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美國奴隸制演變中的多重角色 ——兼論研究視角

基督教在美國奴隸制演變中的多重角色——兼論研究視角  摘 要  在《READING IN CHRISTANITY》一書近代早期基督教(1600~1900)部分,在倫理段落選擇了基督教關於奴隸制的爭辯文選。書中這樣做了一個引述:「在19世紀的美國和英國,也包括世界其他地方,最棘手的道德問題恐怕就是奴隸制度了。一些奴隸制的辯護者指出在《聖經》中的部分段落似乎對奴隸制是贊成的。奴隸制度的反對者也對《聖經》做出他們的詮釋,同時他們也強烈的控訴奴隸制的罪惡。」從這裡可以看出在當時對於奴隸制度人們的複雜態度,而基督教在其中也受到影響,在對待奴隸制的態度上有著一些對立的觀點。《READING IN CHRISTANITY》選出了兩段有代表的文選,一段是John England總結的對奴隸制的支持的論證,另外一段是一個黑人奴隸的遭遇。在這一部分的結尾,該書提出一個問題:「基督教中反對奴隸制的基本要素是什麼?為什麼反對興起花費如此之長時間?」繼續深入考察,可以看出基督教在奴隸制存在的美國社會中,在各個階層中的角色和作用也是大相徑庭的。本文就對美國奴隸制及其在各個社會階層中的不同影響做一個大致論述。最後將對研究視角做一個理解性闡述,    關鍵詞:  美國奴隸制 ,基督教,多元視角。    對美國奴隸制度回顧。  奴隸制歷史來源久遠,早在西方文明古希臘,羅馬時期,奴隸制就在西方廣泛存在。隨著文明的進步,西歐逐漸廢除了奴隸制度,而基督教在其的作用功不可沒。至14世紀,奴隸制度在西歐主要國家基本被廢除。然而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和歐洲殖民活動的開展,歐洲殖民者又開始了販賣奴隸的活動。最早開始殖民活動的西班牙,葡萄牙將從歐洲西海岸掠奪來的黑人作為奴隸直接販賣到其在美洲的殖民地,後起之秀英國也進行了奴隸販賣的活動,英國的這種行為對後來獨立的美國國內產生奴隸問題埋線了伏筆。   在英文中常以Slave一詞作為奴隸的稱呼,但是這一次本意上並不是對某種身份地位的指代,這一詞與Gentle相對應,指的是野蠻,粗魯,或者出身卑微,從事重體力活。同時英國殖民者也用Negro,Negers,Negro-Servants,Servants From Africa 指代從非洲販賣來的黑人。在美國,奴隸制度主要存在於南部,並且其存在時間遠比美國北部時間長。美國南部黑人奴隸制是在殖民地時期逐漸形成的。「美國南部黑人奴隸制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最後形成種族界限嚴格、黑人奴隸地位格外低下的動產奴隸制」[ 《美國南部黑人奴隸制的形成及特點》張紅菊 ,總第120期,2005年第6期,《廣西社會科學》]。  第一階段是1619到1640年,這一階段黑人的地位類似於白人的契約奴,沒有後來低下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在完成服役後可以獲得自由。 第二階段是1640到1660年,這一階段出現了「終生服役」的案例,並且在一些南部洲被法律程序所確定,這種狀況的出現標誌著黑人從「Negro servant"過度到了成為被奴役階層的「Slave」。 第三階段是1660年到1690年,北美南部殖民地的奴隸制度從強制勞役的制度發展為具有種族隔離,歧視的制度。「英屬北美南部殖民地的奴隸制已經是前所未有的動產奴隸制。具體表現在:與基督教的關係上、身份繼承上、婚姻權利上、財產權利上,黑人奴隸一步步地被剝奪了這些權利。[ 《美國南部黑人奴隸制的形成及特點》張紅菊 ,總第120期,2005年第6期,《廣西社會科學》]」如一些南部州規定即使黑人信仰了基督教 並且進行了洗禮,也不能改變其奴隸身份。禁止白人和黑人通婚,黑人沒有擁有自己個人財產的權利。至此,北美殖民地南部的黑人奴隸制度基本成型,黑人成為了所謂的「動產」。  殖民時期北美南部的奴隸制度形成為後來獨立的美國奴隸制度買下了奠定了基礎。  美國獨立後,南方與北方的經濟發展逐漸產生分歧。南方是以種植園為主導的經濟體制,其勞動需要大量人力,而獨立前的奴隸制度也主要根植於南方,美國南部成為了奴隸制度的主要擁護方。而美國北部後來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逐步採用了大規模機械生產的先進技術,經濟上呈現出資本主義工業經濟。在獨立戰爭期間,南方作為革命的主要力量,成為了在政治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美國獨立後開始了一系列的領土擴張,在所謂的西進運動中,美國版圖不斷擴大。在對新領土實行何種制度,是蓄奴州還是自由州加入聯邦,南北雙方產生了分歧。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案》暫時形成脆弱平衡,1850年的《1850年法案》進一步穩定了這種平衡。但是南北雙方的分歧最終還是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歷史4年的美國內戰終於在林肯擔任總統後爆發了。1865年12月,美國的奴隸制度正式終止。