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 批判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博雅哥說
本文是陳波老師關於批判性思維與大學教育的相關問題研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而這種批判性思維是通過可以採取措施去培養的。
創新型人才具有某些理智和人格方面的特質,大學生在大學校園裡要完成兩個轉變,批判性思維在培養這些特質和促成這些轉變方面有重要作用。作者在文中探討的「批判性思維」有四重含義:
· 起源於美國、後來風行歐美的一場教育改革運動;
· 現代社會中合格公民和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思維氣質、傾向和習慣;
· 在面對做什麼或相信什麼時,人們做出合理決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方法和策略;
· 一種旨在培養批判性思維習慣和能力的課程設置。
Vol.495
通識經典
批判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陳波
北京大學哲學系
批判性思維是大膽質疑而非憤世嫉俗,是思想開放而非舉棋不定,是分析批判而非吹毛求疵。批判性的思考果斷但不固執,評價但不苛責,有力但不武斷。[1]
——彼得·范西昂(美國批判性思維專家)
美國耶魯大學前校長理查德·萊文(Richard C. Levin)曾指出:「中國大學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第一,就是跨學科的廣度;第二,就是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2] 我認為,萊文的評論實事求是,一針見血,切中肯綮。在本文中,我將把萊文的評論當作出發點,探討如何改善中國的本科教育以利於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問題。本文由四小節組成:(1)創新型人才的一些特質;(2)什麼是批判性思維?(3)批判性思維和創新;(4)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我將闡發的主要觀點是:創新型人才具有某些理智和人格方面的特質,大學生在大學校園裡要完成兩個轉變,批判性思維在培養這些特質和促成這些轉變方面有重要作用。我將釐清「批判性思維」的四重含義,論證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是相輔相成關係,並提出如何在大學本科教育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7條具體建議。
一
創新型人才的一些特質
按我的理解,創新(包括知識創新和創業)型人才通常具備如下一些特質:
(1)自我期許高,懷抱雄心壯志。一個人不想成為什麼幾乎肯定不能成為什麼,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但一個人能夠成為什麼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想成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人或許可以分為兩類,有那麼一點雄心的和沒有那一點雄心的。對普通人而言,那一點雄心,是把自己拉出庸常生活的堅定動力;沒有那一點雄心的,只能無力甚至無知無覺地,慢慢被庸常的生活沒頂。在變革時代,那一點雄心或許能導致波瀾壯闊的結果。」[1] 有雄心的人常會有兩個相互關聯的目標及其後果:成就自我,造福社會。
(2)開闊的知識視野。孤陋寡聞的人成不了大事,創新型人才必須見多識廣。
(3)開放的心靈和活躍的思維。創新型人才通常不板滯不拘泥,腦子活,主意多,辦法多,善於發現問題和捕捉機會。
(4)想像力和洞察力。創新型人才常常要「無中生有」,思維必須具有前瞻性:要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最後才能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就像馬雲通過互聯網搭建電商平台,硬生生弄出一個「光根節」,變成了一個全中國、甚至輸出國外的購物狂歡。
(5)良好的知識儲備和優秀的學習能力。光有想法和點子是不夠的,還要有實現它們的知識儲備和操作能力;當已有知識不夠時,知道該學習什麼新知識,並能迅速掌握那些新知識。
(6)審慎的思考與決策。投入一項新研究,創辦一項事業,常常需要巨大的投入和付出,要避免一廂情願式的思考,從正反兩方面反覆權衡,通過審慎的思考和決策來規避風險,爭取成功。
(7)一往無前,埋頭苦幹,忍辱負重。一旦通過審慎的思考做出決定,就再不前瞻後顧、左顧右盼,而是以極大的勇氣投入工作,付出極大的辛勞、窮盡一切可能手段去爭取成功。在此過程中,甚至要忍辱負重。
(8)與團隊成員的良好合作,與社會環境的良好互動。在當代社會,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創辦事業,都很難靠單打獨鬥來完成,需要一個團隊的精誠合作,需要友善的社會環境,要儘可能地爭取社會資源的協助和支持。
