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文化和生活概述[二]
06-15
埃及文化和生活概述[二] 風俗婚俗 埃及是伊斯蘭國家,按《古蘭經》規定,穆斯林男子可以多妻,但埃及男子大多數還是一個妻子。這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埃及國內男女人口比例大致相等;另一方面,多妻往往造成家庭不和,妻子之間,不同母親的孩子之間經常發生矛盾等。 城裡絕大多數為一夫一妻,但在極少數偏遠地區仍有一夫多妻的現象。 與別的許多阿拉伯國家一樣,埃及人一般也講究堂兄妹或表兄妹之間締結良緣,即使是在知識分子家庭也不例外。按照埃及人的習慣,青年男女在訂婚以前是不能直接見面的,說親要請媒人。當然男方還可請母親或姐妹前去面見姑娘。如果她們滿意了,男方就要送訂婚禮物,然後舉行訂婚儀式。訂婚儀式後雖允許未婚夫見未婚妻,但真能見到的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都要等到結婚入洞房時才能相見。 訂親時,由男女雙方的家長出席,男方要贈給女方一枚刻有自己姓名的戒指,此後,雙方即為未婚夫妻。最後決定婚事,要請全權證婚人和一般證婚人舉行訂婚儀式。全權證婚人是在政府登記的自由職業者,稱麥阿祖。一般證婚人由女方的親戚或朋友充任,至少兩名。訂婚儀式一般在女方家舉行,男方和一般證婚人坐在兩側,女方則坐在另一間屋子裡。儀式開始,首先由全權證婚人背誦古蘭經,然後詢問男方是否願意娶女方為妻,男方表示願意後,便由兩名證婚人到屋子裡問女方是否願意嫁給男方。女方若表示願意,則委託證婚人向主婚人和男方作證。作證時,全權證婚人將一般證婚人和男方各自一隻手搭在一起,蓋上手絹,由他們分別向真主起誓。然後,主婚人、證婚人和男方各自在婚約上簽字。到此,訂婚儀式遂告結束。 訂婚儀式後,男女雙方要付給主婚人(即全權證婚人)一些錢。主婚人將婚約送到政府部門登記並交納一定稅金,婚姻即告合法。 訂婚後,雙方商定結婚日期,一般要隔一段時間,也有的訂好與結婚在同一天,相隔的時間主要用來為結婚作準備。結婚一般由男方負責房子,女方負責傢具。彩禮在訂婚之前送,在農村也有在求婚時送的,嫁妝一般在送親時送。 婚禮的慶祝活動一般要持續4天。當然,不同階層的人,其婚禮的規格也不一樣。有錢的人無論是安排婚禮儀式,或是擺宴席,都特別講究,要以此顯示一下自己的闊氣。 在入洞房前的頭一天夜晚,按埃及人的傳統習慣,新娘要洗澡,用一種叫做「荷萘」的植物花來染指甲、手和腳,人們稱之為「荷萘之夜」。具體做法是:新娘洗澡後,就把搗碎了的荷萘花塗在指甲上、手上和腳上,然後用布裹上。到第二天打開看時,指甲、手和腳都染上了紅色。為了避邪、求吉,有的人還用染紅了的手指頭在門上和牆上按手印。有的女子在裹手腳時,裡面放些花朵,這樣到第二天打開裹布時,手腳上就會呈現出美麗的花紋。 婚禮都在晚上舉行,不論是在大飯店一擲千金,還是家裡慶賀,都很熱鬧。男方要乘彩車去接新娘,新娘披白紗出門上路時,人們載歌載舞開道簇擁,婦女們吹起響亮的口哨,新娘的母親要往女兒身上和周圍拋撒鹽粒,以示別人勿要嫉妒。現在,這一習俗已多被拋鮮花、彩紙或糖塊代替了,也有的富裕人家往地上撒錢甚至金幣。 結婚的那天,新郎的母親隨著車隊前去接新娘。新娘乘坐的是用克什米爾綢和鮮花裝飾的彩車,由2匹或4匹馬拉著,旁邊有兩名脖子上圍著克什米爾綢巾的彪形大漢護衛,新郎的母親走在車的前面,新娘的母親跟在車的後面。當迎親隊伍在樂隊的伴奏下,浩浩蕩蕩來到新郎家門口時,新郎立即跑到車前去請新娘下車,而新娘總是裝著不願意下車的樣子,只有新郎再三請求才下車,走進婆家。不過,蓋在新娘頭上的蓋頭,一直到夜裡才能由新郎親手拿下。 新娘落座後,舞女為新人跳東方舞,賓客們亦常以歌舞助興。