最後雖然是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奴隸制被廢除,但是長久以來形成的種族偏見卻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大敏感問題。     基督教在美國奴隸制度演化中的多重角色。  基督教在白人主流社會中關於奴隸制度的爭辯。  在北美殖民地時期和後來獨立後的美國,在主流社會上關於奴隸制度的問題都引起了廣泛爭論。這一爭論也不可避免的表現在美國社會的宗教之中。關於奴隸制度的正當與否,成為了持有不同意見宗教人士的爭論問題。下面就這一方面的內容作一個梳理。由於篇幅所限制,主要內容的敘述集中在內戰前。  從宗教角度論證奴隸制度的正當性。  首先,要指出的是,南方對奴隸制度的支持有著深刻的經濟背景。早在殖民地時期,在北美殖民地南部,由於種植園對於大量勞動力的需求,黑人逐漸從類似於白人契約奴的地位下降成為沒有任何權利的所謂「動產」。可以說「美國南部的奴隸制種植園形成於殖民地時期。但種植園和奴隸制這兩個元素並不是同時出現並結合在一起的,而是分別出現於英屬北美南部殖民地,此後二者在發展中才逐漸結合在一起。在種植園和奴隸制這兩個元素中,種植園首先出現,它與煙草的種植密不可分。」[ 《試探美國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的形成》張紅菊,2005年第六期,《世界歷史》]「最初出現的種植園有兩層含義,它既是一種種植大宗商品作物的農業生產單位,也是一種拓殖體制。它並沒有特定的勞動制度。為市場生產大宗商品作物是種植園的首要特徵。由於適宜的地理條件,英屬北美南部諸殖民地都走上了以大宗商品作物生產為主的道路,採納了種植園的農業生產形式和拓殖體制。由於生產大宗商品作物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幾經選擇,北美南部的種植園最終採納了以黑人奴隸製為主的強制勞動制度。種植園與奴隸制實現了「歷史性」的結合。而種植園經濟一經遇到黑人奴隸制這種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能產生的、能夠形成一定規模並取得巨大經濟效益的勞動形式,就如同獲得巨大的生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從此二者互相促進,緊密地聯繫起來,使奴隸制種植園成為種植園經濟的主導形式,並對美國南部社會和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試探美國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的形成》張紅菊,2005年第六期,《世界歷史》]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到,北美洲殖民地時期其南部所形成的經濟基礎依賴於以大規模勞動力為主的精耕細作的農莊種植園模式,其中尤以黑人為主要勞動力。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美國獨立後的內戰之前,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北方確立了大機器生產的資本主義的先進生產方式不同。而這樣的競技狀態也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南方一些宗教人士,「1843年,1200名循道宗牧師   擁有大約1500名奴隸,25000名會員則擁有大約20800名奴隸。奴隸制的存廢直接關係到很多教徒的切身利益,廢除奴隸制會遭到南部成員的強烈抵制。」[ 《宗教與美國廢奴運動——從宗教角度探析美國內戰中的廢奴隸運動》,黃濟群,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完成時間2009年10月20日]因此可以想見,在經濟利益因素的促使下,一些南方的宗教人士挺身而出為奴隸制度辯護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論證奴隸制度的合理性,一些宗教人士將《聖經》中一些相關經文加以詮釋,作為論證的依據。在《READING IN CHRISTANITY》關於John England 的論述中可以對此做一個概觀。John England 是一名南卡羅萊納佛吉尼亞的天主教主教,文選的內容大致是一封信件的內容,首先他從救世主的角度指出,我們的救主並沒有對那些擁有奴隸的虔誠信徒進行懲罰。並且也沒有要求解放這些奴隸,就這一點在《聖經》中John England 也找到了相關的證據,《路加福音》第十七章中「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吃飯呢。豈不對他說,你給我預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嗎?僕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還謝謝他嗎?