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教學有一點「深度」

一、存在問題由於課內現代文部分中考很少考,所以不少老師在處理課文方面出現了誤區,他們對很多課文採用的是「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教學,淺嘗輒止,缺少語文味,語文課被上成了政治課、歷史課或「百家講壇」,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升毫無幫助。為了應試,他們讓學生做大量的訓練題,「舉三」才「反一」,浪費了學生的許多寶貴時間。這是一種「短視」的做法,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上學期聽一位老師教何其芳的詩歌《秋天》,他的教學環節是這樣安排的:一、詩歌品味(主要途徑是反覆讀詩歌)二、研討與賞析:主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請用簡潔、優美的語言歸納詩中三個畫面:農家豐收圖 霜晨歸漁圖 少女思戀圖2、詩人眼中的秋是怎麼樣的?3、詩歌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心境)?三、比較拓展:將本文與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劉禹錫的《秋詞》以及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進行比較如果光從三大環節來看,這位老師的課既有教學的深度,也注意了廣度。但是聽了他的課才知道,他的第一個環節只能算「初識詩歌」,並沒有「品」的意味;第二個環節「研討」是有一點,但沒有賞析,充其量也就是「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及感情;第三個環節向寬度伸展,拓展了許多與秋天有關的詩歌,但只是淺嘗輒止,讓學生讀了一下便結束了課,並沒有讓學生知道老師為什麼要選這些詩歌,也沒有讓孩子思考:同樣是寫秋天的詩,作者所表達的感情相同還是不同?為什麼?聽完這節課,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有寬度但缺乏深度。這節課看起來熱熱鬧鬧,但是學生能從中得到些什麼呢?也許過了些時候,學生什麼也記不得了,語文能力啊,語文素養啊,一點痕迹也不會留下。新課改實行新的課程管理,給了老師開發語文資源的空間,這樣可以使課堂更加靈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但是,如果無視教材,淡化教材,不經過篩選和處理,盲目收集課外資料,遠離教材目標,這樣的行為是很危險的。因為語文學科是我們的母語學科,肩負著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的使命。華而不實、喧賓奪主的花架子和假把式,不僅有礙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精髓和魅力,還會對學生個人情感的孕育,獨立思考的形成,思維的空間和走向,認識理解的寬度和深度帶來消極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追求語文教學的深度,這樣的課堂才有語文味,才能讓學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因為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衡量教學是否「有效」,主要看學生是否獲得了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而不是看教師講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教師活動精彩不精彩。另一位老師教授這一節課的環節是:讀秋——說秋——品秋——繪秋這節課先由學生談秋天的印象導入,要求通過捕捉一些景物畫面來表現秋天的特點。然後,教師總結導入課文的學習: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天是多彩的季節,秋天是令人憂鬱的季節,也是令人快樂的季節。總之,在同學們的心中,秋天是千姿百態的。那麼,在現代詩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個怎樣的季節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秋天》,去領略詩人筆下濃濃的秋意。第二步,反覆朗讀詩歌(及時糾正評價朗讀,讓學生思考為什麼該這麼讀,為什麼不能那麼讀。)第三步,讓學生用比較優美精練的語言把本文描繪的幾幅畫面歸納出來,並說出理由。如第一幅圖——農家豐收圖的概括是這樣的:師:現在誰能告訴老師,第一幅圖畫怎麼概括?生:農舍豐收圖。師:從什麼地方能看出來是農家豐收?生:肥碩的瓜果。師:很不錯啊,一下子就抓住了關鍵詞。這個環節體現了這位老師能夠緊扣文本,引導學生深度解讀,富有語文味。第四步,是引導學生回顧有關描寫「秋天」的古詩文。老師說,在文學家筆下,秋被描寫得絢麗多姿,流光溢彩。王維用「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將秋寫得清新明凈;杜牧則用「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向我們勾勒了一幅色彩艷麗的山村秋景圖;在劉禹錫眼中,秋又成了「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比春天更充滿詩情畫意的季節;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秋景,更是生機勃勃……五彩的秋景,真是美不勝收!最後,在琅琅的背誦中,本節課的學習結束,然而秋天餘韻,將會在師生心中婉轉悠長。從以上這兩個課例可以看出,第一位老師只注意了語文教學的寬度而深度顯然欠缺,第二位老師既有寬度也有深度,這樣的語文課堂才穩健紮實,這樣的語文課才能為學生的發展有效。二、語文教學才能怎樣有深度呢?1、文本解讀「深」文本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者依據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潛心編製的,是眾人智慧的結晶,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它負載著人類文化的精髓,體現了時代精神、現代意識,具有典範性,它的教學價值是豐富多彩的,吃透文本,才能真正地用足教材、用好教材,最終讓學生從文本中汲取營養。怎樣才能吃透文本呢?要細細品味文本中的語言因素,抓住關鍵詞句,尋找文本解讀的最佳切入點,研讀字詞句章,品析、討論、領悟、內化,弄清文本的主旨及作者的寫作意圖。例如《背影》一文的教學。該文的生字詞相對來說比較多,但大致上可以歸成三個方面:一是表現家境衰敗的,如「差使」、「交卸」、「禍不單行」、「狼藉」、「簌簌流淚」、「變賣典質」、「慘淡」、「賦閑」等;二是表現父親的關愛的,如「躊躇」、「蹣跚」、「探身」、「攀」、「縮」、「微傾」、「拭」淚等;三是表現父親的頹唐老境的,如「頹唐」、「觸目傷懷」、「情不能自己」、「情郁於中」、「瑣屑」、「惟」、「舉箸提筆」、「大去之期」等。就連「天無絕人之路」也可以歸入第一方面,該詞語暗含家境衰敗,還表現出父親當時心氣未泯,與下文「老境頹唐」照應對比,更有利於表現對父親的憐惜、感激、懷念之情。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找出文本中的這些詞語,並理解體會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不僅可以使學生牢固地掌握這些詞語,而且可以從詞語的實際應用上來把握文章的思想意義,接受情志濡染。