但客人送禮要在婚禮之前,而不能在婚禮之時。 夜幕降臨時,新郎要在親友們的陪伴下前往清真寺做禮拜祈禱。祈禱結束回家後,新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揭開新娘頭上的蓋頭。接著兩人相依並坐,等待別人給他倆端上飲料。至此婚禮結束。伊斯蘭教規定:丈夫只要對妻子連說三次「我休了你」,即告離婚。妻子也可因一些原因主動與丈夫離婚,但很少見。在埃及,離婚的一萬(多為男子)向全權證婚人或教士提出申請,由他們去政府部門登記,然後將通知送到女方家裡,婚姻即告解除。有爭議的離婚案要由民事法庭進行判決。離婚後女方有權要求退還屬於她的陪嫁和財產。喪葬 埃及人一旦家中有人離世,馬上就派人到親友家去報喪。城市居民還要敲著鼓走在大街上報喪,人們敲著特殊的鼓點喊著:「安拉是唯一的真主,某某人已去世。」人們很快到死者家裡弔唁,幫助料理喪事。 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辦喪事較簡樸。當有人去世後,屍體就被抬到清真寺清洗,裹以有經文的白布或白緞子,然後放於棺木中。男式棺木,前方有高而突的頂端,頂端放有死者的帽子與纏頭巾,以表示他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男子。女式棺木無此頂端。根據伊斯蘭的教規,穆斯林的屍體不能久停家裡,上午去世的死者當天就要埋葬。死者的家屬不穿孝服,也不佩戴黑紗。 在清真寺舉行儀式後,由親友們抬著屍盒送往公墓,前面有一阿訇高誦《古蘭經》,送葬的男子隨聲附唱,後面的婦女們則嚎啕大哭,表示哀痛。送葬的隊伍到達後,向墓穴的四周遍撒驅蟲的香料,然後在誦經聲中將屍體抬出木盒徐徐放入穴底,最後蓋上土。但死者的臉要朝向麥加的方向,以便死者能按時起身作禮拜。在這一過程中,始終要念《古蘭經》。 從墓地回來,死者的親屬們需要集中在事先搭好的棚子里念《古蘭經》,接受人們的慰問及對死者的憑弔,女子們則集中在死者家中,表示弔慰。為了悼念死者,家屬往往請來職業的「哭喪女子」哭喪。她們臉上塗著藍靛,詢問死者的情況後便嚎啕大哭,也有的唱特有的悲哀歌曲。這種悼念活動要持續三天三夜。在這個過程中,前來弔唁者的一日三餐由死者的親戚朋友提供,而死者家屬只負責誦經人的飯食。 埃及人相信在死者埋葬之前,他的靈魂一直在家裡,呆在屍體旁邊。在死者去世40天內,不許往家拿魚和水果,家屬逢星期五要帶著椰棗樹枝、水果、餅等祭品去墳上祭祀。在追悼憑弔期間,男子不能在家過夜,至少要堅持到「大星期四」即死者去世後的第二個星期四,或40天才能回家住。這期間不能理髮、刮鬍子,喝咖啡禁放糖。在死者去世的房子里,要點三天油燈,靈床下要鋪被褥。若死者很富有,還要用克什米爾綢裹靈樞。墓地也異常講究,墓穴里還要鋪放染指甲的花。根據伊斯蘭教習慣,沐浴屍體的水、肥皂和絲瓜瓤不許用自家的。禮儀主麻禮(聚禮) 周五的正午之後,多聚於當地清真寺進行集體禮拜,稱「主麻禮」,亦稱聚禮,意在「答真主化成之恩」。其主要內容是禮拜、誦經,並由站在前面主持儀式的「伊瑪姆」宣講教義。 穆斯林把星期五稱作「主麻日」或聚禮日,每個「主麻」為一周。這是因為伊斯蘭教認為真主造「七日周復」。宵會與齋月拜會 宵會,是阿拉伯人傳統性的聚會暢談形式,源遠流長。在古代人們經一天的勞作之後,便乘著月色聚會暢談。伊斯蘭教出現之後,宵會的內容有所變化,其暢談的話題多為國家事務、科學文化、傳奇故事,也有詩歌朗誦、文藝彈唱等。當代的宵會,以齋月(伊斯蘭曆9月)里最多。按照教規,人們白天不吃不喝,只有日落之後才能進餐,於是夜晚便成了聚會暢談的好機會。齋月中的宵會,俗稱「齋月拜會」,在此時,穆斯林往往進行禮節性的拜訪,時間多以半小時為宜。坐靜 是各國伊斯蘭教徒的修鍊儀式之一。每年齋月後的10天,各清真寺中必須至少有一位教徒留住,並在禮拜大殿內誦經、禮拜、靜坐,一般不得離開。