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貨幣雜談

孔窺孔方

——貨幣雜談

這是一個關於錢的故事。最早的物物交換讓人們的經濟活動必須承擔高昂的成本:比如一個剛剛採得一窩蜂蜜的人想要換取一柄石斧,那他就必須找到那個有石斧的人,而偏巧有石斧的人想要的是山雞,那就得先找捕了山雞的人,而有山雞的人碰巧不需要蜂蜜,他想要一把長矛,而有長矛的人又想要獨木舟……於是一次交換的完成就變得相當困難。古人對大海懷有敬畏和崇拜,加之當時潛水相當困難,所以來自海中的東西也就格外珍貴,特別是那五光十色的貝類,勾起了人們極大的佔有慾,另外貝殼本身就是裝飾品,因此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得到它。於是有人開始用貝殼來換取其他物品,幾乎所有人都願意接受,於是最早的貨幣就產生了。纖巧美麗的貝殼成為歷史上第一種嚴格意義上的貨幣,它同時具有了交換媒介和價值尺度的功能,於是人類進入了有錢的時代。今天代表財富的許多字眼都帶有「貝」部,足見貝幣在貨幣史上的重要地位;使用貝殼作為貨幣幾乎是世界性的,西非迦納1991年發行的20塞地鋼幣還鑄有貨貝圖案,而迦納貨幣單位塞地在當地語中即「貝殼」之意。

自然界提供的貝殼很快就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得短缺,於是各種仿製的貝殼開始出現。在中國,從商代起政府開始介入,用青銅鑄造銅貝,這些銅貝規格統一,易於保存,更重要的是政府採用法律的手段保障它的權威地位,應該說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制式錢幣。

春秋戰國,諸侯列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錢幣,成為我國早期貨幣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的時期。當時的貨幣形式和人民的經濟、農業和軍事密切相關,如鄭國的布幣實際上就是形式化的鏟子;齊國的刀幣則是手工業者工具的反映;吳國兵器製造業興盛,由此又誕生了吳國的戈幣;此時唯有秦國的圜錢形狀可人,圓孔圓形,可能是來源於禮天的玉璧,現代錢幣學者普遍認為,使用圓形貨幣的部落比較發達、文明,如果以此說來,秦滅六國應是必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圜錢的基礎上創造性的發明了一種暗合天圓地方的新錢——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秦半兩奠定了中國兩千年來制錢的形制。半兩錢除了蘊含著樸素的哲學思想,還具有特殊的實用價值——當時的銅錢採用模具澆鑄成型,脫模後需要打磨毛邊,此時把一根方形銅棍穿過方孔,則數十枚甚至上百枚銅錢可以輕鬆同時打磨,何其簡潔!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貨幣進入了記重貨幣時期,但是到了西漢初年半兩卻遭遇了危機:當時流通的半兩錢既有官鑄,也有私鑄,良莠不齊,多不足重,信用較低,於是漢武帝於元狩五年(公元18年)開始鑄行五銖錢,這成為中國最長壽的制錢,此後東漢、隋朝、魏晉各朝都鑄行五銖,一直沿用到唐代,歷時近七、八百年。

中國記重錢幣直到唐代才畫上了句號。唐代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鑄行的開元通寶是中國貨幣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標誌著中國制錢從銖兩制進入了寶泉制。開元通寶採用方孔圓輪,正面錢文按照上下右左順序排列「開元通寶」,這就是此後中國一千多年裡錢幣稱為「通寶」和「元寶」的緣由。鑒於唐帝國之強盛曠古絕今,後世諸朝紛紛效仿開元通寶及後來的乾元重寶,於是便有各種各樣的通寶、重寶曆五代、宋元直抵明清,甚至清帝遜位之後的民國初年,還有方孔圓形的「民國通寶」問世,成為方孔圓錢最終的休止符。

