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服之美謂之華——釋奠禮服略記(下)
歷代《輿服志》對祭服衣冠羅列頗詳,明朝釋奠禮代表著中國祭孔典禮之大成,因此大陸最近幾年復興的釋奠禮服是根據明代完整的祭祀禮服進行整合而製作,本文重點敘述明代詳細的祭祀禮服體系。
【明制祭祀禮服體系集成】
《大明會典》:「凡上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祀,則服祭服。」因此祭服是文武大臣陪從天子舉行國家高等祭祀時的著裝,是最隆重的禮服之一。
明初,因為唐宋時期基於品官傳統的祭祀冕服被明太祖列入御用,文武官員在分獻陪祀時,只得另設祭服。明代祭服與朝服的規制相近,惟顏色和個別附件及使用場合方面有差異。明代朝服、祭服見於會典的記載有兩次定製,一次洪武二十六年,一次嘉靖八年。嘉靖八年更定百官祭服,僅去方心曲領,余俱與朝服同。可見明代祭服除上衣顏色及方心曲領之外,其他形制均同於朝服,因此形成了最後的定式,並以嘉靖朝制度為最終的標準。
祭服(嘉靖八年更定百官祭服。)
上衣,青羅皂緣,長與朝服同(其長過腰指寸七寸,毋掩下裳);下裳,赤羅皂緣,制與朝服同。下裳七幅,前三後四,每幅三襞積,赤羅,青緣;蔽膝、綬、環、大帶、革帶、佩玉、襪、履,俱與朝服同。中單,白紗為之,青緣。
此外,品官祭服還規定:品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領(嘉靖之後祭服不再用方心曲領),四品以下並去佩綬。同時規定雜職祭服,與九品同。
朝服:朝服又稱「具服」。古時用於陪祭、拜表等朝事活動。《唐會要·章服品第》:「舊儀有朝服,亦名『具服』。一品已下,五品已上陪祭、朝享、拜表大事則服之。」明襲唐制,朝服用作文武官員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等隆重的朝事活動中穿著的禮服。
明代規定:凡文武官員朝服具著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皆用青緣,赤羅蔽膝,大帶為絹制赤白二色,革帶佩綬,白襪黑履。
梁冠:古稱「進賢冠」,朝服的等序區大體為:一品冠七梁;二品冠六梁;三品冠五梁;四品冠四梁;五品冠三梁;六品七品冠二梁;八品九品冠一梁。祭服梁冠與朝服梁冠為同樣制度,並未見有別制祭冠的記載。
祭服配飾
蔽膝:赤羅。
大帶:表裡俱素,惟兩耳及下垂緣以綠色,又用青組約之。
佩玉:一如詩傳之制。去雙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藥玉。佩玉外亦有用紗袋,多為絳色。
笏:公侯駙馬伯一品至五品用象牙,六品至九品用槐木,塗以白色。無論質地如何,笏都有一定曲度。
襪履:會典記載為白襪、黑履,但參考容像,除明初楊洪畫像符合外,後來一律用雲頭履,赤地綠緣。
大綬:嘉靖時期定大綬各照品級花樣織造,綬環不織於大綬,以小綬編結懸掛。
祀典之日,釋奠禮從夜半子時開始。與祭者各著祭服或其相應的服飾,
帝親至與祭分別為:袞冕、通天冠、絳紗袍、皮弁服(略)公服、儒服。
公服:用盤領右衽袍,材質採用紵絲或紗羅絹,袖寬三尺。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
公服花樣: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小雜花紋,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紋。
襆頭:漆、紗二等,展角長一尺二寸;雜職官襆頭,垂帶,後復令展角,不用垂帶,與入流官同。
笏:依朝服為之。
腰帶:一品用玉,或花或素。二品用犀。三品四品用金荔枝。五品以下用烏角。鞓用青革,仍垂撻尾於下。靴用皂。
