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大便常規檢驗項目及結果解釋

第一章 血尿大便常規檢驗項目及結果解釋[日期:2009-04-08] 來源: 作者: [字體:大中小]第一章 血尿大便常規檢驗項目及結果解釋血液、尿液和大便常規檢驗號稱三大常規,是門診及住院病人要做的基礎檢驗項目,尤其是住院病人必須要做這三大常規,這是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要求。可見三大常規檢驗是非常重要的項目。第一節血液常規檢驗人們到醫院看病就診時,醫生一般會首先讓病人去進行血液檢查,其中最常做的往往是血常規檢驗,血液常規對很多疾病都有診斷價值,如貧血、出血、發熱、頭暈、耳鳴、消瘦等表現都需要進行血液常規檢測。基礎知識1. 血液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血液是由血細胞和血漿兩大部分組成的紅色粘稠混懸液,其中血細胞佔45%,血漿佔55%。細胞部分也叫有形成分,也叫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種成分;血漿是血液的液體部分,含有大量的水分和多種化學成分,包括無機鹽類如鉀、鈉、氯等電解質,球蛋白、白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蛋白質類物質等。2. 血液的作用是什麼?血液的功能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人體的物質供應線,是一條條生命線。心臟將血液泵到全身各個組織和器官,供應全身的血液,保持血液通暢,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就供應到全身各個組織器官。血液有運輸、調節人體溫度、防禦、調節人體滲透壓和酸鹼平衡四大功能。具體是指運進氧氣,運出二氧化碳,運輸脂類、營養物質,殺滅細菌,抵禦炎症,緩衝,形成滲透壓,參與免疫、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等。3. 紅細胞有什麼功能?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有兩個,一是運輸氧和二氧化碳;二是維持血液的酸鹼度不致太高或太低。紅細胞的功能主要是由血紅蛋白來完成的。血液呈現紅色,也正是因為紅細胞里含有這種血紅蛋白的緣故。血紅蛋白是一種結合蛋白,由一種被稱為珠蛋白的特殊蛋白質和一種含鐵的色素叫亞鐵血紅素組成,其中珠蛋白佔96%,而亞鐵血紅素只佔4%。血紅蛋白的特點是在氧分壓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氧分壓低的地方易將氧釋放,血紅蛋白與氧的結合比較松。紅細胞就是依靠血紅蛋白的這種特性完成運輸氧的作用。當血液流經肺時,在肺泡毛細血管處,血紅蛋白就把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去,同時把空氣中的氧攜帶上,隨血液循環再把氧輸送給全身的組織器官,並把組織器官代謝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運輸到肺。但是血紅蛋白只有在紅細胞內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被釋放到血漿中,就會喪失其作用。此外,血紅蛋白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易與一氧化碳結合,其親和力比跟氧的親和力要大200多倍。而且一經結合就不易分離。煤氣中毒,就是由於血液里的大部分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結合,失去了運輸氧的能力,從而造成組織缺氧,甚至機體死亡。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過少,或者紅細胞中血紅蛋白含量過少,都叫做貧血。患貧血時,血液運輸氧的能力降低,從而影響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就常表現為精神不振,容易疲勞、頭痛、面色蒼白等現象。4. 白細胞有什麼功能?白細胞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三大類,其中粒細胞又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白細胞的功能主要是免疫功能,凡是有微生物感染,白細胞就會對外來的物質進行攻擊,將其殺死、吞噬、分解,最後清除體外。因此,發熱、腫瘤、細菌感染等疾病或癥狀都可引起白細胞升高。5. 血小板有什麼功能?血小板主要有凝血和止血功能。當身體任何部位受傷出血時,血小板在第一時間趕到,立即捨身止血。損傷的部位有血管破裂,血小板就可以黏附在破口處擋住血液,並在其他凝血物質的支援下共同形成血液凝塊堵住傷口徹底止血。因此,血小板如果減少就會發生出血,血小板增多容易發生血栓。6. 血液細胞是怎樣產生的?血液的生成就像田徑場上的接力跑,參與者有胚胎的卵黃囊、肝、脾、腎、淋巴結、骨髓等。造血始於人胚胎的第3周,此階段還沒有什麼器官形成,一個叫卵黃囊的胚胎組織擔負起造血的第一責任。人胚第6周,人體器官形成,肝臟接著造血。人胚第3個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個月後,骨髓開始造血,這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出生後,肝、脾造血停止,骨髓擔負起造血的全部責任。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它們各司其職,但都來自同一種細胞——多功能幹細胞。由這種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變為在血管里流動的各種終末血細胞。血液細胞不斷衰老死亡,骨髓則不斷造血,使其保持平衡,如果平衡被打破就會產生血液細胞減少或增多。如果骨髓造紅細胞減少,就是再生障礙性貧血;如果造紅細胞太多就是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如果骨髓造白細胞少就是白細胞減少症,造白細胞(異常)太多就是白血病。當然,骨髓造血還受到激素和造血因子的調節,比如腎臟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雄激素等都可以影響造血功能。7. 血液常規主要檢測什麼?血液常規主要檢測血液中的細胞成分,包括紅細胞、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四大類,共有20多項指標。8. 血液常規檢測的方法有哪些?目前各醫院都使用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液常規檢驗,其中有三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和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三分類血細胞分析儀與五分類的區別在於前者一般是電阻抗法,後者一般是激光法。三分類是將自細胞分成大細胞(粒細胞)、小細胞(淋巴細胞)和中間細胞(單核細胞)三類,五分類是在三分類基礎上把粒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因此對臨床診斷更有意義。另外,人工進行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計數和白細胞分類在非常必要時還可以申請,尤其是白血病化療後白細胞和血小板極其低下時,儀器計數超出低限而準確性差,需要人工計數更加準確。9. 血液常規檢測應當注意些什麼?影響血液常規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因素很多,對於病人來說要注意的首先是在抽血或采指血前30分鐘要避免比較強的運動比如快速上下樓梯,這樣會使白細胞升高;冬季檢測時要注意保暖,手指如果太涼,會使皮下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較差,血液流出不暢,可以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檢測結果都受到影響。如果採用靜脈抽血檢測,空腹比較好。10. 抽靜脈血和采指頭血做血液常規檢測有什麼區別?過去一直採用扎指頭或耳垂取血進行血液常規化驗,現在已經淘汰了扎耳垂血的方法,目前一般醫院是門診病人用扎指頭血化驗,住院病人用抽靜脈血化驗。扎指頭血比較方便,但是有不少缺點,一是人工采血的質量不易保證,有試驗稱采血用的20ul(微升)玻璃毛細管其采血量可以相差20%以上,二是在采血過程中容易出現微小的凝血使血小板等減少明顯;三是如果消毒不好可以傳染疾病。由於靜脈抽血是比較大的靜脈,而指頭血是毛細血管流出的血,因此抽靜脈血可以真正代表血液細胞的檢測結果,同時靜脈血可以避免上述采指頭血的三個缺點。但是,如果抽血後沒有按照要求對血液進行混勻,也會發生微小的甚至是明顯的凝血,如果抽血不順利的話還會發生溶血,也會使檢驗結果不準確。檢驗項目及正常參考值由於血細胞儀的使用,目前各家醫院的血常規檢驗已經都實現了自動化,一般血常規化驗單中包含的項目有20項左右,由於血細胞儀種類的不同檢驗項目也有一些差別。主要的檢驗報告項目見表l-1。表1-1血液常規項目的正常參考值項 目參考值白細胞計數(WBC)成人(4~10)×109/L(4 000~10 000/ml3)兒童(5~12)×109/L(5 000~12 000/ml3)新生兒(15~20)X 109/L(15 000~20 000/ml3)白細胞分類計數(DC)中性粒細胞0.46~0.63(46%~63%)嗜酸性粒細胞0~0.05(0%~5%)嗜鹼性粒細胞0~0.01(0%~l%),淋巴細胞0.24~0.47(24%~47%)單核細胞0.01~0.07(1%~7%)紅細胞計數(RBC)男(4.0~5.5)×1012/L(400萬~550萬/ml3)女(3.5~5.O)×1012/L(350萬~500萬/ ml3)新生兒(6.0~7.0)×1012/L(600萬~700萬/ ml3)血紅蛋白測定(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兒l70~200g/L血細胞比容測定(HCT)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O.43(37%~43%)血小板計數(PLT)(100~300)×109/L(10萬~30萬/ul)網織紅細胞計數(Ret)成人0.005~0.015(0.5%~l.5%)新生兒0.03~0.06(3%~6%)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0.116~O.146(11.6%~l4.6%)平均紅細胞體積(MCV)84~10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7~32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320~360g/L血小板比容0.13~0.43平均血小板體積(MPV)6.8~13.5/fl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0.155~0.180(15.5%~l8.0%)除表中項目由於各家醫院的檢測設備不相同外,還有一些是通過計算得出的項目專家解讀1. 血常規20多項中,主要看哪幾項?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計數,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計數,血小板(platelets,PLT)計數和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含量四項。