從貨幣出現起,金屬便突然具有了新的意義,金屬具有誘人的光澤、易於分割保存,成為貨幣的首選材質,這其中最有名氣的代表非金銀莫屬。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黃金鑄幣誕生在春秋時的楚國,這種整版的小型金幣須切割稱量使用;黃金貨幣最為興盛的時期是西漢,當時黃金生產、冶煉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黃金流通創造了基本條件,西漢黃金鑄幣的形狀主要有馬蹄金、麟趾金、金餅等種類。漢代馬蹄金鑄造工藝異常精美,其工藝程度遠甚通行之金餅;漢代黃金流通數量巨大,帝王賞賜動輒黃金上萬斤,儘管西漢的黃金多指合金,卻也可以推知漢代黃金存量之大。除了黃金,在世界範圍內,白銀也曾長期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這主要得益於白銀適中的價值和產量,在中國銀兩也是重要的交換媒介。古代中國白銀的購買能力驚人,一兩白銀等值於制錢(銅錢)一千文(清末達一千五百文),區區幾兩紋銀,可免去大量制錢交易之繁複,普通大眾日常大多用錢,甚少用銀,或只用碎銀。從秦漢時期的「白金」直到民國二十二年廢兩改元,凡一千多年,各色形狀各異的大中小型銀錠始終和制錢並行,在中國貨幣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錢幣忠實的記錄了文明傳播的足跡,自從中國文明遠播海外,方孔圓錢和通寶也就不再是一國之錢、一國之通寶,我們從日本平安時代的「和同開珍」、古代高麗(今朝鮮)的「海東通寶」(公元1097)和安南(今越南)的「太平興寶」(公元970)上,都不難找到中華古風之餘韻。直到江戶時代(1830-1844),日本的「寬永通寶」(公元)還以其雋永的文字被譽為東亞著名錢幣之一,唐風東漸功不可沒。錢幣體現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中國錢幣從春秋始,直至清末,始終採用模具澆鑄,所用模具稱錢範,其材質有石、陶、鐵等,分正背兩塊,使用時合攏,澆入銅液,凝固後取出,切開打磨即可;而歐洲古代錢幣,則多採用衝壓法將圖案壓在錢幣毛坯上,!中國的范鑄法和西方最初的模壓法在產量方面並無多大差異,但當羅馬人開始新的嘗試之後,情況就起了變化:為了供應大量的低值銅幣,羅馬人開始使用鑄造法大量製造錢幣毛坯(或許借鑒了中國的某些東西),然後用沖模連續衝擊,形成圖案,最後切割開來,就大功告成。這絕對可以看成是流水作業的雛形,相比中國綿延千年的范鑄法,是否預示著大工業時代最終將從西方開始?在世界古代貨幣體系中,金銀銅是永恆的三重奏,中國的鐵錢算是個例外,此外就是沙俄尼古拉一世時期(1825-1855)的白金幣,18世紀早期俄國烏拉爾山脈發現白金礦以來,尼古拉一世便開始用白金鑄幣,這枚12盧布白金幣正面是沙皇羅蒙諾夫家族的雙頭鷹族徽,至今仍光彩奪目。還有馬來西亞的錫帽幣也極富地方特色,馬來西亞富含錫礦,在1864年左右發行的錫帽幣中空平邊,上面有馬來文標識,每枚值墨西哥元四分,形似帽子,故而得名。金銀流通的時代,東西方都產生了稱量金銀的專門工具——天平,英國多佛爾曾出土過公元前6世紀的手持天平,有趣的是,這座天平的砝碼竟是十四枚羅馬錢幣!這些錢幣當時已經是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董了,可見當時羅馬錢幣重量之精確。不同於西方的等臂天平,中國人用來稱量金銀的「天平」則截然不同,這種天平臂長可變,砝碼只有一個,可以在臂上移動,通過臂上的刻度計重——體現了迥異於西方的華夏思維方式,這種小巧的秤(中國名為「戥子」)平時可以收在木匣之內,全重不過二兩,可隨身攜帶,令人驚嘆。鑒於這些貨幣每次使用都要稱量和檢驗純度,還須切分,相當費時費力,於是一些商號店鋪就開始在金銀塊上標註重量和純度,以自身信譽保證其質量,後來這種事逐漸轉由政府承擔,於是就產生了金銀鑄幣。

