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告訴我們什麼?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我國描寫明末李自成農民革命的作品中,恐怕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與姚雪垠的鴻篇巨製《李自成》相媲美的了。這部創作時間持續了40多年的長篇小說的第四、五卷,直到1999年8月才算出版完畢。據當時的權威文學評論說:「這部鴻篇巨製是紅色作家姚雪垠在其整整40年的創作中,歷盡艱辛、鍥而不捨完成的,全書長達334萬言,作為一部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年獻禮的宏篇巨著,也為祖國的文學事業樹起了一座高大的豐碑。」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距離「獻禮日」還差5個月時,89歲高齡的姚雪垠於1999年4月29日就去世了,他居然沒來得及看到他為之嘔心瀝血的《李自成》全書的出版和「獻禮日」的到來就去世了,不能不說這真是一種人生的遺憾。那麼,在這部長篇歷史小說里,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形象得到了哪些「深刻而生動的再現」呢?簡單滴總結概括一下,有以下幾點頗值得注意:

第一,作者在第一卷卷首《前言》里有個說明:「李自成是小說中心人物,我在塑造他的英雄形象時,在人物性格方面基本上根據他本人原型,但也將古代很多農民起義領袖人物的優秀品質和卓越才幹集中到他一人的身上,虛構了許多動人的情節,好使他的形象豐滿而典型。」 第二,在作者筆下,李自成在明末眾多農民起義領袖中是最傑出的人物。作者通過側面描寫率眾投奔闖王的河南舉人李岩及其家族兄弟們對李自成的敬仰與崇拜,是這樣評價李自成的:「胸懷大志,奮發有為,謙恭下士,自奉儉約,關心百姓疾苦,對將士如待家人,軍紀嚴明,令行禁止,上下齊一。」

第三,「民心向背」歷來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更是明王朝滅亡的原因。在姚雪垠筆下,反動的明王朝是這樣的:苛政如虎,遍地饑荒,官兵到處奸淫擄掠,民心盡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深刻地為我們揭示了封建統治者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 第四,作者筆下的李自成出身貧苦農民家庭,他深知天下百姓疾苦和封建社會的腐朽糜爛。這部小說以「迎闖王,不納糧」為作品的主線,通過藝術再創作的方式,生動地描寫了農民軍將士們劫富濟貧、殺官救民,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前來投軍者如潮水般洶湧的情形,並以此「有力地證明了農民革命的正義性」。

第五,這部小說前一、二、三卷創作於文革時期,按作者的說法,作品主題思想是:「農民起義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一主題屬於革命範疇。而小說第四、五卷則創作完成於文革以後,作者「不斷深入地研究歷史」,解除了「主題先行」的約束,覺得自己「較為客觀地寫出了李自成後期違反歷史前進規律的局限性。」 第六,長篇小說《李自成》一至三卷出版於文革後期,曾經在全國風靡一時,據說「深受全國廣大讀者的歡迎」。然而,粉碎四人幫以後,在學術界和文學界也引發了巨大爭議,特別是對李自成形象的塑造上,有人認為作者虛構的李自成的性格和事迹,是封建社會的農民根本不可能出現的。而作者認為,他這部作品是「對歷代中國農民起義所做的總結」 第七,作者除了在作品中濃墨重彩地描寫李自成的光輝形象外,還精心塑造了農民軍領袖張獻忠的高大形象。但對張獻忠形象的塑造卻引來全國理論界和文學界更大的非議,正如作家李國文所說:「作者筆下的張獻忠和李自成,竟然成為精通毛主席軍事思想且用兵如神的傑出指揮員,大談軍民魚水情深之道,這真是一種很認真的滑稽……」

【圖為:文革期間全國各地過年時貼過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門神畫像】 第八,舊版《李自成》一卷卷首刊有作者長達2萬多字的《前言》,其中有很多諸如「我在毛主席的光輝思想教育下……必須在思想感情中大破大立……歷史學從來都為一定的階級和政治集團服務」之類的表態,而這篇《前言》在新版中居然不見了,這實在是一個令全民族都應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對待歷史?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書寫歷史
推薦閱讀:

世事自有安排,我們只需順其自然
87歲的比爾:夏天來了,時尚點!——我們都為比爾著盛裝
【老公,我們家的進門處頂多叫鞋櫃,別人家的可是叫玄關設計!】
新年到,降央卓瑪《父親 母親》送給大家!我們最應該感謝的是父母~
鴿子可以自由的飛,我們為什麼不能自由的飛去喂鴿子

TAG:歷史 | 小說 | 歷史小說 | 李自成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