會禮(集體禮拜) 各國及各地區的穆斯林,在每年開齋節和占爾邦節之際,多舉行集體禮拜,俗稱「會禮」。此種禮儀很隆重,多在大清真寺里舉行,也可露天舉行。禁忌 埃及人的禁忌主要是宗教性的,如清真寺神聖不可侵犯,穆斯林禁豬肉和酒,基督教徒忌諱「13」等。開羅等地雖有專賣豬肉的商店,但主要供應外國人,本地的基督徒也極少有人吃豬肉。買了豬肉要包裝嚴實方能走出店門。 政府不禁酒,但從普通宴請到國宴均不上酒,只上飲料和礦泉水。祝酒是以講話人請大家起立致意來代替的。 男人不能隨便與戴面紗的女子搭話,初中到高中階段,男女是分開上課的。大學雖是男女混班,但男女大學生宿舍是絕對不允計異性進入的。 黃昏後(在埃及指的是下午3-5點)買針、賣針,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吉利的事,故在下午3-5點時到大街小巷的雜貨店裡,願出十倍的高價也無法求購一針,店主決不出售。按照傳說,天神曾在黃昏後賜福於凡人,誰得到針誰就會受窮,因此還針也不能直接送到人家手上。社交握手寒暄 在埃及,任何人無論來自何地,只要進入辦公室都相互握手。首先和坐在最大辦公桌後面的那個人握手,然後逐個輪過來,告別時要從頭到尾再重複一遍,這樣就不會產生麻煩。對自己辦事處的人以及主顧辦事處的人也要照此辦理。不過,萬一忘記握手,也不必過分擔心,埃及人都很寬宏大量,不會有所計較。 有時,阿拉伯人為了表示友好,會連連擁抱客人,並在其臉頰上親吻。在阿拉伯國家的上流社會中,每逢喜慶節日,人們相見時常以觸鼻為禮。因此客人、身份低的人或年輕人可以主動用鼻子的兩側去觸身份高的或年長者的鼻子兩側,以表敬意。稱名問姓 在阿拉伯世界與人打招呼時,通常的做法是稱呼對方的名字,但不要忘記冠以「先生」或「夫人」。埃及人在打招呼時往往用頭銜(如「博士」等)稱呼對方。外國旅客不一定非得如此,但如果能用頭銜稱呼東道主,他將感到非常高興。 阿拉伯人的姓名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和姓組成,但全稱一般只在正式場合才用,有時可以省略祖父名,甚至還可以省略父名,簡稱時又稱呼本人名字。實際上,許多阿拉伯人,特別是有社會地位的上層人士都簡稱其姓。例如,穆罕默德·阿貝德·阿魯夫·阿拉法特,簡稱為阿拉法特。 阿拉伯人在名字中常加有「本」、「伊本」、「烏爾德」(其意均為某人之子)和「阿布」(某人之父)或「烏姆」(某人之母)等冠詞,在稱呼時一股不能省略。例如,艾哈邁德·本·貝拉,可簡稱為本·貝拉。阿拉伯人在其名字前還常常加上一些稱號,如「埃米爾」(意為王子、親王、酋長等)、「蘇丹」(意為君主、國王)、伊瑪姆(意為清真寺領拜入)、賽義德(意為先生、老爺)、謝赫(意為長老、村長、族長、酋長),這些稱號有的已轉為人名。在阿拉伯人中,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因此許多人還在自己的姓名最後加上職業和籍貫以示區別。交換名片要隨身攜帶足夠的名片,上面得印有自己的全名;如果你的名字比較特殊或發音困難,則不妨用名字的簡稱;最好用英文名片或阿拉伯文名片,否則對方看不懂。 遵守時間 開羅的交通大繁忙,如果你遲到片刻,別人是不會計較的。然而當你安排自己一天的活動日程時,最好把交通延誤也估計過去。吸煙須知 埃及很多人都吸煙,即使主人自己沒有這一習慣,他也決不會阻止客人吸煙。進餐時與席者多數不吸煙,但旅客可仿效他人,當自己打算吸煙時,按照習慣,得對在座的每一位客人都敬上一支,並設法盡量不容第一位婉拒。 每逢齋月,穆斯林按教規從清晨到傍晚都不得吃喝和吸煙。但並非所有的穆斯林都遵守這一教規。在此期間,客人最好還是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中吸煙。