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幼兒立規矩的幾個原則

給幼兒立規矩的幾個原則

美國心理學家菲爾?麥格勞博士對於小孩子不聽話有著不同的解讀,他的觀點是, 小孩子天生的工作就是不斷嘗試和發現周圍的環境,測試自由活動的安全範圍在哪裡,找到一道讓他們感到安全的圍牆。我很贊同這種說法,我想孩子不是不乖,而是在探試父母的底線在哪裡,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也出現過很多另人抓狂的行為,很多時候她只是在照樣學樣,並不知道那是不好的行為,做父母的更需要通過立規矩去為幼兒建築這麼一道堅固的圍牆,告訴她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讓她得到安全感。

具體到如何給幼兒設立規矩,當時參考了美國兒科醫生給的一些建議,在這裡分享我的一些原則,不代表有多正確

,就算是拋磚引玉吧。

規矩不需要太多

如果規矩立得太多,每條都要求小人來遵守, 小人自然會排斥。所帶來的副作用不好說, 在我看來,至少影響她的個性發展。記得一本管教的書中提過, 如果家長一天說20遍以上諸如不許做這個, 不許做那個,管教的有效性就失去了,界限是必須的,但是要在自由和限制中達到一種平衡,只強調那些重要的,就可以達到目的。對那些非改不可的原則性問題,對於這樣的行為就要設定界限/規則,監督孩子一定要遵守,像是不能咬人、打人、丟東西、踩書撕書、拿別人的東西、公共場合無故大叫等等。而非原則的問題,最好不要和小人太計較。我立規矩的原則是, 只要小人不是故意的,有破壞性或是帶有情緒的去做某些事情,這類的小事是可以適當妥協的,比如冬天裡不穿襪子;沒下雨卻要穿雨鞋;有些飯菜就是不想吃。。。。好多情況下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從同理心的角度想一想就釋然了, 這也是小人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在可以通融的情況下, 不強迫,盡量放手讓她自己來, 讓她在探索中建立自信。在不可以通融的情況下, 就要及時制止,捨得讓孩子哭和接受適當的懲罰,在挫折里學到規則。

立規矩要明確和堅定

有原則和沒原則之間, 有時候真的是一線之隔,孩子需要的是consistency,一旦立了規矩之後就要狠心堅持,只要有一次破例,就全盤皆輸,還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比如女兒去街區的遊樂場,回家時不肯走,還要繼續玩兒。這時就要果斷走進車裡等,書里有說,家長的眼神不可以跟小朋友交流,其實我忍不住時還會偷看她幾眼,只見她就一直坐在草坪上哭,過了一會兒,看見我不讓步,她不得不自己跑過來。我會去安撫她,告訴她:媽媽愛你,可是不能胡來。這樣堅持了幾次,他就好多了。所以大人立規矩時,更需要向孩子傳遞一種堅定的態度,孩子會慢慢感受到,慢慢地去認可它。

保持規矩的一致性

做規矩時,更需要父母教養原則之間的一致,準則態度一致的話,孩子會認為本來就應如此。反之父母執行的不一樣,孩子會無所適從。女兒玩一個遊戲,爸爸和她講好只玩一次。結果完了之後她還想要,看到爸爸直搖頭,帶著哭腔跑來找我,看起來可憐兮兮的,雖然這不是原則問題,既然她爸爸只說了一次,就要和他的觀點保持一致,當時跟女兒說可以明天再玩,今天就一次。父母一貫的態度還是很重要的,絕不能前後矛盾。我和孩子爸就達成過這樣一種共識,盡量不在孩子面前因為妥協而說:「你媽媽/爸爸說不可以。。。。」孩子會混淆,等於是向孩子傳遞-原來標準是因人而異的。如果孩子爸不同意我的育兒觀念,最好彼此協商好, 但是不可以孤軍奮戰,在教養孩子的問題上多一個幫手,就少了一份阻力。

Time-out拿捏好尺度

如果小人破壞了規矩,先是警告,沒用的話,再實施TIME OUT,就是讓孩子積極的暫停,幼兒很多時候的行為是在考驗父母的容忍度,透過暫停的方式讓她知道,底限在哪裡,什麼行為是絕對不能允許的,繼續下去會有什麼後果。我也有用過TIME OUT,感覺二三歲之後的效果更好一些,孩子大一點,反倒能培養自我反省的能力,但也要拿捏好尺度,不能過度使用,別讓她產生負面的情緒。一次叫她把玩具撿起來,連叫幾聲故意不答,最後竟用啞語中「我講不了話」這個手勢來充數,這時有必要TIME OUT,讓她在房間里做「冷處理」,目的是讓她明白壞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同時給我一個冷靜和緩衝的時間。如果她哭得很厲害,我會陪她一起到房間里,關上門,我在旁邊不說話,提醒自己要淡定。等她平靜之後,我會蹲下來,跟她平視,看著她的眼睛,和她講清楚為什麼會被處罰,處罰的是她的行為舉止,而不是她這個人,建立對事不對人的概念,不造成她情緒上的敵對。


推薦閱讀:

專家:出國旅行,要懂點規矩!
黨內規矩豈能束之高閣(人民觀點)
《燕人夜話》15——也說「老規矩」
不知道這些規矩,就丟人現眼去吧!
喝酒,須知酒場規矩

TAG:幼兒 | 原則 | 規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