銀質貨幣中,官鑄銀錠當然最為著名,中國銀錠不同於西方沖模銀幣,這種鑄造銀錠由銀匠手工製成,銀液注入模具後匠人左右搖動模具以加速冷卻,元寶形銀錠奇巧的兩翼即由此形成,更為絕妙的是,高純度的銀液會在銀錠表面產生細膩如水的細絲,銀錠的成色如何,一看絲紋便知,因此中國上等的銀錠又稱「紋銀」,英文中稱銀錠為sycee,即是中文「細絲」的音譯。當然僅憑絲紋只能判斷表面銀質,若要確定是否表裡如一,就別無它法,只有剖開來看。於是有些國家的銀錠就乾脆留下切口,以表明內部並無包裹其他金屬,以免在流通過程因反覆檢驗而把銀錠搞得千瘡百孔。

北宋時期,一種新型的貨幣——紙幣業已出現,這種時稱「交子」的紙幣開創了貨幣材質的新時代;待到元代紙幣使用更加普遍,路遠迢迢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不禁為大元朝通行天下的「紙片錢幣」而驚詫不已。自元而後,明、清皆有紙幣通行,但作為信用貨幣,儘管其故鄉在中國,但紙幣在古代中國的發展之路遠不及在西方順暢,中國歷代紙幣幾乎無一例外毀於濫發,到最後連政府自己也對紙幣失掉了信心。而歐洲早期紙幣則似乎具有良好的信用保障,因此其金融業的發展也就尤為迅速。現在看來這種信用保證必須建立在穩定的財政狀況上,否則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紙幣形同廢紙。國民政府時期的「法幣」,貶值之嚴重世人皆知,「走過馬路兩三條,物價也要跳三跳」,時人戲稱當時國內「百業凋敝,唯有印鈔廠生意興隆」。一九九三年,前南斯拉夫解體,經濟動蕩,第納爾急劇貶值,面值卻一漲再漲,最後竟發行了面值高達五百億第納爾的紙幣,又一次昭示了紙幣信用基礎的脆弱性,成為一大奇觀。

]精美的錢幣還常常作為飾品的一部分,這和金錢代表著財富有一定關係,而財富往往是幸福的前提。中國東漢的玉五銖,玲瓏剔透,純粹為貴族把玩之什物,公元2世紀羅馬皇帝奧利里烏斯時代的金幣就被焊在戒指上作為戒面,除了戒指,胸針、吊墜均可以尋見錢幣的形象,最可一提的是巴勒斯坦的「錢冠」,這頂在婚禮上由新娘佩戴的飾物由多達數百枚各種質地的錢幣綴成,固然奇美,對新娘的頸椎也是著實的考驗。

錢幣是盛世的見證,也是頹廢的紀念。凝望開元通寶,昔日大唐盛世猶然眼前、賞玩鄭和獻金,可知永樂朝三寶太監下西洋之壯舉,揣摩康熙、乾隆銅錢,當可想見清代鼎盛之狀;相反,審視靖康通寶,可憑弔南宋淪亡之恥,撫摸崇禎通寶,不由慨嘆明亡帝歿之恨,目及道光通寶,西方列強堅船利炮歷歷在目……有些錢幣還留下了深深的殖民地印記,銘刻著那片土地的苦難歷程。南亞、非洲都留下了這種鑄幣屈辱的痕迹;英屬多米尼加1723年流通的西班牙銀幣,上面被挖去一塊心形破口,一方面標誌這是殖民地貨幣,另一方面造成此銀幣的不足值,防止該幣被輸出殖民地,這枚殘缺的銀幣令我想起了非洲黑奴身上那刺目的烙鐵印。

賞玩一枚枚錢幣,就如同面對一個個睿智的長者,他們有著許許多多讓人慨嘆的故事,因為,它們曾風塵僕僕的——走過那個時代。
推薦閱讀:

[雜談] 吃粽子的屈原和磨豆腐的劉安
論命雜談
人的九品劃分法(雜談集之五)
痛苦的是曾經見過高山
道德與法律,人情與規則

TAG:貨幣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