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鐵騎遠征西域定天山 大唐帝國定高昌之戰
大唐帝國,是中華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尤其是大唐天朝那彪炳歷史、光耀千秋的赫赫武功,更成為後世無數中華兒女敬仰追憶的豐碑!大唐帝國中、前期的疆域極為遼闊。極盛時期最西端曾經瀕臨西海(注:今裏海)東岸,鹹海則成為帝國的內湖。最南段進入今巴基斯坦境內。而在西漢就已經併入中國版圖的西域,此時更成為溝通東亞中華大唐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重要橋樑。西域地處亞洲大陸內陸,戰略位置和價值極其重要。翻開古中國歷代王朝疆域圖,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時的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上的領土都有個特點,就是基本上分為兩大塊、東方的是中原故地;西方則是龐大的西域疆土。這兩大塊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王朝疆域。自西漢武帝時起,西域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晉滅亡後,中國進入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由於國家混亂分裂,最終導致喪失了對已經納入中國版圖300年之久西域地區的控制,西域從此與中華故國分裂長達300年之久。隋朝雖然實現了全國統一,但由於主要精力都放在對付北方突厥汗國和東北高句麗政權上,加之存在時間過於短暫,因此未能實現對西域的完整統一。直到唐朝的建立,在帝國強大武力打擊和政治威望的雙重作用下,西域地區才重新實現與中華祖國的大一統。唐朝對西域的統一是經歷了一系列大規模戰爭實現的。在這其中,有一場戰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和歷史意義,這就是大唐平定高昌之戰。正是由於平定了高昌,才使大唐帝國鑿開了進軍廣袤的西域內陸的大門,為後續的實現對整個西域地區的統一,尤其是對擊敗當時西方最強大的對手--西突厥汗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麼,為何區區彈丸之地的高昌卻具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價值呢?大唐平定高昌之戰究竟是如何發生、進行的,又產生了怎樣的戰略影響呢?,在此,靈雲欲以自己所知和網友們就此進行一下探討。
要探討大唐平定高昌之戰,有必要先對重要當事者和主要戰場的高昌進行一下介紹。而要介紹高昌,就必須提到它所在的西域地區。西域是清朝之前,中國中央政權對今天的中國新疆地區和更西方的中亞地區的統稱。(注:在此必須明確一點。那就是從西漢武帝時期起,一直到晚清當局在西部大規模向沙俄割讓國土之前為止的2000多年時間裡,今天的中亞地區東部三分之一的面積始終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確切的說,是當時中國新疆地區的一部分)。西域地區的地理範圍主要指玉門關以西、巴爾喀什湖以南、裏海以東的廣大地區。歷史上,西域地區一直是游牧民族的聚集地。從戰國早期起,到西漢武帝之前的數百多年時間裡,西域長期處於中國北方強大的匈奴汗國統治下。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旅行家、外交家張騫完成了對中國乃至人類歷史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史詩般的「西域鑿空之旅」。從此,西域地區與中國中央政府建立起正式聯繫。經過漢武帝對匈奴的多次大規模戰略進攻,匈奴的勢力受到毀滅性打擊。在這種形勢下,公元前119年,張騫以中央政府全權大使的身份,率領龐大的使團和擔任安全護衛的龐大騎兵軍團第二次出使西域諸國。標誌著中國中央政府使節和軍隊正式進入西域地區並驅逐了侵佔當地400年之久的匈奴勢力。在西漢帝國強大的軍事、政治和外交實力的震懾和感召下,西域諸國紛紛派使節,甚至派遣王子到達帝國首都長安朝見中央皇朝大皇帝陛下,同時呈遞貢品、地圖、戶籍、軍隊兵力和布防圖等以表明歸順。為明確表示對西域領土的主權並保護強化管理,西漢中央政府於公元前60年在輪台(注:即今中國新疆輪台)烏壘域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鄭吉為首任西域都護。負責管轄、節制整個西域地區的軍事、民事、政務和財務。至此,廣袤的西域地區正式併入中華版圖並再也沒有與中華祖國分離!
西域地區併入中國版圖,對後世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都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對中國來說,從此在西部擁有了一大片面積上足以與中原地區相比的龐大領土。西域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經濟上,西域物產極為豐富,尤其是畜牧業極其發達。併入中國版圖後,中原內地在極短時間內迅速從西域地區引進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椒、胡蘿蔔等大量新農作物,對中國農業的發展產生了無法估量的歷史意義!而西域大量牲畜的引進則極大的提高了中原內地的畜牧業發展水平。與此同時,西域的併入打開了中國通往遙遠西方世界的大門。東、西方貿易的不斷發展,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對世界文明而言。正是由於西域併入中國版圖,才使中國的商隊和使團得以擁有一條可靠的、安全的道路途徑西域後向更遠的西亞、歐洲地區前進。而西方的商隊和使團也得以途經小亞細亞、波斯、中亞、和西域後到達中原地區。從此,一條綿延數千公里,延續2000多年,對後世人類東、西方文明產生無法估量影響的文明之道--絲綢之路,正式誕生於歐亞大陸,拉開了人類文明交流史的新紀元。
西域對兩漢和後世所有中央王朝在軍事上具有無以倫比的巨大戰略價值。首先,西域畜牧業極其發達,尤其盛產良馬。西域地區迅速成為中原中央王朝重要的軍馬、軍駝生產基地。從漢武帝時期著名的大宛汗血寶馬起,一直到現在著名的中國新疆伊犁哈薩克純種馬,西域始終是中國重要的良種馬生產基地。西域併入中國版圖後,中央王朝迅速從西域引進大量優良馬種。這些優良馬種中的一部分被直接裝備到帝國精銳的騎兵軍團,更多的則被用來改良中原地區相對落後的蒙古馬。先進馬種的引進極大的提高了中央王朝騎兵軍團的實力,為中央王朝組建並保持強大的騎兵部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最重要的在於,西域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理價值。西域地處亞洲大陸縱深腹地,向南隔昆崙山遙望西藏高原;向北倚阿爾泰山虎視蒙古高原。得到西域後,中原中央王朝在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中開始佔據明顯戰略優勢。可以對蒙古高原地區的游牧民族強敵從東部的中原地區和西域地區,同時發起戰略夾擊。西域地區的中原中央王朝軍隊可以在西方直接抄襲北方強敵的後路,而且可以堵住敵方在戰敗後向更遠的西方逃竄的退路。還可以對中亞和西亞地區那些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的國家進行強有力的震懾,促使其站在中央王朝一邊共同對漠北之敵作戰。實際上,也正是由於西域的併入版圖,才使得西漢政府能夠聯合烏孫王國對匈奴進行東、西合併的戰略夾擊,也正是這種戰略是西漢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最終勝利--公元前36年冬,西漢名將陳湯率領由漢朝駐軍和以烏孫軍隊為主的西域諸國聯軍,在康居王國都城郅支城(注:即今哈薩克江布爾)斬殺北匈奴末代單于郅支,隨後將郅支的首級飛馬「傳首」至帝國國都長安。在給皇帝的捷報奏章中,陳湯發出了震撼世界、令後世無比敬仰的曠世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西漢與匈奴近百年的爭戰畫上了句號。而這次戰爭則證明了西域對中央王朝重要的國防戰略意義。在很長時期內,中原政權都牢牢控制著西域這一戰略咽喉。但是,到西晉,局面發生悲劇性逆轉。這就是對中國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十六國南北朝大分裂。
