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鄉寒食節

家鄉寒食節劉守安

標籤: 清明寒食風俗文化 分類: 家鄉風俗

年輕時生活工作在老家的農村,對傳統節日還是比較在意的,因為入鄉隨俗,做人不能太個色。可是進城工作以來,對傳統節日就慢慢地淡漠了。比如清明,在我的心裡就是個漸去漸遠的節日,它不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所以除了修建廊滄高速公路那年的清明我回家遷了一次祖墳,從來也沒有在清明節回過老家。

其實在我的家鄉,家鄉父老除了點數農曆二十四節氣歌,平時就很少提到清明這兩個字眼,他們認定:清明節就是寒食節,寒食節就是清明節,只是叫法不同。就像國家和村裡的年節叫春節、和庄稼人叫農民一樣,一個是民間土語,一個是官方文詞,其形式和內容還是完全一致。所以,我的家鄉過的是寒食節,並非清明節。儘管上學時老師告訴我寒食是清明的前一天,但我的腦子根本就轉不過這個彎子來。

家鄉寒食節是填墳的日子。天剛朦朦亮,我和幾個叔叔每人扛著把鐵鍬相約來到墳地,我們從最高最大的老祖宗的墳頭開始,一鍬一鍬在往墳上培著新土。新土培好,在墳頂鋪上幾張所謂紙線,再從地上掘出土坯大小的土塊,端端正正地把紙錢壓好。直到把墳地里所有墳頭都培好土、壓好紙線。就有年齡最長的叔叔高聲喊道:嗑頭了!於是我們爺兒幾個站列一排,對著墳地跪下,虔誠地磕一個響頭,拍拍膝蓋上的土回家了。這就是家鄉所謂的填墳,相當於城裡人的掃墓。想在過去的一年間,風吹雨揭,把座座土丘弄得不成樣子,有的新墳連棺材都露出一個角來。在雨季到來之前,我們後輩人為逝去的親人們未雨綢繆,修繕房屋,理應合分。不過,家鄉男人填墳不燒紙,就像女人燒紙不填墳一樣。

家鄉寒食節是燒紙的日子。村裡人說,過了寒食冷十天。我想這句話起碼有兩層意思:一是告誡人們在暖春的年份不要輕易脫去棉衣,更不要拆洗棉衣,天氣說變就變,隨時都要穿呢。一旦拆了洗了,現做來不及。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只有兩身衣服,棉衣和單衣。二是在冷春年份,告訴人們不要埋怨嚴寒揮之不去,到了寒食就有了盼頭,再過十天就暖和了。村裡人又說,寒食麥苗掛紙錢。人們從自己將要換夏裝想到死去的親人也該換季了。於是就去燒紙,送些銀兩叫他們購置新衣。所以,家鄉寒食節與舊曆的十月初一的寒衣節遙相呼應,寒衣節送的是寒衣,而寒食節送的是夏裝。既然燒紙是為了送夏裝,這些婆婆媽媽的事自然要由女人來辦。所以,在乍暖還寒的寒食節上午,晴天麗日,麥田如茵,在座座新塋旁,在縷縷青煙下,那些伏下身來忙碌著點燃紙錢的都是女人,並且多半是這一家嫁出去的姑奶奶。她們通過燒紙寄託哀思,為逝去的親人祈禱幸福。當然,村裡人燒紙也有講究:不出太陽不能燒紙,因為沒有陽光燒紙逝者收不到。將紙錢點燃,要用秫稭畫一個半圓,缺口要對著墳頭,否則那錢就會被外人搶跑了。

寒食節是植樹的日子。墳里埋葬著的都是死人,封建迷信思想做怪,人們平時很少到墳里來的。既然來填墳燒紙,又值春大地回時節,就勢栽上幾株樹苗,豈不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據說,早在1915年北洋軍政府統治時期,就採納孫中山先生的倡議,正式規定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的。其實在我家鄉,寒食節栽值樹木並非最佳時節,鄉親們認為,樹苗當在似發芽而未發時栽種成活率最高,寒食節栽樹為時已晚,因為多數的樹木已經發芽或者抽枝了。

寒食節是農忙開始的日子。我在家鄉度過了三十個春秋,自然也經歷了三十個寒食節。小時候不關心寒食節的意義,只關心過節應當有什麼好東西吃,因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吃飯是聯繫在一起的。比如過年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臘八喝粥等,但寒食節好像並沒有節日飯食。曾經怯怯地問大人,今天寒食節,咱家吃什麼飯呢的?我媽回答很乾脆:「黑荒荒,白荒荒,小米乾飯雜麵湯。寒食節不算一個大節日,家常飯。」我奶奶的回答就更耐人尋味了:「你沒有聽到戲文里怎麼唱的嗎?過了寒食沒的盼,腆著驢臉去送飯。過了寒食節就要開始忙地里的農活兒了。」

  其實,我真的沒有聽過奶奶說的戲文,不過我感覺過了寒食沒的盼,說明寒食還是有的盼的。但不知是從何年何代何種災荒使家鄉改變了風俗,使我們沒的可盼了。並且進一步想像:一個小康之家的少婦有點好吃懶做,她天天盼望著過節有吃好的,從臘八盼到年節,從年節盼到二月二,一直盼著過了寒食節,便再無可盼。不得不非常掃興地耷拉著個像驢一樣的長臉,去下地送飯。而那些等著吃飯的,可能是家裡的男人,也可能是雇來的短工或者是長工,無論他們是誰,總之是農忙開始了。

推薦閱讀:

驚艷!小伙為這些地方設計了專屬「福」字,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
別和我談家鄉
舌尖上的中國,兵哥哥逍遙紅胡辣湯,給你一份久違的家鄉味道。
廣西竟然有19個全國出名的旅遊縣 有你的家鄉嗎
山西曆代287座書院,看你的家鄉有幾座

TAG: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