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指導

古代詩歌鑒賞指導

一. 詩歌定義:詩歌是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高度概括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並具有一定的韻律和節奏的文學樣式。詩歌是靠形象來表現的,這裡所說的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  二. 意象和意境  1. 意象:就是詩人心中的物象(包括客觀的自然景物、人造景觀、物品、或生活畫面、人的身體部位、虛構的神靈等)。意象往往是詩人通過對事物進行誇張或移情構成的。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中的「白髮」、「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黃河」(誇張),又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花鳥」(移情)。  2. 意境:就是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指融合了詩人審美經驗和人格情趣,能引發讀者想像和聯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藝術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象和諧統一的結果。詩詞曲的意境多種多樣:有的雄渾闊大、宏偉壯麗;有的恬淡清麗、委婉幽深。如《蒹葭》一詩開頭就營造了一種凄清惆悵的意境,而《觀滄海》則表現了一種宏偉壯麗的意境。  三. 命題素材:短小精悍、歷來傳誦的唐詩、宋詞、元曲中的名家名篇  四. 考查角度:思想內容、表現手法  五. 考點: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具體來說包括:  1. 理解詩詞曲中的意象;  2. 體味詩詞曲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態度;  3. 品析詩詞曲語言的含義和深意;  4. 從遣詞、用句、修辭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作者鍊字達意的技巧;  5. 體味詩詞曲所用修辭手法及其作用、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6. 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  7. 陳述從詩詞曲中受到的啟迪、感悟及創新觀點等。  六. 鑒賞方法  1. 理解詩詞曲中的意象,不能只著眼詩歌的字面意思和表層含義,而要運用聯想和想像,去領悟意象的深意(比如說作品用了雙關、通感手法時)。  2. 體味詩詞曲的意境,一定要抓住詩詞中的景象,以及由它所呈現出來的氣氛,藉此去理解去感受置身於此時此景中的人的情感。  3. 一首詩/詞/曲的主旨,可以是一種特定的生活情趣的流露(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可以是對某種生活現象的解釋(如蘇軾的《題西林壁》),也可以是對某種人生價值、生活哲理的啟悟(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言志,詩言情,有的婉約,其情凄凄切切;有的豪放,其情鏗鏘豪邁;有的寄情山水,寄寓感傷憂憤情懷;有的慨嘆時運,抒寫憤世嫉俗之意;有的憂國憂民,袒露闊大胸襟。體味詩詞曲的情感、寫作意圖(特別是比較含蓄的)要結合詩作的具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生平、所處的時代環境、生活遭遇、思想經歷、創作背景等去體味。(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要結合詩人科考落第的背景去體會詩人的愁情,孟浩然《洞庭湖贈張丞相》)  4. 詩歌靠形象(即意象、意境)說話,直陳胸臆的情況很少,含蓄蘊藉是詩歌的基本特徵。所以品析詩詞曲語言的含義和深意,就必須要了解詩歌常用的傳達詩意的方式:①寓情於景。景是情的載體,情是景的靈魂,情景交融在詩歌中最為常見,表現為或觸景生情,或因情造景。(如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②托物寄意(象徵)。當詩人發現某種事物的屬性與自己的心境有共通點時,常藉助這一鮮明可感的物象來體現較為抽象的意蘊與情思。(如李商隱《無題》、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③借古諷今。描寫的是古代的人和事,而立意實指當時的社會現實。(如杜牧《泊秦淮》、張養浩《山坡羊 潼關懷古》)。④因小見大。通過個別來反映一般,或通過局部來反映整體(一般反映真理、規律、辯證法、重大社會問題等)。(如王安石《登飛來峰》、「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杜牧《赤壁》、杜甫《春望》、白居易《觀刈麥》)  5. 詩詞曲的語言特徵是凝練、形象、富有表現力。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擬人、比喻、借代、雙關、對比、誇張、用典等。(用典,能以少數的文字表示豐富的意思,給人以具體鮮明的印象,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為此,作者常藉此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6. 品味詩詞曲的藝術特色包括品析詩詞曲的抒情方式(見上)、構思、表現手法等。詩詞曲常用的藝術技巧/表現手法有:動中寫靜/以聲襯靜(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虛實結合(如辛棄疾《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渲染(如《蒹葭》)、襯托/烘托(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7. 評價作品可以從思想和藝術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它的文化價值,藝術地反映生活的真實程度,思想傾向的積極意義;二是它的藝術價值,形象的鮮明深刻程度,是否有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推薦閱讀:

古代詩歌鑒賞考點
圖說古代七夕
走進「楊貴妃墓」品味古代經典
古代秘傳面相口訣

TAG:詩歌 | 古代 | 指導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