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父母」如何愛孩子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周末父母》引起人們的熱議,因為劇中很多劇情都是城市裡一些年輕父母的真實寫照,他們因為忙於事業,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只有周末才把孩子接回家,一起生活兩天。於是,他們就有了「周末父母」的稱號。對於這樣一類父母,貴陽華夏心理培訓學校的周敏校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認為:「年輕父母們在沒有辦法兼顧家庭和事業時,一定要注意提高親密連接的品質,走進孩子的內心,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
吃喝玩樂也難親近孩子
妍妍今年快八歲,從出生到現在,一直是由爺爺奶奶照顧。妍妍媽媽說:「妍妍三歲前,我們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就是為了能多和女兒建立親密感。可是老公長期出差,我的工作忙,應酬也很多,有時晚上回到家,妍妍和爺爺奶奶都睡了,早上出門上班時,妍妍還沒有醒。」妍妍上幼兒園後,一家三口搬回了自己家,原本想讓妍妍上小區里的幼兒園和小學,可是根本沒有時間接送和陪伴,她又被送回了爺爺奶奶家。「只要下班早,我都會去父母家,陪女兒做作業,看動畫片,有時就在父母家陪她睡。如果老公沒有出差,我們等女兒睡了後,就會回自己家。
雖然妍妍大部分時間都和爺爺奶奶在一起,但周末時,妍妍的爸爸媽媽會推掉所有的應酬和加班陪伴女兒。妍妍媽媽說:「每逢周末,我們會盡量滿足女兒的各種需求,帶她去遊樂園、吃肯德基、看電影、買玩具……對於女兒,我和老公心裡始終覺得有些虧欠,雖然知道單從物質上彌補女兒肯定不行,但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周末帶她出去玩,買好吃的,本想讓我們和女兒的情感變得更親密,可是她和我們始終不夠親,她不開心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人都是奶奶,而不是爸爸媽媽,這讓我非常難過。」
專家
陪伴時間短更需要質量
劉籽萱老師解答說:「和妍妍父母類似情況的『周末父母』現象非常普遍,我並不建議這種照顧模式,因為很多人以為0歲的嬰幼兒還不懂事,其實能夠在0至3歲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非常重要,這是形成性格及情緒的重要基礎,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礙都是因為小時候的依戀關係建立得不好所導致。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讓孩子感到被愛、有安全感,才能建立自信、懂得與人相處。我建議所有的年輕父母,在沒有辦法把孩子和事業兩全時,一定要注意提高和孩子在一起時的親密連接的質量。」
劉籽萱表示,不管這個短時間你和孩子做什麼樣的互動,都要注意很多細節,比如肢體、語言、目光、思想上對孩子的支持和鼓勵,讓孩子全方位地收到父母愛她,支持她的信息。切忌用聖誕老人心態去補償孩子,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愛的補償,而不是物質和經濟的補償,多帶孩子做有意義的活動,比如運動、爬山、游泳等,增加親密連接的感覺。最後,和孩子約定建立一個情感連接的渠道,比如,通過電話、寫信等方式,讓孩子需要幫助和宣洩情緒時能及時找到父母,並知道爸爸媽媽一定會給他最大的支持,但一定不是替代。
「周末父母」的利與弊
劉籽萱老師認為,「周末父母」的弊肯定是大於利的。那麼,「周末父母」的利與弊在哪些方面?