2. 紅細胞減少見於哪些疾病?(1)紅細胞生成減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常見疾病有: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伴發的貧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貧血,常見疾病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貧血。(2)紅細胞破壞過多:由於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造成紅細胞破壞過多導致的貧血,常見疾病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一些化學、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3)失血過多: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常見疾病有:外傷、手術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還有各種慢性疾病或惡性病如慢性腎病、惡性腫瘤等也可致貧血,這一類貧血雖伴隨著有關疾病繼發,但不可忽視,有些惡性疾病就是因為貧血的癥狀而被診斷出來。3. 紅細胞增多見於哪些疾病?①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紅細胞增多症,Vaquez病);②心血管病:各種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間隔缺損等:③肺疾病: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肺纖維化等:④異常血紅蛋白病;⑤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另外,也見於嘔吐、嚴重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燒傷等,多為暫時性增多。4. 貧血的診斷標準是什麼?貧血通常是指外周血中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或血細胞比容低於同年齡和同性別正常人的最低值。貧血並非是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由許多種不同原因或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共同癥狀。目前國內都按單位容積外周血中血紅蛋白量低於正常值的下限,作為貧血的診斷依據。這一正常值的下限因性別、女性是否妊娠、年齡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表1-2)。表1-2不同年齡貧血診斷標準年齡貧血診斷標準新生兒期Hb<145g/L1~4月齡Hb<90g/L4~6月齡Hb<l00g/L6月齡~6歲Hb<110g/L6~l4歲Hb<120g/L男性成人Hb<120g/L女(非妊娠)Hb<ll0g/L1991年中華血液學雜誌組織制定的國內統一的貧血診斷標準包括:男性成人血紅蛋白<120g/L,女性成人(非妊娠)血紅蛋白<110g/L,孕婦血紅蛋白<lO0g/L。以上均以海平面計,海拔每增高l000m,診斷用血紅蛋白值升高約4%。5. 如何通過紅細胞系統的幾項指標來判斷貧血的原因?在血常規化驗單中,平均紅細胞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ean cell hemoglobin,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ean cell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三項指標是根據紅細胞數量,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計算得出的。通過三項指標的分析可以對貧血的類型進行初步的掌握,見表1—3。表1-3 MCV、MCH、MCHC變化與貧血的關係6. 紅細胞增加原因有哪些?紅細胞增多的原因有三種:(1)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由於原因不明的骨髓功能亢進引起,紅細胞計數可達7×1012/L,同時伴有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的增多。也見於良性家族性紅細胞增多症。(2)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由於一些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產生,引起紅細胞代償性增加,一般見於:①心血管病。各種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間隔缺損等。②肺疾病。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肺纖維化等。③異常血紅蛋白病。由於血紅蛋白的運輸氧的能力降低,而使紅細胞生成增多。④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皮質激素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的紅細胞。(3)相對性增多。主要由於大量失水引起的血漿量減少、血液濃縮,血液中的各種有形成分的濃度相對的增高。一般見於嘔吐、嚴重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燒傷等,多為暫時性增多。7. 紅細胞減少的原因有哪些?紅細胞減少的原因有兩種:(1)紅細胞丟失增加。如失血和一些疾病,如炎症、內分泌疾病等導致貧血;還有就是破壞增加,如先天性或後天性的溶血性疾病。(2)紅細胞的生成減少。原因有二:①造血原料鐵、葉酸、蛋白質、銅、維生素C等的缺乏,主要由於營養不良或者吸收不良引起;②骨髓的功能不正常,骨髓的疾病,如白血病等可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一些藥物和放射性等也可以影響骨髓的造血功能。8. 白細胞減少和增多各見於哪些疾病?白細胞減少,見於傷寒、流感、風疹、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缺乏症、惡性網狀細胞增多症、脾功能亢進等。此外,放射性物質、X線及使用某些抗癌藥物、解熱鎮痛葯也可降低。白細胞增多,見於急性感染、手術後、急性心肌梗死、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惡性腫瘤晚期、骨髓纖維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燒傷、過敏等,此外某些藥物中毒也可增高。9. 白細胞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引起白細胞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常見以下l0種。(1)年齡:初生兒白細胞較高,一般在l5×109/L左右,個別可高達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後降至l0×109/L左右,約保持3個月,然後逐漸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兒外周血白細胞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到第6~9天逐漸下降至與淋巴細胞大致相等,以後淋巴細胞逐漸增多,整個嬰兒期淋巴細胞數均較高,可達0.70(70%)。到2~3歲後,淋巴細胞逐漸下降,中性粒細胞逐漸下升,到4~5歲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變化曲線的兩次交叉,至青春期時與成人基本相同。(2)日間變化:在靜息狀態時白細胞數較低,活動和進食後較高;早晨較低,下午較高;一日之間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可相差1倍。運動、疼痛和情緒變化,一般的體力勞動、冷熱水浴、日光或紫外線照射等均可使白細胞輕度增多。如劇烈運動可於短時間內使白細胞高達35×109/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當運動結束後迅速即恢復原有水平。(3)妊娠與分娩:妊娠期白細胞常見增多,特別是最後1個月,常波動於(12~17) ×109/L之間;分娩時可高達34×109/L。分娩後2~5日內恢復正常。由於白細胞的生理波動很大,只有通過定時和反覆觀察才有意義。(4)感染:白細胞增高程度取決於感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灶的範圍、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反應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輕微,白細胞總數仍可正常,但分類檢查時可見分葉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時,自細胞總數增高>10×109/L,並伴有輕度核左移;嚴重感染時總數常明顯增高,可達20×109/L以上,且伴有明顯核左移。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可見單核細胞增多。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時淋巴細胞也增多,但白細胞總數一般仍在正常範圍內,須藉助白細胞分類來識別。(5)嚴重的損傷或大量血細胞破壞:在較大手術後l2~36小時,白細胞常達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細胞成分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急性心肌梗死後l~2天內,常見白細胞數明顯增高,藉此可與心絞痛相區別。急性溶血反應時,也可見白細胞增多,這些可能與心肌損傷和手術創傷等所產生的蛋白分解產生及急性溶血所導致的相對缺氧等,促進骨髓貯備池增加釋放有關。(6)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宮外孕輸卵管破裂後,白細胞迅速增高,常達(20~30) ×109/L。其增多的細胞主要是中性分葉核粒細胞。這可能與應激狀態、內出血而一過性缺氧等有關。(7)急性中毒:化學藥物如安眠藥、敵敵畏等中毒時,常見白細胞數增高,甚至可達20×109/L或更高。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腎炎尿毒症時,也常見白細胞增多,均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8)腫瘤性增多:白細胞呈長期持續性增多,最常見於白血病,其次也可見於各種惡性腫瘤的晚期,此時不但總數常達(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較明顯的核象左移現象,而呈所謂類白血病反應。白血病時白細胞總數增高的主要機製為白血病細胞失控地無限增殖;白血病細胞的周期延長;血中運動時間延長(正常白細胞約為10小時,白血病細胞平均為33~38小時)。惡性腫瘤時白細胞增多的機製為某些惡性腫瘤如肝癌、胃癌等產生促粒細胞生成素;惡性腫瘤壞死分解產物促進內骨髓貯備池釋放;惡性腫瘤伴有骨髓轉移而將骨髓內粒細胞(甚至較幼稚的粒細胞,並可伴有幼紅細胞)排擠釋放入血。