這樣,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這樣一種對基督教讚揚美德的教導,被John England 認為是我們的救主所認定的奴隸制度之存在。其次,John England 又從使徒的角度進行詮釋,使徒認為那些信仰基督教的奴隸主也沒有必要去釋放他們的奴隸,John England 對聖保羅在《腓力門書》分析後,一個奴隸即使逃跑,也仍然屬於它的主人,一個奴隸即使受洗成為一個基督徒,也不能因此免除他的勞役。奴隸有義務回到從屬於他的主人那裡。「我雖然靠著基督能放膽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這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愛心求你。就是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阿尼西母求你,他從前與你沒有益處,但如今與你我都有益處。我現在打發他親自回你那裡去,他是我心上的人。我本來有意將他留下,在我為福音所受的捆鎖中替你伺候我。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不願意這樣行,叫你的善行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他暫時離開你,或者是叫你永遠得著他。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在我實在是如此,何況在你呢。這也不拘是按肉體說,是按主說。」(《腓力門書》)聖保羅的這封書信處理的是關於逃跑奴隸的問題,John England 也將之作為奴隸制度合法的論證。除了這兩處之外,John England 接下來似乎也認為不能只就奴隸的義務作出論證,同時也從《聖經》其他經文中找了相關論證奴隸主應盡的義務,《以弗所書》中,「你們作主人的待僕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嚇他們。因為知道他們和你們,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並不偏待人。」《歌羅西書》中,「你們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僕人,因為知道你們也有一位主在天上。」John England 將對奴隸的殘酷行為歸結到異教徒影響上,寄希望奴隸主與奴隸能平等相待。John England 也引,《聖經》中文章來說明雖然在此世有著奴隸和奴隸主的身份區分,但是在彼岸,來世,在我們共同的主面前,也許一切都會倒轉,《路加福音》中記載道「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饑。並且狗來舔他的瘡。後來那討飯的死,被天使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的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里,極其痛苦。亞伯拉罕說,兒阿,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當然,John England的觀點是一種看起來溫情脈脈的論證,姑且不論他的經文解釋是否貼近原意,其行文間看似一些義正言辭的論調恐怕也難以掩蓋黑人奴隸受到的歧視和不人道行為。   當然,後世一些神學家對於這種論證方式自然也會加以批判。「1、作為有罪的人,他們不知或有意忽略保羅的教導;2、他們讓異教社會流行的文化影響了自己的行為;3、他們忽視了基督的教導,即他的跟隨者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施密特(美)著,汪曉丹,趙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p257]  從宗教角度對奴隸制度的反對。  相比於直接引用聖經經文對奴隸制度做合法性論證,從宗教角度抵制奴隸制度表現就更加多元化。「一種觀點認為,《聖經》贊成奴隸制度的存在,因而若要攻擊奴隸制度,就要放棄《聖經》,至少是傳統意義上的《聖經》對奴隸制的觀點。這種觀點顯然很難被大眾所接受,但是,此種觀點因為受到著名的廢奴主義者威廉姆·加里森和格里特·史密斯的擁護而被世人所了解;另一種觀點是少數激進的廢奴主義者和一些溫和的主張奴隸解放的人提出要區別《聖經》的字面意思(它或許可以被理解為允許奴隸制的存在)和《聖經》的精神(處處反對這種制度)之間的不同。《聖經》的確是支持奴隸制以某利,形式存在,但主張以謹慎的態度對待《聖經》原文本身將會看到奴隸制在《聖經》中的簡單存在不足以成為其在美國社會存在的正當且必要的理由。這種觀點涉及《聖經》應怎樣被應用於現代社會的問題,這就需要從《聖經》字句的理解到將其上升到理論的工作。」[ 《美國政黨政治形成與黑人奴隸制廢除過程中的新教福音派》劉艷,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基於反對奴隸制度的聲音更多是出於人道主義和人人平等的思想。