【弊】
第一,孩子容易缺乏親情:孩子對父母欠缺感情,反而把照顧者當成父母。父母也會把孩子當成是施行管教、矯正錯誤行為的對象,彼此間缺乏感情。
第二,父母變成「教鞭」:管教必須以感情作為基礎,否則,小孩難以感受父母是因愛而施教,只會感覺到大人是無情的「教鞭」,造成管教困難。
第三,父母容易扮演「聖誕老人」角色:長期不見面,見面時,父母會產生補償心理,務求令氣氛和諧,用享樂來滿足小朋友,變成了「聖誕老人」。當小孩日後被管教時,小孩又難以適應。
第四,周末父母極易干擾孩子的生活:小朋友平時有他們的生活秩序,感覺自如,但一到周末回到父母家,反而覺得受到干擾。他們需要適應不一樣的環境和生活習慣、要求,這樣不僅會影響孩子平時的生活,還會影響孩子無法形成一致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給孩子帶來一種非常混亂的模式。
第五,「周末父母」特別害怕愛會被照顧者奪走,其實這是因為誰照顧小孩,小孩便會親近誰,但父母會吃照顧者的醋,嘗試爭取跟小孩建立親密關係,令小朋友出現「效忠於誰」的矛盾,無所適從,大人之間的競爭也會令關係受到影響,尤其是婆媳之間的關係。
【利】
第一,「周末父母」的好處就在於,老人能幫年輕父母分擔和減小帶孩子的壓力,讓年輕父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展自己的事業;老人則覺得老有所為,感到充實、不孤獨,還有自我的價值感,情感上也找到了一種彌補和寄託。
第二,部分年輕父母的人格不夠完善和健全,而爺爺奶奶或公公婆婆的人格相對完善和健全,扶養方式符合社會需求,「周末父母」的方式反而能讓孩子得到健康、獨立的成長。周敏校長說,她的案例中就有這樣的例子,因為孩子父母年輕了,特別喜歡玩,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而孩子的爺爺卻是一位「好老師」,在帶孫子的過程中,會給孫子讀故事書,一起做遊戲,教他認字,孫子大些了,教他讀唐詩,練書法,下圍棋……在這樣的培養下,他的孫子養成了良好的讀書和思考的習慣,以至於上學以後,學習根本不用父母操心。
專家支招
共同參與才是高品質陪伴
周校長個人並不贊同「周末父母」,她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依戀人,對孩子的成長,心理發育和安全感的建立關係很大。尤其是在孩子三歲前,是孩子和父母建立依戀關係的重要時期,安全感和依戀關係的混亂會導致孩子將來自我認同、自信心和人際關係等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年輕父母們在沒有辦法兩全時,一定要注意提高親密連接的質量,如何做到高品質的親密連接呢?
周校長建議:首先,平時保持固定時間和孩子通電話,保持心理上的連接。
第二,嘗試和孩子共同做一件有趣的事情。比如,周老師就遇到過這樣一對父母,周末喜歡帶孩子一起做飯,孩子淘米煮飯,爸爸炒菜,媽媽切菜洗菜,父母還嘗試教孩子學做菜,邊做邊講解,因為爸爸的菜做得特別好吃,孩子除了期待周末能吃到爸爸做的菜,還愛上了烹飪,常常和爸爸探討做菜的心得。這樣的方式,不僅和孩子有了很好的互動,還讓孩子有了一種愛好,這就是很好的心理連接。
第三,和孩子連接的這個行為最好能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和時間,讓孩子只要到這個時間點就有期待,哪怕父母之前批評他甚至打過他,但是只要到了這個時間點,孩子內心又是滿滿的愛。
第四,實施教育時,不妨先聽聽孩子的心聲,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做得不夠好或做錯了?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實施了教育的義務和責任,同時也不破壞親密關係。
最後,平常多和孩子溝通、探討,對於父母不能時時陪伴,只能周末才陪伴的情況,孩子都有些什麼想法?試圖修復孩子內心不合理的信念,比如是我不夠好,是我不夠乖,爸爸媽媽才不能陪我這樣的信念,讓孩子知道不是他的原因,而是父母的不得已。(王穎)
推薦閱讀:
※父母壽元應期
※寶寶生病,媽媽們千萬不要這樣喂葯!造成耳聾!
※寫在爸媽回國前
※為什麼都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
※為什麼有的男孩子在 20 歲左右的年紀總是和父親難以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