(9)過敏性疾患:如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等。腸寄生蟲抗原與腸壁內結合IgE的肥大細胞接觸時,使後者脫顆粒而釋放組胺,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在某些鉤蟲病患者,其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白細胞總數高達數萬,分類中90%以上為嗜酸性粒細胞,而呈嗜酸性粒細胞型類假白血病反應,但其嗜酸性粒細胞均屬成熟型,隨驅蟲徹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漸恢復正常。(10)腎移植術後:如發生排異反應時,於排異前期,淋巴細胞的絕對值即增高。(11)白血病:是由於骨髓造白細胞時惡性增殖並失去分化能力,外周血可見大量幼稚及原始白細胞。10. 白細胞減少的原因有哪些?(1)感染:①細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布魯氏桿菌病,粟粒型結核、嚴重的敗血症等。②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病毒性肝炎等。③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④立克次體感染:如斑疹傷寒等。(2)物理化學因素:①長期接觸鉛、汞、苯、放射線及放療的病人。②使用影響骨髓造血的藥物,如氯黴素、吲哚美辛(消炎痛)、甲硫氧嘧啶、甲苯磺丁脲(甲磺丁脲)、苯妥英鈉、抗癌藥等。(3)繼發於某些疾病:①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骨髓轉移癌、白血病前期、骨髓纖維化。②結締組織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慢性活動性肝炎、Felly綜合征。(4)脾功能亢進、肝硬化、晚期血吸蟲病、淋巴瘤等引起脾大,還有原發性脾性粒細胞減少症。(5)遺傳因素:如小兒遺傳性粒細胞缺乏症、家庭性良性粒細胞減少症、新生兒同種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症等。(6)其他:個別種類的白血病、慢性特發性粒細胞減少症、周期性粒細胞減少症、惡病質、營養不良、過敏性休克等。11. 如何分析白細胞分類檢測結果?人血中的白細胞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其中粒細胞又可以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它們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機制消除過敏原和參加免疫反應,產生抗體等從而保證機體健康。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起源於共同的祖細胞,即多向骨髓祖細胞(pluripotential myeloid pro-genitor,CFU-S)。既能增殖,又具有向不同細胞系分化的能力,平時處於靜止狀態。這種細胞占骨髓有核細胞數的0.5%~l.0%,血循環中也可存在很少量。(1)中性粒細胞:由於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其增高和減低直接影響白細胞總數的變化。因此在臨床檢查中絕大多數病例白細胞總數實際反映著中性粒細胞變化,中性粒細胞具有趨化、變形和黏附作用以及吞噬殺菌等功能。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見於: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反應時、手術創傷、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腫瘤等。中性粒細胞減少見於:某些感染,如某些革蘭陰性桿菌如傷寒、副傷寒桿菌感染,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時的白細胞亦減少,可能與內毒素抑制骨髓釋放粒細胞有關。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時,慢性理、化損傷:電離輻射(如X線等)、長期服用氯黴素後,可因抑制骨髓細胞的有絲分裂而致白細胞減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由於自身免疫性抗核體導致自細胞破壞而減少。脾功能亢進:各種原因所致的脾大,如門脈性肝硬化、班替綜合征等均可見白細胞減少。其機製為腫大的脾中的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破壞了過多的白細胞;腫大脾分泌了過多的脾素,而此種體液因子能滅活促進粒細胞生成的某些因素。(2)嗜酸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有微弱的吞噬作用,但是基本無殺菌力,主要作用合成與釋放其活性物質,吞噬其釋出顆粒,並分泌組胺酶破壞組胺,從而起到限制變態反應的作用。此外,實驗證明它還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過敏性疾患、某些傳染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減少(eosinopenia)見於傷寒、副傷寒、手術後嚴重組織損傷以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後。(3)嗜鹼性粒細胞:胞質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鹼性顆粒,這些顆粒中含有豐富的組胺、肝素,後者可以抗血凝和使血脂分散,而組胺則可改變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它反應快而作用時間短,故又稱快反應物質。顆粒中還含有緩慢作用物質,它可以改變血管的通透性,並使平滑肌收縮,特別是使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而引起哮喘。近年來已證實嗜鹼性粒細胞參與特殊的免疫反應,即第三者型變態反應。嗜鹼性粒細胞數量很少,通常僅占白細胞的l/300~1/200。在一般白細胞分類計數中很難見到。嗜鹼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腫、潰瘍性結腸炎、變態反應、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嗜鹼性粒細胞減少:見於速髮型變態反應(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糖皮質激素過量、應激反應(心肌梗死、嚴重感染、出血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庫欣綜合征等。(4)淋巴細胞:為人體的免疫活性細胞,參與機體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淋巴細胞增多見於: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百日咳時淋巴細胞常明顯增多。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腎移植術後、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白血病亦可見淋巴細胞增多,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型,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急性型則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均可致白細胞總數增高。白血病性淋巴肉瘤多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粒細胞缺乏症,由於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導致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增高,稱為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此時白細胞總數是減低的。淋巴細胞減少(1ymphopenia):主要見於接觸放射線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時,當嚴重化膿性感染時,由於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加,導致淋巴細胞百分率降低,但計算其絕對值,淋巴細胞數量仍在正常範圍。(5)單核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3%~8%,循環血內的單核細胞並非終末細胞,它在血中的停留只是暫時的,3~6天後進人組織或體腔內,可轉變為幼噬細胞,再成熟為巨細胞。因此單核細胞與組織中的巨噬細胞構成單核巨噬細胞系統,而發揮防禦功能。單核細胞增多見於某些感染: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等;某些血液病:如粒細胞缺乏症的恢復期,常見單核細胞一過性增多,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時可見幼單核細胞增多,成熟型亦見增多。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時除貧血、白細胞減少等之外,白細胞分類時常見單核細胞增多。單核細胞減少,意義不大。12. 血小板減少和增多各見於哪些疾病?血小板減少多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全身性紅斑狼瘡、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血小板增多:可見於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13. 血小板增加和減少的原固有哪些?血小板增加原因:(1)由於骨髓增生異常導致血小板增多;(2)另外脾是清除血小板的場所,所以摘除脾臟後也可發生一過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減少原因:(1)血小板生成減少:多見於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等。(2)血小板破壞增多:見於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體外循環、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防患未然1. 有哪些癥狀需要及時檢查血常規?由於像慢性貧血和一些血液疾病是隱匿型發展的,早期的癥狀很輕微容易被人們忽視,所以定期進行血常規檢驗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如果出現面色蒼白,疲乏,心悸,頭暈,指甲菲薄脆弱、嚴重的呈扁平狀,皮膚黏膜逐漸蒼白或蒼黃,食慾減退,兒童煩躁哭鬧,精神不振,疲乏無力,毛髮乾燥,抵抗力低下,反覆感染,口腔黏膜、肛門皮膚髮炎,持續低熱,皮膚黏膜及牙齦出血,創傷後出血不易止住,女性月經量增多,皮膚紫癜等情況後,就要及時去醫院檢查血常規了。2. 哪些情況下一定要做白細胞人工塗片分析細胞形態?由於血細胞分析儀不能進行細胞形態的分析,對於細胞形態的檢驗只有通過血塗片才能進行,所以進行血塗片鏡檢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視。