(9)根據環境反饋,適時作出調整。一項研究、一項事業很難按最初的構想來完成,中途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甚至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遇到這種情況,要冷靜分析原因,適時作出必要的調整和改變。
(10)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質:充滿自信,能夠自我定向、自我校正;遇到困難不輕言放棄,堅忍不拔,等等。
可以看出,上面這些特質中,有些屬於理智品質,有些屬於道德心理品質,有些屬於具體操作技能。創新型人才必須是複合型人才。
我認為,大學生在進入大學、走出校門時,要完成兩個轉變:
(1)知識層面:在進入大學前,中國學生大都是被動學習,一切為了考上大學,具備了初級的知識基礎。在走出大學校門時,他們腦袋裡應該有一個大致的知識分類框圖,具備較為寬廣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在某些專門領域具備較為紮實的知識基礎,特別是有進一步學習的能力,有較強的可塑性,能夠迅速適應和滿足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和期許。
(2)人格層面:在進入大學前,學生們是一批心智不成熟的少年;走出大學校門時,他們應該是心智成熟、品格健全、獨立自主、理性負責的公民。
因此,大學要培養出合格的大學生,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必須完成兩項任務:知識教育和人格養成。人格養成主要通過知識傳授來完成。擺在我們大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且嚴肅的問題是:大學本科教育如何完成這兩項任務,特別是把一部分或者少數大學生培養成創新型人才?
我下面僅限於說明:批判性思維在促成大學生的兩個轉變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圖為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
二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按我的理解,「批判性思維」有如下4重涵義:
1.指在20世紀中後期在北美所興起的一場教學改革運動,要求從以知識傳輸為主的教育模式,改變成以人格和素質的養成以及能力培養為主的模式。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教育哲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中後期,美國教育界逐漸達成共識:在當代民主社會中,在信息爆炸和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傳授離散和陳舊的信息和知識上,而應該放在探究、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本身上;它的首要目標不是培養知道很多的「知道分子」,而是培養能夠批判性思考、理性地判斷和決策、有責任心、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公民。「20世紀40年代,批判性思維被用於標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教育領域興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批判性思維運動』;20世紀80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為教育改革的焦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教育的各層次都將批判性思維作為教育和教學的基本目標。」[1]
2.指現代社會中合格公民和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氣質,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思維傾向。批判性思維服膺理性、邏輯和真理,是一種講道理的、健康的懷疑主義態度,其基本預設是:任何觀點或思想都可以而且應該受到質疑和批判;任何觀點或思想都應該通過理性的論證來為自身辯護;在理性和邏輯面前,任何人或任何思想都沒有對於質疑、批判的豁免權。「把一切送上理智的法庭」,可以看作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主張和口號。或如有的哲學家所言:今天,除了在所有人面前辯護的必要性是無需辯護辯護的之外,一切都需要辯護。[2] 善於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人具有這樣的個性特徵:心靈開放,獨立自主,充滿自信,樂于思考,不迷信權威,尊重科學,尊重他人,力求客觀公正。他們隨時準備對所面對的各種觀點和主張進行評估,以便確定什麼樣的信念最適合或切近於當下或長遠的目標;不斷發展出新的闡釋,以便改善其對周圍世界的理解;積極搜尋對所提出的闡釋的質疑、修正或反駁意見;對所搜集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以便更有效地做出決定和選擇,如此等等。[3]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哲學聯合會底下的一個哲學教學委員會著手一個大的研究項目,運用德爾菲方法,諮詢46位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批判性思維專家,歷時三年,經過六輪磋商,最終就有關批判性思維的諸多事項達成一些共識,寫成「德爾菲報告」,其中關於「批判性思維傾向」的共識如下[4]:
