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年號廟號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一共出現了約五百多位皇帝,而其中的開國皇帝也有幾百位。但是,在這些開國皇帝中,有的稱高祖,如劉邦、李淵等人;有的卻稱太祖,如趙匡胤、朱元璋等人。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是那麼不容易理解,開國皇帝是稱太祖還是稱高祖,主要就看他們有沒有追封自己的先輩:如果追封了,那他就是高祖;如果沒有追封,那他就是太祖。也就是說,如果是貴族世家的後代當了皇帝,一般都會追尊他們的祖輩或父輩為太祖,自己就只能稱高祖以示區別;如果是平民家族的第一代當了皇帝,那大多數就被稱為太祖了。

  因此,問題又來了:作為平民出身的劉邦為什麼還會被稱為「高祖」呢?其實,這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給我們的一個誤傳!  在大漢開國皇帝劉邦去世後,群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謚號則是「高皇帝」,因此正式的稱呼應為「漢太祖高皇帝」。如果簡稱廟號,也應是「漢太祖」;如果簡稱謚號,就應是「漢高帝」;無論如何,都不是人們習慣所稱的「漢高祖」。然而,在司馬遷的《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中記載:「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從中可見,高祖在當時既是尊稱也是通稱,而司馬遷是使用當時對高皇帝的尊稱並以劉邦為「高祖」,也就造成了後世皆稱劉邦為漢高祖了。

  PS:在古代,尤其是漢朝及其以前的時期,對於廟號、謚號的議定是非常嚴格的!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起源於奴隸社會時期的商朝,如商朝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等。此外,廟號的議定非常嚴格,一般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為祖、繼嗣君主中有治國才能的為宗。  謚號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一般認為到周朝才確立了這一制度,從而也就廢止了廟號制度。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連謚號制度也一併廢止了。漢朝建立之後,不僅恢復了謚號制度還承襲了廟號的制度,只不過,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從而致使很多皇帝都只有謚號而沒有廟號。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因此繼嗣帝王的謚號中都會有一個「孝」字。然而,雖然每個皇帝都有謚號,但有廟號的皇帝卻是少之又少,比如:  開國君主劉邦:廟號為太祖,謚號為高皇帝。(註: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便多慣用之)  開創「文景之治」的劉恆:廟號為太宗,謚號為孝文皇帝。  盛世君主劉徹:廟號為世宗,謚號為孝武皇帝。  中興之主劉詢:廟號為中宗,謚號為孝宣皇帝。  開創「光武中興」的劉秀:廟號為世祖,謚號為光武皇帝。  開創「明章之治」的劉庄:廟號為顯宗,謚號為孝明皇帝。  到了唐朝時期,除了某些亡國之君及其短命皇帝之外,幾乎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而且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雖然不參照謚法,但通常也會選擇具有美好意義的字,如太、世、高、神、聖、仁、睿、明、章等。

  本文作者倩倩,女刀匠,冷兵器愛好者,個人微信公眾號bd448
推薦閱讀:

古代的年號是怎麼回事, 能否重複使用?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列表及簡介、圖片、年號
歷代年號詳表
明代第四個年號 - 洪熙
中國曆朝年號干支紀年對照表-五代十國

TAG:皇帝 | 年號 | 廟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