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課堂:讓「教學」回歸「課堂」

大容量課堂:讓「教學」回歸「課堂」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周彬

課堂是拿來教學的,這原本是天經地義的事,現在卻屢遭質疑。要減少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時間,把更多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學習,這似乎成了當前課堂教學的基本趨勢,也成了一種最時尚的教學理念。可是,課堂講授時間本來就非常珍貴,還要儘可能多地還給學生,課堂的教學價值豈不更難發揮出來了。所以,要讓課堂發揮更大的教學價值,通過「割地(把課堂上的講授時間割讓給學生)」和「賠款(把備課時間拿去批改作業)」是難以實現的,真正的需要破解的難題,仍然在於如何把最寶貴的時間用來講最重要的內容,用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來講最應該講的教學內容,這也是大容量課堂致力於回應的兩個問題。

一、恢複課堂的教學價值

學生聽不懂課,這是老師們公認的問題;學生們都聽懂了課,難道這就不是問題?學生聽不懂課,這並不是問題,而是一個事實;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去面對這個事實,也即如何讓學生把課聽得更懂一些,如何讓更多的學生聽得懂課。要讓學生更聽得懂課,要讓更多學生聽得懂課,有兩種徹然不同的方法,一是讓學生在聽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準備得越是充足,在課堂上聽得越是明白;二是讓教師在上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把內容講解得越清晰,課堂上聽得明白的學生自然越多;三是減小課堂的容量,或者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或者縮小教學內容的寬度,從而讓更多的學生聽得明白。在改變人和改變課堂容量之間,肯定改變課堂容量更加容易;在改變學生和改變自己之間,肯定改變自己更加容易。把兩者結合起來,就出來了今天課堂教學的基本格局:

第一,課堂教學的容量減小了。為了讓學生們聽懂今天的課,老師們往往花四分之一左右的時間導入新課,先尋找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再回顧一下以前講解的知識,最後恰入其份地引入今天要講的內容,美其名曰激發興趣,搭建知識支架。然後再花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去講解教材上的新知識,儘管這些知識在教材上都寫著,但仍然按照新知識來講解;最後還有四分之一不到的時間,開始攻克這節課的難點和重點了,可惜的是時間已經不允許對這些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展開了,學生這個時候也已經是強孥之末了,往往在教師講得稀里糊塗的時候,在學生聽得雲里霧裡的時候,下課鈴響了。於是教師在匆忙之間,把重點和難點交給同學們下課後去思考,再很簡捷地布置課後作業。這樣的課雖然並不成功,但卻很普遍,當然是指家常課。一堂課下來,學生真正聽進去的,就是寫在教材上的新知識,但真到了需要思維加深的時候,需要內容拓寬的時候,需要方法指導的時候,又沒有時間了。

第二,過度關注教師教學行為。既然學生聽不懂,從以生為本的角度而言,教師就應該想辦法講得讓學生聽得懂。為了讓學生聽得懂,教師在課堂上怎麼講,就成為評價一位教師會不會講,講得好與不好的核心指標。如此一來,教師不得不花更多的心思在自己怎麼講上,對學生怎麼聽的關心自然就少了;在面對眾多學生時,教師只能把怎麼講的責任擔起來,至於學生究竟是怎麼聽的,聽到了什麼程度的責任,那就只能由學生自己來擔當了。所以,在下課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教師說這樣一句話,這節課就講到這兒了,那就意味著這節課是教師講完了,但並不意味著學生學完了。此外,當我們關注教師的教學形式時,就不得不犧牲教學內容的深刻,畢竟越是簡單的教學內容,越有利於教學形式的發揮;越是深刻的教學內容,就不得不犧牲教學形式的變化。

第三,忽略學生學習過程指導。聽課只是學習中的一個環節,而且是一個非常被動的環節;所以聽課一定是被動的,想要在聽課的時候還主動,那就必然犧牲課堂的教學價值。但是,這也意味著,要是學習只有聽課,那這樣的學習一定是徹徹底底無效的,而且是被動枯燥的。學習還包括預習,包括複習,包括練習,在這三個環節中,相對而言,練習含有更大比例的被動成份,而預習和複習則以主動為主。但不管是相對被動的練習,還是絕對主動的預習和複習,要是得不到教師的指導,他們的學習效率都會大打折扣,一是學生在預習、複習和練習時得不到科學方法的支撐,另一是容易導致預習、複習和練習與課堂學習的分裂。事實上,現在的學生基本上沒有了絕對主動的預習和複習,只有了絕對依賴的課堂學習和相對被動的練習。當學習沒有主動環節時,一點點負擔都是負擔;當學生以主動學習為主時,再重的負擔都負擔得起,但任何時候都少不了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指導,而這個指導主要還是在課堂教學這個平台上完成的。所以課堂教學,並不只是對學生課堂學習負責,而是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負責。