19實際在美國出現的大覺醒運動促進了宗教在美國的復興發展,近代以來天賦人權的思想和人人平等的觀念也使得基督徒反對奴役人的制度。因此在美國內戰之前,就有了一系列對抗奴隸制度的行為。      美國的第一個反對奴隸制度的宣言來自一位德國移民弗蘭茲·丹尼爾·帕斯托留斯(Franz Daniel Pastorius),一位門諾派教徒。1688年帕斯托留斯對他的一些貴格派朋友發表了一份反對奴隸制度的抗議書,但是並未引起足夠的注意。伊萊賈·洛夫喬伊(Elijah Lovejoy)曾經在普林斯頓神學院學習,後來成為一位長老會牧師,他對奴隸制強烈反感,他認為自己是奉耶穌基督的名義去除去這項人類歷史上的罪惡。1837年11月他在伊利諾伊州一家印刷廠的辦公室與贊成奴隸制的激進分子對話時被他們殺害,他被認為是美國廢奴運動歷史上的第一位殉道士。洛夫喬伊的好朋友愛德華·比徹(Edward Beecher)任伊利諾伊學院院長,該學院是一所基督教機構。比徹也是一位廢奴運動的支持者,他希望通過辦教育來支持廢奴運動,他的學校歡迎黑人學生,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比徹同時也是一位長老會牧師,同時他正是《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哈麗特·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的兄弟。以上兩位比徹的父親萊曼·比徹(Lyman Beecher)是一名著名的福音派佈道家,他建立了辛辛那提的萊恩神學院。萊恩神學院不僅僅用來培養神職人員,同時也隸屬於俄亥俄和紐約反奴隸制度的社會團體。亞瑟(Auther)和劉易斯·塔潘(Lewis Tappan)是該學校的財政支持者。除此之外,塔潘還從紐約奧奈達學院召來了西奧多·韋爾德(Theodore Weld)。由於與萊曼·比徹在解決奴隸制問題上的分歧,韋爾德後來帶領一批學生離開了萊恩神學院。1833年牧師約翰·傑伊·希彭(John Jay Shipperd)在俄亥俄州的伊利里亞建立了奧伯林學院。這所學院吸引了韋爾德以及當時著名的復興佈道家查爾斯·芬尼(Charles Finney)。在韋爾德所著著名的《<聖經>反對奴隸制》和《實際上的奴隸制》以及芬尼影響深遠的佈道影響下,大批的普通基督徒成為奴隸制的反對者。韋爾德在1839年所著的《實際上的奴隸制》成為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奧伯林學院向黑人開放,僱傭廢奴主義者做導師,收留黑人流亡者,成為反對奴隸制的重鎮。在此期間,許多反對奴隸制的神職人員(尤其在南方)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甚至很多人因此而獲罪。但在他們堅定地信仰支持下,反對奴隸制的聲音逐漸在基督教徒中間傳開,為後來反對奴隸制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哈麗特·比徹·斯托所著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在廢奴運動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這部著名的小說中,比徹大聲呼籲:「基督徒們!每當你們祈禱基督的國度降臨的時候,你們難道忘記了預言中將救贖的歲月與復仇的日子這種可怕的密切關聯?」比徹呼喚一個真正美利堅名族的靈魂,希望可以喚醒民族的良知,潔凈民族的罪過。許多美國人正是通過閱讀這部小說了解到了黑人真正的境況,從而走上了反對奴隸制度的道路。這部小說「去掉了廢奴主義中狂熱的刺,它的流行賦予了解放的觀念以不可估量的分量,使黑奴的解放成為道德和歷史的必然。」擔負這一切問題的重擔最後落在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身上。「在大鬥爭中,每一方都宣稱自己是遵行神的旨意。雙方都有可能對,但其中一定有一方是錯的。」林肯總統雖然終身沒有直接對自己的信仰狀況進行過直接的表態,但他還是明白全能者的決斷高於人的決斷。事實是,後來戰爭爆發了,基督教與反對奴隸制的聲音都保存了下來,而奴隸制被大大削弱了。黑人教會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1865年12月,美國的奴隸制度正式終止。[ 《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施密特(美)著,汪曉丹,趙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p260~268]  奴隸制度爭論引發的教會分裂。  美國建國後,隨著大覺醒運動的發展,基督教深入美國社會中,在美國有了長足的發展。在19世紀上半葉,美國內戰前夕,美國南北方一些教會在奴隸制度存廢問題上發生爭執甚至同一教派教會因此而分裂。除了一些地域性的教派,一些全國性質的教派都因此問題而發生內部矛盾。美國宗教界大分裂首先發生在長老會內部。長老會的舊派與新派在1837年的分裂可以被看作是第一次南北教會的大分裂。1848年,南北循道宗應為在奴隸制度上的分歧分裂。1845年5月8日,浸禮宗南北分裂。