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最後的巡洋艦
1961年服役的17500噸級"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美軍最後一艘貨真價實的巡洋艦, 此後美軍新建的所謂巡洋艦其實都是大型驅逐艦. 核動力推進使"長灘"號的線型得以為高航速充分優化, 以 80000 軸馬力的功率實現了 30 節的最大航速. "長灘"號的主體上層建築上配備了兩組 4 向共 8 面陣列的相控陣雷達系統, 較大的"板磚"是 AN/SPS-32 對空監視雷達, 較小的"板磚"是 AN/SPS-33 目標追蹤雷達. "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也使用了該雷達系統, 所以上層建築如"長灘"號一般方方正正. 受到 50 年前技術水平的限制, 8 塊大"板磚"的重量異常沉重, 工作時消耗的功率更是驚人, 如果用於常規動力水面戰艦會對續航力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 因此只能放在核動力戰艦上. 最大的問題還是該系統可靠性太差, 相控陣雷達理論上的性能優勢完全無從發揮, 因此於80 年代初現代化改裝時被移除.
"長灘"號和"企業"號的上層建築長得方頭楞腦的, 以安裝巨大的相控陣雷達天線, 微電子技術的不成熟使得概念超前的這一設計未能實現預期的使用效果, 真正實用的艦載相控陣雷達系統要在一代人以後方以"宙斯盾"防空系統的面目出現在 CG-47 導彈巡洋艦 (實際上是防空型導彈驅逐艦) 上.
剛下水不久的"長灘"號, "板磚"尚未全部安放到位. 主上層建筑後面空出來的位置原定用於容納"北極星"彈道導彈, 實際上只安放了一具8聯裝"阿斯洛克"火箭助飛魚雷. 前甲板上是2套"小獵犬"中程防空導彈雙臂發射架 (共120枚導彈, 早期型射程10海里, 最後型號射程 40 海里), 有 4 個火力通道; 後甲板上是1套"塔洛斯"遠程防空導彈 (早期型射程50海里, 後期型號射程可達100海里, 彈庫容量 52 枚) 雙臂發射架, 有 2 個火力通道.
80 年代初現代化改裝後"板磚"被拆除, 換上了常規的三坐標雷達. 過時的"塔洛斯"遠程防空導彈也被撤掉, 在其配套目標照射雷達的位置上放了 2 套"密集陣"近防武器, 後甲板上添置了兩組 8 枚"戰斧"巡航導彈, 另外還加裝了 8 枚"魚叉"反艦導彈. 一度曾設想為"長灘"號配備"宙斯盾"防空系統, 但因成本過高而作罷, 美國海軍最後的這艘真正的巡洋艦於 1995 年退役. 70 年代設想過建造一批配備"宙斯盾"系統的 17000 噸級核動力"打擊巡洋艦", 以 2:1 的比例與核動力航空母艦組成全核動力編隊, 該方案因代價太大而流產, 取而代之的, 是成本相對低廉的驅逐艦類型"宙斯盾"戰艦. 前幾年討論 CG(X) 方案時, 由於孔徑 22 英尺 (6.7 米) 的反導相控陣雷達消耗的功率極大, 大型核動力巡洋艦的構想再度浮出水面, 也再次因成本因素被否決. 目前 CG(X) 項目已經被撤消, 其防空反導任務由深度升級的 DDG-51 驅逐艦接手. 隨著 CG-47 系列的退役, 巡洋艦 (名義上的) 這一艦種將從美國海軍中徹底消失.
70 年代末設想的核動力"打擊巡洋艦", 火力比 CG-47 更為強大, 但造價也高得多, 建造數量將受到限制, 阻礙"宙斯盾"系統的普及. 當該項目被槍斃之時, 美國海軍巡洋艦家族的喪鐘便已敲響. CG-47 名義上是巡洋艦, 其實是大型防空驅逐艦. 導彈武器時代驅逐艦的日益大型化, 以及巡洋艦和驅逐艦之間性能差異的模糊化, 使巡洋艦作為獨立艦種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走向消亡是難以避免的. 俄羅斯仍有數艘堪當巡洋艦之名的大型水面戰艦在役, 但已既無經濟實力, 亦無爭霸野心去發展其後續型號, 現役巡洋艦老化退役後世界海軍的巡洋艦將集體謝幕.
推薦閱讀:
※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為最終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鐵甲艦時代的英國戰艦(六) 巡航四海
※美軍嘆解放軍太腹黑騙了全世界:秘密建造驅逐艦比美國巡洋艦都大
※萬噸巡洋艦也能免費贈送?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