交談忌諱 與阿拉伯人交談應避免涉及宗教和政治敏感問題(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爭端等)而應談大多數阿拉伯人感興趣的話題。當開了個有趣玩笑的阿拉伯人伸出手時,聽講的人應該伸手去握住,或者去拍打一下,以示禮貌。 衣舒服飾 男士在一般場合下衣著可以隨便些,但最好不要穿短褲。在正式場合,應著裝整齊,如穿套裝、系領帶等。至於女士的衣著,應該端莊大方,不要穿裸露出雙肩、臂膊等部位的過分暴露的服裝。家中做客 埃及人自古以來就慷慨好客,接待賓客的禮儀也十分獨特。除習見的擁抱、親吻以外,有時還用擊鼓、鳴槍等方式表示熱烈的歡迎。客至家中,主人擺上各種佳肴,並以客人多吃飽餐為快。 如果客人是首次光臨,按照慣例,飯後主人要點上從國外進口的檀香。檀香被視為一種珍品,它那濃郁的芳香溢滿房舍,使賓主之間更加和諧愉快。親切交談之後,主人端起輕煙裊裊的檀香,逐一熏過客人的衣袖和領帽。這一方面表達主人對客人懷有的深情厚誼,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請客過程全部結束。這時,客人便用美好的語言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謝,起身告辭。這一習俗自古相沿,「檀香熏過客告辭」也成了一個典故。饋贈送禮 凡精緻小巧又便於攜帶,上面帶有本公司標記或具有本國特色的小型或稍大的禮品,始終很受歡迎。受禮人會拿給朋友們和客人們觀賞,以炫耀自己在商界的顯要地位和身份。餐桌禮節 埃及人用手抓飯吃,而目只能用右手的三個指頭抓,嚴禁用左手吃東西和接送物品,理由是左手不潔。 如果到埃及人家裡去拜訪或做客,主人至少會送上一份咖啡。如果不飲是十分失禮的。在阿拉伯人的宴席上,主人往往會給客人精選一些菜肴,這時即使有不太喜歡的菜肴也得照單全收,還得做出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另外在人家的餐桌上打飽嗝是不禮貌的。 日常禮節 埃及人注重禮儀。不僅在外面遇到熟人要致意問好,男人握手,女人親吻,就是一家人,早出晚歸,都要互道早上好、再見、晚安等。久別重逢的人,要互相擁抱;打電話決不可缺「身體怎樣」之類的問候。外國人若講上幾句阿拉伯語,尤其是埃及土語,他們會十分高興。至於你好、對不起、謝謝、不客氣這幾個最簡單而又必需的詞,則是最起碼的禮貌表示。 在阿拉伯各國,當友人相見時,雙方除問候「您好」、「早安」或「晚安」之外,往往還恭恭敬敬地說:「在你面前的是你的親人」、「在你面前擺著的是平坦的大道」。 埃及人熱情好客。客人進門,總是一再表示歡迎,讓座、上茶都很客氣,送客時要再次表示歡迎。客人對主人上的茶要喝完,按照風俗,不喝主人的茶或只喝一半意味著主人的女兒將嫁不出去。在吃飯時,不論對飯菜是否喜歡都要吃一點,尤其是甜食,否則是對主人的不尊重。 無論是平時還是做客,與人談話要互相正視,左顧右盼或斜視都是不禮貌的。到朋友家做客,尤其是到有身份的人家做客,一般都要事先打招呼,不速之客被人認為是不禮貌的。在許多穆斯林家庭,女人不見不相識的客人,客人也不宜主動問及她們,更不要到主人家的卧室走動。 送禮在埃及也有一定的講究,一般性做客送水果和糖果,出席婚禮、宴會送鮮花,生小孩講究送錢或金子,探望病人送鮮花。初次交往的人,又屬非禮節性拜訪,一般不送禮物,以免引起誤會。商業習俗 選擇齋月時節前往埃及作商務旅行是不適宜的。在這一期間,人們都縮短工作時間,生活的節奏一般也放得很慢。 要隨時穿著保守的西服,拜訪須先預約,宜持用有阿拉伯文與英文對照的名片(當地2-3天內即可印得出來)。 訪問主顧時要有耐心。雖說埃及入頗能耐心聽取別人發言,但耗費在會議上的時間要比人們所想像的長得多,因為會議常被打斷。