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發展階段(1)
章前引文:
隨著人的成長與成熟,愛的意義也隨之改變。這種改變不是接續出現的,而是累積出來的。嬰兒需要以照顧和保護的方式被愛,長大後,這些需要就較不重要,但沒有完全消失。愛的其他意義會逐漸呈現,在不同時期表現不同程度的重要性。
愛的意義
英語最常用到的字就是愛。人渴望愛、為愛奮鬥,甚至為愛而死。大家互訴彼此相愛,大部分人假定家人之間必然有愛,但對「愛」的真正意義卻少有共識!說到這個字時,各人都假定自己表達的意思和別人聽見的意思一樣,事實常常並非如此。由於這種誤解,許多關係註定失敗,所造成的情感痛苦和後遺症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我們曾在其他地方詳細談過愛的發展,(1,2)但多年來,我們的觀念愈益成熟,所以想用更廣泛的方式再次討論愛,詳細述說愛的不同階段和面向。
根本沒有「愛」這種東西
愛不是一個東西,不是一個物體,甚至不是一個名詞。愛是動詞,是表達情感的動作。根本沒有「愛」這種東西,只有愛的動作。愛是一種過程,沒有一個可以稱為「愛」的終點,只有旅程、生活中的發展計劃,人在其中可以發現自己和他人在相愛的關係中。愛是互動的一種性質,是某種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外觀(愛的「表情」)和行動(愛的「行為」)表現出來。愛經常被當成商品,可以交換或買賣,或是拿來勒索、控制。愛被視為某種數量有限的東西時,必然會被小心監管、慢慢花用,以免耗竭。這種把愛視為物體的觀點,本質上是機械化的,認為人只能付出這麼多愛,所以必須當精明的投資者,以確保付出能有回報。小孩被視為空的容器,必須用愛填滿,將來才能付出愛。父母和小孩都固著於愛的交換模式,好像愛是一種物體,是能用來控制別人的商品。
愛是把小孩綁在父母身上的鎖煉。
——林肯(3)
愛的能量觀點
另一種觀點把愛視為能量,是人與人之間和諧流動的能量,使人因滋養而成長、得到快樂。這種觀點表示有一種被愛的需要,沒有回報的愛會使人耗盡能量。這個觀點的本質顯然仍是機械化的。
相反地,我們相信能量不是用來轉讓或交換的,而是每一個人裡面的能量與別人裡面的能量在和諧宇宙的脈絡中共鳴。別人所說的「愛的連結」被我們視為有意義的共鳴關係(見第一章「共鳴」),所以人不需要被愛,只需要發現和激發自己共鳴之愛的能量。(見第十四章「愛、著迷與上癮」)
愛的同理心觀點
當人與人之間調整到同一個頻道時,就會產生共鳴的振動,這種相愛是敏感而脆弱的,彼此有和諧的意願和能力。能量在他們之間不會像機械化觀點那樣喪失或消散,這種生命狀態可以讓宇宙的能量毫無阻礙地在兩人之間流動,創造同理共感的可能性,彼此相互回應。在這個過程中,能認識自己和對方。愛不是連結,而是呈現原本已經存在的連結,因為人其實不是分離的。
愛在關係中呈現
愛在關係中呈現。我們不贊成過度簡化的格言說:「除非你學會愛自己,否則無法愛別人。」這種觀點其實會導致過度專註在自己身上的耽溺行為,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愛的來臨,無法發展自己潛在的豐富和深度。人不需要先被愛;當學會對別人有興趣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感受和反應,彼此學到同理的經驗時,就能激發自身愛的潛力。他們需要的不是先被愛,而是練習自己的進取和勇氣,願意冒險進入愛的關係。
透過愛,可以看見自己的防衛、面具和角色,看見原本看不到的部分。愛不是把兩個人黏在一起的膠水,這是機械化的觀點。愛是在萬事萬物的架構中啟發、呈現、找出真我的道路。
愛的發展
隨著人的成長與成熟,愛的意義也隨之改變。這種改變不是接續出現的,而是累積出來的。嬰兒需要以照顧和保護的方式被愛,長大後,這些需要就較不重要,但沒有完全消失。愛的其他意義會逐漸呈現,在不同時期表現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人越成熟,愛的意義就變得越廣泛、複雜。
愛不是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在不同處境和不同時間會有所不同的過程。在母親懷中的嬰兒經驗到的愛,其實不同於母親付出的愛,這個母親對丈夫說「我愛你」或是對年邁的父母說「我愛你」時,又各有不同的意義。
愛會隨著成長和經驗而發展。不同年齡的愛有不同的性質;此外,相同年紀在不同關係中的愛也有所不同,所以你會愛披薩、莫扎特、小孩、丈夫、自己或上帝。每一種「愛」都是不同的,即使在方言中,同樣的「愛」字也被用來描述許多不同的情形;愛斯基摩人有許多字是用來描述不同性質的雪,我們可能也該用不同的字來描述不同性質的愛。
愛的階段