當出現不能解釋的紅細胞增多或減少,淋巴細胞增多或單核細胞增多時,必須做血塗片檢查,通過全血塗片染色鏡檢除可觀察形態有無異常外(主要指核左移),還可觀察中性粒細胞毒性樣變(中毒顆粒)、空泡樣變、杜勒氏體,瘧原蟲、黑熱病原蟲及有無變異淋巴細胞等異常情況,還有可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毛細胞性白血病或非造血系統惡性細胞在骨髓中浸潤等,為臨床提示可能的診斷和診斷範圍,並提示是否有必要做進一步檢查。當自動儀器出現一個非常不可能的結果時,血塗片染色鏡檢可識別其是真實結果還是假象,並且血塗片在偶爾情況下,可診斷出對患者非常重要的疾病,如脾功能低下症(血塗片染色鏡檢可見靶形紅細胞、棘細胞、Honell小體,Jolly小體),有時血塗片染色鏡檢是提供特異性診斷的主要依據或惟一依據。3. 怎麼樣才能早期發現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種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病人早期可出現貧血、出血、感染和臟器浸潤等表現。如果出現以下臨床表現應及時就診。(1)感染:主要表現為咽炎、口腔炎、肺炎、蜂窩織炎、肛周膿腫、腸炎、膀胱炎等。特別是肺炎和胃腸道感染可導致敗血症或膿毒血症,致病人全身發熱,體溫常常在38.5℃以上,是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出血:以皮膚瘀點、瘀斑、牙齦滲血、鼻出血最常見。女病人可有月經過多。部分病人還可發生內臟或組織出血,如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視網膜出血、顱內出血。(3)貧血:早期病人的皮膚黏膜呈蒼白色,尤其是手掌皮膚、口唇黏膜、瞼結膜等處最為顯著;病人自感疲倦、乏力、頭暈耳鳴、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脈率變快、呼吸急促;食慾缺乏、腹脹、腹瀉、多尿;月經不調和性慾減退等。(4)淋巴結和肝脾大:約有一半以上的白血病病人可在頸、鎖骨上等處觸摸到腫大淋巴結,腹部深觸診可觸及增大的肝脾。(5)劇烈頭痛:病人可出現劇烈的爆炸樣頭痛,並可伴噁心、嘔吐、視物模糊、視盤水腫等。還可有輕度癱瘓,甚至昏迷。(6)骨痛: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常見,又以兒童病人居多。白血病病人還可以有許多其他癥狀,這與白血病細胞的浸潤部位有關。當機體出現異常的表現時,應及時與醫生聯繫,以便早期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治療措施。走出誤區1. 血細胞會在短時間內差別很大嗎?即使是健康人群,血常規檢驗結果也會出現波動。初生兒和成年人血液成分含量有明顯不同,長時間未喝水也會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對濃縮。以白細胞為例,在靜息狀態和運動狀態,活動和進食,早晨和下午一般不同;白細胞一日之間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問可相差1倍。運動、疼痛和情緒變化,一般的體力勞動、冷熱水浴、目光或紫外線照射等均可使白細胞輕度增多。如劇烈運動,可於短時間內使向細胞高達35×109/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當運動結束後可迅速恢復至原有水平。由於白細胞的生理波動很大,只有通過定時和反覆觀察才有意義。所以遇到檢驗結果異常應首先排除是否由於自身的正常生理狀況變化引起。由於,一些疾病起病急驟,也可以引起血細胞的急劇變化,如急性感染、急性白血病、中毒、外傷等。2. 白細胞升高就會是白血病嗎?引起白細胞增多的原因是很多,感染、情緒變化、中毒、過敏、腫瘤、損傷等,白血病只是其中的一種。所以僅僅白細胞升高是不能判斷為白血病的,白血病的確診還要依賴骨髓檢查。3.有了儀器檢查就不需要人工檢查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檢驗技術日新月異。一般情況下,較普通的血細胞分析儀除可直接檢測白細胞數、紅細胞數、血小板數和血紅蛋白含量外,還可計算出很多參數。而更先進的全血細胞分析儀還能提供一些新的變數,如血紅蛋白分布寬度,以及低血紅蛋白和高血紅蛋白細胞的百分率,對白細胞異常分類結果均設有靈敏監控系統,可提出特殊的警號(有的甚至還能直接檢出幼稚細胞),這樣可將血中幼稚細胞檢查出來不會被遺漏。雖然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能撿測出這麼豐富的數據(信息量),但全血塗片染色鏡檢仍然是一種關鍵性的輔助診斷方法。血塗片染色檢查的重要意義在於,全血塗片染色鏡檢本身對儀器檢出的各種數據是一種有效的質控方法,不僅對白細胞數、血小板數可以進行核對,而且可以核實成熟紅細胞大小、著色等與紅細胞各參數是否一致,同時還可以觀察異常紅細胞的有無及多少。血塗片染色鏡檢是提供鑒別診斷和提示進一步必要檢查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在快速診斷某些特異性感染方面(如瘧原蟲、黑熱病原蟲及絲蟲病等),血塗片染色鏡檢有其重要作用。另外,血塗片染色鏡檢的主要作用還在於對貧血與血小板減少症進行鑒別診斷,以及檢出白血病和淋巴瘤等,並確定其特點。國際實驗室血液學學會發表_r根據自動化全血細胞計數結果由實驗室主動進行血塗片複查的共識標準。4. 血小板降低一定會出血嗎?首先,要看血小板減少的程度。一般來說,血小板輕度減少到(80~100)×109/L時,大多不表現為自發性出血。血小板中度減少(50~80)×109/L,可有輕度自發性出血,如皮膚黏膜有出血點、創傷後出血不易止住、女性月經量增多等。重度血小板減少(50×109/L以下),則大多會出現較明顯的無誘因的自發性出血,最常見的是皮膚紫癜。更嚴重者血小板減少至20×109/L以下,甚至可以出現顱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其次,要看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就是常說的個體差異。個體差異是指由於不同的人在身體結構(如血管的通透性)及出血耐受性等諸多方面所存在的一定差異,可以對血小板減少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比如,有的病人血小板降至50×109/L左右即可出現廣泛的皮下淤血,而有的病人即使血小板只有20×109/L也無任何出血表現。當然,後一種情況即使沒有自發性出血,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預防出血的準備。5. 貧血會有哪些癥狀?貧血要看是哪種,不同的貧血症會有不同的癥狀。由於病情的輕重不同,癥狀也不一樣,一般來說慢性貧血的早期階段癥狀是比較少,而且容易被忽略的,隨著病情的加重癥狀也會逐漸的加重。(1)巨幼細胞性貧血:一般起病緩慢,葉酸缺乏與維生素B12缺乏共同的表現為巨幼細胞性貧血和消化道癥狀,而維生素B12缺乏尤其是惡性貧血病人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貧血常較嚴重,主要有嗜睡、衰弱、乏力、疲倦、心悸、氣促、頭暈、眼花、耳鳴等一般性貧血的癥狀。部分病人可有輕度黃疸、皮膚由於蒼白伴有輕度黃疽,故呈特殊的檸檬黃色(蠟黃);厭食、消化不良、食後腹脹、腹瀉、嘔吐、便秘、舌炎、舌痛、舌乳頭萎縮、舌面光滑(鏡面舌)、舌質絳紅如瘦牛肉樣(牛肉舌)等,足與手指感覺異常,麻刺感、麻木、伴有本體感覺障礙,站立和行走不穩,步態紊亂。(2)再生不良性貧血:臨床表現有貧血、出血、感染及發熱。由於病情進展的快慢、程度及嚴重性,臨床表現各不相同,一般分為急性及慢性兩類。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常見於兒童和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發病時常見於急診求診,以出血、發熱及貧血為癥狀表現。病情常迅速惡化,病程短。臨床癥狀以皮膚黏膜出血、內臟出血、血尿、便血、子宮出血、眼底出血及腦出血為主。其中腦出血是導致本病死亡的原因。常有嚴重感染及發熱、肺炎、蜂窩織炎、敗血症及口腔感染,這也是本病死亡之另一原因。慢性型再生不良性貧血:成人較常見,男性多於女性。發病多見緩慢,常以貧血出現,最常見是面色蒼白、疲乏、心悸、頭暈、頭痛、運動困難。以出血及發熱者少見,若有出血其部位較少,程度較輕,以皮膚黏膜及牙齦出血常見。女性有不同程度的子宮出血。若有感染也較輕。急性與慢性兩種臨床類型可以互相轉化的,急性型再生不良性貧血如治療得當,有可能病情逐漸減輕,轉為慢性型。慢性再生不良性貧血有時病情加重可以轉為急性型。(3)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起病大都緩慢,一般表現皮膚黏膜逐漸蒼白或蒼黃。發展下去,孩子會出現食慾減退,煩躁哭鬧,精神不振,疲乏無力,毛髮乾燥;少數孩子愛吃爐灰渣、牆皮、土塊等,稱為異食癖;指甲菲薄脆弱,嚴重的呈扁平狀,有的像羹匙似的中間下凹,邊緣翹起,叫做匙形反甲。患者抵抗力低下,口腔黏膜、肛門皮膚髮炎,反覆生病。如果長期貧血的患兒,會出現個子較矮小,體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記憶力減退,情緒和智力都會受到影響。6. 白細胞降低就一定容易發生感染嗎?血液中的白細胞是人體防禦細菌入侵的巡邏兵。當細菌等異物入侵時,白細胞便進入被入侵部位,將細菌包圍、吞噬、消滅,故白細胞有人體「白色衛士」之稱。可見白細胞數減少,就會削弱人體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一般白細胞減少者是有易感染傾向的。白細胞減少的病人較多,但是絕大多數病人並沒有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感染的徵象。原因是我們所做的血液檢查是外周血的結果,而有些人的白細胞主要分布在內臟器官的大血管內,因此,做血液常規檢測白細胞減少並不一定是真正的減少,可能是假性減少;應進行一些試驗檢查,是否由於白細胞分布異常引起,而不是真正的白細胞減少。這種白細胞分布異常引起的減少不會引起抵抗力下降,當有細菌進入人體時,分布在內臟大血管內的白細胞同樣可以進入感染部位消滅細菌。還有一種白細胞減少是因為骨髓釋放白細胞異常引起,也不是絕對減少,同樣也不會引起抵抗力下降,這些情況均可不予治療。第二節 尿液常規檢驗尿常規在臨床上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初步檢查,不少腎病變早期就可以出現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有形成分。一旦發現尿異常,常是腎或尿路疾病的第一個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過程本質的重要線索。基礎知識1. 正常尿量應該是多少?尿多或尿少是病嗎?一般人的正常尿量為l~2L/24小時。一般情況下,當人們飲水過多時,尿量排出也多,飲水少且出汗多時尿量也會減少。當一晝夜尿量少於400ml時稱為少尿,少於100ml時稱為無尿或閉尿。常見於下列情況:嚴重脫水、心力衰竭、各種原因所致的休克、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期、急性腎功能衰竭、尿瀦留等。尿量超過2500ml時稱為多尿,常見於尿崩症、慢性腎盂腎炎期間腎間質受損、慢性腎炎後期腎濃縮功能受損時等情況。2. 尿的外觀和氣味與疾病有關係嗎?正常尿液的色澤,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體是恆定的,故尿色的深淺隨尿量而改變。正常尿呈草黃色,有芳香氣味,放置以後由於尿素的分解會出現少許氨臭味。