接下來再從句章的角度進行提煉概括升華,那麼文本中的語言因素就可以得到比較充分的利用。再如,一位老師在教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刷子李》時,她緊緊抓住「刷子李奇在哪裡?」這句話分析刷子李的形象,引領學生輕鬆學習。學生最容易找出的是「手藝奇」——勻勻實實一道白;好賽伴著鼓點,和著琴音……,刷牆的手藝高超;於是她便更深入地問「手藝好」頂多算是個好刷匠,不能算是奇人,那麼為什麼說「刷子李奇」呢?這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學生再次探究課文,很快找出:規矩奇——「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一天只刷一間屋子;每刷完一面牆,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會兒……」此外還有為人奇——「你以為師父的能耐有假,名氣有詐,是吧。你以為人家的名氣全是虛的?那你是在騙自己,好好學本事吧!」這位老師抓住關鍵語句「刷子李奇在那裡」,讓學生充滿樂趣的去對課文內容深入探究,從而對刷子李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更豐富的認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文本可以是閱讀教學的素材,用來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文本也可以從積累運用的角度教,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文本還可以從寫作的角度教,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寫作資源,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服務。如一位老師教授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一文時,就注意了文本中的寫作因素。他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本文的題目是「端午的鴨蛋」,可是寫鴨蛋只用了兩節文字,其餘的篇幅寫什麼?」學生回答說「還寫了有關端午的好多民俗」,老師又問「這是不是文不對題呢?作者為什麼不把筆墨局限於家鄉端午的鴨蛋呢?這對我們的寫作有什麼啟發呢?」原來,鴨蛋只是個引子,代表著家鄉的風土人情,象徵著童年的美好生活。我們寫作時也應該選准著眼點,將自己豐富的情感巧妙地聚焦在可感的形象上。2、教材使用「活」新的語文教材為教師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間,這為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提供了基礎。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鮮活的素材,是課堂充滿靈動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比如蘇教版七年級(上)「民風民俗」這一單元,所選文章基本上都涉及到我國部分地區的民風民俗,應該說是具有人文性和文學性的作品。從課文的選取來看,第10課《社戲》——紹興地區的社戲,第11課《端午日》——湖南的端午節,第12課《本命年的回想》——劉紹棠家鄉的春節,第13課《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中秋節。我國各地的民風民俗難道就只有這些嗎?當然不止。其實還有很多淳樸的民風民俗可以作為補充延伸,比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沈從文的《雲南的歌會》,琦君的《春酒》等何嘗不可以帶給孩子們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呢?所以,我們可以超越教材內容篇目,補充延伸鮮活的內容,給教材注入鮮活的生命力。這樣提取人文傳承價值,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精神元素,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還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重組教材。我在使用人教版七(上)這本教材時,就是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來靈活處理教材的。為了引導學生寫好敘事類的文章,我打亂編者的單元編排,按照文體將第一單元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和第五單元的《風箏》《羚羊木雕》《散步》放在一起教,強化學生對敘事類文章寫法的認識;將第一單元的《紫藤蘿瀑布》和第二單元的《春》《濟南的冬天》相對集中起來教,強化學生對寫景類文章寫法的認識。以上這樣處理主要是運用課本為寫作教學服務,如果從閱讀欣賞的角度教學,還是編者的單元編排更合理。文有文法,教有教法,分析課文不一定按照文章順序講,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選准切入點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更輕鬆地教學,獲得意外收穫。如教《藤野先生》一文時,我從第6段切入,將直接寫藤野先生的部分和與藤野先生有關的文字清晰分開,文章的思路輕鬆地被理清,明暗兩條線索鮮明凸顯,讓學生輕鬆領略作者的匠心;我教《懷疑與學問》一文,從文章第6節的事實論據談起,輕鬆找出文章的分論點「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從而不難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讓學生領悟到作者的嚴密的思維邏輯。需要說明的是,活用教材,教師不能隨心所欲,必須建立在對教材的編寫思想有明確的了解的基礎上,必須建立在對自己和學生的充分把握的基礎上,這些也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和深厚廣闊的文化知識背景和社會生活閱歷,否則是很危險的,教師的教學水平越高,危害越大。教材只是書面的東西,而且所載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靈活地使用教材,必須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教學智慧,對教材內容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方式對教材進行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這樣的課,將牢牢地吸引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會將語文課堂演繹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識的迷宮」,使學生陶醉在你絢爛多姿的課堂里而樂不思「蜀」、樂不思歸、樂而忘憂,點燃智慧。
推薦閱讀:

華人學生眼中的BBC爆紅紀錄片《中國式教學》
紫微系列教學(三)
八字預測教學系列之金性
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
架子鼓的記譜法學習教學

TAG:語文 | 教學 | 語文教學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