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中的成語77例

1.不亦樂乎【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原義】不也是很快樂嗎!【今義】常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有詼諧的意味。2.犯上作亂【原文】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原義】冒犯長輩和上級,造反作亂。【今義】對長輩和上級作出不禮貌的舉動。3.巧言令色【原文】巧言令色,鮮矣仁。【原義】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今義】用花言巧語和假裝和善來討好別人。4.三省吾身【原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原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今義】同原義。5.一言以蔽之【原文】《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原義】用一句話來概括。【今義】同原義。6.溫故知新【原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原義】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能夠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今義】除表原意外,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原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原義】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可以呢。意思是說,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今義】同原義。8.是可忍,孰不可忍【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義】這種事能忍心幹得出,還有什麼事不能忍心干出來?【今義】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事不可以容忍呢?意思是決不能容忍。9.既往不咎【原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原義】已經過去的事不要再去責備追究了。【今義】同原義。10.盡善盡美【原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原義】美極了啊,又好極了。【今義】非常完美,沒有缺陷。11.朝聞夕死【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原義】早上明白知曉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今義】同原義。12.見賢思齊【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原義】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今義】同原義。13.朽木不可雕【原文】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雕也。於予與何誅?」【原義】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麼了。這是孔子批評他的學生宰予「晝寢」時所言。【今義】常用來責備很難有所造就的人。14.聽其言而觀其行【原文】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原義】聽了他說的話以後,還要看一看他的行動與他的言論是否相符。【今義】同原義。15.不恥下問【原文】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原義】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可恥。【今義】同原義。16.三思而後行【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原義】反覆考慮之後再去做。【今義】同原義。17.愚不可及【原文】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原義】為了應付不利局面假裝愚痴,以免禍患,為常人所不及。【今義】形容人極端愚蠢。18.斐然成章【原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原義】文采都有可觀的成就。【今義】文章很有文采。19.簞食瓢飲【原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原義】一竹筒子飯,一瓢水。【今義】形容知識分子清貧的生活。20.文質彬彬【原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原義】把文采與質樸配合恰當。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今義】形容人文雅有禮貌。21.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原文】子曰:「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原義】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今義】形容思想境界不同的人所愛不同。2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原義】學慣用不滿足,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倦怠。【今義】形容人謙虛好學,叫道別人特別耐心。23.舉一反三【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原義】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應由此推知另外三個角。【今義】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24.暴虎馮河【原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原義】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鬥,沒有船要趟水過大河。【今義】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蠻幹。25.三人行必有我師【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原義】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意思是要虛心學習別人長處。【今義】同原義。26.擇善而從【原文】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原義】選擇他的優點長處而跟他學習。【今義】同原義。27.犯而不校【原文】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原義】被人冒犯也不無計較。指的是恕道。【今義】同原義。28.任重道遠【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原義】擔子很重,路程又遠。【今義】比喻責任重大。2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原義】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過問那方面的政事。【今義】同原意。30.空空如也【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原義】空空的,什麼也沒有。【今義】同原義。31.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原文】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原義】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去鑽研,越鑽研越覺得艱深。這裡稱讚孔子的品格和學識。【今義】用來指自己景仰的人和鑽研的學問。32.循循善誘【原文】顏淵喟然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原義】善於一步一步地引導人學習。【今義】同原義。33.欲罷不能【原文】見上條【原義】使我想停止前進也不可能。這裡稱讚孔子教學得法。【今義】想停止卻不能停止。有不由自主的意思。34.待價而沽【原文】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原義】等待有好價錢才出售。比喻等待時機出來做官。【今義】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條件才肯答應任職或做事。35.各得其所【原文】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原義】各歸於適當的位置。這裡指對《詩經》中《雅》《頌》的歸類。【今義】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36.逝者如斯【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原義】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今義】比喻時光流逝得很快。37.功虧一簣【原文】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原義】就像用土堆一座山一樣,只差一筐土沒有堆成。