· 對廣泛的議題懷有好奇心;
· 注重變得見多識廣並保持這種狀態;
· 善於把握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機會;
· 信賴理性的探究過程;
· 對自己的理性能力保持自信;
· 對不同的世界觀保持開放態度;
· 在考慮其他選擇和意見時保持靈活性;
· 理解他人的意見;
· 公正地評估推理;
· 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偏好、成見、陳規、自我中心或社會中心的傾向;
· 謹慎地懸置、做出或改變判斷;
· 當誠實的反思表明有必要做出改變時,願意重新考慮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3.指在面對做什麼或相信什麼時,人們做出合理決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方法和策略。例如,美國學者恩尼斯(Robert H. Ennis)曾列出一個理想的批判性思維者所具有的如下技能:(1)集中關注問題;(2)分析論證;(3)提出並回答解釋性問題或挑戰性問題;(4)判定資源的可靠性;(5)觀察,並對觀察報告進行判斷;(6)演繹,評估演繹;(7)歸納,評估歸納;(8)做出價值判斷,並對它們做評估;(9)給詞項下定義並評估這些定義;(10)給未陳述的假設定性(一種既歸屬於澄清同時在某個方面又屬於推理的能力);(11)考慮前提、理由、假設、見解,以及其他那些他們不認同或懷疑的命題,並從它們出發做推理——而不讓他們的不認同或懷疑干擾他們的思考(「假設性思維」);(12)在做一個決定並為它辯護時,整合其他技能和傾向;(13)以一種與情境匹配的有序方式進行;(14)對他人的情感、知識水準,以及精細程度保持敏感;(15)在討論和表達(口頭的和書面的)過程中,使用適當的修辭手法,包括以適當的方式運用「謬誤」標籤,並對它們做出反應。在上面這些技能中,(1)—(3)包含最基本的說明,(4)—(5)涉及決策的依據,(6)—(8)涉及推理,(9)—(10)包含高級的說明,(11)—(12)包含假設和綜合。前 12 項技能都是構成性技能,後面 3 項技能是輔助性的批判性思維技能。[5]
在上面提到的德爾菲報告中,美國專家們就批判性思維技能達成如下共識:闡釋(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評估(evaluation)、推理(inference)、解釋(explanation)和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技能。為了測試這些技能所達到的水準,可以考慮如下問題[6]:
闡釋
· 這意味著什麼?發生了什麼事?
·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例如,他/她剛才說的話)?
· 對其進行描述/劃分/歸類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 在這種情況下,說/做那件事的意圖是什麼?
· 我們該如何能理解這個(經驗、情感或論斷)的含義?
分析
· 請再次陳述你的這一論斷的理由。
· 你的結論是什麼/你的論斷是什麼?
· 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 正反雙方的意見是什麼?
· 如果要接受這一結論,我們必須做出哪些假設?
· 你這樣說的基礎是什麼?
推理
· 鑒於目前為止所知道到的一切,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
· 鑒於目前為止所知道到的一切,我們可以排除什麼?
· 這一證據意味著什麼?
· 如果我們拋棄/接受這樣的假設,事情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哪些信息?
· 如果我們相信這一切,會對今後的行動產生哪些影響?
· 那種做法的後果是什麼?
· 還有無其他我們尚未探索過的辦法?
· 讓我們考慮各種觀點,以及它們可能導致的結果。
· 有無我們可以且應當預見的不良後果?
評估
· 這一論斷的可信度如何?
· 為什麼我們認為可以相信此人的論斷?
· 這些論證是否有力?
· 我們所掌握的是事實嗎?
· 鑒於我們到目前為止所了解的一切,其結論有多可靠呢?
解釋
· 這些調查的具體發現/結論是什麼?
· 請告訴我們你是如何進行分析的。
· 你的這種闡釋是如何形成的?
· 請對我們再次說明一下你的推理過程。
· 你為什麼認為這是正確的答案/解決辦法?
· 你如何解釋形成這一決定的理由?
自我調整
· 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仍太模糊;能更準確些嗎?
· 我們的方法是否合理?我們是如何實施這些方法的?
· 我們有無可能調和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結論?
· 我們的證據有力嗎?
· 在我們做出結論之前,我們遺漏了什麼嗎?
