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外用戶習慣,看圖片社交的痛點和商業化路徑

時間:2015-06-03 13:39 來源:虎嗅網 作者:科技評說

  2012年左右,圖片社交的概念曾在國內熱過一陣,主要還是因為2012年4月,國外最大的圖片社交應用Instagram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收購後的Instagram估值不斷增高,讓國內很多創業者們看到了圖片社交應用的前景,國內也掀起一股圖片社交領域的投融資小高潮。

  但是隨著國內大大小小的圖片社交應用軟體出現,有的火熱了一陣就很快沒了大動靜,有的還沒怎麼紅火就已死亡,國內的圖片社交應用們至今大都不溫不火。就在6.1日,國內圖片社交應用平台in宣布完成B輪3億元人民幣融資,彷彿又讓人們看到了圖片社交的希望,這次,國內的圖片社交應用們還有機會嗎?

  國內外圖片社交平台的差異性

  Instagram:國內圖片社交平台的最初模仿模型

  國內社交平台最初大多是模仿國外,然後在模仿中加以改變和創新。Instagram身後有一大批模仿者,但是目前都沒有做到大熱的。

  Instagram是一款基於高質量的正方形照片、個性的濾鏡效果和強大的社區分享功能,被定義為照片牆的移動應用。Instagram整體以影像為主,有十幾種免費的特效濾鏡數碼圖像處理器和地理位置探測器,目前積累了強大的用戶數據。

  Instagram最初吸引用戶是因為擁有業界最高品質的濾鏡效果,最初用戶偏高端,他們熱愛拍照,或者本人就是專業的攝影師,對圖片質量要求很高。Instagram支持Facebook、Twitter、Flickr、Tumblr分享、圖片壓縮上傳,而且基本功能簡單好用,無市場營銷,因此擁有一定的用戶黏性。

  後來隨著一些大牌明星的入駐,Instagram用戶劇增,且屬性多樣,漸漸地變成了類似微博式的圖片社交平台,日常社交化趨勢漸明顯,更是一種使用數字化、可視化影像的交流方式,有點遠離圖片社區。用戶多了,管理就不太容易,用戶屬性也無法集中,似乎在逐漸背離圖片社區的概念,現在的Instagram也不乏商業化行為出現,甚至出現一些無碼的裸體自拍照等黃色內容,吸引很多男性下載。內容和用戶管理應該是Instagram目前最大的問題了。

  in、nice:側重品牌展示,商業化明顯

  國內的圖片社交應用in和nice的基本構架和模式都與Instagram相似,而且這兩者在產品邏輯、發展和運營方式都高度雷同,主打"圖片+標籤+分享"的社交模式。in和nice都側重於品牌展示,一開始就側重定位於標籤式的品牌展示,直接綁定商業模式,這樣能通過大規模的圖像識別和標籤信息化,畫出較為精準的用戶模型,為企業與品牌、商家的合作提供了深度合作空間,商業鏈明晰。

  兩者的主要不同是in主要圍繞女性用戶展開功能,nice上的男性用戶相對多些。打開它們的界面,雖然也有美食和萌寵的版塊,但是佔據最多的還是曬搭配和曬潮牌。細看之下竟有種蘑菇街和美麗說最初的感覺,因此個人認為,不排除in和nice重複蘑菇街和美麗說的路數,先往導購平台發展,再往電商方向發展,只是In和nice的品牌化更加明顯。

  美圖秀秀、百度魔圖:偏向圖片處理工具的弱社交產品

  在用戶數量上,美圖秀秀憑藉其強大的美圖功能已經擁攬了很大一部分用戶,在用戶量級上遠大於百度魔圖,已經變成了一款大眾化的產品。但無奈其工具性太明顯,想往重社交性方向轉變困難。

  目前,美圖秀秀和百度魔圖更多的是一種工具的形態存在,要成為一個獨立的社區未來還需要融入更多社交功能。

  國內圖片社交應用市場存在的痛點

  圖片都作為重要的信息傳遞載體,直觀簡潔地承載和傳遞信息,圖片瀏覽也適合碎片化的時間,加上移動應用的普及和內容的移動化,整個圖片社交平台市場有一定的優勢存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不斷有人在嘗試和創新。但是整個行業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解決。