我們在《生命手冊》談到與他人、自己、生活發展成熟關係時,會有愛的階段。(4)以下是更細膩的描述,比原初的版本多了一些增修。
愛的階段
愛是支持
愛是增加力量
愛是啟發
愛是重視人
愛是快樂
愛是認識
愛是脆弱和親密
愛是接納
愛是分享
愛是共同創造
愛是永恆
請注意這些發展階段是累積添加上去的,雖然通常是按順序由上往下進行,但這些愛的面向比較像豐富織錦中的元素,而不是一系列的現象。
在任何時刻,根據不同的成熟度,愛的能力可能有各種不同表現方式,人會依據自己的個性和環境選擇愛的表現方式。
愛是支持
依賴
嬰兒在出生時是無助的,焦慮、害怕、一無所有的嬰兒要依賴雙親才能生存、舒適、安心。當這些基本的身體和情感需求被父母滿足時,小孩就覺得被愛。父母以照顧來表達愛,嬰兒則在被照顧時體驗到愛。
最常被人當做愛的,就是「照顧」和「被照顧」的基本互動型式。這種互動對嬰兒是必要的交流,因為他們有一種模糊但真實的恐懼,如果不被愛就可能被拋棄而無法活命。母親和小孩的自然連結會因為互相依賴的感覺而加強,不論從身體、情感或靈性來看,這種強烈的連結對小孩都是攸關生死的大事。對父母而言,身體層面比較不重要,可是情感和靈性的需要可能比小孩更強烈。
這種「愛」(被保護和被需要的需求)會留存一生。人在成熟後會體認自己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獨立、分離、做出個人選擇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但不論多麼成熟,仍會一直帶著這種嬰兒式的依賴感覺,永遠無法消除。隨著人的成長,可以學會更自由地選擇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方式、對什麼人表達感受。
未滿足的需求
需求的觀念非常棘手,雖然小孩「需要」被愛,但他們可能只是需要保護和刺激。此外,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發現自己愛人的能力,少了這個發現,就會持續留在嬰兒期被人注意的渴望中。
被愛的渴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小孩的反應先是焦慮,然後是害怕,接著是生氣和憤怒,再來是沮喪,最後是絕望;當人失去「摯愛」的伴侶時,常常有完全相同的過程。可是,覺得被拋棄的小孩和成人有一項主要的差異:小孩真的有死亡的危險,但成人只是覺得自己可能活不下去。許多能幹的成人仍會立即掉入嬰兒時期被拋棄的恐懼中。
支持之愛的迷思
許多愛情故事把「愛就是需求和依賴」的觀點變成神話,被人視為模範,比如羅密歐與茱莉葉的故事。這個偉大愛情故事背後的主題是兩個人沒有彼此就活不下去,他們以「愛」之名犧牲自己。大部分人似乎渴望擁有同樣的浪漫悲劇。
安全感和控制
這種依賴的「愛」是不成熟的,人在其中試圖控制愛的對象,以維持基本的安全感。「相愛」的人有許多控制的方法,討好、操縱、威脅、討人喜歡,或是成為對方不可或缺的人,有些是社會較能接受的控制方式,藉此得到安全感。
不論是小孩或成人,這種依賴的「愛」通常會伴隨佔有和理所當然的感覺,認為自己「擁有」對方,當擁有權受到威脅時,就產生嫉妒。害怕被拋棄時,常常以嫉妒做為控制對方的方法。
顯然這是物化的愛,不是真正的愛。執著於依賴和擁有時,就無法認識彼此,所以無法產生真正的愛。
討好別人
小孩因為不安全感和害怕被拋棄而學會討好父母,這是日後所有關係的基本動機。成長過程中,小孩持續從外界尋找支持和關注,試圖以討好來保住安全感。進入學校、發展同儕關係時,討好一直都是重要的主題,先是帶著這種動機試圖討好老師,後來則是討好僱主和伴侶。奇怪的是,父母常常因為自己的強烈需求而討好子女。所有討好和被保護的渴望都和嬰兒被拋棄的恐懼有關,大部分成人關係的背後都潛藏這個主題。
接納自己和對方的需求
幾乎每一個人都有未解決的嬰兒式依賴,但只有在這種依賴成為關係的核心主題時,才會造成問題,因為會使關係受到限制。在發展關係時,支持之愛其實是重要的基礎材料,不但是關係發展初期階段的必需品,而且這個階段還牽涉到個人的脆弱感。互相重視對方時,會害怕失去對方,嬰兒也是以這種方式害怕失去父母。可以藉由分享這種脆弱感而走過依賴,進入更大的自主。只要一方不試圖以這種需求感控制另一方,就可以使脆弱感的分享成為滋養的時光,互相得到喜悅和滿足。
愛的慰藉,有如雨後的陽光。——莎士比亞(5)
推薦閱讀:
※我有一雙「萬能手」——寶寶手功能的發展
※「今日亞洲」的合作電視台有哪些?
※試析伊斯蘭聖戰觀的發展演變
※男生女生向前沖第一季未來該如何發展?
※請問體育運動項目中籃球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TAG: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