· 我發現我們的一些定義有點令人迷惑;可否重新審視我們用某些詞要表達的意思,然後再作最後的決定?
4.指作為這場運動結晶之一的一門新的大學教育課程。一些社會因素促成了這一改變: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社會風雲激蕩,越南戰爭、種族隔離、性別歧視、性解放等等,成為各種社會勢力競逐的熱門話題,各種觀點的交鋒與論戰空前激烈。學生們要求有一門課程告訴他們,如何去分辨關於這些話題的觀點或論戰的合理性,評判它們是否概念清晰、根據充分、論證合理或有效,等等。批判性思維課程就是一些大學教師為呼應這種要求而嘗試開設的,他們提出了一個口號:邏輯教學應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與人們的日常思維相關」。迄今為止,這門課程仍未定型,不同的作者編撰出版的教科書所強調的重點不同,內容差異很大。按我的理解,這門課程的核心內容應該是:論證分析理論,謬誤辯駁理論,概念定義理論。[7]
作為參考,有必要提及「德爾菲報告」中專家們就「什麼是批判性思維」達成的如下共識(在我看來,其表述過於冗長,也不足夠清晰):
美國20世紀60-70年代興起的抗議運動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議題,成為各種社會勢力競逐的熱門話題,各種觀點的交鋒與論戰空前激烈。
我們將批判性思維理解為有目的的、自我調整的判斷,它導致解釋、分析、評估和推論,以及對這種判斷所基於的證據、概念、方法、標準、語境等考慮的說明。批判性思維實質上是探究的工具。它本身是教育中的一股解放力量,也是人們的私人和公共生活中的強有力手段。儘管批判性思維不等於好思維,它卻是無處不在、自我矯正的人類現象。理想的批判性思維者習慣上是好奇的,見多識廣,信任理性,心靈開放,靈活,能公正做出評估,誠實面對個人偏見,審慎做出判斷,樂於重新思考,清楚爭議所在,有序處理複雜問題,勤於尋找相關信息,合理選擇標準,專註於調查詢證,堅持不懈地尋求被探究的主題和情景所允許的精確結果。所以,培養好的批判性思維者就意味著朝這個理想目標努力。它把發展批判性思維技能與培育如下傾向相結合,這些傾向持續地產生有用的洞見,並且是理性和民主社會的基礎。[8]
不過,他們也有一個關於這個共識的更簡單的表述[9]:
有目的的、反思性的判斷,
表現為對證據、背景、方法、標準及概念的合理考察,
以便決定相信什麼或者做什麼。
三
批判性思維與創新
所謂「創新」,大致是指:發現舊理論、舊技術、舊產品等等的毛病與缺陷,提出待解決的新問題,隨後提出新思路、新技術、新方法,創造新理論、新技術或新產品。現在需要弄清楚的是:批判性思維在這個過程中起什麼作用?
