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素皮試陽性了 還能繼續用頭孢嗎?
臨床上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對於一感染患者,青黴素皮試陽性,可不可以選擇頭孢類藥物呢?
相信有不少人會想青黴素和頭孢類之間存在交叉過敏,既然青黴素皮試陽性,那麼頭孢肯定也是不能用的。
那到底能不能用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覺得首先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一:青黴素皮試陽性是不是就是青黴素過敏呢?
人衛版護理學中曾提到「只要有皮試陽性,就需要記錄藥物過敏史」。這樣看來,青黴素皮試陽性就可以理解為青黴素過敏。
然而,臨床實際情況往往並非如此簡單,首先皮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護士操作、患者皮膚本身問題、疾病狀態等等,這導致臨床上存在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看,青黴素皮試陽性的患者也並不一定會發生青黴素過敏反應。
因此,僅僅是根據患者青黴素皮試陽性,就否定頭孢菌素這一大類高效、低毒的藥物,好像有點不合理。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
如果患者皮試不存在假陽性的問題,一個青黴素過敏的患者,能不能選擇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討論一下青黴素和頭孢菌素為什麼會引起過敏反應?他們的過敏反應的機制是怎樣的?
青黴素——過不過敏看「開環」
青黴素屬於 β-內醯胺類抗生素,由 β-內醯胺環和噻唑環組成基本結構(圖 1 中 1-7 號原子構成的),不同的側鏈結構(R)形成不同藥物。青黴素本身不具有免疫原性,在生產過程中其降解產物與蛋白結合後可獲得免疫原性,刺激機體引起過敏反應。
圖 1. 青黴素結構
圖 2. 主要抗原決定簇
長期的研究表明,青黴素的 β-內醯胺環不穩定,開環後形成青黴噻唑,與蛋白質多肽結合,生成青黴噻唑蛋白(圖 2)是主要抗原決定簇(抗原分子表面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結構)。
簡而言之,臨床上約 95% 的青黴素過敏是由青黴噻唑蛋白引起的,即圖 2 結構。
因為 β-內醯胺環為青黴素的基本結構,所以青黴素類之間存在較高的交叉過敏反應。
其他 5% 的過敏可能由其他位點引起。然而對於某一個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其過敏究竟是由哪個位點引起,目前主要停留在實驗室研究,並未用於臨床。
頭孢菌素——想要「開環」不容易
頭孢菌素按分類也屬於 β-內醯胺類抗生素,其基本結構包括 β-內醯胺環和噻嗪環(圖 3)。
圖 3. 頭孢菌素基本結構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青黴素和頭孢菌素的結構差別,二者基本結構前者是六元環,後者是七元環;
從電子共軛等等複雜的藥物化學角度分析,頭孢菌素類比青黴素類穩定,β-內醯胺環不易開環。
既然頭孢菌素的 β-內醯胺環不易開環,引起這類藥物過敏的主要抗原決定簇就和青黴素類有區別,研究表明頭孢菌素類主要抗原決定簇為 R1 取代基側鏈。
因此,頭孢菌素類藥物之間,頭孢菌素與青黴素之間是否會發生交叉過敏,取決於是否有相同的或相似的醯胺側鏈。
總結一下就是,青黴素 95% 抗原決定簇為 β-內醯胺環開環後與蛋白結合形成的青黴噻唑抗原決定簇(圖 2);
而頭孢菌素類的主要抗原決定簇為 R1 側鏈(圖 3)。
二者之間發生過敏反應的主要機制存在著差別。對於次要抗原決定簇雖然所佔比例少,但也是不能忽略的。
因此,從理論上來說,青黴素過敏者,不一定不能使用頭孢類藥物;青黴素不過敏者,使用頭孢類藥物也不一定安全。
所以用青黴素的皮試結果指導頭孢菌素藥物的應用是不合理的。
青黴素皮試陽性了 頭孢怎麼用?
既然這樣,對於這樣的患者,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頭孢菌素了呢?
答案肯定是不可以的。
從發生過敏反應的機制來講,二者交叉過敏的幾率雖然低,但仍然也是存在的。
從法律角度講,多種頭孢菌素的說明書中也都有這樣的說明:「對青黴素類抗生素有過敏既往史者慎用」;
「對青黴素過敏病人應用本品時,應根據病人情況充分權衡利弊後決定。有青黴素過敏性休克或即刻反應者,不宜再選用頭孢菌素類。」
對青黴素有過敏史者,在病情需要時可考慮應用頭孢菌素類,但對青黴素有嚴重過敏史者則應慎用,並做好一切搶救措施。
對青黴素有過敏性休克者,應避免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
而至於在換用頭孢菌素之前,還是否需要皮試?需要用什麼做皮試?這個問題也有很多討論。
個人觀點,結合自己醫院的規定,最好還是用所選頭孢菌素原液做皮試(關於頭孢類抗生素皮試的問題的討論),且一定要嚴密觀察,同時備好急救物品和藥品,以備急救,確保患者生命安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