公元316年,由於政治腐敗,在內部皇族勢力為爭權奪利而發動「八王之亂」的打擊和內遷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斷入侵下,僅僅維持了三十七年統一的西晉王朝宣告滅亡。其皇室成員司馬睿在江南大士族集團的支持下在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北方則陸續出現了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胡夏政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十六國」時期,從此中國北方進入歷史上罕見的長期分裂混戰時期。十多個割據政權之間長期彼此混戰,一方面嚴重破壞了中國北方的生產和經濟,給北方各族人民帶來空前浩劫。同時,由於各諸侯國都將精力集中在中原和附近地區的反覆爭奪上,根本沒有心思和精力去顧及遙遠的西域地區。導致西域土著和漠北地區游牧民族趁機興起,奪取了統治權,造成了西域地區同中國內地的長期分裂。公元439年,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北方,開始與南方的劉宋王朝以及後來3個南方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此時統治中國北方的北魏政權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對付南方的對手上,根本無暇顧及遙遠的西域。其領土的最西端到達吐魯番盆地東部,絕大部分西域領土都沒有收復。南朝中疆域最廣、實力最強的劉宋王朝,其西部疆域曾到達陝西地區。但由於要面對強敵北魏,也無力進入西域,西域處於長期與祖國內地分裂的局面。
公元589年,楊廣滅南陳,隋朝統一全國,中國終於結束了300年之久的大分裂局面實現統一。隋朝前期,無論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還是國際地位上,都是後世史學界公認的當時世界第一強國。隋朝疆域的最西端進入西域腹地,面積越占今新疆面積的一半,終於部分收復了西域故土。但是,此時隋朝國防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付北方突厥汗國和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政權上。帝國前期,面臨著原本統一的大突厥汗國的嚴重威脅。經過隋朝舉國上下的全力打擊,最終導致突厥分裂為東突厥汗國和西突厥汗國兩部分。但突厥依然對隋朝構成嚴重威脅,牽制了其大量精力。隋朝中期開始,為收復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領土,隋煬帝將精力都集中在對付中國東北地區的地方政權高句麗上。先後三次傾全國之里大舉東征,已經無力顧及西域。而隋煬帝政權的迅速腐化墮落,則最終將輝煌一時的大隋帝國送入「二世亡國」的悲慘境地。隨著隋朝的衰敗和滅亡,位於蒙古高原以西中亞地區的西突厥汗國逐步控制了西域地區。
公元618年5月,隋大丞相、唐王李淵在長安廢黜隋朝末代皇帝楊侑稱帝,立國號為唐。李淵可能做夢都不會想到,在天下分崩,突厥虎視眈眈的紛亂局面下,他靠篡位所建立的這個政權將對後世產生怎樣的影響。公元627年,經過一場骨肉相殘的血腥「玄武門之變」,李淵退位。在統一戰爭中爭戰四方,立下不朽功勛的李淵次子繼位。他就是受到萬世無限敬仰的中華一代天驕,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的勵精圖治,迅速將唐朝帶入貞觀之治的盛世之中。帝國經濟、軍事實力迅速提升,疆域迅速擴張。一個對後世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都產生巨大影響的偉大帝國--大唐帝國,崛起於歐亞大陸的東方。
唐朝前期面臨的重要外部威脅依然是北方的突厥勢力。突厥對新生的唐帝國構成嚴重威脅,最危險的時候,東突厥頡利可汗曾經親率20萬騎兵直逼到距離唐都長安城40里外的渭水之濱,朝野震動。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布置疑兵之計,親自率領少數隨員在渭水之濱隔河與頡利對峙。面對嚴陣以待的唐軍和李世民的浩然氣概,心虛的頡利未敢輕舉妄動。加之李世民給予突厥大量金銀財寶,分化了其部將。最終頡利與李世民「殺白馬盟誓」後率軍返回漠北草原。李世民將「渭水之盟」視為奇恥大辱,同時他認定,突厥絕不會甘休。要想徹底解除突厥的威脅,必須用武力手段。為此他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發展國力,在軍事上積極備戰。經過一系列充分準備,公元629年11月,突厥進犯河西走廊地區,嚴重威脅到唐朝內地同西域領土的聯繫,唐太宗李世民意識要決戰時刻來臨了。於是任命被後世讚譽為「常勝戰神」的大唐早期一代名將李靖為主帥,率李勣、薛萬徹等部將,率10萬大軍,分6路對突厥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在兩軍對峙的關鍵時刻,李靖親率3000精甲鐵騎乘夜出擊,突襲突厥後方襄城(注:即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突厥首領頡利大為震驚,在不名虛實的情況下率軍倉皇潰退。加之突厥本身就屬於典型的部落聯盟政體,內部並不統一。在唐軍強大的軍事進攻和政治誘降瓦解下,突厥內部分崩離析,多名重要將領投降。頡利所部在雲中(注:即今山西大同)造唐將李勣所部伏擊,傷亡怠盡。公元630年正月,突厥殘部在陰山被李靖徹底擊潰,頡利在逃往吐谷渾途中被唐將張寶相俘獲押送長安。至此,東突厥汗國滅亡,其所轄領土和數十萬部眾均歸屬唐朝。東突厥控制下的漠北蒙古高原全境歷史性的首次被全部納入中國版圖。唐朝北方疆域跨過蒙古草原,進入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北海(注:即今貝加爾湖)成為大唐帝國內湖。東突厥的滅亡在周邊產生地震般的效應,在大唐帝國赫赫武功震懾和李世民開明民族政策感召下,回紇、薛延陀、吐谷渾等邊疆民族上書,共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大唐帝國在誕生僅僅12年,國力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就創造了徹底滅亡北方一個曾經幾乎攻佔自己首都的、強大游牧民族政權並將其納入版圖的空前輝煌的奇蹟!而此時,一代天驕,唐太宗李世民的目光已經從寒風凜冽的塞北草原轉移到了西方那片已經與中華祖國離散300年之久的西域故土!