異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藥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變化。深茶色尿見於膽紅素尿,紅色尿見於血尿,啤酒樣至醬油色尿見於血紅蛋白尿,乳白色尿見於乳糜尿、膿尿。正常新鮮尿液,除女性的尿可稍見渾濁外,多數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過久則出現輕度渾濁,這是由於尿液的酸鹼度改變,尿內的黏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漸析出之故。渾濁多見於尿酸鹽結晶、乳糜尿、膿尿、血尿。3. 尿液是怎麼產生的?腎是生成尿液的器官。水經過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再經過腎處理後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尿直接來源於血液。當血液流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幾乎所有血漿成分,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都通過腎小球基底膜,濾到腎小球囊內形成原尿。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腎小球的濾過液不是都排出體外,其中大部分被腎小管重吸收。因此,把腎小球的濾過液叫做「原尿」,而經過膀胱排出的尿才叫做尿或稱為「終尿」。從數量上看,兩側腎臟每分鐘形成的濾液約為125ml,每天就有180L,而每分鐘經腎臟最後形成的尿液約1ml,每天約為1.5l,這就是說,尿量只為濾液量的1%。從質量E看,原尿的成分與血漿成分很接近,幾乎相同,但與排出的終尿有顯著差異。尿的生成主要經過以下三個過程。(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血漿中的水分和其他物質(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物)從腎小球濾過,而形成腎小球濾過液,即原尿。(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經過腎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還有葡萄糖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鈉離子、氯離子、水和尿素,雖然在腎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3)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當一部分物質是由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將它們周圍毛細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這些細胞本身產生的一些物質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人排出的尿,其尿量和成分之所以能維持在正常狀態,均與濾過、重吸收、分泌三個過程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腎小球的通透性增加,或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減弱,或腎小管的排泄與分泌功能失常,都會直接影響到尿量或尿中成分的改變。由此,對尿量的變化和尿中異常成分的分析,有助於臨床診斷和對治療情況的觀察。4. 尿常規都檢查哪些項目?一般的尿常規檢查包括:尿糖,尿酸鹼度(pH),蛋白,尿血紅蛋白,酮體(ketones,KET),膽紅素(bilirubin,BIL),尿膽原(urobilinogen,UBG),亞硝酸鹽(nitrite.NFT),維生素C,尿沉渣鏡檢等項目。由於各個醫院的儀器設備的不同檢查的項同也有一定的差別。5. 尿膽素是怎麼產生的?膽紅素是人膽汁的主要色素,呈橙黃色。其具有毒性,可引起大腦不可逆的損害。但近年來人們發現膽紅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亞油酸和磷脂的氧化,其作用甚至優於維生素E。人體內的膽紅素主要來自血紅蛋白的分解。此時的膽紅素稱為自由膽紅素或間接膽紅索,膽紅素代謝主要在肝臟中進行。膽紅素進入肝細胞後,在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催化下形成結合膽紅素或直接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水溶性強,所以可隨尿排出體外;在肝細胞內,可有效地排到膽汁中。直接膽紅素隨膽汁排出後,進入十二指腸。在腸道細菌作用下,先脫去葡萄糖醛酸,再逐步被還原成無色的膽素原族化合物,即膽素原、糞膽素原及尿膽素原等。大部分膽素原隨糞便排出體外,在細菌作用下或經空氣氧化,糞膽素原可氧化成棕黃色的糞膽素,此即為糞便顏色的主要來源。只有少量的膽素原由尿排出,即為尿膽素原。其在與空氣接觸後被氧化成尿膽素,它是尿中主要的色素。尿膽素原、尿膽素和尿膽紅素臨床上稱為尿三膽。6. 尿管型是什麼?管型是指在腎小管內由蛋白質凝固而形成的圓柱體。管型形成的必要條件是:①蛋白尿的存在;②腎小管有使尿液濃縮酸化的能力,同時尿流緩慢及局部尿液積滯,腎單位中形成的管型在重新排尿時隨尿排出;③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腎單位。因尿液通過炎症損傷部位時,有白細胞、紅細胞、上皮細胞等脫落黏附在處於凝結過程的蛋白質之中而形成細胞管型。如附著的細胞退化變性,崩解成細胞碎屑,則形成粗或細顆粒管型。在急性血管內溶血時,由於大量遊離m紅蛋白從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內形成血紅細胞蛋白管型。根據管型內含物的不同可分為透明、顆粒、細胞(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血紅蛋白、脂肪、蠟樣等管型。還應注意細菌、真菌、結晶體及血小板等特殊管型。在正常人尿內可有少量透明及細胞顆粒管型。如管型數量增加或尿中出現其他管型時,稱為管型尿。各種管型的臨床意義如下:(1) 細胞管型。①紅細胞管型屬病理性,表明血尿的來源在腎小管或腎小球,常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盂腎炎或急性腎功能衰竭。②白細胞管型屬病理性,是診斷腎盂腎炎及間質性腎炎的重要證據。若尿內有較多此類管型時,更具有診斷價值,可作為區別腎盂腎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據。③上皮細胞管型在尿內大量出現,表明腎小管有活動性病變。這種情況可出現於腎小球腎炎,常與顆粒、透明或紅、白細胞等管型並存。(2)顆粒管型。是由上皮細胞管型退化而來,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細胞的原漿黏合形成。顆粒管型意味著在蛋白尿的同時有腎小管上皮細胞的退變、壞死,多見於各種腎小球疾病及腎小管的毒性損傷。有時也可出現於正常人尿中,特別是劇烈運動之後,如經常反覆出現,則屬異常。(3)蠟樣和脂肪管型。是細胞顆粒管型再度退化後形成的,常反映腎小管有萎縮、擴張。多見於慢性腎病尿量減少的情況下,或是腎病綜合征存在脂肪尿時。(4)透明管型。可以出現於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時透明管型則會增多,見於各種腎小球疾病。7. 檢查尿常規有什麼要注意的?一般情況下,留清晨第一次尿約lOOml於清潔容器內送檢。尿標本必須新鮮,否則停放幾小時後,細胞成分即可破壞;尿標本必須清潔;女性要清洗外陰,勿混進白帶,如尿沉渣中有大量多角形上皮細胞,則可能已混進白帶,宜留取清潔尿標本重檢,女性還應避免月經期間檢查尿常規;尿路感染者膿尿常呈間歇性,故宜多次反覆檢查才能下結論;在使用抗菌藥物後,可影響檢查的準確性。健康人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或長時間站立後出現一過性血尿,屬於生理現象。某些藥物或食物也可造成假性血尿,應予以區別。單純的尿液檢驗不能作為診斷疾病的確鑿依據,還應結合患者的年齡、臨床表現,以及配合血液和其他儀器的檢查等。具體屬於哪一類,請不要自行診斷,建議到正規醫院具體諮詢和診治!8. 尿酮體是怎麼產生的?酮體由三部分組成,即丙酮、乙醯乙酸、p羥基丁酸。酮體是由於人體內脂肪大量分解而產生,正常人的能量是由糖類提供的,如果出現一些特殊情況糖不能正常利用,如糖尿病、腫瘤、飢餓等,機體就會分解脂肪作為替代能量,產生的代謝物就是酮體,並由尿液排出體外。大量酮體聚集體內可以導致酮症酸中毒。9. 亞硝酸鹽是怎麼產生的?泌尿系統存在的細菌可以將尿中蛋白質代謝產物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因此測定尿液中是否存在亞硝酸鹽就可以快速間接地知道泌尿系細菌感染的情況,作為泌尿系感染的篩查試驗。臨床上尿路感染髮生率很高,並且有時是無癥狀的感染,在女性病人中尤其如此。診斷尿路感染須做尿細菌培養,需較長時間和一定條件,而尿亞硝酸鹽定性試驗可以很快地得到結果,有助於該病輔助診斷。10. 尿常規檢查的方法和原理是什麼?20世紀80年代以前,尿液分析只有簡單的尿蛋白和尿糖及顯微鏡檢查結果,對臨床不僅不能提供較多實驗診斷數據,而且操作複雜不利於臨床快速診斷。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尿液分析的方法發生了劃時代的巨變,從傳統的手工檢測轉變為自動化分析。自動化尿液分析在幾分鐘之內就能對健康體檢和初診病人的快速診斷提供十幾項尿化學指標,有利於臨床的快速診斷。目前大多數醫院都採用於化學尿液分析儀加人工鏡檢,各型尿液分析儀(8項、l0項或11項分析)其干化學試劑條各項檢測的反應原理基本相同,多數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及pH改變的原理進行檢測,如葡萄糖、隱血(紅細胞)、膽紅素、亞硝酸鹽和尿pH等檢測。有的醫院配備了更先進的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使結果更客觀,檢測效率更高,大大減輕了檢驗人員的工作量。11. 尿蛋白是怎麼形成的?正常腎小球濾過膜對血漿蛋白有選擇濾過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絕大部分血漿蛋白從腎小球濾過,只有極少量的血漿蛋白進入腎小球濾液。當患腎病時,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蛋白質濾過到腎小球濾液中,遠遠超過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蛋白質進入終尿中造成蛋白尿。這種原因多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腎小球疾病、腎循環障礙、缺氧等,尿蛋白可以少量至每日數十克以上,多數>29/24h尿,通常是以白蛋白為主。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礙,腎小球濾液中的蛋白質重吸收減少,也造成蛋白尿,常見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腎小球間質疾病,如腎盂腎炎、鎮痛葯腎病、抗生素腎損害、重金屬中毒、先天性多囊腎以及各種先天性腎小管疾病等。這類蛋白尿一般含量<29/24h尿,大多在19/24h尿左右,以小分子量蛋白為主,自蛋白較少。影響蛋白濾過的因素還有:①蛋白質分子大小。腎小球毛細血管壁的三層結構對血漿蛋白有機械屏障作用,蛋白質分子量越大,濾過越少或完全不能濾過。②蛋白質帶電情況。