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文讀懂中朝關係史:鮮血友誼抵不過猜忌

作者:何志浩

最近隔壁家的小胖孩又不聽話了,又扛出一個超大型衝天炮跑出來放,搞得中、日、美、韓、俄五個成年人焦頭爛額。原本達到平衡的東亞局勢再次被他的「玩火」弄得複雜。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一看歷史上朝鮮王朝與中國的關係,回顧那一段令人扼腕嘆息的歷史。


朝鮮王國的由來:明朝不願封朝鮮君主為王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高麗將領李成桂廢黜高麗王朝末代國王,奪取了朝鮮半島的統治權。同年,他上表向明朝稱臣,朱元璋賜國號「朝鮮」,意為「朝日鮮明之國」,並封李成桂為「權知朝鮮國事」。

這個封號其實非常的微妙,一般其他藩屬國的元首封號都是國王,爵位為郡王。而這個「權知朝鮮國事」的封號,從法律上看,只是個官銜,並非爵位。而且封號前還有個「權」,意為「權且代理掌管朝鮮國事務」。

在當時大明主導的封貢體系之中,朝鮮國的地位被稱之為「有貢無封」,即你無論進貢多少,對我多麼中心,也得不到任何爵位。

要了解為何明朝對朝鮮態度冷淡,要從明朝建立之初開始說起。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成立了大明王朝,結束了蒙古在中國的統治。

上圖:明太祖朱元璋

這個時候,周邊的小國紛紛做出反應:洪武元年,一直自稱「南國皇帝」的安南(越南前身)陳朝國王當即自廢帝號,上表稱臣,歸屬大明;洪武二年,日本南朝懷良親王也在第二年接受明朝冊封,稱「日本國王」,並且幫助明朝積極處理倭寇事宜;洪武五年,琉球群島的三個王朝接受明朝的國王稱號,成為藩屬……

上圖:明朝初年繪製的《大明混一圖》

本來,高麗和明朝有個蜜月期,也曾經接受明朝給予的「高麗國王」封號。而且,明朝對高麗的禮遇遠遠高於元朝,沒有了元朝對高麗的橫徵暴斂和各種欺壓。就這樣,高麗和大明過了四年的歡樂時光。

但是,高麗換了個國王,頑固派上台。不僅全國推行蒙古文化,還把明朝的使臣綁了送給蒙古當見面禮。短暫的蜜月期,就此結束。

其實,這也好理解。因為自元世祖忽必烈以來,歷代高麗王后都是元朝公主,元朝末代皇后也是高麗人。所以高麗頑固派向著蒙元,奉元朝的殘餘勢力為宗主國,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大明可不管這些。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將領馮勝、藍玉領兵二十萬,進軍東北,進攻駐守在此的蒙古將領納哈出。並且在今天的吉林一帶大獲全勝,生擒納哈出,將東北(包括今天的一部分俄羅斯領土)納入明朝版圖,女真各部紛紛歸降。

上圖:進攻中的明朝軍隊

那時候的鴨綠江邊可是熱鬧非凡,明軍時不時綁著蒙古軍官到鴨綠江邊耀武揚威,發布榜文勸高麗國王認清國際形勢,不要再執迷不悟。

可是,高麗國王就是不聽。不僅不願意臣服明朝,還嚷嚷著給蒙元報仇,湊了個五萬大軍讓李成桂指揮,讓他進攻明朝在鴨綠江以東設立的鐵嶺衛。

雞蛋碰石頭,結局自然是可想而知。李成桂心一橫,乾脆勸說副將和部下,帶著軍隊班師回國發動政變,一舉掌握了高麗政權。

雖然李成桂對大明百般討好,屢次上表請求封王。按照朝鮮史書的形容,李成桂對請求封王的執著可謂是「百折不撓」。可是,因為之前高麗反水給明朝印象實在太差,所以直到李成桂和他的兒子李芳果相繼禪位,都未能取得明朝的正式冊封。

上圖:李成桂畫像


親王級別待遇與再造之恩


到了建文二年(1400年),李成桂的兒子李芳遠通過血腥的政變奪取了王位,成為朝鮮國第三任統治者。此時,明朝正在內戰之中,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為了皇位打了起來,史稱「靖難之役」。

此時,雙方正陷入曠日持久的對峙,打的有來有回,互有勝負。於是,原本不受待見的朝鮮國成了香餑餑:燕王朱棣的大本營在北平,朝鮮距離北平很近,朝鮮的態度至關重要。更何況此時的建文帝急需朝鮮為他提供戰馬。

於是在建文三年,李芳遠終於得到建文帝冊封的國王稱號,與周邊各國國王一樣,級別為郡王。為了拉攏,建文帝可以說不遺餘力,特許朝鮮國王享受親王的待遇,國王可以穿五爪團龍袍,王妃可以穿赤翟衣。

上圖:身穿明代親王服飾的朝鮮國王

1402年,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在南京稱帝,是為明成祖。第二年正月,李芳遠的使臣就進入南京朝貢。加上李芳遠和明成祖之前就曾經認識,算是老相識了,所以明成祖欣然承認了建文帝給予朝鮮的國際地位。