此時唐朝西方領土穿過河西走廊,進入今新疆吐魯番盆地東緣哈密地區。之所以沒有繼續西進,一方面是由於帝國之前的精力都集中東突厥問題上,根本無力西顧。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當時的西域正處於另一個強敵的控制之下,這就是西突厥汗國。西突厥汗國原本是早期統一的大突厥汗國的西方領土。靈雲認為有必要說明一下突厥汗國的性質。突厥與今天的少數民族有很大的區別。突厥汗國實際上屬於典型的部落聯盟性質政權,包括敕勒、鐵勒、葛邏祿、拔悉密等諸部。突厥汗國曾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遼闊的疆土東起額爾古納河,西至裏海東岸,西南瀕巴基斯坦,南臨黃河北臨西伯利亞,盛極一時。但正是由於其部落聯盟性質,導致其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非常不穩定。隨著隋朝的統一和強盛,開始對突厥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取得輝煌勝利。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的隋文帝楊堅在軍事打擊的同時,還充分利用突厥內部矛盾,以政治手段離間、分化瓦解突厥統治集團。而且突厥汗國本土即蒙古高原地區和西部領土的控制者向來不合,而東部地區在隋朝強大的軍事打擊下勢力已經受到削弱。加之隋朝政府的分化瓦解,公元583年,控制汗國西方領土的貴族射匱自立為可汗,原本統一的大突厥汗國正式宣告分裂。西突厥繼承了原大突厥汗國的西方領土,疆域東起金山,西北到西海(注:即今阿爾泰山和裏海),西部進入伊朗高原,南部瀕臨印度河流域。囊獲了整個中亞、西亞和南亞部分地區以及今新疆近三分之二的地域,實際上控制了西域地區,成為西亞最強大的國家。東突厥滅亡後,西突厥問題開始突現出來。尤其是其控制下的西域對唐朝的河西、隴右地區構成巨大威脅。西突厥經常向西域地區的唐朝控制區發動進攻,而且在東突厥滅亡後開始不斷竄犯唐朝控制下的漠北地區,對剛剛納入唐朝版圖的漠北地區構成嚴重威脅。這是唐太宗李世民所絕對不能容忍的。尤其重要的是,作為一名極端尚武的開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對恢復西域故土疆域有著極其強烈的願望。為此他曾經嚴厲質問反對進軍西域的文官:「漢可治西域,為何大唐不可?!」要收復西域,就必須消滅當時控制西域的西突厥汗國這一強敵。這就必須打通進入西域的道路,而這就涉及到一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的小國。這個彈丸之國有本事令李世民大為惱怒,而且居然敢於明目張胆的挑戰剛剛滅亡東突厥的大唐帝國。而且有意思的是,這個讓李世民咬牙切齒,形容為「卑鄙小邦」的小國與西域其他少數民族小國都不同--它是一個漢族政權。從國王到百姓,基本都是中原移民後裔。這個小國就是本文的主角--高昌王國。
高昌與中原王朝具有極為深厚而又複雜的歷史淵源。高昌(注:即進中國新疆哈拉和卓)位於近新疆吐魯番市東40公里的火焰山下,是從西漢起中央政府駐軍和移民一手創建的。高昌位於吐魯番盆地東部,而吐魯番盆地自古就是溝通內地和新疆地區的戰略通道。高昌正好扼控這一戰略咽喉,地位極其重要。從西漢時起,為保護這一戰略咽喉,中央王朝開始在高昌地區修建城堡要塞,駐紮大量軍隊屯田並大量移民。屯田軍和中原移民對開發、建設高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駐軍和移民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昌城逐步發展為西域大城鎮,設立高昌郡,成為中央王朝控制西域的重要戰略據點。西晉滅亡後,西域逐漸失去同中央王朝的聯繫,公元460年,控制西域的柔然汗國扶植傀儡政權高昌國,高昌遂獨立,都城為高昌城。
由於國小兵弱,建國後很長時間裡高昌都不得不依附周邊強鄰,這種委身於人的日子確實是很難過的。隋朝建立時,正好趕上突厥強大時期,高昌被夾在兩強之間左右為難。當隋朝擊敗突厥以及突厥分裂後,局勢開始明朗,高昌隨即倒向隋朝。但隋朝不久就二世亡國,中原再度陷入混戰。高昌再度變臉,委身與強悍的東突厥汗國。即便是在唐朝建國後依然如此,而這是由於其當時國王的性格決定的。
