都統張子薷率兵前往救援,大敗金兵。   張浚認為。金兵以騎兵見長,宋軍以步兵見長;保護步兵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弓箭,保護弓箭手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戰車。因此,他命令軍中大規模製造弓箭和戰車。   六月,宋高宗傳位於太子趙奮,是為孝宗。孝宗立即召見張浚,動情地說:「我久聞您的大名,現在朝廷只能依仗您了。」張浚被任命為少傅、江淮東西路宣撫使,進封魏國公。   翰林學士史浩主張把防禦重點放在長江一線,因此建議在瓜州、採石築城。張浚指出不以兩淮為防禦重點是向敵人示弱,也不利於鼓舞士氣,因此應當先在泗州築城。張浚還請求孝宗親臨建康,以激勵中原人民的鬥志;在兩淮用兵,以水軍進攻山東。金兵十萬駐紮河南,揚言要進攻兩淮地區,並向南宋政府索要海州、泗州、唐州、鄧州、商州和歲幣。張浚置之不理,在盱眙、濠州、廬州部署重兵。金兵見宋軍防守嚴密,一時也不敢輕舉妄動。   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正月,張浚升任樞密使。當時金將蒲察徒穆、泗州知州大周仁駐紮虹縣,都統蕭琦布防靈壁。他們屯積糧食,修築城池,為南侵作準備工作。張浚主張先發制人.搶在金兵秋季南侵以前主動出擊。由於吏浩等主和派的阻撓,該方案一直得不到實施。五月,經過張浚的努力爭取,孝宗同意繞過三省和樞密院,直接命令將領出師。張浚奔赴揚州,聚集江淮兵八萬人,任命主管殿前司李顯忠、建康統制邵宏淵為正、副淮東招討使。李顯忠從濠州出師,直趨靈壁;邵宏淵從泗州出師,直趨虹縣,結果李顯忠在靈壁大敗簫琦,不久蕭琦請降;邵宏淵圍攻虹縣。迫使蒲察徒穆、大周仁投降。隨後二將合力攻克宿州,殲滅和俘獲金兵萬餘人。捷報傳來,孝宗下詔勉勵說:「近幾天的戰況鼓舞人心,十年來沒有取得這樣重大的勝利。」   不久,金將紇石烈志寧、孛撒先後從唯陽、開封率領十幾萬大軍進攻宿州。這時,宋軍兩名主將卻因為爭功產生矛盾,邵宏淵不願服從李顯忠的指揮。李顯忠所部一度打退先後到達的紇石烈志寧、孛撒兩部金兵。在金兵進行合擊的緊要關頭,邵宏不僅按兵不動,還散布挫傷士氣的言論。李顯忠所部失利後,邵宏淵的兒子和所部中軍統制周宏率眾潛逃,致使軍心渙散。李顯忠擊退攻城的金兵,邵宏淵又警告他說:「金國又增援軍20萬,如果我軍不撤退,恐遭不測。」由於邵宏淵的一再阻撓,李顯忠孤立無援,被迫連夜撤兵。結果宋軍在符離一帶被金軍擊潰。   北伐失利後,張浚被降為江淮宣撫使。他毫不氣餒,大力整頓兩淮守備。他命令魏勝守海洲,陳敏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寧六合;聚集水軍於淮陰,駐馬軍於壽春。八月,金將仆散忠義致書宋朝廷,索要海州、泗州、唐州、鄧州和歲幣,並以武力相威脅。張浚上書說:「金國強盛就進攻,疲弱就休戰,同和與不和沒有關係。」秦檜的黨羽右桐湯思退急於求和,派遣盧仲賢到金軍營中談判。張浚指出用人不當。結果盧仲賢答應割讓四州。張浚則極力陳述議和的危害,促使孝宗決定以保留四州為議和前提。不久,孝宗任命湯思退為尚書左僕射(左相);張浚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仍然都統諸路兵馬。這是在作和與戰的兩手準備。   由於金國堅持割占州,議和陷入僵局。於是張浚緊鑼密鼓地加強戰備。他招募山東、淮北的勇士l萬2千人充實建康、鎮江防禦,招募淮南、江西的勇士一萬餘人充實泗州。他命令在戰略重地修築城堡,添置戰艦,儲備武器。他的舉措得到了愛國民眾的擁護。從淮北來參軍的人絡繹不絕,山東豪傑都表示願意接受指揮。張浚還禮遇出身於契丹望族的降將蕭琦,並致書他的族人相約為內應,使金人十分驚恐。   