  首先,生硬模仿,應用無亮點功能

  目前很多圖片社交應用和網站,從大體的產品框架上是很相近的,功能作用也差不多,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突出的亮點功能。基本上,市場上的圖片社交應用的功能無外乎拍照、美圖(濾鏡)、分享、評論、點贊、關注、地理位置、標籤、話題。整體看下來,用戶選擇分散,無法形成一定的用戶依賴。

  個人覺得企業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功能再深化,或者再做創新,設計一些特色功能,才能讓產品在眾多同質化應用中凸顯,也能吸引來一些有效用戶。

  其次,用戶和內容質量規範化管理難

  用戶和內容的管理難一直是社交類產品都會面臨的問題。產品發展之初,用戶不多,可以進行有效的分類和管理。但是產品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用戶增多、內容產量增加,加上產品本身門檻低,應用平台就變得雜亂,管理也相對困難。雖然一些應用採取了興趣標籤和話題的方式對用戶做分類,但是對管理並未起到實際作用。

  像in、nice上一些代購黨的出現、文章前面說過的Instagram出現的一些無碼的裸體自拍照等黃色內容,等等,這些都是產品體量逐漸變大以後急需解決的問題。而且,如果不能有效處理的話會容易觸犯法律法規,這又牽扯到相關管理部門介入了。這對企業和產品來說都是隱性存在的危機。

  因此,對企業來說採取一套針對產品的嚴格管理和規範措施是產品發展必須的一步。

  第三,產品定位不明確

  對圖片社交應用來說,在純照片分享交流平台和帶有一定商業化性質的應用平台之間是不能做到明確定位的,這也是所有社交類產品的痛點吧。

  Instagram最初是純照片分享交流平台,因此吸引了一大批的用戶。由於國內外文化的不同,Instagram用戶的性質和國內用戶性質大不一樣。中國人喜歡的圖片類型是自拍和食品,而國外則偏向家庭、寵物和風景,照片的取景和題材偏文藝化,攝影氛圍較濃。因此,Instagram可以以純圖片社區的形式發展,基於產品的風格和定位,其商業化途徑並不廣。而國內的圖片社交應用一般要符合中國人的習慣,用戶對照片的理解不同與Instagram用戶,照片題材偏自拍和美食,有很廣闊的商業化途徑。所以國內的圖片社交應用們普遍商業化現象嚴重。

  國內很多產品一開始定位強調社交性,但是後來營銷性質越來越重,商業化顯著,轉型的過程艱難,很容易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即沒有顯著的特徵吸引來新用戶,又無法有效留存老用戶。

  因此,明確的定位對一款產品來說極其重要,企業在產品發展之初就應該做好定位策略,中途最好不要做大的定位轉型。如果一款產品註定要走上商業化之路的話,就明晰自己的商業化模式,與社交功能區分開,否則,產品會喪失用戶,日漸萎縮失去活力。

  另外,除了商業化與純圖片社區的定位問題,還存在用戶和內容質量的定位問題。個人認為國內應用們在內容質量上還應該有一個明確清晰的定位:是高質量的攝影作品,還是偏社交評論分享性質的生活化素材。這樣有利於準確抓取和培養有效用戶,對產品的未來發展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目前國內還沒有出現比較成功的圖片社交應用,但是這塊領域大有市場,Instagram的優勢是值得借鑒的,但是還要根據國人的需求和文化感知進行創新。


推薦閱讀:

大愛易購新零售如何讓消費者實現品質消費
做設計,得懂點兒「商業術語」
【JMedia】賣掉了PO朝霆85%的股權,謝霆鋒的商業版圖還有多大?
特朗普製造的「商機」,你抓住幾個?
實體業態不再單一----場景式消費愈加舉足輕重

TAG:圖片 | 習慣 | 商業 | 用戶 | 商業化 | 用戶習慣 | 圖片社交 | 圖片社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