此時的高昌王國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小人」麹文泰。麹文泰是高昌麴氏王朝君主,在歷史上比較有名。他統治時期是高昌王國的強大時期。玄奘西遊天竺時曾路過高昌,受到麹文泰熱情款待。麹文泰的一大特色就是此人極其擅變,反覆無常。高昌原本臣服隋朝,甚至出兵協助隋朝進攻高句麗。但隋朝亡國後,他領導下的高昌立即投靠東突厥汗國。其實這種小國為自身利益委身於大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問題在於麹文泰過於「擅變」。唐朝建立並統一全國後,麹文泰長期持觀望態度,原因就是在他看來,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都想突厥稱臣,那必然是東突厥要比唐朝強大得多。反正都是賣,自己為何不找個更厲害的老闆做依靠呢?但事與願違,公元630年。剛剛立國不久,國力虛弱的唐朝居然一舉滅亡了強大的東突厥汗國,整個東突厥從國民到疆土統統納入大唐帝國版圖。於是識相的麹文泰立即變臉,於同年偕王后、太子親赴長安朝見「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控制通往西域戰略咽喉的重要國家的國王帶著往後、太子親自朝見,這引起李世民的高度重視。唐朝政府以帝國皇室親王禮儀和待遇隆重接待了麹文泰,李世民冊封了高昌王后「公主」並賜姓皇家姓氏「李」,這在當時西域小國王室中是不可想像的殊榮。從此,雙方的關係迅速升溫。高昌成為唐朝在西域的代言人和重要盟友。但這種局面沒維持多久就夭折了,原因就是麴文泰又變卦了--西突厥來了。
公元638年,西突厥王室內戰結束,親唐朝勢力被新任可汗欲谷設絞殺怠盡。欲谷設屬於典型的守舊派,極端敵視唐朝。而且此人將「收復故土」即漠北地區作為畢生志向。在他的指揮下,西突厥鐵騎沖如西域,大肆進攻唐朝控制下的地區,溝通內地和西域戰略咽喉的高昌王國自然不會被放過。突厥兵剛到,作為唐朝冊封的臣子的高昌國王麴文泰居然就主動送上門來了這顯然是麴文泰的投機心理在作怪,實際上麴文泰的本身就是典型的投機份子。在他看來,遠在萬里之外的大唐遠沒有近在咫尺的西突厥來得實在。反正自己總要找個強硬的靠山,賣給誰不都一樣嗎?對於麴文泰主動投懷送抱,西突厥首領欲谷設大為驚喜。他首先「冊封」麴文泰為「高昌王」,隨後給於大批金銀財寶,而且在高昌附近派駐一隻強悍的騎兵部隊進行保護,甚至直接將一支精銳的突厥鐵騎軍團送給麴文泰。得到西突厥的撐腰,麴文泰的腰杆子立即硬啦,大有一派「西域大國」的派頭。到最後麴文泰居然囂張到明目張胆的對唐朝亮出刀劍!在西突厥麴支持和慫恿下,親自率領突厥騎兵軍團和本國軍隊「御駕親政」並相繼拿下了伊吾、焉耆王國。焉耆王國是大唐在西域天山南部的重要戰略據點,而位於今中國新疆哈密的伊吾則是從中原進入西域的必經之路。麴文泰的行為直接威脅到了唐朝在天山南麓的戰略利益。而最危險的是,麴文泰封鎖邊境,禁止唐朝商隊和使節進入高昌境內。而高昌是當時溝通中原與西域的戰略咽喉,這種行為徹底阻斷了西域與唐朝的往來。加之他已經明確了勾結西突厥的態度,直接威脅到了唐朝在西域甚至是河西地區的主權和利益。
面對麴文泰前後截然不同的「大變活人」,唐太宗李世民一開始企圖通過和平手段以勸導的方式解決。畢竟高昌在名義上還是自己的屬國,而且李世民對待小國向來以寬厚仁愛著稱。唐朝派出特使到達高昌,了解對方態度並試圖勸說麴文泰。唐朝使者到達高昌城後,表明中央政府寬大為懷,希望高昌懸崖勒馬的良苦用心,其言辭之誠懇根本不象一個上邦大國對屬國的態度。然而,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情不僅是唐朝使者,還是一代天驕李世民做夢也絕對無法想到的:麴文泰在「寶座」上怒目橫眉的瞪著唐朝特使,說到:「唐在中原,高昌於西域,萬里之遙,互不相干;鷹飛於天,雉竄於蒿,貓游於堂,鼠安於穴,各得其所,豈不活耶!」這話的意思再明確不過:唐朝和高昌是「平等」的,唐朝沒資格管高昌,根本沒把唐朝尤其是沒把李世民當盤菜。這讓唐朝特使瞠目結舌,要知道即便是當時的西突厥領袖慾谷設都沒有敢於如此蔑視大唐帝國,更不敢用這種語言侮辱李世民。隨後,麴文泰將唐朝特使一番羞辱,沒收隨身財務後驅逐出境。
特使回到長安後,如實稟告了情況。對待周邊小國一向以寬懷包容的偉大胸襟著稱的李世民聞暴跳如雷,這位「天可汗」甚至咬牙切齒的罵麴文泰為卑鄙小人,這是因為麴文泰已經突破了他和他的帝國所能容忍的底線。麴文泰的行為已經表明,他已經鐵了心要和西突厥勾搭,和李世民干到底。堂堂天可汗和他所領導的天朝帝國豈能受這樣一個無恥之徒的如此羞辱!更何況麴文泰已經勾結了西突厥,這恰恰是李世民最擔心的。依麴文泰的投機心理,很難保證他今後會做出什麼舉動。
於是,唐太宗李世民決定出兵高昌,但這個決定在朝臣中印發激烈爭論。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主戰派認為,堂堂天朝豈能受如此奇恥大辱!高昌關係到整個西域的安慰,從長遠的戰略考慮必須武力解決,否則西域諸侯很可能會步其後塵。但是,以蕭禹為代表的主和堅決反對用兵。他們認定長途出兵,負擔太重。路途遙遠的西域作戰要消耗大量糧草和餉銀等,為這麼個屁大的蠻荒之地耗損國力根本不值得,大唐天邦上國也犯不上去和麴文泰這麼個西北荒山野嶺里的流氓無賴一般見識。作為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唐太宗李世民比誰都清楚高昌和西域對新生的大唐帝國有多麼重要。於是,他嚴厲斥責主和派的短視和膚淺後,正式決定出兵高昌。而他決定的統帥,則是他最信賴的親信,大唐西涼名將侯君集。