各式各樣的人會闖進辦公室,電話也會連綿不斷,甜茶更是喝了一杯又一林。此外,生意一次就談成功的時候很少,因此會談結束時還得為下次會晤約定時間。 埃及人都很和藹,很容易結交。他們不喜歡急性子的人,因此客商只要有耐心便能建立起友好關係。如果別人有什麼差錯,只要說聲『很抱歉」,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埃及人不重視時間,約會經常不準時。 停留埃及期間盡量不喝酒,因伊斯蘭教禁止喝酒。主人招待的茶水要喝,依照埃及習慣,只有喝了他們的茶,你下次才會再來。生活習慣精神生活 埃及人的精神生活隨著時代的推移而有所不同。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印度山谷和中國,都是在遙遠的古代即有嚴密的社會體系的民族聚居地。由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予。」公元前1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經利用尼羅河谷地的自然條件,進行原始的耕種,並把尼羅河作為兼有男女雙性的神祗進行供奉。那時候,覆蓋大地的植物較之今日更為豐富,境內又多大象、雄獅、長頸鹿、野牛、野豬和羚羊。人們耳儒目染,把對這些植物、獸類的信仰與祭拜有意無意地流傳下來。 埃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法老王朝時代,從他們所留下的遺迹,便可想像到當時帝王的光彩和豐功偉績。他們當時的建築技術,確是深不可測。我們現今仍能目睹這些奇景,得感謝乾燥的氣候把這些建築物保存起來,但時間的磨蝕、朝代的更替、宗教的衝突,都使它們成為犧牲品,好多已變得殘缺不全了。 儘管前人已經作古,但我們從他們當年的遺物中仍可以窺見其生活情景,了解其內心活動。主持當年的奴隸制政權的是法老的軍隊和宗教權勢,為了鞏固統治,王權被神化,神王合一成為古埃及文明最重要的內涵。沿尼羅河由南向北,遍布各地的神廟、陵墓、木乃伊棺槨、方尖碑、壁畫、雕像、紙莎草紙卷等都是這種內涵的佐證。 埃及人在幾千年前便創造了高超的手工藝術,最有代表性的是銅器、木器和貝雕。此外,骨器、石器和金銀首飾也各有特色。但是最傑出的技術是他們的石工技術與石雕,修建金字塔和製作獅身人面像的時代正是石器藝術的頂峰時期,沒有那一時代的工藝技術,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手工技術的發展。 典型的阿拉伯茶館、著名的艾資哈爾清真寺和上百家前店後廠的手工作坊,每天都吸引著大量的顧客和遊人。人們不僅可以悠閑地享受喝茶的樂趣,任意挑選精美的藝術品,還可以觀賞熟練匠人那巧奪天工的表演。他們有的在銀盤上用鋼錐、刻刀刻出各種圖案,有的用鑷子把一粒粒貝殼鑲在硬木上,製成各式木盒、木盤和貝雕畫,還有的用上埃及出產的一種黃玉雕刻古埃及最美貌的女王娜芙提提頭像或精緻的燈具。這些藝術品的造型只有兩大主題,一是表現古埃及文化,如神像、象形文字、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等;二是表現伊斯蘭文化,如《古蘭經》經文和花飾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生活.就是體諒和理解
※學校食堂亂收費加價,已收集證據,下一步的正確做法??
※木風恆簡慢素生活紀: 第二四一天紀錄
※有哪些其他多數人都不喜歡,但你就是喜歡,即使別人覺得你品位有問題,可你還是喜歡的東西?
※感覺自己不夠熱愛生活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