「一些地域性比較強的教派,由於其教眾大都集中於南部或北部,避免了因奴隸制問題引發的爭論,因而在內戰前保持了統一。例如公理會和一神論派,其教徒大多集中於北方,在奴隸制問題上能夠採取較統一的立場,為奴隸制的廢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一些大的教派,如路德教、聖公會和羅馬天主教等,雖然教眾廣布全國,但在內戰前也沒有正式的分裂,沒有成立相互抗衡的機構,這主要是由於這些教會避免將奴隸制問題提到全國大會上公開討論,而是交由南北雙方各自解決。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一些教會在內戰前避免了形式上的分裂。」[ 《宗教與美國廢奴運動——從宗教角度探析美國內戰中的廢奴隸運動》,黃濟群,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完成時間2009年10月20日,p17]這種美國教會的分裂與在神學,教義上的爭論卻引起的分裂不同,更多的是在於奴隸制度上的分歧,其中也不可避免的參入了南北雙方的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考量。當然,這一方面的話題深入討論需要跟多資料和分析,基於水平所限,這裡僅僅點出美國19世紀中葉時期這一特殊現象。  社會下層——黑人奴隸中的基督教的發展。  在中國,一些對宗教知之甚少的人提到基督教,總是將它與西方社會,尤其是白人聯繫在一起,事實上作為一個具有普世意義的宗教,基督教作為真理被信眾接受是跨越國家,民族,種族和文化界限的。在其傳播過程中,確實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各個派別,在美國黑人中,基督教也有著深入對傳播和發展,並且其發展受到奴隸制度存廢的影響。  作為奴隸到北美的黑人,由於脫離了他們原來的文化母體,而黑人來源又是各個不同部落,因此導致了他們相互之間不能溝通,後來又由於奴隸制度的壓迫,使他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迫,因此來到美洲大陸後,皈依基督教,聆聽福音,接受上帝的教導,成為了他們滿足精神需求的唯一途徑。對於黑人皈依基督教的現象,殖民時期到後來的美國南部從一個默許轉到禁止黑人皈依基督教。「17世紀荷蘭改革宗的正統加爾文主義者在宗教會議上清晰地表達了這樣的立場:「皈依基督教的奴隸應該和其他的基督徒一樣享有平等的自由權利」[ 《內戰前後美國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變化問題探析》,馬愛華,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06月01日,p7]而美國獨立功勛托馬斯傑佛遜也提出了信仰自由的提案,並且在後來的州議會中通過。這些因素在奴隸制度初期是的黑人能夠盡量不受限制的皈依基督教。然而隨著奴隸制度的發展,南部各個州開始立法限制甚至禁止黑人皈依。「1715年北卡羅來納州的一條法律規定,任何允許黑人基於信仰理由以建立房屋為借口的種植園主和奴隸主應處以50磅的罰款』。1723年馬里蘭州的一項法令限制黑人中任何獨立的宗教會議;喬治亞州的一個法令要求鞭打那些以任何形式集會在一起的奴隸。」[ 《內戰前後美國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變化問題探析》,馬愛華,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06月01日,p9]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原因,一方面黑人在奴隸主眼裡,已經成為財產,失去了人的資格,另一方面則是奴隸主害怕《聖經》中的平等思想可能會引起黑人們解放自身的意識。  當然,一些奴隸主也看到了基督教教人以順從和寬厚,也向黑人傳教希望他們能夠更順從的為奴隸主服務。「一位傳教士在向黑人奴隸佈道中說:「可憐的人!當你懶惰、忽視了主人的生意;當你偷竊、浪費、損害他們的任何物質時;當你漂亮、放肆無禮時;當你說謊欺騙他們時;或者當你頑固陰沉的時候,不做你該做的工作時,我想你很少認為或不會考慮到你對主人所犯的過錯就是你反對上帝的罪過,上帝指派主人與女主人管理你們,期盼著你能為他們做事就像為上帝一樣。祈禱吧,當我告知你們主人是上帝對你們的監督時,不要認為我是想要欺騙你。如果你對主人有過失,上帝會因此而嚴厲地懲罰你的。」」[ 《內戰前後美國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變化問題探析》,馬愛華,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06月01日]這樣的言論,顯然是從奴隸主角度出發,忽視或有意迴避了基督教的真意。  對於黑人自身來說,雖然有著外界的種種限制,但是他們自身的信仰卻頑強的生存,發展了下來。由於黑人文化水平低,因此黑人往往與白人同時使用一個教堂,或者是使用一些秘密集會的方法來進行禱告或者禮拜。