侯君集是關中豳州(注:即今陝西旬邑)。他是大唐帝國開國元勛名將,更是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欽定的凌煙閣大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第17位。侯君集自幼尚武,學習了一身武藝,同時深通兵法韜略。隋朝末年,朝政腐敗,天下大亂。在這種局面下,侯君集等一大批有才華、有政治抱負者開始尋求合適的領導者,投身到隋末諸侯逐鹿天下的鬥爭中。公元617年5月,隋朝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趁關中空虛之機,起兵佔領長安後於618年5月篡隋稱帝,建立唐朝。關中地區眾多反隋義士和有才幹者紛紛投靠新生的唐政權,侯君集也正是在此時進入唐朝軍隊的。由於他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因此被愛才的李世民收入府中,成為一名親信幕僚。在隨後多年的統一戰爭中,侯君集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屢力戰功,成為唐朝開國元勛。而且伴隨著他與李世民長期在一起同生共死的戎馬經歷,逐漸成為李世民的鐵杆親信,更成為其所屬的權利集團「秦王府」的核心成員。公元626年6月4日清晨,唐朝首都長安皇城發生了影響中國歷史的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侯君集等心腹將領和謀臣的支持下,殺掉了當時的太子李建和齊王李元吉。「玄武門之變」最終以李世民的勝利告終,也決定了唐朝皇位的最終歸屬。事變從開始謀劃一直到結束,侯君集都是最核心的成員。尤其是在激戰中,始終追隨在李世民身邊血戰,身受多處戰傷。成為李世民能夠取得皇位的首勛,得到極大的信任和重用。侯君集在朝中任職後不久,就被派往邊防重地河西戍守。在任內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華,參與並實際指揮了唐朝前期著名的征谷渾之戰,此戰正是由於採用了侯君集提出的戰略戰術才取得最終勝利。谷渾之戰使侯君集聲名大振,威震西域。成為李靖之後唐朝在西域的一代名將。正是由於侯君集的軍事才能以及他長期在西部前線的經歷,熟悉西域地區風土民情以及軍事形勢,因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任命他為大唐帝國西域遠征軍最高統帥,來指揮這長大唐帝國建國後距離最遠、環境最為艱苦的遠征。
公元639年12月,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麾下將領包括牛進達、薛萬均以及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以和契苾何力。調動的包括唐朝正規軍,以及此時已經成為唐朝一部分的突厥和鐵勒族精銳鐵甲騎兵軍團,此外還徵發從屬與唐帝國的周邊回紇、薛延陀等部族騎兵等共15萬大軍,基本都是騎兵。組成大唐帝國西域遠征軍,正式出擊高昌王國。動用如此龐大的軍隊尤其是精銳的大規模騎兵軍團,李世民顯然更多的是考慮到要應對征伐高昌的過程中西突厥的武裝干涉。大軍出發前,為作到師出有名,李世民以大唐皇帝和「天可汗」的身份發布了《討麹文泰詔》作為宣戰聲明。在詔書中,李世民以事實為依據,在充分的證據下曆數麹文泰反覆無常、背信棄義、恩將仇報、侵犯鄰國、勾結西突厥侵犯大唐帝國威望和國家領土主權等的種種罪行。尤其是在詔書中痛斥麹文泰作為一國之君,卻是一個背信棄義,毫無做人最起碼的廉恥和道德誠信的卑鄙無恥之徒。公元640年1月,大唐帝國遠征軍正式誓師出征。在西部大大漠瀚海之中,在戈壁孤煙落日的映襯下,大唐天朝15萬鐵甲騎兵猶如一條鋼鐵巨龍,捲起遮天蔽日的滾滾沙塵。浩浩蕩蕩穿越河西走廊,西出敦煌,沖入那亘古不變的蒼茫西域莽原殺向高昌。拉開了大唐帝國進軍西域,收復故土的序幕!
當唐朝將出兵征討的消息傳到高昌後,高昌舉國上下一片哀鳴。因為所有高昌人都清楚自己是不可能與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相抗衡的。以太子麴智盛為首的朝廷眾臣懇求麹文泰向唐朝政府謝罪以換取國家的保全。太子麴智盛甚至跪在麹文泰腳前,聲淚俱下的泣血懇求父親以國家社稷和百姓生死為重。而且他表示,按李世民對待周邊少數民族領袖一貫的寬宏大量,只要麹文泰能夠真心悔過,一定會得到寬恕。他甚至直接列舉了李世民善待被俘的東突厥領袖頡利的例子。但是,面對自己老婆孩子和大臣們的懇求,此時的高昌國王麹文泰就好像吃了秤砣的烏龜一樣,橫下一條心要和唐朝干到底,而且居然對兒子和朝臣聲稱可以擊敗唐軍。
唐朝遠征軍總兵力達15萬人,而且都是驍勇善戰的鐵甲騎兵軍團。統帥侯君集威震西域,麾下將領同樣能征慣戰,而且唐朝的綜合國力更是絕對無法比擬的。唐軍有15萬人,那高昌又有多少呢?高昌舉國上下,從國王到監獄裡的囚犯,甚至加上嬰兒,全國總人口3萬7千7百人;包括王室衛隊在內,高昌軍隊共有兵力7000人。另外有西突厥駐紮在可汗浮圖城的「威懾」部隊騎兵1萬人,雙方實力根本不成正比。但就是在這種典型的螞蟻對巨龍般的實力對比下,麹文泰居然充滿自信,不但要保住國家,而且居然還敢叫囂要擊敗唐軍。那究竟是什麼給了麹文泰如此大的信心和底氣呢?