正常腎小球濾過膜帶負電荷,構成了靜電屏障,基於同性電荷相斥的原理,帶負電荷蛋白質清除率最低,而帶正電荷者清除率最高,腎小球疾病時,使腎小球濾過膜帶負電荷的涎酸成分明顯減少,使帶負電荷的白蛋白易於濾過而形成蛋白尿。③蛋白質的形狀和可變性。④血流動力學改變。 『檢驗項目及正常參考值見表l-4。表1-4尿液常規檢驗項目及正常參考值檢驗項目正常參考值尿酸鹼度(pH)5.O~7.0蛋白陰性尿血紅蛋白陰性尿糖陰性酮體(KET)陰性膽紅素(BIL)陰性或<lOmg/L(110mg/dl)亞硝酸鹽(NIT)陰性維生素C(Vc)陰性尿膽原(UBG)陰性尿沉渣鏡檢白細胞<5個/HP 紅細胞成人o~1個/HP,兒童<3個/HP上皮細胞0至少量/HP 管型0/HP或偶見透明管型專家解讀1. 哪些疾病可引起蛋白尿?蛋白尿是泌尿系統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和最早能檢測到的指標之一。正常人尿液中有少量蛋白質,其含量<200mg/24h,故一般尿蛋白定性方法不能檢出。當尿蛋白定量>200mg/24h時,常規尿蛋白定性試驗呈陽性反應,稱為蛋白尿。由於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高而造成蛋白尿,臨床上最常見,多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腎小球疾病、腎循環障礙、缺氧,高血壓等。由於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礙而造成的蛋白尿,常見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腎小管-間質疾病,如腎盂腎炎、鎮痛葯腎病、抗生素腎損害、重金屬(汞、鎘、金等)中毒、先天性多囊腎、腎髓質囊性病、海綿腎以及各種先天性腎小管疾病(如腎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綜合征)等。2. 哪些疾病會在尿中出現管型?管型(casts)為尿沉渣中有重要意義的成分,它的出現往往提示有腎實質性損害。在劇烈運動、發熱、麻醉、心功能不全時,腎受到刺激後尿中可出現透明管型。管型大量出現見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腎盂腎炎、腎淤血、惡性高血壓、腎動脈硬化、急性腎小管壞死、腎出血、腎移植術後產生排異反應時、急性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紅斑狼瘡腎炎、腎功能不全及腎澱粉樣變性等疾病。3. 哪些因素可以影響尿酸鹼度(pH)?尿液正常pH5.4~8.4,尿液的酸鹼度變化主要來源於人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的成分。常食用葷素雜食。食物中的蛋白質分解後可產生硫酸鹽或磷酸鹽等酸性物質,經由腎排出後可使尿液呈酸性,如果以素食為主者,植物中的有機酸在體內氧化後產生的酸性物質就較少,所以尿中排出的酸性物質就少,鹼基增加而使尿液呈鹼性。尿pH值增高多見於:Ⅱ呼吸性鹼中毒,某些代謝性鹼中毒,泌尿系變形桿菌感染,腎小管性鹼中毒,應用碳酸氫鈉等鹼性藥物,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尿pH值降低多見於:呼吸性酸中毒,代謝性酸中毒,低鉀性酸中毒,應用氯4-L銨等酸性藥物等。尿液酸鹼度測定獨立應用時往往尤明顯臨床意義,一般常用來與其他項目結合綜合判斷病人病情變化和用於監測。4. 出現尿血紅蛋白多見於哪些疾病?尿血紅蛋白陽性見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血尿,溶血,妊娠,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大面積燒傷,血型不符輸血,腎梗死,陣發性夜間性血紅蛋白尿症,陣發性冷球蛋白尿症,藥物或毒物中毒,毒蛇咬傷,毒蜘蛛螫傷,感染,溶血-尿毒症綜合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腎皮質壞死,各種原因所致的肌球蛋白尿症等。5. 尿糖和血糖有什麼關係?正常人每天可從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一般不超過32~93rag,尿糖定性明顯陽性,則可懷疑糖尿病,應進一步查血糖以明確診斷。一般來說,尿糖的出現及嚴重程度與血糖的升高是相一致的,即隨著血中葡萄糖的異常升高超過腎糖閾值時,尿中才出現糖尿,尿糖檢查呈陽性。就正常規律而言,當血糖超過8.9~10mmol/L。(160~180mg/dl)時,尿中才出現尿糖,尿糖呈陽性。我們常把這一血糖水平稱為腎糖閾值。一般只有當血糖升高並超過腎糖閾值時,尿中才有糖尿,因此,尿糖陽性常提示著血糖的異常升高,即血糖的異常升高與尿糖的陽性程度是相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況,如老年糖尿病病人及糖尿病腎病病人,因為腎糖閾值升高,即使血糖超過10mmol/L(180mg/dl)甚至l3.9~16.7mmol/L(250~300mg/dl)尿糖也呈陰性。相反,妊娠期婦女及有腎性糖尿病的尿糖亦可陰性,而有時受其他疾病影響或服某種藥物時,也可出現假陽性結果。所以,不能單純看有否尿糖就輕易診斷或排除糖尿病,還需通過血糖等進一步的檢查才能確定診斷。6. 尿膽紅素升高的原因?如何根據尿三膽來分析黃疸類型?尿中出現膽紅素,通常提示肝膽阻塞(表1—5)。肝細胞性黃疽見於: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阻塞性黃疸常見的病因有:毛細膽管型肝炎、膽石症、肝癌、膽管癌、胰腺癌、膽道蛔蟲症等。而在溶血性黃疸時,膽紅素定性一般為陰性。表1-5不同疾病尿中膽紅素變化情況7. 尿中白細胞增多就是泌尿系感染嗎?如果化驗結果尿白細胞陽性,是不是會以為自己患了泌尿系感染呢?其實不用緊張,尿中白細胞增多常見於泌尿系感染,但影響尿液檢查的因素很多,故體檢結果顯示尿白細胞增多時,應從多方面分析,不能簡單地作出診斷。體檢尿白細胞檢驗的方法有其局限性。體檢時多採用尿試紙條的方法。該方法快速、簡便,主要用於篩查。發現尿中自細胞增多應再次留尿複查,同時離心進行顯微鏡檢查,以便確定診斷。正常情況下,尿液離心沉澱物中白細胞<5個/高倍鏡視野;>5個為增多,稱為鏡下膿尿。膿尿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時,通常考慮是泌尿系統感染,如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如果不伴有尿路刺激癥狀,應做自細胞分類檢查,嗜酸性粒細胞尿常見於過敏性間質性腎炎,中性分葉核細胞尿可在急性腎炎和急進性腎炎早期見到,狼瘡腎炎活動期尿中淋巴細胞增多,藥物性急性間質性腎炎單核細胞增多。此外,腎移植術後l周內,尿中可出現較多的中性粒細胞,隨後可逐漸減少而恢復至正常;若出現排異反應,尿中可見大量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因此尿白細胞增多不能只考慮泌尿系統感染。尿液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首先取決於正確的收集標本,避免出現假陽性結果。所以,體檢時應避開婦女月經期,防止經血混入尿液。另外,留尿時應先排出一部分尿,接中間一段尿比較準確,可避免女性白帶、男性前列腺液等對尿液的干擾。體檢前,還應清洗乾淨陰部。8. 尿中維生素C有何意義?維生素C即抗壞血酸,作為還原劑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過程,臨床應用廣泛。尿液中所含維生素C作為強還原劑,可抑制各種尿液成分檢測的氧化還原反應,從而常常造成假陰性的檢測結果,干擾臨床的診斷和治療。尤其是尿液隱血(紅細胞)、葡萄糖、膽紅素和亞硝酸鹽檢測受維生素C干擾作用最明顯。由於其氧化還原反應被維生素C抑制而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假陰性或弱陽性。當尿液中存在高濃度的維生素C時,一定要注意排除由其於擾作用造成的尿隱血、葡萄糖、膽紅素和亞硝酸鹽等的假陰性結果,一定要密切結合臨床做綜合性分析判斷。為排除維生素C對尿液成分分析的干擾作用,以了解其真實情況,必要時在停止服用維生素C後再送尿液檢查。尿常規中維生素C的意義主要是藉此判斷其他一些相關結果的準確與否。維生素C是具有還原性的,但凡以氧化還原反應為檢測原理的項目,都能受到維生素C的影響。如果維生素C檢測為陽性,那麼相關項目的結果可信性就應受到置疑。可再留取標本檢測。9. 尿中出現紅細胞是哪些原因引起的?正常人的尿液中沒有紅細胞或僅偶爾有個別紅細胞。如果經離心沉澱後的尿液,顯微鏡下每高倍視野有2個以上的紅細胞,稱為血尿。由於尿中進人血液的量不同,將血尿分為肉眼血尿和鏡下血尿。當每升尿中含有1ml以上血液時,尿則明顯變紅,重則呈洗肉水樣或血色,稱為肉眼血尿;若尿色正常,而僅鏡下(顯微鏡下)檢出紅細胞達到血尿標準的稱為鏡下血尿。根據血尿的伴隨癥狀來區別不同血尿,若血尿伴有尿頻、尿急、尿痛,尤伴尿痛者,多為泌尿系感染、結石等,稱為有痛性血尿;若血尿不伴尿痛,稱為無痛性血尿,在腎炎、腎結核、泌尿系腫瘤中很常見,尤其年齡大的患者,出現肉眼血尿,星無痛性,應當注意進行各方面檢查,以排除惡性病變。血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泌尿系統疾病:如。腎炎、結石、感染、結核、腫瘤、畸形、損傷等;②尿路鄰近器官的病變:如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盆腔炎、闌尾炎等;③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等;④藥物性因素,如服用磺胺葯、抗凝葯,或注射甘露醇等;⑤運動後血尿。出現血尿後一般要進一步做尿三杯試驗,以區分血尿來源。此外,肉眼血尿還應與血紅蛋白尿相鑒別。血紅蛋白尿的產生是由於溶血性疾病,血漿中遊離血紅蛋白含量增加,超過了腎閾值,從腎小球濾過,而進入尿中。血紅蛋白尿的顏色可呈紅色、棕色,甚至呈黑色。與血尿鑒別主要依靠顯微鏡檢查,血尿中含有大量紅細胞,而血紅蛋白尿中無紅細胞,這是兩者根本的不同之處。10. 酮體出現多見於什麼情況?如果出現尿酮體首先要區分糖尿病性酮體和飢餓性酮體。除了通過病史來區分外,還可以簡單地通過血糖和尿糖來區分。一般單純由飢餓引起的酮體陽性往往沒有血糖和尿糖的升高,而糖尿病性酮體則同時伴有明顯血糖和尿糖的升高。糖尿病性酮體在醫學上又稱為糖尿病酮症,多發生於血糖沒有很好控制的糖尿病患者。飢餓引起的酮體多見於劇烈運動後、妊娠劇烈嘔吐、飢餓、消化吸收障礙、脫水等。11. 尿亞硝酸鹽陽性與疾病哪些有關?尿亞硝酸鹽陽性,提示尿中存在細菌數100000/ml以上,主要用於尿路感染的過篩試驗,泌尿系統存在的細菌可以將尿中蛋白質代謝產物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因此測定尿液中是否存在亞硝酸鹽就可以快速間接地知道泌尿系細菌感染的情況。另外,如果尿液在膀胱中存留時間>4小時,業硝酸鹽陽性率可達80%。若尿路感染細菌不能使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或尿在膀胱中存留較短,或尿中缺乏硝酸鹽,也會產生陰性結果。防患未然1.什麼情況下應該檢查尿常規?與其他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相比,慢性腎臟病表現得更為隱匿,多數患者起病時沒有明顯的癥狀。以下情況可能是早期腎病的信號,應及時就醫:小便泡沫多,長久不消失,說明尿液中排泄的蛋白質較多;尿變色,呈濃茶色、洗肉水樣、醬油色或渾濁如淘米水,說明裡面可能有紅細胞或者白細胞;尿量過多或過少;夜尿增多,正常人在60歲以內一般不應該有夜尿,如果年輕人夜尿增加,很可能是腎功能不良的早期表現;早晨起床後眼瞼或臉部水腫;無明確原因的腰背酸痛等。2. 體檢時檢查尿常規有必要嗎?臨床上通過尿常規可以查出很多疾病,如泌尿系統感染、腎結石、腎臟病變、輸尿管結石、血尿、蛋白尿、糖尿病和細菌感染等。