從明成祖一直到明神宗的這兩百年間,朝鮮對明朝忠心耿耿,朝貢、貿易、出兵等事,只要明朝有需要,毫不含糊,成為藩屬國中的表率。而明朝也向朝鮮出口製造弓弩需要的牛角、牛筋,還有火藥等戰略戰備物資。整個東亞世界可謂其樂融融,十分和諧。

但是,到了明神宗萬曆年間,一個傻瓜打破了這種平衡。這個人便是日本軍閥豐臣秀吉。

之前,明朝雖然先後冊封懷良親王、足利義滿等人為日本國王,雙方還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以促進明朝主導的貿易往來。日本甚至放棄自己的鑄幣權,直接用明朝的貨幣在國內進行流通。

但是自1467年日本爆發應仁之亂後,內戰連連,死個軍閥就像死個蒼蠅螞蟻一樣。所以明朝想封王也不知道封誰好,加上日本跟中國隔了個海,不好干涉,所以乾脆聽之任之。這個豐臣秀吉在亂世出生,一步步成為軍閥,多年經營下,更是在1588年統一了日本,並且「挾天皇以令諸侯」,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在這個過程中,這個無知的統治者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既然能夠滅掉那麼多個小國統一日本,為什麼不去征服大明呢?

要想進攻大明,必須要先征服對馬海峽對面的朝鮮國。於是在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十五萬大軍不宣而戰,在釜山登陸,並且僅僅用了十九天的時間便攻下了朝鮮當時的都城王京。兩個多月後,朝鮮幾乎全境陷落,朝鮮王只得龜縮在中朝邊界的鴨綠江邊。

這個時候,朝鮮王不得不向大明求援。

明朝君臣仔細分析了局勢,確認朝鮮和日本並非暗地勾結之後,決心出兵朝鮮。此戰也成為萬曆朝三大武功之一,中國方面稱之朝鮮之役、抗倭援朝。

明軍共集結各地精銳共約五萬人進入朝鮮,由兵部侍郎宋應星督戰,總兵李如松指揮。1592年底明軍完成在朝鮮的集結,並在1593年發動收復平壤的戰役。在明軍靈活機動的戰術和猛烈的炮火下,日軍縱然有更多的火槍也無濟於事。

上圖:明朝弗朗機炮

最終平壤光復,日軍減員一萬多人,僅數千人狼狽突圍,而明軍則只陣亡七百九十六人。

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八年,明朝和朝鮮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大明和朝鮮的聯軍還在日軍從海上撤軍之際阻擊日軍,發動了露梁海戰。此戰,中、日、朝三方共投入了千艘以上的戰船,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戰。同時期爆發的英西大海戰,也只不過是三百艘戰艦參戰的規模。

這一場海戰,日軍五百多艘戰艦和運輸船被中朝聯軍的炮火擊沉、焚毀,整個日本水師幾乎被全殲,死傷數以萬計,打得日本人閉關鎖國兩百多年,堂堂島國愣是不敢揚帆出海。

上圖:日本人繪製的《露梁海戰圖》(局部)中的明朝水軍

上圖:明代戰船模型

這場戰爭中,大明和朝鮮可謂是用鮮血鑄造了雙邊友誼。戰後,朝鮮給眾多願意留在朝鮮的明軍將士朝鮮國籍,並且贈與田宅。但是,因為戰爭中,雙方就指揮權和後勤補給的問題發生過多次矛盾,更因為「國本之爭」產生猜忌,為後來東亞格局的劇變埋下了伏筆。


猜忌與劇變斷送了中朝關係


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戰爭還未結束,朝鮮宣祖大王就曾經上表明廷,請求冊封光海君為王世子,也就是王儲。就這麼簡簡單單的要求,竟然遭到了明朝政府的反駁。

因為當時,明神宗想立自己最喜歡的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而禮部為首的大臣則堅持立長子朱常洛。君臣之間就這個事情吵來吵去,始終未能作出決定。這個事件,便是「國本之爭」。

同樣,光海君也非長子,甚至不止嫡子。明朝政府的官員們認為此時得罪朝鮮也無妨,乾脆以光海君不是嫡長子為理由將此事駁回,讓神宗皇帝難堪。之後,朝鮮屢次上奏,都未能得到批准。

上圖:《出警入蹕圖》中的明神宗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朝鮮宣祖逝世,光海君即位,將繼位之事上奏明廷,請求朝廷的冊封王位。然而,明廷卻依舊擺出架子,死活就是不願意。朝鮮使臣只好拿出了一個讓明朝接受,卻讓自己臉上無光的解釋:宣祖的長子臨海君腦子有問題,他自願禪位給光海君的。

