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小孩太胖或者太瘦?這個科學公式你一定要會算
「少年運動家」在8月31日發布了一篇題為「幼升小的學生家長們千萬注意了!忽略這些體質指標你將追悔莫及」的文章,詳細列出了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等小學低齡兒童的體測指標,意在提醒家長朋友們要多多注意小孩的體質健康。結果呢,小編被罵慘啦!
一位朋友評論道:「小編這是什麼時候的數據啊!我兒子3歲半已經40斤了,發展下去是不能上學了么!」
另一位朋友評論道:「體重那個表不對吧?我女兒今年大班,體重21.3(公斤),身高121(厘米)左右,按那個標準明年小學肥胖都超出一大截,可我女兒是很瘦的好不!」
還有措辭更尖銳的:「我兒子身高121(厘米),體重53斤,大班,到了小學要達到超級肥胖級人物,這個表格胡扯,肯定是沒有孩子的人瞎編的!」
冤枉啊!我是小編,但真的不是瞎編啊,我們發表的是正宗的國家教育部去年7月印發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修訂)》。但為何在小孩體重指數上出現如此大的爭議?主要是因為家長朋友們沒有留意體重指數的計算單位,沒有完全理解BMI指數是個什麼東東。
BMI指數意指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指數,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BMI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以BMI來對肥胖或超重進行定義。BMI在兩百多年前就已問世了,19世紀中期,比利時通才凱特勒最早提出了身高體重指數。其具體演算法為: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
一定要注意,後面的除數是身高的平方!而且單位是米。
例如:一個人的身高為1.75米,體重為68千克,他的BMI=68÷(1.75×1.75)=22.2,在BMI指數為18.5~23.9時屬正常。
這個公式並不複雜,但很科學。BMI是與體內脂肪總量密切相關的指標,該指標考慮了體重和身高兩個因素。BMI簡單、實用、可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在測量身體因超重而面臨心臟病、高血壓等風險時,比單純的以體重來認定,更具準確性。
對於青少年兒童而言,可利用他們的BMI值來推算是否超重。但他們的過重及過輕指標,並非由一個固定的BMI值決定。這是因為不同地區的兒童有不同的成長速度,若使用一個固定數值,容易形成錯誤判斷。
一般來說,都會採用統計出來的平均BMI值及其標準差值,再計算出其常態分布的最高5%及最低5%作為過重和過輕指標。另一方面,BMI值位於常態分布的85%-95%區段的兒童,他們都有超重的危機。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要留意教育部公布的體測指標,自己來計算數值,在小孩體重上做好相應的對策,有針對性的保障飲食健康與運動健康。
幼
推薦閱讀:
※奧利弗·雷普休斯:憲法中的社會科學——以美國為榜樣?
※80%的人比豬胖,不信看圖了解一下
※論微生物飼料添加劑在畜牧生產中的科學應用及發展前景
※論科學的「唯心史觀」
※荒野行動怎麼扔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