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赤峰文化之旅  【009】

原文地址:赤峰文化之旅【009】作者:蒲公

【塵封的記憶】

——記者採訪手記

神奇的居室墓

興隆窪遺址的每一座房址,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考古工作們小心翼翼地發掘著,生怕驚動一個又一個沉睡著的靈魂。

咦,這是什麼?居住面上竟然出現了豎穴,還有屍骨,還有陶器、玉器——難道說,這是興隆窪先民的墓室?經過全面發掘,考古家們共在20餘座房址中靠近穴壁的居住面上發現了30餘座這樣墓穴。這簡直太奇特了!這些墓葬均為單人直肢葬,隨葬品有陶器、玉器和骨器。有的居室墓的墓主人還裝飾有「蚌裙",即有數百個經打磨和穿一小孔的蚌殼成排地出現在腰間到腿部,似釘綴在腰裙上。也有蚌殼成組地出現在肩部、胸部。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最早服飾。

發掘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未見有泥質陶,均為手制,將泥圈套直接捏合成器,器外貼附泥條,厚胎,燒制火候很低,斑駁極多。器類中筒形罐占絕大多數,口或敞或斂,也常見陶缽。器表面普遍飾滿由三至五種紋飾組成的複合紋,以壓印紋和附加堆紋為主,其組合規律性較強,即器口下有凹弦紋和附加紋帶,腹壁主體紋飾有交叉紋、圓窩紋、網格紋,中晚期則出現了豎壓橫排之字紋。石器以打制有肩鋤,形石鏟最具代表性。還有磨製石斧以及少量的細石器,有的細石器鑲嵌於骨刀、骨鏢的刃部或鋒部。還發現有少量的石容器、石刻人像、同心圓紋石方塊等。同時還出土了一批動物遺骸、植物標本。動物主要有鹿、狍、野豬;植物有胡桃楸果核、棗核等。

而在興隆溝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共在38座房址中清理出28座居室墓。墓葬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緊依房址的西北側穴壁下挖而成,多為1座,也有同一房址2座、3座者。隨葬品中有玉器、骨器等。

很顯然,居室墓的形成在房址之先,那麼,後人為何要在先人的墓上起居生活呢?這讓我們難以理解。對此,有人分析道:在當時,部落中並沒有專門的墓地,人死後便不能集中安葬,只能埋在自家房旁。像一個房址發掘出多個居室墓,可能是一家人或者幾代人的。後人生活在他們身旁,有為之守護靈魂的意願。邵國田認為,從居室墓在整個遺址中的地理位置和所出土的器物來看,多為祭祀的法器,應該確定居室墓主人為部落里的巫師,只有巫師才享受在家中安葬這個條件,而一般人是沒有這個待遇的。

人豬合葬之謎

在興隆窪遺址所發掘出的居室墓中,有一座罕見的人豬合葬墓。墓主人直卧一側,兩頭豬一前一後卧於另一側,而且是一公一母。為什麼要讓兩頭豬與主人合葬呢?而在此所發掘的居室墓中,只有這處墓是人豬合葬,這處墓主人該有何特殊的身份?不禁讓人浮想連翩。

有學者認為,在遠古時代,萬物有靈,動植物平等,不分貴賤,豬與其他動植物一樣也是有靈的。比如葫蘆靈、魚靈、龍靈、豬靈、鳳靈等動植物靈,並沒有高下尊卑的分別。這一點,著名學者錢鍾書在《管錐編》第一、二冊中討論「鬼神"的時候,也提到了遠古先民視萬物為平等,從來沒有等級貴賤的分別。在將近一萬多年的農耕文明的長河中,豬對中國人實在是太重要了。俗話說,無豕不成家,普通的農民家庭養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文獻史料中,不少人靠養豬致富,所以豬被稱作「烏金」、「金豬」。在民間藝術中,豬象徵著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因為豬常用鼻子拱地求食,並不乞求以外的恩賜。而年畫中的「肥豬拱門"更是深入民心,它表示豐收吉慶,福氣財氣齊聚。在土家族中,人們將豬稱作「血財」,並認為豕官神是送財喜的財神,而分食豬血還能加強人們之間的血緣認同。此外,在乾旱求雨的巫術祭儀中,豬被當作