無可否認尿常規檢查由於無痛無創,可以方便快捷的反映出身體的一些疾病變化,尤其是腎臟疾病和一些炎症的篩查,高檔的體檢設備不一定能檢查出來,但是小便常規就能顯出其效果。3. 怎樣能預防腎臟疾病的發生?人們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腎病發生,具體包括:堅持低鹽、清淡飲食;平衡膳食,不暴飲暴食增加腎臟負擔;適當多飲水,不憋尿;堅持體育鍛煉,控制體重;避免感冒,喉部、扁桃體等有炎症時,在醫生指導下採用抗生素徹底治療,防止鏈球菌感染誘發。腎臟疾病,尤其是青少年更需要注意;戒煙,避免酗酒;避免濫用藥物。採取上述措施,健康人群可以預防腎病的發生,對已發生的腎病則可以防止和(或)減緩病情進展。慢性腎病病因主要為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濫用藥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高血壓、高贏脂、高血糖的發生,也成為本病發生的推動力。在高血壓患者中,16%患有慢性腎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1%息有慢性腎病。由此可見,改變生活方式,積極防治相關疾病,能減少慢性腎病的發生、發展。4.尿路結石怎麼預防?結石的形成,是由於尿液中一些濃度高的物質,如鈣、尿酸等結晶形成,堆積至一定程度而成結石。視結石的大小和位置,病人會感到疼痛或有血尿、發炎等情況,嚴重的引致併發症。任何年齡的成年人均有患結石的可能,不過病人中以中年男性居多。水分攝入不足,食物搭配不合理和某些疾病因素是結石的形成原因。(1)適當的多飲水以增加尿量,降低尿中形成結石物質的濃度,減少晶體沉積。這是預防結石生成和長大最有效的方法,亦有利於結石的排出。睡前以及半夜飲水保持夜間尿液的稀釋有利於減少晶體的形成。(2)飲食調節,注意多元化膳食。含鈣結石應限制含鈣、草酸豐富的食物,避免高動物蛋白、高糖和高動物脂肪飲食。食用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牛奶、奶製品、豆製品、巧克力、堅果含鈣量高;濃茶、番茄、菠菜、蘆筍等含草酸豐富,尿酸結石的患者不宜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3)保持身體健康,有病及時就醫。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細菌感染也可以導致結石發生。走出誤區1.血尿是腎臟受到損害了嗎?除了腎臟受損可以引起血尿,尿道、前列腺、膀胱、輸尿管等受損均可以引起血尿。根據血尿的來源不同,又可將血尿分為初血尿.、終末血尿、全程血尿。臨床上多採用尿三杯試驗來判斷血尿來源。取3個潔凈的玻璃杯,患者每次排尿時,分為前、中、後3段排尿,分別排入3個玻璃杯中,若第l杯中為血尿,其餘2杯正常,則為初血尿,提示尿液中血來自尿道;若第1、2杯中無血尿,僅第3杯有血尿,稱為終未血尿,提示病變在後尿道、前列腺、膀胱頸和三角區;如三杯中均有血尿,稱為全程血尿,提示病變在腎、輸尿管,或為膀胱內瀰漫出血。2. 如何對尿沉渣各項細胞結果進行分析?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尿沉渣細胞的出現。正常人特別是青少年在劇烈運動、急行軍、冷水浴,久站或重體力勞動後可出現暫時性鏡下血尿,這種一過性血尿屬生理性變化範圍。女性患者還應注意月經污染問題,應通過動態觀察加以區別。(1)泌尿系統自身的疾病;某些全身其他系統的疾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泌尿系統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患者尿中也偶爾見到紅細胞。(2)白細胞:尿中自細胞除在腎移植術後發生排異反應及淋巴性細胞白血病時可見到淋巴細胞外,一般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尿中自細胞增多,多發生於泌尿系統有炎症時,尤其在細菌感染時為甚,如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腎結核等;女性陰道炎或宮頸炎、附件炎時可因分泌物進人尿中,而見白細胞增多,常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細胞。(3)上皮細胞:尿中所見上皮細胞由腎小管、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等處脫落而進入。腎小管為立方上皮,在腎實質損傷時可出現於尿中。腎盂、輸尿管、膀胱等處均覆蓋移行上皮細胞。尿道為假復層柱狀上皮細胞,近尿道外口處為復層扁平上皮細胞所覆蓋,在這些部位有病變時,尿中也會出現上皮細胞增多。男性尿中偶爾出現前列腺細胞。3.出現尿糖就是糖尿病嗎?認為尿里有糖就稱為糖尿病,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檢測尿糖一般採用尿糖試紙進行,根據試紙顏色深淺來判斷尿中糖含量的高低。但是在很多種情況下,用尿糖試紙檢測的結果是不準確的。因為尿中有不少物質具有還原性,如尿酸、維生素C或從尿中排出的藥物比如水楊酸鹽(如阿司匹林)、異煙肼、青黴素、強心苷、噻嗪類利尿葯等,當它們在尿中濃度升高時,都可能造成尿糖定性試驗得出假陽性結論。另外,少數正常人在攝人大量的糖類(比如糖水、米飯等)後,由於小腸吸收過快而負荷過重,可出現暫時性尿糖;還有一種叫腎性尿糖,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疾病,這類患者無論何時尿中都有糖分,但是血糖並不高;某些正常孕婦在妊娠後期及哺乳期尿中可能有乳糖出現,也可能引起尿糖陽性。還有許多類似的情況,所以不能以尿糖作為衡量是否患有糖尿病的標準。判斷糖尿病的惟一標準就是高血糖。4.尿中出現結晶和尿路結石有關係嗎?有些人小便會呈現出白色渾濁狀,那他的尿很可能有結晶體。醫學上講鹽類結晶從尿中析出併產生沉澱的現象,稱為結晶尿。各種原因引起了機體失水,包括飲水量過少,可以使尿液濃縮而產生結晶尿;另外尿液酸鹼度改變,偏酸或偏鹼也容易使結晶體析出。酸性尿液,尿酸易形成結晶;鹼性尿時,磷酸鎂胺易形成結晶。尿液中常有結晶容易誘髮結石,故常有結晶尿者應多飲水,多吃蔬菜,防止結石的發生。第三節大便常規檢驗大便是人體排泄物,是最容易取得的檢驗標本,是三大常規檢驗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住院病人必須進行大便常規檢驗,門診病人則根據病情需要檢驗,目前體檢則很少做大便常規。實際上,大便常規是非常重要的檢驗項目,尤其是大便隱血是消化道癌症篩查的非常敏感的項目之一。通過大便檢查,可以發現消化道是否有炎症、出血、細菌、寄生蟲等情況。基礎知識1. 正常糞便外觀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正常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量為l00~300g,隨進食量、食物種類及消化器官功能狀態而異。攝食細糧及以肉食為主者,糞便細膩而量少,進食粗糧及多食蔬菜者,因纖維素多使糞便量增加。胃、腸、胰腺有炎症或功能紊亂時,因炎症滲出、分泌增多、腸蠕動亢進及消化吸收不良使糞便量增加。正常成人的糞便排出時為黃褐色圓柱形軟便,嬰兒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糊狀便。久置後由於糞便中膽色素原被氧化可致顏色加深。正常糞便因含蛋白質分解產物,如吲哚、糞臭素、硫醇、硫化氫等而有臭味,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輕。患慢性腸炎、胰腺疾病、結腸或直腸癌潰爛時有惡臭。阿米巴腸炎糞便呈血腥臭味。脂肪及糖類消化或吸收不良時糞便呈酸臭味。2.糞便常規中可以發現哪些寄生蟲?腸道寄生蟲病的診斷多依靠在糞便中找到蟲卵、原蟲、包囊、蟲體。找到這些直接證據就可以明確診斷為相應的寄生蟲病和寄生蟲感染。正常人糞便中應該沒有寄生蟲蟲卵、原蟲、包囊、蟲體。(1)可在糞便中查到的寄生蟲蟲卵有:蛔蟲卵、鉤蟲卵、鞭蟲卵、蟯蟲卵、曼氏血吸蟲卵、日本血吸蟲卵、東方毛圓形線蟲卵、糞類圓形線蟲蟲卵,薑片蟲卵、肝吸蟲卵、牛肉絛蟲卵、短小絛蟲卵、豬肉絛蟲卵、長膜殼絛蟲卵等。(2)可在糞便中查出的原蟲滋養體和包囊有:結腸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布氏阿米巴、嗜碘阿米巴、微小阿米巴、脆弱雙核阿米巴等。(3)可在糞便中查到的各種滴蟲和鞭毛蟲有:藍氏賈第鞭毛蟲、入腸鞭毛蟲、梅氏唇腸鞭毛蟲、腸內滴蟲、華內滴蟲、結腸小袋纖毛蟲等。(4)可在糞便中查到的蟲體和節片有:蛔蟲、蟯蟲、鉤蟲、豬肉絛蟲、牛肉絛蟲、闊頭裂節絛蟲等。蛔蟲、蟯蟲及絛蟲等較大蟲體或其片段肉眼即可分辨,鉤蟲蟲體須將糞便沖洗過篩方可見到。服驅蟲葯後應查糞便中有無蟲體,驅絛蟲後應仔細尋找其頭節。3.糞便常規檢查哪些項目?一般的糞便常規檢查包括:糞便顏色,糞便形態,糞便細胞,糞便隱血,寄生蟲卵,血液,黏液等。4.大便隱血試驗檢查的原理是什麼?大便隱血試驗從原理上可以分為兩種:化學法和免疫學方法。化學法,如鄰聯甲苯胺法、還原酚酞法、聯苯胺法、匹拉米洞法、無色孔雀綠法、愈創木酯法等。其實驗設計原理基於血紅蛋白中的含鐵血紅素部分有催化過氧化物分解的作用,能催化試劑中的過氧化氫,分解釋放新生態氧,氧化上述色原物質而呈色。此法具有高度靈敏,但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方法上缺乏特異準確性。此外化學試劑不穩定,久置後可使反應減弱。當前發展的最快的是免疫學方法,如免疫單擴法、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斑點法、膠乳免疫化學凝聚法、放射免疫擴散法、反向間接血凝法、膠體金標記夾心免疫檢驗法等。此類試驗由於採用抗人血紅蛋白抗體具有很好的靈敏度,一般血紅蛋白為0.2mg/L(0.03mg/g糞便)就可得到陽性結果,且有很高的特異性,各種動物血血紅蛋白在500mg/L,辣根過氧化物酶在2 000mg/L時不會出現干擾,因而無須控制飲食。免疫學的發展對便隱血檢驗方法改進產生了很大影響,免疫學方法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胃腸鏡檢查協會推薦作為糞便隱血試驗的一種較為確認的方法。3. 糞便的黏液是怎麼來的?正常情況下,糞便中是有少量黏液的,但是由於其與糞便均勻的混合,所以肉眼是看不見的。病理情況下黏液可大量增多,所以若有肉眼可見的黏液,應該視為異常。小腸炎時增多的黏液均勻地混於糞便之中;如為大腸炎症,由於糞便已逐漸成形。黏液不易與糞便混勻;來自直腸的黏液則附著於糞便的表面。單純黏液便中黏液為透明、稍粘稠;膿性黏液則呈黃白色不透明。4. 送檢糞便常規需要注意什麼?用於凈的竹籤或木片採集約蠶豆大一塊新鮮糞便,裝入專門留取標本的紙盒內,寫上姓名,立即送檢。如大便有膿血時,應留取膿血部分,水樣便要用容器留送,檢查寄生蟲時要在糞便各部分都留一點。查大便隱血時,留標本前3天即要禁食肉類、肝、血、大量綠葉及含鐵食物,留取的大便標本不能混入尿液,也不能混入其他分泌物、瀉藥、鋇劑和灌腸液。見表l-6。表1-6 大便常規檢驗項目及正常參考值檢驗項目正常參考值糞便顏色成人呈黃褐色,嬰兒為黃色或金黃色糞便形態成形軟便糞便細胞紅細胞:0/HP;白細胞:偶見/HP寄生蟲陰性糞便隱血陰性專家解讀1.不同外觀的糞便與疾病有什麼關係?正常成人的糞便排出時為黃褐色圓柱形軟便,嬰兒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糊狀便。久置後由於糞便中膽色素原被氧化可致顏色加深,病理情況可見如下改變:(1)稀糊狀或水樣便。常因腸蠕動亢進或腸黏膜分泌過多所致。見於各種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尤其是急性腸炎、服導瀉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小兒腸炎時由於腸蠕動加快,糞便呈綠色稀糊狀。大量黃綠色稀汁樣便(3 000ml或更多),並含有膜狀物時見於假膜性腸炎。