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都不了解的漢服
漢服,是我們漢族人自己的衣服,它不是指漢代服飾,而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從咱們黃帝老祖宗一直穿到弔死煤山的那位崇禎皇帝。到清軍入關滿族(旗人)統治穿的就不叫漢服了。所以旗袍可以說是中國的傳統服飾,56個民族一家親嘛,但若說是漢族的傳統服飾可就完全錯了。漢族,又稱華夏族,《春秋左傳正義》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這「服章之美」,指的就是漢服。 從學術上說,漢服的基本裁剪大致如下圖
其中漢服最大的特點是交領右衽,就是指衣襟向右掩,在他們看來前襟呈「y」型。而一些少數民族有左衽的習慣,與漢服不同。 通過漢族服飾陶俑和鮮卑族服飾陶俑的對比,可以看出鮮卑服飾是左衽,為反向的「y」型。
漢服的日常穿著由小衣(內衣)、中衣、外衣三層構成。小衣包括汗衣(汗衫)、犢鼻褌(意為短褲)。中衣包括中單、曲領等。
大衣即外衣,如深衣、圓領袍、襦裙,還可以搭配半臂、褙子等。此外還有各種配飾。 漢服形制上有上衣下裳(上面短衣下面長裙)、上下連裳(整套大衣)、上衣下褲等。上衣下裳是最今本的式樣,男女通用。漢語至今仍用衣裳來稱呼服飾。 其中襦裙是最為基本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款式,在周代已有襦裙的明確記載。分為上身的「襦」和下身的「裙」。後世又多加改進和發展,以裙腰高低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三種。按領子式樣又可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對襟襦裙)。
齊腰襦裙,裙子系在腰間。從周代至明朝都有穿著,可謂經典流行款。高腰襦裙,系帶高於腰,低於胸。此款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下圖的款式,就是唐制袒領襦裙,可以露出胸口,這算是所有款式漢服中最裸露部分最大的了,根據衣料材質的不同,氣質自然也就不同,樸素清新還是雍容華貴就看家裡差不差錢了,對比一下很明顯:
齊胸襦裙就更好理解了,裙子高過胸部,系在胸口。此款也是從魏晉始,唐朝發揚光大。
直領襦裙,又稱對襟襦裙,下圖兩個妹子的上衣,里有內襯,衣領沒有交疊:
上衣下裳式其中男子的服飾就沒有女式花樣繁多、色彩絢麗,且大多只有貴族男子,甚至只有皇帝一個才能穿著,比如玄端(周至漢)或袞服(周至明)。因此對於日常生活沒有太多參考作用。
上下連綴式又稱深衣制,代表款式有直裾、曲裾。
這是漢代古墓出土的兩款衣服,可以看出曲裾要在裙擺那裡繞一群,而直裾是不繞的。注意下擺沒有纏繞:
而曲裾根據纏繞數目又可分為單繞、雙繞和多繞曲裾,分別是裙擺繞一圈、兩圈和最多的三圈。
單繞 雙繞多繞
除這些款式之外,還可以搭配各種外套,比如褙子,適合秋冬穿。
下圖的姑娘這款上白下棕的齊腰襦裙搭配米色秋葉圖案的褙子。
半臂,就是下圖帶短袖子的小上衣,適合夏天穿。
上下通裁式以男式居多,有襕衫、圓領袍、道袍。
而女式有襖裙,明朝最為流行。站著是這樣的效果--
坐著是這樣:
端莊而又俏皮。 除了玄端和冕服,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頭百姓皆可穿著。 與常服區別的就是禮服。皇室的典禮繁多且複雜,無論是祭祖、祭天、打仗或者各個節日都要穿著不同色彩與款式的服飾進行儀式,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華而不實,對於今人了解也缺少參考,就選婚禮這一最有代表性的儀式來說一下漢服款式的轉變。 周代時,婚禮稱作「昏禮」,取意」黃昏舉禮「。周制婚服也不是現在人們誤解的大紅一片,而是玄色禮服,這個」玄「字,就是說黑中揚紅的顏色。秦漢皆沿用此制。
唐制婚服,男子用紅色公服,這被認為紅色婚服的起源。女服以青色深衣,飾以金銀琉璃等釵飾。大膽的色配衝撞展示絢麗的大唐氣象,也造就了」紅男綠女「的成語。魏晉合此制。
明制婚服,男子可假穿九品官服,女子可以選擇頭戴花釵,或是鳳冠霞帔。
古裝中經常與漢服弄混,形成自己的「cosplay」無厘頭風格。 像這三種衣服就看不出漢服形制,胳膊裸露甚至透視裝,簡直……漢服最露的只有唐朝的袒領襦裙,還只能看見胸口一小片。所以這些只能稱作古裝。男裝古裝也隨便拿幾個例子:
這些古裝就有點魔幻主義的意思了。 現在,當我們羨慕各民族飄灑而美麗的服裝時,別忘了,我們也曾有過這麼美好的衣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那個單純的年代,我們曾經憑藉一件衣服去思念一個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