張浚堅決反對屈辱求和,引起主和派的敵視。在主和派頭目湯思退的唆使下,王之望誹謗戰備不足依靠,尹穡誣衊張浚空耗國力。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四月,處於戰與和之間動搖不定的孝宗,在以太上皇高宗為首的主和派的壓力下,最終免去了張浚的宰相職務和軍事指揮權。   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八月,一代抗金名將張浚因病逝世。他在給兒子的遺囑中說:「我曾經擔任宰相,卻不能雪洗祖宗的恥辱。我死後不應當葬在祖墳中,埋在衡山下就可以了。」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   張浚矢志抗金,竭力復國,功蓋當世。但他在為國操勞的一生中也犯有一些嚴重的錯誤,對於李綱遭貶、曲端被害和淮西兵變負有不可推御的責任。   李綱是對宋朝有再造之功的主戰派領袖,在高宗即位後擔任右相。當時擔任殿中侍御史的張浚錯誤地抨擊李綱,客觀上起到了支持主和派的作用。結果李綱在為相七十五天後被罷免,主和派完全控制了南宋政權。曲端是陝西名將,在抗金鬥爭中屢立戰功,在軍民中擁有較高的威望。張浚初到川陝時,希望借重曲端的威望開展抗金鬥爭,因此力排眾議任命曲端為宣撫司都統制。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六月,由於戰略意圖的分歧(曲端主張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固守待變,反對主動出擊以緩解兩淮戰場壓力的策略),張浚把曲端貶官。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八月,王庶和吳階為報宿怨,告發曲端曾作「不向關中興帝業,卻來江上泛漁舟」之句指責高宗,張浚由於聽信某些將領的挑撥,下令囚禁曲端。不久,曲端在獄中被害。由於張浚在處理曲端事件的過程中舉措失當,曲端的部將因不滿而紛紛投敵。   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三月,劉光世由於在宋齊決戰中率軍南逃,而且治軍不嚴,被解除軍職。張浚決定由兵部尚書呂祉節制劉光世所部,以王德、酈瓊為正、副都統制。岳飛對張浚說:「王德與酈瓊向來不和,一旦使王德位居酈瓊之上。勢必產生爭端。呂尚書雖然是全才,但書生不熟悉軍事,恐怕不足以懾服。」張浚沒有聽取正確意見,結果麗瓊於八月發動叛亂,率領數萬精兵投降偽齊。   這些錯誤給抗金鬥爭造成巨大損失,時人和後人對此痛心疾首。   張浚在宋金矛盾尖銳的戰爭年代,抱定抗金復國的宗旨,為捍衛民族利益和挽救國家危亡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無疑是值得稱道的。但是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特別是南宋軍事實力的衰弱與主和派勢力的強大,最終決定了他不能以勝利者的姿態屹立於歷史舞台上。儘管如此,「敵國根據他被任免而採取防守或進攻態勢,宋朝依靠他的進退而處於安全或危險狀況。」從這個角度看,張浚不失為南宋時期的一位舉足輕重的愛國將領。
推薦閱讀:

南宋猛將楊再興及其子楊繼周
南宋最強兄弟猛將:棄文從武隨岳飛,雙登武狀元,五千年僅此一例
四書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十四盡心章句下
【珍寶】南宋明州五百羅漢圖
淮西事變:導致南宋對武將政策的重大轉折(1)

TAG:名將 | 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