「洪武二十九年,從禮臣言,未入流官,凡祭皆用祭服,與九品同。」由此而知,九品以下的執事官員著九品祭服。
明代士人還有一種襕衫形制,用於各地鄉學祭孔之服飾。可在現存圖譜中得到例證。
忠靜冠服
《大明會典》規定:「凡王府將軍中尉、及左右長史審理正副紀善教授等官、俱以品官之制服之。儀賓不得概服。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下翰林院、國子監、行人司官、在外方面官、各府堂官州縣正官、儒學教官、及武官都督以上,許服。其餘不許。」
因此,八品以下翰林院、國子監、儒學教官服忠靜冠服。其形制如下:
忠靜冠,即古玄冠。嘉靖七年定,冠匡如制。以烏紗冒之。四品以下去金。邊以淺色絲線緣之。
(孔府舊藏忠靜冠服)
忠靜服,即古玄端服。色改用深青。三品以上用雲。四品以下用素。
深衣,用玉色;素帶、如士大夫之帶制;青表,綠緣邊並里;素履、色用青、綠絛(用絲線編織成的花邊或扁平的帶子,可以裝飾衣物。)結;白襪。
進士巾服
《明史·輿服志三》云:「洪武二十三年定儒士、生員衣,自領至裳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不及肘三寸。二十四年,以士子巾服無異吏胥,宜甄別之……凡三易乃定。」
《明史·卷一百三十八》「薛祥傳附秦逵傳」云:「洪武二十二年進尚書……帝以學校為國儲材,而士子巾服無異吏胥,宜更易之,命逵制衣以進。凡三易,其至始定。賜監生藍衫絛各一,以為天下先。明代士子衣冠,蓋創自逵雲。」
進士巾如烏紗帽之制,頂微平、展角闊余、長五寸許、系以垂帶、皂紗為之。深色藍羅袍。緣以青羅、袖廣而不殺。槐木笏,革帶、青鞓,飾以黑角,垂撻尾於後。廷試後頒於國子監,傳臚日服之。上表謝恩後,謁先師行釋菜禮畢,始易常服,其巾袍仍送國子監藏之。
幅巾深衣
正規禮服用於帝王將相的朝覲、祭祀;士人未為官者及雜職人員則穿深衣,需戴方巾或儀巾,配大帶。古禮規定士大夫以上男子禮服是裙子。「通裁」長袍型衣,作為內衣或私居的便服,外出或見賓客。要外加衣、裳,這種成套的「衣、裳」名叫「弁服」,可是「通裁」方便而不雅,弁服守禮而不便,於是發明「深衣」。深衣具有「弁服」的實質又有「通裁」的便利,因而大行其道,深衣可作士大夫以上的次級禮服,可作平民的禮服,文人可作常禮服,武人也可作為戎服,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在釋奠禮中,禮生以及觀禮儒士著幅巾深衣或進士巾服。
禮生、樂正、執事者服飾
「禮生」、「執事」,包括通贊、鳴贊、引贊、樂正,以及其它配合服務於祭禮者。「禮生、執事人員的服飾,卻史無明文。由於此等人員招自當地的儒學員生,自是服用彼等慣用的服飾。」(現代復興方案多為朱子深衣或襕衫)
樂舞生服飾
明初,《明史·輿服》規定協律郎、樂舞生冠服:郊社宗廟用雅樂,協律郎襆頭,紫羅袍,荔枝帶;樂生緋袍,展腳襆頭;舞士襆頭,紅羅袍,荔枝帶,皂靴;文舞生紅袍,武舞生緋袍,俱展腳襆頭,革帶,皂靴。朝會大樂九奏歌工:中華一統巾,紅羅生色大袖衫,畫黃鶯、鸚鵡花樣,紅生絹襯衫,錦領,杏紅絹裙,白絹大口袴,青絲絛,白絹襪,茶褐鞋。其和聲郎押樂者:皁羅闊帶巾,青羅大袖衫,紅生絹襯衫,錦領,塗金束帶,皂靴。其中,國學舞樂生著蟬冠朱盤領袍,革帶雲履:蟬冠,夏布為之,漆黑色,如梁冠,但樑上不設金,而於正前抹額上塗金繪作金蟬,取其高潔之義,再加青絲為冠纓。
附1:中國大陸儒生復興釋奠禮
附2:韓國釋奠大祭
【四海孔子書院釋奠禮服】
四海孔子書院本次釋奠禮服、音樂、舞蹈參考台灣三一人文經典進修學校楊慶亮老師創製成果,想要了解可查閱上篇。
推薦閱讀:
※【飾】男士晚禮服的12種穿法
※粉鵝試紗 | 讓最驚艷的那一抹紅呈現在你的主紗上
※【浪漫婚紗素材篇】晚禮服的魅力 2
※立體花裝飾的紫色夢幻仙裙
※世界上有這樣一種姑娘 (27套禮服 影評)
TAG:禮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