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片時間】第0417期:左顳葉混合性少突星形細胞瘤

左顳葉混合性少突星形細胞瘤【臨床資料】

女性,32歲。頭痛伴右側肢體麻木3天入院,偶有噁心、嘔吐,漸加重,病程中無發熱、視物模糊等。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四肢肌張力正常,巴氏征(一)。腦脊液生化及細胞學檢查未見異常。

圖1左顳葉混合性少突星形細胞瘤

A

B

C

D

E

F【影像學檢查】

A.B.MRI平掃示左顳葉大片狀長T1、長T2信號病灶,邊界不清,內有囊變,伴灶周水腫及佔位效應,病灶跨腦葉且累及同側額葉;

C.FLAIR序列見粗大腦回狀高信號;

D.DWI序列呈稍高信號;

E.F.MRI增強掃描病灶未見明確強化

【最後診斷】

左顳葉混合性少突星形細胞瘤Ⅱ級(術後病理)。

【診斷要點】

病理上將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膠質細胞腫瘤稱為混合性膠質瘤(Mixed oligo-astrocytoma),少突星形細胞瘤(oligo-astrocytoma)是最常見的混合性膠質瘤。由於包含了多種腫瘤性膠質細胞,其生物學特性及預後均不同於「純」膠質瘤。

1.CT表現:

1)混合性少突星形細胞瘤可發生於腦內任何部位,但以額葉最多見,其次為顳葉、頂葉。

2)腫瘤體積較大,常跨腦葉生長。

3)腫瘤呈囊實混合性或實體性,部分病灶內可見鈣化,也可發生囊變。

4)腫瘤位置表淺,多同時累及皮、髓質,易於向皮質表面生長致腦回粗大腫脹,腦溝變淺。局限性生長者邊界清晰,常有假包膜,周圍水腫較輕,佔位效應不明顯。瀰漫性生長者常累及多個腦葉,邊緣不清,水腫及佔位效應顯著。

5)CT平掃呈低密度表現,密度不均勻,鈣化灶呈高密度,囊變、壞死區呈更低密度。

6)增強掃描腫瘤無明顯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

2.MRI表現:

1)MRI平掃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表現,信號不均勻,邊緣不清,鈣化灶呈低信號,囊變、壞死區T1WI呈更低信號,T2WI呈明顯高信號。

2)增強掃描腫瘤無明顯強化或僅有輕度強化。腫瘤邊緣不清。

3)腫瘤周圍見水腫改變,伴有明顯佔位效應。

【分析思路】

診斷依據:

1.患者為女性,32歲。頭痛伴右側肢體麻木3天入院,偶有噁心、嘔吐,漸加重。

2.病灶跨腦葉且累及同側額葉。

3.MRI平掃示左顳葉大片狀長T1、長T2信號病灶,邊界不清,內有囊變,腫瘤信號不均勻。

4.FLAIR序列見粗大腦回狀高信號。

5.DWI序列呈稍髙信號。

6.增強掃描病灶未見明確強化。

7.灶周水腫及佔位效應。

本病影像學表現多樣且缺乏特徵性,依據MRI表現定性診斷困難。

鑒別診斷:

本病影像學表現多樣且缺乏特徵性,無鈣化病灶與「純」星形細胞瘤鑒別困難;發生於額葉的鈣化病灶與「純」少突膠質細胞瘤鑒別更難;有時還應與病毒性腦炎、淋巴瘤等鑒別。

1.同級別的「純」星形細胞瘤:混合性膠質瘤的位置更表淺,易累及大腦皮質,腫瘤邊界相對較清楚,鈣化更常見。

2.「純」少突膠質細胞瘤:「純」少突膠質細胞瘤往往很局限,鈣化常呈典型彎曲條帶狀,囊變少見,灶周水腫較輕微;混合性膠質瘤往往瘤體較大,鈣化常不規則,囊變更多見。

3.病毒性腦炎:病灶常為雙側、多發,可累及大小腦半球各部位,皮質及白質均可受累,病灶可表現為片狀及團片狀,一般無佔位效應,增強掃描可有多種強化形式。磁共振波譜(MRS)有可能提供重要的鑒別診斷信息。

4.腦淋巴瘤:病灶多位於腦室周圍,常靠近中線分布。MRI表現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等、低或稍髙信號,病灶輪廓清晰,邊緣可見臍樣切跡;灶周見輕度水腫,水腫範圍與病灶大小呈不一致性;增強掃描呈單個或多發團塊狀均勻強化。


推薦閱讀:

女人嫁的不是愛情,而是時間
寶寶午睡最佳時間
王家衛:功夫其實就是時間。
敵得過原配,卻敵不過時間
港交所敲定滬港通時間表 機構緊急調研QFII選股路徑

TAG:細胞 | 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