是地利和外部勢力的介入。其中地理因素非常重要。唐軍兵出敦煌後,就進入了一望無際的西域大漠戈壁。高昌地處吐魯番盆地,周圍一片大漠黃沙。而且高昌距離唐朝有7000里之遙,通往高昌的道路都是沙漠。途中沒有水源,沒有草木植被,沒有飛禽走獸,更沒有糧食軍需。15萬騎兵的人和馬在這片死亡之海中連最起碼的吃飯飲水都無法保障。沙漠中地形極為複雜,在那個技術落後的時代人在沙漠很容易迷路。而且沙漠中氣候極端嚴酷,白天氣溫超過60度,晚上則滴水成冰。如此極端嚴酷的氣候環境大軍幾乎是不可能穿行的,而這也正是麹文泰所依仗的。在他看來,唐軍不可能穿越這條連飛鳥和蟲子都無法逾越的天險,主力必然會被浩瀚的沙海吞噬。而他則可以坐在家門口以逸待勞,等著收拾衝出沙漠劫後餘生的唐軍殘部。
更重要的則是西突厥的介入。西突厥欲谷設可汗也得到唐軍大舉西征的消息,為此他親筆寫信給麹文泰,保希望高昌堅決抵抗,他保證將竭盡全力支援高昌。為此,他特意在高昌都城附近可汗浮圖城駐紮了1萬精銳鐵騎以表明態度。當然,靈雲認為這1萬騎兵同時也是架在麹文泰脖子上的督戰刀,目的就是逼麹文泰死心決戰。即有地利,又有雄霸西北的西突厥做後盾,高昌國王麹文泰志得意滿,安心等待著「大破唐軍」。但是,後來的戰事發展遠遠不是這個西北的流氓無賴所能想像到的。後來的戰局和麹文泰本人的結局甚至讓後人覺得可笑不得。
大唐遠征軍進入西域沙漠前,不少部將畏懼嚴酷的環境,主張繞遠路,走環境適合行軍的路線。但統帥侯君集堅決反對這種戰術。他斷定,麹文泰自持有天險沙漠,必然輕敵,絕不可能料到唐軍居然敢於穿越7000里死亡沙海去進攻。因此,唐軍必須走這條連鳥獸都無法生存的路線,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兵出險著,出其不意。駐紮西北多年的侯君集就對惡劣環境做了充分準備。每個騎兵都配備有多匹戰馬以供換乘,同時馬上還攜帶了大量乾糧、鹹肉和多具裝水的大皮囊,而且攜帶了多套軍裝以隨時應變複雜的氣候。還打造了近千部大車,攜帶了數量極為龐大的軍糧、馬料、箭鏃兵器等軍需品,甚至製造了大量專門儲水的水車。為穿越沙漠,唐軍還徵調了大量軍駝。整個唐朝遠征軍攜帶的軍需物資足夠大軍在沙漠中使用3個月的,這還是在大軍身後有龐大的後勤補給運輸隊的情況下。而沙漠複雜的地形更沒有難住唐軍,因為唐軍先鋒就是喑熟當地地理的突厥族名將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是大唐帝國早期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曾經參與著名的征吐谷渾之戰,在戰爭中表現極為出色,生俘吐谷渾王后等王室成員,立有大功。為表彰其功勛和人品,唐太宗李世民將臨洮公主嫁給契苾何力,他也由此成為唐朝皇室宗親。遠征軍組成出擊後,契苾何力主動要求擔任前鋒帶路。
儘管事先有充分準備,但殘酷的環境氣候依然給唐軍帶來巨大困難。惡劣的氣候自不必說,沙漠里複雜地形給唐軍造成巨大威脅,尤其是隨時可能出現的流沙,多走了千餘名大唐將士的生命,實際上在整個平高昌戰役中,唐軍在沙漠行軍過程中的非戰鬥傷亡遠遠超過直接戰鬥減員。遠征軍甚至在途中數次斷絕了同後方的聯繫,陷入缺糧無水的瀕死危局,將士們甚至殺戰馬、吃馬肉、飲馬血。軍心士氣和人的神經幾近崩潰邊緣。為了鼓舞士氣,遠征軍統帥侯君集與將士同甘共苦,行軍和吃住的條件與普通士兵完全一樣。當缺乏糧食和飲水時,他從來都是以士卒為先。在統帥鋼鐵般堅強意志的激勵下,大唐遠征軍全體將士克服後人難以想像的重重磨難,戰勝了魔鬼般的酷熱、寒冷、缺水、流沙、狂風和沙塵暴,歷時7個多月,終於走過了煉獄般的死亡大漠.