【今義】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後一點兒人力物力而不能否成功。含惋惜意。38.後生可畏【原文】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原義】年青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過他們的前輩,令人敬畏。【今義】同原義。39. 升堂入室【原文】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原義】在學習上已經達到「升堂」的程度了,但是還沒有做到「入室」。【今義】指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很高的水平。40.過猶不及【原文】子曰:「過猶不及。」【原義】作過分了和做的不夠,是同樣的。【今義】同原義。4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文】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原義】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今義】同原義。42.四海之內皆兄弟【原文】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原義】天下的人都是兄弟。【今義】同原義。43.駟不及舌【原文】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原義】話說出口以後,即使有四匹馬拉的快車也追不回來了。告誡人們說話要慎重,說了錯話,再後悔也來不及了。【今義】同原義。44.成人之美【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原義】成全別人的好事。【今義】同原義。45.察言觀色【原文】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原義】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臉色,以揣摩對方的心意。【今義】同原義。46.以文會友【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原義】以講習詩書禮樂文章學問來聚會結交朋友。【今義】泛指以詩文學問結交朋友。47.名正言順【原文】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原義】名分正了,言語才能順。【今義】表示做某事或擔當某職務理由正當而充分。48.手足無措【原文】子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原義】形容動作慌亂或沒有辦法應付。【今義】同原義。49.欲速則不達【原文】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原義】相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意思是辦事不能急於求成。【今義】同原義。50.言必信,行必果【原文】(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原義】說話一定守信用,行動一定堅決果斷。【今義】同原義。51.和而不同【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原義】講求和諧而不盲從附和。【今義】同原義。52.危言危行【原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原義】說話正直,行為正直。【今義】正直的言行。53.以德報怨【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義】用恩德來報答仇怨。【今義】同原義。54.怨天尤人【原文】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原義】埋怨上天,怪罪別人。【今義】同原義。55.君子固窮【原文】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原義】君子困厄時尚能安守。【今義】同原義。56.一以貫之【原文】(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原義】用一個基本的思想觀念來貫穿它們。【今義】同原義。5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文】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義】工匠要把活兒幹得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合用。【今義】也指做事要預先把條件準備好。5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原文】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原義】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今義】同原義。59.言不及義【原文】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原義】說的話從不涉及義理。【今義】只說些無聊的話,不涉及正經道理。60.以人廢言【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原義】因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今義】因為某人不好或不喜歡某人而不管他的話是否有道理,概不聽取。61.當仁不讓【原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原義】面對著合於仁德的事,不必謙讓。【今義】泛指遇到應該做的事,積極主動去做,不退讓。62.有教無類【原文】子曰:「有教無類。」【原義】對誰都進行教育,不分(貧富、智愚的)類別。【今義】對各類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63.道不同不相為謀【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原義】人們走的道路不同,就無法在一起共事。【今義】主張不同,不能互相謀劃商討。64.既來之則安之【原文】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原義】(遠方的人)已經來了,就使他安心住下來。【今義】既然來了,就索性安下心來。65.分崩離析【原文】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原義】(國家)四分五裂。【今義】形容集團、國家等分化瓦解。66.蕭牆之禍【原文】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原義】禍患出在宮殿的門屏之內。【今義】比喻內部產生的禍患。67.血氣方剛【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原義】血氣正旺盛。【今義】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68.歲不我與【原文】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原義】年歲是不等待人的。【今義】同原義。69.殺雞焉用牛刀【原文】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原義】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今義】比喻不必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70.色厲內荏【原文】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原義】外表神色嚴厲而內心怯懦虛弱。【今義】同原義。71.道聽途說【原文】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原義】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今義】指傳聞的、沒有根據的話。72.患得患失【原文】子曰:「……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原義】怕得不到,又怕失掉。【今義】指對於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較。73.飽食終日【原文】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原義】一天到晚吃得飽飽的,無所事事。【今義】同原義。74.無所用心【原文】同上條。【原義】沒有什麼事情是他用過心的。意思是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不肯用腦子。【今義】同原義。75.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原文】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原義】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今義】同原義。76.日知其所無【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原義】每天知道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今義】同原義。77.望而生畏【原文】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原義】望著他而敬畏他。【今義】看見了就害怕。
推薦閱讀:

與韓信有關的成語(圖)
被誤解的成語 河東獅吼應是對婦女的讚美之詞
小成語24:囊中羞澀
成語中的心理學之十三·「 談虎色變」和「 亡羊補牢」
成語典故 五十一

TAG:論語 |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