艾滋病患者伴發腸道隱孢子蟲感染時,可排出大量稀水樣糞便。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排出洗肉水樣便。出血壞死性腸炎排出紅豆湯樣便。(2)黏液便:正常糞便中的少量黏液因與糞便均勻混合不易察覺。若有肉眼可見黏液說明其量增多。見於各類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3)膿性及膿血便。當腸道下段有病變,如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結腸或直腸癌常表現為膿性及膿血便,膿或血的多少取決於炎症類型及其程度,阿米巴痢疾以血為主,血中帶膿,旱暗紅色稀果醬樣,細菌性痢疾則以黏液及膿為主,膿中帶血。(4)凍狀便。腸易激綜合征(IBS)患者常在腹部絞痛後排出粘凍狀、膜狀或紐帶狀物,某些慢性菌痢病人也可排出凍狀便。(5)鮮血便。直腸息肉、直腸癌、肛裂及痔瘡等均可見鮮血便。痔瘡時常在排便之後有鮮血滴落,而其他疾患則鮮血附著於糞便表面。(6)黑便及柏油樣使。成形的黑色便稱黑使,稀薄、粘稠、漆黑、發亮的糞便,形似柏油稱柏油樣便。見於消化道出血,紅細胞被胃腸液消化破壞後變為正鐵血紅素、卟啉及硫化鐵,後者刺激小腸分泌過多黏液。上消化道出血50~75ml可出現黑便,隱血試驗呈強陽性反應;如為柏油樣便且持續2~3天,說明出血量至少為500ml。服藥用炭(活性炭)、鐵劑等之後也可排出黑便,但無光澤且隱血試驗陰性,若食用較多動物血、肝或口服鐵劑等也可使糞便呈黑色,隱血試驗亦可陽性,應注意鑒別。(7)白陶土樣便。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膽管阻塞,使進入腸道的膽紅素減少或缺如,以致糞膽素相應減少或缺如。行鋇餐胃腸造影術後,可因排出硫酸鋇使糞便呈白色或黃白色。(8)米泔樣便。糞便呈白色淘米水樣,內含有黏液片塊,量大、稀水樣,由於腸道受到刺激,大量分泌液體所致。見於重症霍亂、副霍亂患者。(9)細條狀便。排出細條狀或扁片狀糞便,提示直腸狹窄,多見於直腸癌。(10)羊糞樣便。糞便乾結堅硬呈圓球狀或羊糞狀,有時糞球積成便條狀便。常因習慣性便秘,糞便在結腸內停留過久;水分被過度吸收所致,多見於老年人及經產婦排便無力者。(11)乳凝塊。乳兒糞便中見有黃白色乳凝塊,亦可見蛋花湯樣便,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全,常見於嬰兒消化不良、嬰兒腹瀉。2. 糞便檢查中發現脂肪有什麼意義?很多人看到自己的便常規化驗單上寫著脂肪球不明白什麼意思,其實正常人的糞便中是可以出現少量脂肪的。糞便中的脂肪成分一般為遊離脂肪酸、脂肪酸鹽和中性脂肪組成,它們一部分來自食物,一部分來自胃腸道的分泌、細胞脫落和細菌代射。正常情況下每天從糞便中排泄出的脂肪應該<5g,如果24小時糞便中脂肪含量超過6g或吸收率低於90%,或者鏡檢脂肪小滴超過25/HP,稱為脂肪瀉。脂肪瀉一般較多見於各種梗阻性或反流性黃疸,包括先天性膽管梗阻及感染性黃疸等,患兒腸內缺乏膽汁,脂肪不能乳化;其次見於腸道疾病,如各種腸道感染、局限性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瘺、腸管大部切除以及腸道淋巴梗阻(如霍奇金病、淋巴肉瘤、腸結核及「滲出性腸病」等)。3. 什麼情況下糞便隱血會出現陽性?當消化道出血時,血液中的紅細胞被消化、分解、破壞,糞便中含有肉眼和顯微鏡下不能證明的出血,稱為糞便隱血。糞便隱血檢查對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有重要價值。消化性潰瘍、藥物致胃黏膜損傷(如服用吲哚美辛、糖皮質激素等)、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息肉、鉤蟲病及胃癌、結腸癌等消化道腫瘤時,糞便隱血試驗均常為陽性。消化性潰瘍治療後當糞便外觀正常時,隱血試驗陽性仍可持續5~7天,此後如出血完全停止,隱血試驗即可轉陰。消化道癌症時,陽性率可達95%。呈持續性陽性,故糞便隱血試驗常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診斷的一個篩選指標。尤其對中老年人早期發現消化道惡性腫瘤有重要價值。此外在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的糞便中隱血試驗也有84%的陽性率,可作為該病的重要的佐證。4. 糞便中的黏液與哪些疾病有關?糞便中黏液增多見於各類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蟲病等。5. 糞便中出現血液應考慮哪些疾病?(1)大腸息肉:其主要癥狀是便血,便血的特點是具有間歇性,色鮮紅,一般量不多,不與糞便相混。凡兒童有便血,大便次數及性質基本正常者,多為直腸息肉。結腸息肉多見於青年成人,糞便帶有鮮血和黏液,可因反覆出血而引起貧血。(2)直腸、結腸癌:直腸癌便血,早期為鮮紅色或暗紅色,量不多,為間歇性,常有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的病史。晚期大便中常同時混有惡臭的黏液。左側結腸癌類似直腸癌,易發生腸梗阻。右側結腸癌以柏油樣大便為主,大便隱血試驗常為陽性,伴有消化不良、貧血及右下腹部腫塊等體征。(3)結腸憩室炎:多位於乙狀結腸,有習慣性便秘病史,無併發症的憩室無癥狀,如果憩室發炎,可有黏液血便、腹痛、發熱等症。(4)腸套疊;常為黏液血便,呈果醬狀,兒童多見,伴有腹痛,腹部可捫及套疊的腫塊,易引起腸梗阻。(5)痔瘡:便血是內痔的常見癥狀,但並非每次解大便時均有便血,一般以大便乾燥時為多見。出血量不等,可以是糞便帶血,便後手紙帶血或點滴狀出血,嚴重者出血量較大。(6)肛裂:可以出現便秘與便血同時發生,常有排便時肛門的疼痛,排便後疼痛可持續較久,肛門視診即可確診。6. 為什麼有些黃疸病人尿置而大便變白?正常人血中膽紅素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遊離膽紅素,幾乎沒有結合膽紅素。因為在肝內生成的結合膽紅素,直接從膽道排入腸腔不會反流入血。正常人的尿中有少量尿膽素原和尿膽原,這是來自腸道中的糞膽素原和尿膽素原重吸收入血後有一部分體循環,經腎從尿排出體外。尿中無遊離的膽紅素,因為遊離的膽紅素不能通過腎小球濾過從尿中排出,也無結合膽紅素,因為在正常人血中無結合膽紅索所以尿中也就無此物質。當患阻塞性黃疸及肝細胞性黃疸時血中結合膽紅素增高,經腎從尿中排出,使尿液呈深咖啡色。正常人糞便中有糞膽素原和糞膽素。因為排人腸道內的膽紅素經過還原和氧化變成糞膽素原和糞膽素,大部分從糞便排出使糞便形成黃顏色。當有某些病因使膽汁不能排入腸道時,如膽道梗阻及肝細胞病變時,腸道內則沒有膽紅素可變成糞膽素原及糞膽素,這時大便就成了灰白色。防患未然1.體檢進行糞便常規化驗有必要嗎?糞便一般性狀檢查是I臨床最常用的檢驗之一,通過糞便檢查可初步了解消化系統有無炎症、出血、寄生蟲感染,以及間接判斷胃腸、胰腺、肝膽的功能狀況。所以體檢進行糞便常規還是很有必要的。2.什麼情況下應該去醫院化驗糞便?糞便常規反映了身體消化系統的健康狀況,所以當你出現消化系統的癥狀時,如消瘦,大便不規律,糞便不規則,糞便帶血,腹痛等情況時就要及早就醫了。3.痢疾等各種感染性腹瀉怎麼預防?痢疾是常見的、高發的腸道傳染病之一,每年的4~l0月是高發季節,每年發病數居各類傳染病之首。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後重、膿血樣大便,伴有發熱。中毒性痢疾可以出現高熱,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俗話說「病從口入」,尤其是痢疾等腸道傳染病都是由糞一口傳播,所以,講求衛生是預防痢疾最好的措施。首先就是要做到飯前便後要洗手,生食瓜果蔬菜要洗凈;其次是不喝生水,少食生冷食品;還要搞好環境和個人衛生,消滅蒼蠅等傳播痢疾的害蟲。有的人拉肚子不願上醫院,習慣自己隨便找些抗生素來吃,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由於濫用抗生素,痢疾等多種腸道致病菌對抗生素已經明顯耐葯。因此腹瀉一定不要用抗生素,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按醫囑服藥。4.怎麼樣才能夠早期發現腸道腫瘤?首先是消瘦,一個健康成人,近期體重突然下降8~lOkg或者更多,可能是惡性疾病的第一個信號。尤其是肝癌、胰腺癌、肺癌、食管癌、胃癌的可能性更大。其次是出血,人體的排便是一個機械運動,腸道中一旦出現腫瘤或者「癌前病變」,如腸道腫瘤,大便通過腸道時就會和腫瘤等發生摩擦,細胞脫落可產生少量血和分泌物。最後是大小便習慣改變,大便不通的患者用瀉藥效果不佳,而大便細得像鉛筆樣的患者有可能是結腸癌、直腸癌。此時應該就醫進行認真檢查。其中包括直腸指診、直腸鏡及結腸鏡檢查。走出誤區1. 稀糊狀或水樣便多見於哪些疾病?稀糊狀或水樣便:常因腸蠕動亢進或腸黏膜分泌過多所致。見於各種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尤其是急性腸炎、服導瀉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小兒腸炎時由於腸蠕動加快,糞便呈綠色稀糊狀。大量黃綠色稀汁樣便(3 000ml或更多),並含有膜狀物時見於假膜性腸炎。2.痢疾有什麼癥狀7(1)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腹瀉(除外其他原因的腹瀉)、腹痛、里急後重,可伴發熱、膿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壓痛。急性中毒性菌痢發病急、高熱,呈嚴重毒血症癥狀。急性菌痢者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為慢性菌痢。糞便常規檢查,白細胞或膿細胞≥15/HP(400倍),可見紅細胞。(2)阿米巴痢疾:腹痛、腹瀉、大便量中等,帶血和黏液,色暗紅如果醬樣、有腥臭味,右下腹部可有壓痛。暴髮型阿米巴痢疾起病急,中毒癥狀明顯、高熱、腹痛、腹瀉,大便每日數十次,甚至失禁,大便為水樣或血水樣便,奇臭,可有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糞便檢查,急性及暴髮型糞便塗片檢查可見大量紅細胞、少量白細胞和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慢性型可查到滋養體和包囊,排包囊者可查到阿米巴包囊。3.阿米巴糞便有什麼特點?阿米巴痢疾是由一種微小的原蟲——溶組織阿米巴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原蟲有三種形態,即大滋養體、小滋養體和包囊。當小兒抵抗力低時,吃了帶包囊的食物或喝了帶包囊的水時,就會得病。一般發病是緩慢的,開始是腹痛、腹瀉、低熱,大便次數逐漸增多,每日l0次左右,有不同程度的里急後重。大便為暗紅色,果醬樣。量較多,膿血與糞便不混合,有腐敗腥臭,也有單純腹瀉略帶黏液,鏡檢可見阿米巴滋養體和包囊,便培養可見阿米巴滋養體。病程一般數天至數周。急性期如果治療不徹底,很容易複發而成為慢性。也有的是由輕度腹瀉發展成慢性的。慢性期表現多樣,輕的一般情況良好,只有間斷腹痛、腹瀉,有時為成形便,呈棕紅色,有時為正常大便帶少許黏液或血液,便次不多,每日2~5次。4.糞便動力檢查是檢查什麼?糞便動力檢查為採集患者新鮮糞便懸滴直接於暗視野顯微鏡下鏡檢,陽性可見呈魚群穿梭狀快速運動的細菌,或呈流星樣運動。塗片染色鏡檢見到排列呈魚群狀革蘭陰性弧菌。糞便動力檢查是診斷霍亂的重要依據,霍亂患者的排泄物一般呈米泔水樣。閱讀:1764 次錄入:jyk【評論 】 【推薦 】 【列印 】上一篇:目 錄下一篇:第二章 肝功能檢驗項目及結果解釋
推薦閱讀:

普賢行願品(七支供) |《儀軌與偈頌解釋》上冊
什麼是福?見過的最好的解釋!(說的太好了)
《弟子規》完整篇帶解釋!一般找不到的!
善字的解釋
占星基本名詞解釋

TAG:解釋 | 項目 | 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