是故,我們得承認,聽課是一個相對被動的環節,學生不認真預習,就不可能聽得懂課;課堂是一個全過程指導的環節,老師不認真備課,就不可能把課講得清晰。也就是說,一定是學生通過努力後才聽得懂的課,才是最有學習價值的課;一定是老師通過努力後才講得明白的課,才是最有教學價值的課;只有師生都共同努力過了課,才是既有課堂容量而且還高效地達成教與學目標的課堂。只有承認了這樣的事實,才可能保證課堂教學有著最起碼的課堂容量,才可能保證課堂能夠完成相應的教學指導任務。

二、充實課堂的教學容量

不要浪費學生的時間,也不要浪費老師的時間,一定要讓課堂變得有效起來,最好變得高效起來。這兒的有效與高效,只是對一種理想狀態的描述,但並沒有目標的針對性,所以最後只是成了一句口號而已,一種號召而已。如果一堂課課堂容量很小,那麼這節課就很容易上得有效;但如果一堂課課堂容量很大,那麼這節課要上得有效就非常不容易。當我們一味地追求課堂有效或者高效時,也就在不經意間提倡小容量課堂,因為小容量課堂是最容易成為有效課堂的。可是,就一堂課而言,要是沒有一定的容量,學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收穫。對今天的學生來講,不喜歡上課肯定包括上課聽不懂的情況;但我相信更多的學生,是因為在課堂上沒有成就感所致,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老師沒有對他們提出課堂學習的要求,而是他們可以用「我聽不懂,我不會做,我不知道」等方式逃避課堂學習任務,課堂上的逃避是一種成功,但課堂下就會喪失學習的成就感。因此,一堂成功的課,最起碼的條件,就是具有一定的課堂容量,而這個容量要大到不管是對學生學習,還是對老師教學,都有一定的挑戰性。

要讓課堂有一定的容量,最好有對師生都有一定挑戰性的容量,畢竟沒有一定的容量,課堂的教學價值是很難體現出來的,所以課堂容量中的「量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剩下來的問題是,課堂容量中的「質的問題」;也就是說,課堂教學對於學生學習來說,應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一提到課堂容量,我們最直觀的想法,就是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多講些知識點,或者多講幾道習題,感覺整個課堂在知識傳授上比較充實;可是這樣的課堂,很容易讓人想到曾經被大家猛烈批判的「填鴨式教學」,如果這樣理解大容量課堂,那就顯得過於狹隘了。不管我們有多餓,當我們進入飯館後,我們不但需要吃到食品,我們還希望吃到美味的食品;同樣的道理,課堂在知識上的容量越大,對知識的加工就得越精緻,對學生如何掌握知識的指導就得越科學,對學生如何消化知識的引領就得越到位。

大容量課堂不僅僅要容得下足夠的知識,還要容得下老師對學科知識的拓展,容得下老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容得下老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課堂並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學習知識的主陣地應該是在課下與課外;課堂應該是老師學科教學的主陣地,學科教學遠不只是講解知識給學生聽,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困惑,這兒的困惑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可能最終表現為學生學不懂知識,但背後的原因卻是多元的,比如學生對學科學習沒有興趣,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成就感,學生學習方法有問題,學生執行低效的學習流程等等。所以,課堂教學並不能保證學生掌握知識,更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掌握知識,而是要儘可能地解決同學學習知識的困惑,儘可能地解決更多同學學習知識的困惑,從而為同學掌握更多的知識提供智慧支持。

對學科老師來講,課堂教學最大的挑戰,並不是如何向學生講解學科知識,而是解決學生學習學科知識過程中的困惑。講解學科知識是一個學科專業的問題,作為這個專業畢業的老師,這件事並不具有難度;解決學生學習困惑則是教育學的問題,而教育學並不是一個聽懂了理論就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而是一個需要理論指導,但又必須紮根於教育實踐的學科,這對於一線老師來講,缺少教育理論是一個困惑,但大家覺得更困惑的,則是如何把抽象的教育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問題解決策略。

三、「大容量課堂」的實踐路徑

當學生聽完一堂課,但卻沒有收穫時,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並不是如何把這堂課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而是考慮如何讓老師把這堂課上得更有成效。既然是課堂,那就意味著這是老師幫助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講得更有成效,而不是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少講一點。只有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富有成效,課後的學生才會學得有成就;要是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尤其是講得還不到位時,學生的學習儘管是自主的,但一定是沒有深度的。為此,從讓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教學價值,讓課堂教學對學生學習真正有幫助的角度來看,課堂並不是要退出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而是要增大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而且是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空間里,增大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這就是我們建設「大容量課堂」的目的。