求雨的神物。

邵國田介紹,從墓中豬的骨架來看,牙很長,應為野豬。因此可以推測,當時的興隆窪先民已經開始馴養野豬,並以馴養頭數多為榮。這位墓主人應是位極受部落氏民尊敬的人物,所以在他死後部落特殺兩頭豬與他合葬,意為陪伴他不讓他寂寞。再就是,當時的人崇拜豬,與豬合葬,意為能隨「豬神」升入天堂。在後來發掘的興隆溝遺址中,就有真豬頭和堆形石龍擺在房址位的祭址坑裡,也應有同樣的用意。

農耕文明的開端

2006年5月24日,新華社播發消息《赤峰發現7700年前人工栽培的穀子和糜子》,向世界宣布: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穀子、糜子產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溝,比歐洲早200O余年。這一消息令世界學術界為之震驚。

據介紹,2001年至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劉國祥在敖漢旗興隆溝發掘時,側重對興隆窪史前人類經濟生活形態進行考察。劉國祥通過發掘,確認這裡以採集、狩獵經濟為主,同時原始農業已經產生。他提取了1500多個土樣,到實驗室進行識別、鑒定,發現了1500多粒碳化穀粒,一是糜子,佔90%,二是穀子,佔10%。而且,這些穀物完全是人工栽培形態。經加拿大、英國有關專家鑒定後認為,穀子、糜子毫無疑問是人工栽培形態的。隨後,考古工作者將碳化穀子、糜子送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碳14鑒定,鑒定結果是這些穀物距今7700年至8000年之間。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子早2000年至2700年。

據邵國田分析,7000多年前敖漢乃至赤峰地區,尚未形成草原,地表植物以樹木為主,野獸出沒,飛鳥成群,人們以漁獵生活為主。可以想像,人們在食用動物肉的同時,一定會把目光投向品種更為豐富的植物身上。在不斷的品嘗之後,他們逐漸發現了穀物,而這種食物,更適合人類的胃口。於是開始了人工栽培,春種秋收的原始農業生活。而在興隆窪眾多房址中所發現的各種陶器,都與煮烹食物與存放穀物有關。可以說,這是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轉變。人類是否進入文明社會,有無較發達的原始農業是重要標誌之一。由此說來,興隆窪已經是文明社會的起步。

揭開遺址面紗

興隆窪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將東北三省、內蒙古全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向前推進了一千年,在這以前,赤峰地區只發現了三種原始文化:富河、紅山、小河沿。敖漢旗在文物普查中,對內蒙古東部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產生了飛躍性的認識,不僅發現了興隆窪文化,還發現了比之更早的「小河西文化"和比之略晚的「趙寶溝文化」。這便為我國北方考古學譜系找到了標尺。

二、找到了紅山文化的土著根源。往這以前,學術界一般認為,紅山這支彩陶文化是受中原仲韶文化影響產生的,尤其中原地區又發現比仰韶文化更早的磁山、裴李崗文化,因為陶器出現了紅山文化陶器主體紋飾——「之」字紋,有的學者便認為紅山文化的根在中原。興隆窪文化一經發現,並出現更早的之字紋,紅山文化源於中原說才不攻自破。由此還證明,內蒙古東部區與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較早階段的文化各具特色,平行發展,這裡同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並居領先地位。

三、興隆窪遺址經過全面發掘,它是我國目前揭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環壕聚落,這一實證對研究史前聚落形態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科學資料。據專家考證.這一原始公社有成員300餘人,每一座房址為最基層的一級社會組織,每一排房址又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第二級社會組織,圍壕內便是以親緣關係為基礎的第三級社會組織——氏族部落。第一地點和與之相鄰的老礦申興隆窪文化遺址構成一個更高層的部落聯盟。

四、出土的大量標本表明興隆窪文化的經濟形態是採集、漁獵業為主,並有了原始農業。

五、現存的30餘座居室墓,出土的人骨對研究人種學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人豬合葬於一穴,出土了堪稱世界最早的真玉器,這些對探討豬龍崇拜和中國崇玉之風的形成均提供了重要依據。

【資料 輯錄】


推薦閱讀:

「藝博會季」到了,可以讓你刷屏的藝博會在哪?
關於吃飯吧唧嘴你如何看?
語言要統一才好嗎?方言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古代佛教是如何緩解失戀者痛苦的?
八大菜系的傳統代表菜都有哪些?

TAG:文化 | 赤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