公元640年8月,契苾何力率領的大唐遠征軍前鋒3000騎兵率先衝出死亡沙海,包圍高昌門戶磧口。此時,出現在高昌守軍面前的是一幅恐怖的畫面:在他們面前,是3000名剛剛經歷生死磨礪,從7000里死亡沙海中走出來的唐朝騎兵。這些騎兵由於長期在大漠中煎熬,幾個月沒有梳洗,人和馬渾身上下都是塵土。在大漠殘酷的氣候下,大唐士兵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有的人甚至是披頭散髮。戰馬由於長時間無法的到照顧,鬃毛沒有修剪,長可至膝。渾身的毛髮和沙土、汗水混合在一起,連最起碼的毛色都看不出來。在大漠中煎熬了半年多的唐朝遠征軍將士把自己所受的磨難,其罪責都算在高昌頭上。終於走出沙漠,見到敵人後,唐軍將士將全部怨恨都加在敵人身上。所有人本來就充滿血絲的的眼睛裡更是因為憤怒血灌瞳仁!蓬頭垢面的唐朝騎兵們吼叫著,如同一群衝出地域的魔鬼一樣撲向磧口城!高昌守軍只有1000多人,還有千餘名西突厥駐軍,根本沒有料到唐軍居然能夠穿越死亡之海!面對殺紅眼的唐軍,西突厥駐軍一槍沒放,掉頭逃跑,將高昌守軍扔給唐軍。高昌守軍從來沒見到過這種陣勢,更沒見到這群跟魔鬼一樣的唐軍,頃刻間喪失了抵抗意志。再加上看自己倚仗的突厥老大都逃跑了,1000多人的高昌守軍未作任何抵抗,全體投降。其中一部分被盛怒之下的唐軍先鋒部隊所殺,若不是契苾何力及時制止手下將士的復仇行為,1000多守軍將全部被屠俘。唐軍主力隨後到達,高昌門戶洞開,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則足以讓後人笑掉大牙.
磧口失陷的消息迅速傳到高昌都城,朝野震動,但國王麴文泰堅決不信。而就在此時,另一條消息徹底斷送了他求生的最後一根稻草--西突厥駐軍逃跑了!原來,唐軍出現在磧口後,駐紮在當地的1000多西突厥騎兵沒放一槍掉頭就跑。這些人迅速跑回西突厥在高昌的基地可汗浮圖城,而此時西突厥可汗欲谷設正好就在這裡。得到唐朝重兵到來的消息後,欲谷設比誰都清楚自己手下這1萬多騎兵的斤兩。於是,不顧當初與麴文泰的「山盟海誓」,只留下2000多人看家,欲谷設帶領手下主力掉頭就跑,一直跑回中亞裏海邊的老家,把麴文泰自己扔給大唐十幾萬虎狼之師。西突厥軍隊的逃跑終於證實了唐軍到來的消息。地利優勢沒擋住唐軍,自己手下的那些「強兵猛將」們在敵人面前又不堪一擊,現在連最後的希望突厥人也拋棄自己逃跑了,接下來等待自己的只能是死路一條。想想自己當初咒罵大唐的那些「豪言壯語」以及自己的所作所為,這位一生詭詐擅變,玩了一輩子「大變活人」,曾經「滿懷豪情」要「大敗唐軍」的麴文泰徹底崩潰了。在大殿上,麴文泰先是大罵西突厥背信棄義(這種話居然能從他嘴裡說出來!)。隨後,他當著滿朝文武和自己的老婆孩子大口噴血,轟然倒地--麴文泰就這樣被活活嚇死!這位當初曾經要「大敗唐軍」的西域地痞就以這種可笑而又可悲結局走完了他詭詐的一生.
麴文泰死了,他的兒子麴智盛繼位,面對強敵,仗總還是要打下去的。麴智盛集合全部能動用的兵力,甚至連60多歲的老人和10幾歲的孩子都被徵發,勉強湊了近萬人。但高昌大勢已去:公元640年8月,唐軍攻克高昌國都門戶田地城(注:即今中國新疆魯克沁)。隨後,唐軍包圍高昌國都高昌城。新國王麴智盛率全部軍隊軍迎戰,但他那群烏合之眾又豈能是大唐鐵甲騎兵軍團的對手呢?僅僅幾個回合下來,高昌軍隊就損失數千人,麴智盛被迫龜縮進城裡固守,企圖等待幻想中西突厥的援軍。
侯君集很清楚對手的想法。他一方面部署警戒兵力,隨時截擊可能出現的西突厥援軍,另一方面集中主力全面攻城。作為經營500多年的軍事要塞,高昌城的防禦設施極為完備堅固,易守難攻。但這根本難不倒唐軍,原來唐軍早有準備。大軍出征前,作為偉大的的軍事家,唐太宗李世民深知大軍在遠離中原本土作戰,缺乏援軍和補給,加之強大的西突厥隨時可能干涉,必須速戰速決。為此,他在內地專門徵集了一些善於製造攻城器械的工匠從軍。這些工匠在哈密,建造了多部高達5丈的巨型攻城塔。攻城塔下面是一個巨大的4輪底座,用人力推動前進。上部是一坐高大的塔樓,塔樓裡面是多層盤旋而上的雲梯,外面由厚木板掩護,頂端前部是一個可以開合的弔橋門。士兵在裡面可以得到良好的保護,當接近城牆後放下弔橋門,士兵可以直接從塔內衝出蹬城作戰。避免了以往雲梯傷亡大的缺點。而且還可以在裡面瞭望城內地形和布防,作到了如指掌。同時,製造了多部重型拋石炮和重型車弩炮。
一切準備就緒後,公元640年8月8日,大唐遠征軍對高昌城發起總攻。唐軍瞭望員在高聳的巨型攻城塔頂俯瞰高昌城,城內布防一覽無餘,隨後開始「按圖索驥」的指揮唐軍重型遠程炮火轟擊。唐軍以數百尊重型拋石炮和重型車弩炮猛烈炮擊城牆,巨大的箭鏃和足有籃球大小的石彈裹挾著火焰遮天蔽日的飛向高昌城,迅速覆蓋全城,城內立即燃起熊熊烈焰。後方,數萬唐軍騎兵軍團用弓箭以齊射的方式,在不到4小時的時間就向小小的高昌城發射了數十萬支火箭。密集的箭雨遮天蔽日的覆蓋了全城,整座城市被籠罩在一片煉獄般恐怖的「火雨」之中,成為一片火海,濃煙滾滾,烈焰衝天!