黑人奴隸由於自身的特點所限制,其基督教信仰也呈現出了獨特特點,「對於白人奴隸主和傳教士而言,黑人奴隸的宗教中所產生的那種熱情與粗獷的混合物是永恆的迷惑,傳教士費力地去了解奴隸們所處的靈魂狀態,但他們永遠也不會  明白那些黑人認為是神聖的東西背後的意義。黑人們注重體會上帝和他們之間的那種個人內在靈魂和精神的體驗及經歷,當然這種集會中有很多形式自然源於傳統的非洲宗教的表達方式,例如音樂、舞蹈、讚美詩的創作等。」[ 《內戰前後美國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變化問題探析》,馬愛華,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06月01日]隨著基督教的擴展,信仰人數也越來越多。例如到1850年,浸禮會的黑人成員增加到20萬之多,這些黑人的皈信極大增加了各個教派的發展,並且為後來黑人的解放埋下了伏筆。  對於研究視角的反思。  事實上,關於美國奴隸制度的宗教因素研究,涉及問題較廣泛,材料也相對複雜,限於個人能力所限制,討論相對膚淺。實際上這裡給我更多的啟發是關於視角的問題。游老師在課上也說過,希望我們在結課後至少要明白基督教是一個多樣的存在,絕不是一個統一性面貌存在於世間。這裡我認為涉及到的就是一個研究,觀察的視角問題。在一些研究中單純認為基督教在奴隸制度問題上是支持或反對,或是忽略非主流群體的黑人,都是一種「想當然式」的單一視角。在當前中國有一些在受到西方近代民主,科學思想的人後來皈依基督教,並且認定基督教是是西方先進的根本因素,主張中國也應當成為一個基督教國家,這也是一種典型的視角單一了。其實文明的發展中也是存在大量複雜,偶然因素的,單獨從任何一個方面企圖建立一個形而上學的體系,去類似於自然科學那樣複製規律,都是不可取的。在觀察美國奴隸制度發展是,視角的選擇,全面,全方位的觀察,才能理解到宗教在這一制度中的複雜存在,而不是下一個主觀的定論。  當然,同樣還值得注意的是學術中新的研究思潮對視角的影響。當前由於女性主義的興起,關於婦女的研究也逐漸成為學術中的顯學,而對少數族裔,社會非主流群體的關注,也促進了對社會底層的研究。在《READING IN CHRISTANITY》中,大量關於這兩方面的文選出現,無疑是這種學術動向的充分體現。「北美今日所謂的少數民族,在早期教會以及神學中都有很好的代表。英雄阿塔納修因為身材與膚色的關係,在其當代人中具有「黑侏儒」的稱號,這個稱號沒有侮辱的意思。正如早期教會其他偉大的思想家一樣,他是非洲人。另外,其他的很多思想家是閃族人,...他們當然不能被理所當然的然為是「白色的死男人」。[ 《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奧爾森(美),吳瑞成,徐成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p7]在《READING IN CHRISTANITY》中的第一部分,也說明了當下的多元文化主義對研究的影響,指出在當前,尤其是美國,特別關注和讚揚不同種族,民族對基督教的貢獻和作用,同時也關注了國際化的和跨文化中基督教的多樣性,包括與其他宗教的關係。在這樣的學術思潮影響下,視角的擴大和多元化,是必然的。這一點對於我自身以後的學習有著一定啟發性。  參考文獻:  《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施密特(美)著,汪曉丹,趙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奧爾森(美),吳瑞成,徐成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基督教概論》,麥格拉斯(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美國南部黑人奴隸制的形成及特點》張紅菊 ,總第120期,2005年第6期,《廣西社會科學》  《試探美國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的形成》張紅菊,2005年第六期,《世界歷史》  《宗教與美國廢奴運動——從宗教角度探析美國內戰中的廢奴隸運動》,黃濟群,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完成時間2009年10月20日  《內戰前後美國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變化問題探析》,馬愛華,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06月01日  《美國政黨政治形成與黑人奴隸制廢除過程中的新教福音派》劉艷,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地方官制的演變及意義
二十世紀鞋的演變
淺談書法字體的演變
楚王好細腰」涵義演變初探
華夏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的演變

TAG:美國 | 基督教 | 奴隸制 | 基督 | 角色 | 奴隸 | 視角 | 演變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