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情觀,佛教網
縱觀有情,其身心不外乎蘊、處、界三科範疇。印順法師《佛法概論》云:「蘊觀,詳於心理的分析;處觀,詳於生理的分析;界觀,詳於物理的分析。」由此三科觀察有情之真相實質不外是物質和精神的和合存在者。故佛說有情是色心平等,不偏物質,也不偏精神,而是二者的和合論。
佛教對有情的分類、居住、出生和生命特點都有詳細的論述。關於其分類,佛教認為由於眾生各自所造業是千差萬別,由此而形成的眾生種類亦是多樣化的,通常五趣或六趣是最常見的分類。六趣者,即眾生各依其業而趣往之境界。即:1、地獄道;2、餓鬼道;3、畜生道;4、修羅道;5、人道;6、天道。此中六道,一般以前三者稱為三惡道,後三者稱為三善道。關於五道六趣說,佛教小乘各派多取五趣說,如說一切有部。其中阿修羅包括在餓鬼、畜生、天上之處,或為地獄所攝。此六道若以現實人生取譬,嗔恚即為地獄,貪慾即為惡鬼,愚痴即為畜生,鬥爭就為阿修羅,喜悅即分別為天上、人間。因此六趣有情有善惡等級的區別由其所造的及未盡之業,故於六道當中受無窮盡的生死流轉。由此而形成佛教特有的六道輪迴說。
有情眾生雖在六道當中翻滾輪迴,其所居住之所為三界九地,稱九有情居。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以禪定之淺深,色界、無色界復分為四禪天、四無色天,與之欲界共計九種有情所居之地。九者即:1、欲界五趣地,為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雜居之所,故有稱五趣雜居地。2、離生喜樂地,即色界的初禪天,離欲界惡後,所生得之喜樂。3、定生喜樂地,即二禪天,由定所產生之喜樂殊勝之境地。4、離喜妙樂地,即三禪天,離於前二地之喜樂,而身得解脫樂之境地。5、舍念清靜地,即四禪天,舍前地之喜樂而心達寂靜平等之清涼境地。6、空無邊處地,無色界第一天,離色界之物質性,而證得虛空無邊自在性之境地。7、識無邊處地,無色界第二天,得識無限闊達性之境地。8、無所有處地,無色界第三天,離前二地之動性,沉潛於一無所有之寂靜想境地。9、非想非非想處地,即無色界第四有頂天,有無之想共離而不偏不於有無,達平等寂靜之境地。此中,除無想天(色界四禪)與四無色天之第四非想非非想處天二者外,餘七住處稱七識住。由此,亦有常稱七識住為眾生有情所居住地也。
有情生於此世間,雖說生命是無常的,但總得延續下去,如燈不斷的加油才能永放光明。生命的生存亦爾,必須不斷地加進新的動力。約一期生命而言,即以四食為資養。《雜阿含》云:「有四食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粗搏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故經常云:「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是資益生長之義,能使有情維持並延續長其生命,而且擴展長大。 一、粗搏食:譯為段食,唯欲界所系。欲界以香、味、觸之類為體,分段而飲啖,以口鼻分分而受之。然段食又粗細二種:粗食即日常茶飯面等飲食。細食如酥、油、香料等。
二、觸食: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之心為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心,此為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例如觀戲劇終日不感飢;又如鳥類生卵畢,則時時親附、撫育、溫暖之,令生樂觸,卵則受此溫熱而得資養,故又稱溫食。
三、思食:又作意志食、意念食、業食,《大乘義章》卷八釋曰:「過去業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斷,說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所有壽命,皆由往思,不應言無。或當應以彼現在思想而活命者,說為思食。」就是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食以滋長相續諸根,所謂思願活命。如人之望梅止渴,精神食糧等。
四、識食: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有漏識雖由前三食之勢力而增長,若無識支持有情生命就不能增長,如無色界之眾生以識為食。
四識中,段識僅僅限於欲界,其餘三食可通三界,惟依四生五趣之胎生、濕生、人趣、天趣、鬼趣等差別,食分布亦有所不同。故《俱舍論頌》曰:「有情由識住,段欲體唯三,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脫故。觸思識三識,有漏通三界。」
因此,有關一期生命及未來生命的延續,由思食和識而引生再創。即於此生當中,由於起動有漏之思業,遂使業力熏習識中而成種子,從而引生未來不斷相續的生命。
由此,有情在三界六趣當中,生生不已的受生。一旦擁有一期(本有)生命的結束,即轉入另一生命(後有)的創生,分別有情新生命形態的產生,不外平有四種不同:謂胎、卵、濕、化四生。如《增一阿含》卷十七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為四: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生就是出生現起的意思。
一、胎生:又作腹生。從母胎而出生稱為胎生。如人馬牛羊等。在胎中有一定形成期,待身體形成方離母體。出胎後,有相當一段時間不能求生,得賴生母哺育而後方立。
二、卵生:就是脫殼而出生的生命稱為卵生。如鵝、雞、孔雀、鴿子、蛇等。離母體時唯卵未成全形,須孵化脫殼而生,出生後有的哺育成立,有的能自動生。
三、濕生:如魚、蝦等。母體生下卵後,便脫離關係,待一定時期,自從卵而生,或一再蛻變自謀生存。
四、化生:無所託而忽有,稱為化生。不須父母外緣,皆由過去之業力而化生。如劫初人、諸天、地獄中有之有情等皆為變化而有。
關於四生之類別。《俱舍論頌》曰:「於中有四生,有情謂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就是說人類和傍生各具有四生,地獄以及諸天,中有惟有化生攝,至於鬼道通胎化二生。
有情雖然以四種形式而出生,但論其壽命之長短,佛教亦有論述:如人,住在南瞻部洲,其壽在十歲到八萬四千歲(無量)之中。住在其餘二洲的有情壽命是固定的。東勝身洲有情壽命為二百五十歲,西牛賀洲的的有情壽命為五百歲,北俱盧洲的有情壽命為一千歲。天,其中四天王天的一晝夜等於人間五十年,如此的三十個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四天王天人平均壽數為這樣的五百年。帝釋天以人間的百年為一日,按百年為一日計算壽長一千歲。四天王天以上的壽命還更長。色界諸天的壽數是以劫計算的,無色界壽命則比色界更長。欲界中畜生壽數不定,有的可活百年,甚至有的瞬息死亡。餓鬼的一日等於人間一個月,這樣的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它們如此活五百年頭。各類地獄的壽限也不等,總的來說都很長,如阿鼻地獄壽數競達一中劫整。總之,有情的生命多數是不能憑觀感言其壽命的,唯依其業所感的受報,報盡即一期生命結束,同時又是另一新生命的起點。
綜上所述,佛教是主張凡是有情皆是有生死的。既使其有無限壽命,報盡終得一死,而後復生。六道輪迴,生生不息。唯有正受佛法,精進修行,方得解脫。
推薦閱讀:
※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經典,逐漸而滅。是不是說人類沒有希望了?
※自己陷入了一個怪圈。 因果既然是真實存在的,有人說佛家的第一因是如來藏,有人說不存在第一因。?
※佛教的起源
※阿彌陀佛寂滅後。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成佛都並涅槃後,極樂世界會怎麼樣?
※(1 條消息)關於出家人的修行道教和佛教到底修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