第一,要儘快地切入課堂主題。對於每一堂課,既有教材的起點,也有學生的起點;當學生聽課前並沒有學習教材時,那麼把教材當作課堂教學的起點,雖然起點很低,但會很務實;但如果學生課前已經閱讀或者學習過教材時,此時再把教材當作課堂教學的起點,那就是對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這時候就必須把學生,把已經閱讀和學習過教材的學生,當作課堂教學的起點。更有意思的是,要是老師總是把教材當作起點,也就是把沒有事先閱讀和學習過教材的學生當作起點,那些原本有課前閱讀和學習教材習慣的學生,也會逐步放棄這個習慣,因為當老師把課堂起點定得低了時,他課前的學習時間總是逃不了被浪費的結局。因此,要讓課堂教學對學生學習有更大的助益,就需要老師逐步調高課堂教學起點,這樣既可以督促學生課前閱讀和學習教材,還可以讓整堂課上到一個更高的平台,為後續更有難度、更重要的教學內容提供更多的時間。所謂的調高課堂教學起點,就是要儘可能從學生對教材已有的認知水平作為起點,從而儘快地切入課堂教學的主題。

第二,要讓課堂變得富有思想。當我們上課時,會花大量的時間去講解教材上的知識,似乎總覺得教材沒有寫清楚,所以讓學生自己看不懂。其實,編寫教材的人,已經在怎麼編寫才讓學生「看得懂」上做足了功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教材知識的講解,教育功效並不明顯。學生看得懂的,自然也聽得懂我們的講解;學生看不懂的,自然也很難聽得懂我們的講解,因為我們和教材的編寫者一樣,都是站在學生對立面來教育學生的,而不是與他們並肩同行,做學習同行路上的支持者。那麼老師上課的目的何在呢?學生並不是來聽我們對教材知識的重複講解的,而是來看老師自己在學教材知識時,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或者困惑,而老師又是如何克服這些問題或者困惑的;也就是說,學生是來向教師學習「教師是如何學習的」,而不是來接受「教師給予他們的教育」。可事實上,老師是最不願意承認,也最不願意表露,自己在學習教材知識時存在的問題或者困惑。殊不知,教師為學生講解的,永遠是學科知識;而教師向學生展示的,才是教育思想;舉例而言,教師看了答案再向學生講解題目,那講的只是知識;教師沒有看到答案,向學生講解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思考的,這個過程呈現的就是自己的思想。

第三,要讓課堂對教材有拓展。教材上的知識,於學生而言,有三種學習層次:一是通過對教材知識本身的學習,從而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本身;二是通過對教材知識形成過程的了解,習得探索知識形成過程的意識和能力;三是在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去應用和進一步拓展教材知識。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不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基本上都停留在第一個層次,即就知識而學習知識;有少部分教師能夠達到第二個層次,即就知識而探索過程,到了這個層次就已經到了探索式教學,但這種探索只是重複性的、驗證性的,是在知道結論或者結果情況下,對整個知識獲得過程的重複性驗證。不管是就知識而學習知識,還是就知識而探索過程,都是在教材知識的圈子裡打轉,都沒有讓學生擺托教材的約束。之所以要求學生學習教材,目的並不是掌握或者驗證教材知識,而是要學會應用教材知識,甚至在應用教材知識的過程中去發現或者創造新的知識,這就進入了教材學習的第三個層次。但目前的情況是,課堂教學在第一和第二個層次上花的時間太多,由於總是面對現成的知識,學生既無興趣,也無成就感。

第四,要讓課堂對學生有指導。課堂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交匯點,要是有了教師教學才有學生學習,那麼課堂教學就成了學生學習的全部。等到教師下課了,教師教學結束了,學生學習也就完結了。事實上並非如此,是有了學生學習才需要教師教學,教師教學只是對學生學習的引領與指導,不管是在課堂教學的前還是後,學生學習都是存在的,只是它並不依存於教師教學。儘管學生學習並不依存於教師教學,但並不等於它不受教師教學的影響。當教師教學對學生學習過程(並不局限於上課時段的學習)具有真實的指導力時,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包括課堂上的學習,也包括課堂前後的學習,都會主動接受教師教學的引領和指導。因此,課堂上的教師教學,除了為學生講解具體的學科知識和學科習題之外,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給予指導。比如,對於課堂前的預習,教師可以事先告訴學生下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生如何在課前自學這些教學內容;對於課堂後的複習,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總結,如何把課堂上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習題和生活實踐之中。只有當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夠引領和指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時,這樣的課堂教學因為它的開放性,而贏得無限的課堂容量。


推薦閱讀:

秦曉:去意識形態化 回歸普世價值
回歸自性-華嚴經文摘
50歲,女人回歸浪漫
親子教育,如何回歸平常(微議錄)

TAG:教學 | 課堂 | 回歸 | 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