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礁的悖論、奇蹟和未來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珊瑚生死
文 | 星球研究所
中國人常說「水至清則無魚」
這一點大抵適用於中國的江河
如果放之全球的海洋則並不適用
我們熟知的許多熱帶島礁
不但海水清澈透明、令人沉醉
而且魚蝦成群、極盡絢爛之能事
(攝影師@Kimberly Wheeler)
▼
180年前
正在環球航行的生物學家達爾文
對熱帶島礁發達的生態系統產生了疑問
海水清澈透明意味著缺乏足夠的營養物質、浮游生物
也就無法供養龐大的生態系統
它們本應是海洋中的「沙漠」
實際上卻成了生機勃勃的「熱帶雨林」
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達爾文並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這個問題也因此被稱為
達爾文悖論(Darwin』s Paradox)
最典型的莫過於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的
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它面積達34.4萬平方公里
比鄰國紐西蘭國土面積還要大出1/4
(地圖源自Google地球,星球研究所標註)
▼
2900個獨立珊瑚礁、900個大小島嶼
南北綿延伸展超過2300公里
這樣的密度、規模世所罕見
堪稱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
(點擊放大查看,地圖源自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
▼
即使從太空觀察也非常容易辨認
軌道高度超過300公里的國際空間站宇航員
便在2015年10月12日拍攝到了其中三個珊瑚礁的高清照片
圖中最大者名為哈迪礁(Hardy Reef)
淺色的潟(音xì)湖與周圍深藍的海水對比顯著
珊瑚礁之間形成了一條海路
風平浪靜時船隻可以在此間通過
(照片區域跨度約15公里,相機為Nikon D4,圖片源自NASA)
▼
當高度從300公里的太空下降至數百米
連綿的礁石便會像漂浮的漁網一樣直撲視線
(哈迪礁,圖片源自昆士蘭州旅遊觀光局)
▼
著名的心形礁(Heart Reef)
也藏在這些密布的漁網中
(心形礁,攝影師@Larry Malvin/123RF)
▼
礁石間深藍的航道
如同陸地上的河道蜿蜒而去
大小遊船載著遊客穿梭其中
(哈迪礁,圖片源自昆士蘭州旅遊觀光局)
▼
當我們把高度完全降至海面
更加奇異的景象出現了
著名的海底全景拍攝機構
凱特林海景調查(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利用深海潛水員、潛水機器人
完成了這組非常罕見的大堡礁「海洋街景」
遠處的海水光滑如鏡
近處的海水卻突然被上帝掀掉了「蓋子」
水底的珊瑚歷歷在目
幾乎完全透明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拍攝於Wilson Island附近的落日,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當鏡頭潛入海面之下
世界上最壯觀的珊瑚花園便徹底露出真容
400多種形態各異的珊瑚
如同海底開出的花朵、色彩斑斕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Survey)
▼
巨大的濱珊瑚(Porites)穩坐海底
它的年齡超過500歲
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癟了氣的籃球
不知被誰家丟棄海中
這幅寬廣的畫面仍能保持極高的清晰度
可見大堡礁海水透明度之高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拍攝於Wilson Island附近,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透明的海水可以最大限度呈現出珊瑚的豐富色彩
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潛水愛好者飽覽海底勝景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清澈透明的海水包裹之下
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海底天堂
各色魚類環繞著海底「小山包」
朝聖一般地游來游去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此處名為Steve""s Bommie,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大堡礁生活的魚類超過1500種
佔全球海洋魚類的1/10以上
是世界上魚類品種最豐富的區域之一
包括小丑魚、紅皇帝喉、鯛魚、珊瑚鱒魚等等
(相比之下中國所有海域加起來的的魚類才3000種)
其中六帶鰺(音shēn)是水下攝影的常客
它們喜歡聚集成群,形成一個魚群風暴
人類潛水員在它們面前變得渺小無比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拍攝於Lady Elliot Island附近,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大堡礁還吸引了30多種海洋哺乳動物
包括鯨魚、海豚、鼠海豚等等
體重高達40噸的座頭鯨也是其中一員
它們是大堡礁最龐大的訪客
每年兩萬頭座頭鯨跨越9600公里
從南極洲往返這片溫暖安全的水域
並在此生養哺育後代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圖中為小鬚鯨,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海豚也不遠千里而來
遨遊於純藍世界
因為「居民」眾多
居民們需要激烈競爭才能生存下來
這使得大堡礁生命進化的速度
比其他海洋環境快50%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拍攝於Myrmidon Reef,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為什麼大堡礁會形成
如此大面積的海底天堂呢?