這個理由明廷雖然可以接受,但是依然派遣了幾名使臣去朝鮮詢問臨海君。最終,朝鮮君臣不得不靠賄賂明朝使臣換來一道冊封王位的聖旨。

此時,東亞的局勢已經變了。朝鮮經歷了日本侵略,百廢待興,明朝也因為戰爭陷入財政危機,君臣之間嫌隙越來越大,明朝東北的建州女真部落卻趁著這個機遇慢慢成長。

1616年,建州女真部落的酋長努爾哈赤宣布脫離明朝獨立,建立了後金政權。此時的大明尚未擺脫抗倭援朝遺留下的財政問題,不得不勒令朝鮮出兵,協助其征討後金。

上圖:努爾哈赤畫像

但是,光海君卻因為之前冊封問題對明朝頗有猜忌,對出兵協助大明表示反對,這個舉動引起了諸多大臣的不滿。當時朝鮮大臣絕大多數都認為明朝有再造之恩,不僅是宗主國,更是朝鮮國的恩人,怎麼能袖手旁觀?加上明廷的一再催促,朝鮮只好派遣一萬三千士兵奔赴東北。

但是,因為光海君事先曾經授意軍隊不要玩真的,所以這支軍隊並沒有派上什麼用場,只是去打一個醬油。最終明軍在薩爾滸遭遇慘敗。努爾哈赤等人也看出了光海君有意中立,並沒有就出兵一事怪罪朝鮮,反而進行拉攏。在光海君的「一意孤行」下,朝鮮奉行著中立政策,愈發引起明廷和朝臣的不滿。

上圖:裝備了火繩槍的明軍

天啟三年(1623年),朝鮮發生了宮廷政變,光海君被廢黜,外交上傾向於明朝的綾陽君李倧即位,是為朝鮮仁祖。但是在光海君多年的坐視不管之下,後金早已今非昔比。

1625年,努爾哈赤逝世,皇太極繼位。第二年正月,後金即以為光海君報仇的名義進攻朝鮮,史稱丁卯胡亂。在這次戰爭中,還未從抗倭戰爭陰影中走出來的朝鮮很快再次經歷失敗,而此時的明朝已經是內憂外患,縱然明朝總兵毛文龍出兵協助也是杯水車薪。

最後,參戰三方都損失慘重,朝鮮不得不與後金結為兄弟之國,並展開雙邊貿易,明軍退守東山島和遼東,後金也退回東北。

儘管後金與朝鮮締結了盟約,朝鮮依舊是親明的仁祖在位,和明朝仍然保持著外交關係。然而在明朝看來,朝鮮畢竟已經向後金稱臣,明朝口頭上安撫依舊,實際上已經慢慢對朝鮮失去信心。

到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自稱滿洲國皇帝。這個舉動讓朝鮮王國的十年不滿徹底爆發,死活不願意承認皇太極的「皇帝」身份。皇太極再度發兵征討朝鮮,此戰被朝鮮史書稱之為「丙子胡亂」。

這一次,朝鮮依舊幻想著明廷能像之前抗倭援朝一樣,進入朝鮮與滿清軍隊決一死戰;或者趁著清軍主力進入朝鮮,明軍乘勢反擊,圍魏救趙。

可是,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明朝遲遲不見反應,毫無出兵相救的跡象。朝鮮仁祖迫於無奈,只好向清軍投降,正式成為清朝的藩屬,與明朝斷絕了聯繫。

大明與朝鮮王國兩百多年的外交,就此中斷。

上圖:反應丙子胡亂的韓國電影《最終兵器弓》劇照


失去才知珍惜,懷念大明恩德


但是,私底下朝鮮依舊懷念著大明。尤其在明朝滅亡後,朝鮮一直陷入內疚之中,不僅積極與反清復明的勢力暗中聯絡,還始終保留著明朝的衣冠制度。在今天韓朝兩國的傳統服飾韓服上,還能依稀看到當初明朝時期漢人衣冠的樣子。

上圖:韓服與明制漢服女裝對比

明朝滅亡一百年後,清廷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銳氣。朝鮮國王肅宗不顧清廷感受,費了諸多物力財力修建了大報壇,每年由國王親自主持,祭祀明太祖、明神宗、崇禎帝,以紀念大明再造之恩,直到朝鮮在近代淪於日本,大報壇毀於日本人之手。

小編認為,朝鮮作為一個小國,又夾在強大的中國和好戰的日本之間,其實他們骨子裡缺乏一種安全感。所以,他們的種種舉動,無論是請求明朝的冊封,還是在明清戰爭中首鼠兩端,還是在清朝對明朝恩德的懷念,都是對安全感的一種尋覓。

今天,三胖子一再違背祖訓,「北面失禮,西面失信」,打破了北朝鮮幾十年的外交戰略平衡,讓東北亞局勢亂上加亂。可以肯定的是,他不可能亂中取勝。因為小國在大國的博弈中,很難得心應手。即使擁有了核武器,白頭山的血統也可能在頃刻之間,轟然倒塌。


推薦閱讀:

求婚鑽戒被婆婆戴了,男友說這有啥關係
人際關係原來如此
中國人親戚關係大全,記不住就「六親不認」了!
與女友的關係越來越淡了
人際關係是張網

TAG:友誼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