在遠程火力的掩護下,侯君集命唐軍騎兵則用皮囊、草袋裝土填平了護城壕溝,隨後步兵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通過攻城塔和雲梯凳城牆,另一部分則架衝車直攻城門。這些先進武器是此前幾代高昌人都沒有聽說過的,尤其是對唐軍的重型遠程火炮更是聞所未聞。攻城塔在牛和人力的牽拉下,推進到城牆邊,隨後放下弔橋門。唐軍士兵不帶頭盔,甚至不穿甲胄,揮舞鋼刀吼叫著衝上城牆。在猛烈攻擊下,守軍土崩瓦解,外城迅速被攻破。而此時,西突厥在可汗浮圖城的數千駐軍和後來的2000多所謂援軍早已向唐軍截擊軍團投降。在走投無路下,當天中午,在抵抗了僅僅一個上午後,高昌末代國君麹智盛向侯君集遞交降書乞降。在降書中,他向唐朝大皇帝陛下虔誠謝罪,同時將所有責任都推給他那已經被嚇死的老爸麴文泰。隨後率滿朝文物和全部王室成員,正式向大唐帝國投降,高昌王國滅亡。隨後,侯君集派兵迅速四處出擊,陸續平定高昌全境3郡5縣22城。至此,西域東部領土正式回歸中華故國,大唐取得平定高昌之戰的全勝,大唐帝國正式打通進軍西域、中亞的道路。
高昌大捷的消息傳回長安後,一片歡騰。但接下來,該如何處置高昌這片土地,則在朝廷內部引起爭議。當初的主和派力主放棄高昌。在他們看來,既然人家也投降了,咱氣也就出了,面子也有了。高昌地處蠻荒之地,民眾皆「化外蠻夷」。如果將其納入版圖,勢必會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很不划算。這遭到主戰派的強烈反對,他們堅持認為。首先,大唐絕對不能放棄自己的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回的每一寸土地。其次,高昌居民都是中原移民後裔,當地無論文化還是風俗幾乎與內地中華無異,根本不是所謂「化外蠻夷」。而最重要,他們列舉高昌重要的戰略地位,表示絕不能放棄這一關乎大唐在西域主權生死安危的戰略咽喉。唐太宗李世民完全站在主戰派一邊,他朝堂上嚴厲質問主和派:「漢可治西域,為何大唐不可?!」在他的親自主持下,唐朝正式將高昌納入版圖,在當地設西州,在可汗浮圖城(注:即今中國新疆吉木薩爾北)設庭州。後來,在此基礎上,唐朝在在著名的交河城恢復了已經中斷400之久的安西都護府,正式恢復了中國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主權管轄,並在此後繼續西進,創造了空前輝煌的偉業:公元646年,唐滅薛延陀並相繼降服鐵勒、拔野古等部;公元657年,經過先後兩代人的前赴後繼,大唐帝國滅亡西亞最強大的西突厥汗國。至此,西域全境回歸中華祖國,而且唐朝將中亞全部納入版圖。大唐帝西北疆域最北端跨越蒙古高原,進入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北海(注:今貝加爾湖)成為帝國內湖;東北到達今黑龍江口地區,並跨過日本海,擁有庫葉島;最西端瀕臨西海(注:今裏海)東岸,鹹海成為帝國的內湖;西南越過阿富汗進入今巴基斯坦境內,瀕臨波斯高原,最南端進入越南境內成為中國歷史上在西部疆域最遼闊的朝代。
發生在公元640年的大唐平定高昌之戰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平定高昌之戰是唐朝開國初期在西部距離最遠、難度最大的一次大規模戰略遠征。平定高昌之戰的勝利對唐朝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高昌的平定使唐朝終於打開了通往西域縱深腹地的大門,這就為後來大唐一系列偉大的西方拓邊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平定高昌也由此成為大唐進入、收復西域故土的關鍵性戰役。靈雲認為,大唐平定高昌之戰的勝利絕非偶然。首先,唐軍主帥侯君集的指揮才華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茫茫大漠,侯君集力排眾議,放棄條件較好的路線,選擇環境極為嚴酷的沙漠行軍。在行軍過程中,正是由於他的一系列努力,才最終保證了唐軍士氣和軍心的團結。也正是由於侯君集正確的戰略方針,保證了唐軍作到了出奇制勝。將高昌和其背後的西突厥打的措手不及,毫無還手之力。而大唐遠征軍全體將士在煉獄般的漫長行軍後,依然保持並發揮出驚人的戰鬥力,充分表明了唐朝軍隊尤其是起西北軍隊強悍的戰鬥力。事實上,西北軍一直是唐朝最強悍的軍隊。其戰鬥力之強悍,甚至在安、史之亂後,國力嚴重衰敗的情況下。居然還發生了張議潮領導的偉大的「甘、涼十二州歸唐」大起義(注:關於張議潮詳見靈雲ら蒼月《大漠風蕭,敦煌歸宗!記大唐河西名將張議潮》)。足見唐朝西北軍之強悍。平定高昌之戰中,唐太宗李世民正確的戰略決策無疑是最關鍵的。正是他力排眾議,以鋼鐵般的意志和偉大的戰略眼光,毅然發動了高昌之戰,並在其後果敢的將高昌納入版圖。如果李世民聽任主和派的意見,先是不開戰,戰勝後又放棄高昌,那產生的一系列惡果將是不可想像的。唐太宗李世民無愧為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代天驕,一座不朽的、永恆的豐碑!大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輝煌的時代,將中華文明推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巔峰!今天,當後人駐足中國新疆的高昌古城遺址,遙望遠處大漠長河,天山雪峰。遙想700年前,發生在著片亘古莽原上大唐帝國那一幕幕拓土開疆,縱馬西海天山的壯麗史詩,無不壯懷激烈,思緒萬千!茫茫大漠,碧海雪峰,天威所至,盡我大唐江山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斯坦因?
※霍巍:西域風格與唐風染化——中古時期吐蕃與粟特人的棺板裝飾傳統試析
※西域馬夫陳志峰:我給漢武帝守陵去
※三國時期曹魏的西域長史府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