我們需要從大堡礁的海底地形說起
大堡礁海底相對平坦
平均深度僅為35米
而在它的東側海底深度驟降至1000米以下
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巨型斷崖
(從海底仰望斷崖的模擬圖,這處斷崖非常像澳大利亞的烏盧魯巨岩;本段論述依據詹姆斯庫克大學Robin Beaman教授的研究)
▼
1.4萬年以前
澳大利亞的東北海岸線便位於這處斷崖
後來隨著末次冰期結束
大量冰川融化帶來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
不但阻隔了澳大利亞古代人類與亞歐大陸的聯繫
使得澳大利亞成為一座超級孤島
還淹沒了大堡礁這片開闊平坦的土地
最快時海岸線每年向內陸推進數百米之多
(本段論述依據詹姆斯庫克大學Robin Beaman教授的研究,星球研究所標註)
▼
就像達爾文觀察的那樣
這片新生的海洋非常貧瘠
幸運的是
一種多數僅有2-3毫米的小動物看上了這裡
它們便是珊瑚蟲
(一種造礁珊瑚蟲,圖片源自NOAA)
▼
多數珊瑚蟲體內含有一種共生藻類
這種藻類可以通過光合作用
為珊瑚蟲提供能量和碳酸
讓珊瑚蟲可以在貧營養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但是
它也有其它挑剔的要求
包括合適的海水溫度、鹽度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
充足的陽光
來到大堡礁之前
珊瑚蟲已經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了5億年
在大堡礁斷崖海岸附近也已經生存了2000萬年之久
但海洋中多數區域的深度使得陽光無法穿透
珊瑚蟲只得藉助接近海面的海山或島嶼生存
島嶼的面積畢間有限
珊瑚蟲也便難以大量繁衍
而大堡礁這片新生的淺海不知道比那些小島大了多少倍
離開壑陽光明媚,直射海底
堪稱珊瑚蟲的最佳家園
於是珊瑚蟲在大堡礁大量繁衍
它們將體內藻類提供的碳酸合成碳酸鈣
從底部分泌出來製造出骨骼
經過一萬年的堆積
一座座巨大的海底城市便誕生了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拍攝於Heron Island,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珊瑚蟲和共生的藻類
發展出了一個極為高效的能量系統
把營養物質從一個層級傳送到另一個層級
在兩者之間循環利用
只有很少的營養會流失到整個系統之外
因而豐富度得以在貧瘠的海洋中不斷累積
最終發展出了世界上最多彩的海洋生態
所以珊瑚礁僅佔地球表面積的1/1000
卻因為對能量的高效利用
而擁有全球1/4的海洋物種
這便是今天科學家對達爾文悖論的解釋
(關於達爾文悖論還有其它學說,比如島嶼質量效應Island Mass Effect,此處不展開敘述)
小小的珊瑚蟲創造了一個海洋奇蹟
在大堡礁為無數動物建造了家園和庇護所
包括1500種熱帶魚、200種鳥類、20種爬行動物
1981年大堡礁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也被CNN評選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
大堡礁的英文名字則緣於它的獨特形態
今天的我們可以從太空更直觀地看到這一點
珊瑚礁沿著海岸分布
在深海與大陸之間形成了一道堤壩(英文Barrier)
並因此得名Great Barrier Reef
(圖片源自NASA)
▼
但作為大堡礁的創建者
目前珊瑚蟲們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
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引發了更多的熱帶風暴
可以輕鬆將整片的珊瑚礁碾為齏粉
人類過度捕撈大法螺
引起珊瑚蟲的天敵棘冠海星爆髮式增長
導致大面積的珊瑚被棘冠海星吞食
而上述所有這些的危害力量都比不上
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
(同一株珊瑚白化前後對比圖,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健康珊瑚呈現的紅、黃、綠等多種顏色
主要源於珊瑚體內的共生藻類
然而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溫度升高
以及海洋污染物增多、海水鹽度改變等等原因
使得珊瑚為了自保
不得不驅逐出體內的藻內
失去共生藻類的珊瑚會呈現出白色
這種飲鴆止渴的自保方式
如果不能快速恢復珊瑚就會死亡
1980年-2016年的30多年間
大堡礁已經出現8次大規模的珊瑚白化
雖然歷次白化事件之後
大堡礁都最終得以部分恢復
但每一次新的白化也都愈加嚴重
在2016年珊瑚白化時
潛水員再次潛入Heron Island的海底
看到的景象卻是有如珊瑚墳場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圖片源自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科學家在系統調查之後
大堡礁珊瑚白化的嚴峻形勢便清楚地展現出來了
其中最嚴重的區域位於北部
白化比例高達81%
(圖片源自美國《國家地理》)
▼
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
在一年一度的展望報告中寫道
▼
因為人類活動影響,1985年到2012年間大堡礁的珊瑚覆蓋率下降了50%
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消息
我們應該做點什麼呢?
P.S.星球研究所正在招募文字編輯、圖片編輯等,詳情請點擊此處
... END ...
推薦閱讀:
※世界守城史上的奇蹟——釣魚城保衛戰
※【轉載】李光耀創造華裔世界最璀璨的經濟奇蹟
※早起十分鐘會有奇蹟!快手早餐給上班族的你元氣滿滿的一天
※女兒一出生呼吸微弱,20分鐘後離世,媽媽的要求竟然讓奇蹟發生
※排名前100的奇蹟之#17--盧克索附近的卡納克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