有一種對批判性思維的誤解,即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是相互衝突的。因為有些人認為,「創新」意味著「製造」「生成」等,而批判性思維本質上是否定性的,只能用來發現缺陷和不足,它所強調的「批判」似乎會導致對創造性的破壞,從而不能使人做出系統的理論建構和新的實踐操作。但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具體表現在:
1.新問題的提出需要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
科學研究始於問題,而問題至少有以下類型:(1)已有理論與事實材料衝突:發現了新的事實材料是已有理論不能解釋的,或者是與已有理論相衝突和矛盾的。(2)已有理論之間的衝突,如關於某一領域的一個理論與另一個理論之間的不一致。(3)已有技術產品的性能與目標用途之間的差距。(4)某些領域或方面有特殊需要,但尚沒有與之配套的相關產品,如此等等。而發現這些問題和困境,則需要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維訓練。很難設想,一個思維板滯、性格保守、懶於觀察和思考的人,腦袋裡會有很多問題,他只習慣於在固有的思維軌道中滑行。相反,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態度和習慣的人,通常視野開闊,勤於觀察和思考,善於找錯和挑刺,能夠不斷發現舊理論和舊做法的問題、毛病和缺陷,從而產生解決它們的需求、衝動和慾望。
2.新解決方案的提出需要批判性思維,包括技能和精神氣質兩方面。
對舊理論、舊做法的審慎思考,找准其問題、缺陷、毛病之所在,是提出正確解決方案的先決條件。例如,伽利略在考察亞里士多德的「物體的重量與物體的下落速度成正比」的學說時,就通過思想實驗,推出它將導致邏輯矛盾,從而提出了他自己的「在真空條件下,物體的下落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沒有關係」的新學說。在這個過程中,就使用了歸謬推理等基本思維方法,同時也體現出一種懷疑、探索和實驗求證的科學精神。更重要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維態度和習慣的人,絕不會把現存的、已有的視為理所當然,他們的思維總是向新的可能性敞開,勤于思考,勇於創新,腦袋裡新觀念和新想法就像潺潺小溪一樣涌流不息。
伽利略通過實驗,檢驗了亞里士多德的「物體的重量與物體的下落速度成正比」的學說
3.批判性思維者能夠避免「一廂情願的思考」(wishful thinking),後者是成功創新的大敵。
有些人在面對自己的創新時,因為與自身的利益直接相關,總是逃避批判性思維,具體表現在:喜歡聽好話和讚揚的話,不喜歡聽批評和不同意見;總是找有利的證據,迴避或忽視不利的證據,對後者極盡敷衍搪塞之能事,結果導致創新失敗。而具有強批判性思維態度和習慣的人,即使面對自己的創新性理論或方案,也力求做到客觀公正,在尋找支持性理由和證據時,並不忘記做反向思考,儘可能設想出反面證據或反駁意見,並提前對它們做出答辯或找出解決方法。在自己的理論、方案已經成形後,從兩個方面對其做批判性檢驗:一是做「驗前評價」,從邏輯上考察它與已有理論、方案的關係,弄清楚其相對優勢和劣勢之所在;二是做「驗後評價」,即把自己的理論、方案交付實踐檢驗,根據檢驗的證實或證偽的結果,對自己的理論、方案做出重新分析,或做出調整、補充、修改,使其完善;或乾脆加以放棄,提出新的替代方案。這樣反覆嘗試的結果,最終總能導致創新的成功。我常說這樣一句話:聰明人總會找到自己的道路。
下面給出運用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 5 個基本步驟,從中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並不妨害創新,而是有助於創新,甚至本身就是創新,至少是包含創新:
第一步:I = Identify,即發現問題,設定次序;
第二步:D = Determine,即決定相關信息,加深了解;
第三步:E = Enumerate,即列出備選方案,預測後果;
第四步:A = Assess,即評估場合背景,做出初步決策;
第五步:S = Scrutinize,即審查整個過程,進行必要自我糾正。[1]
四
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
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氣質、傾向、習慣、能力的培養,對其創新性能力的培養,不能僅靠大學裡某門或某些課程來完成,也不能僅靠某些教師和管理人員來實施,而需要整個大學體制的協同合作,需要整個大學校園文化的熏陶。
我認為,大學本科教育可以這樣改革:大學生在頭兩年偏重於接受文理通識教育,後兩年主要接受專業教育,並且把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和能力貫穿於四年本科教育的始終。我提出如下7條具體措施建議:
(1)開設一批文理通識課程,分成不同的版塊。我提請注意以下事實:大學生在走出校門後,求職的範圍廣,工作的流動性大,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從事他們在大學校園裡所學的專業,很多人都將做與他們大學所學專業關係不大或沒有關係的工作。為了使大學教育對大學生畢業以後的職業生涯有所貢獻,必須使他們在大學裡所學的很多知識和技能具有可遷移性(transferability),這就要求我們適當地淡化專業,加強通識教育課程,把後者分成不同的版塊,如語言與寫作、人文教育、公民教育、科學教育等,要求學生在不同的板塊中選修。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養大學生走出校門的適應性,培養其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和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特質。
圖為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
(2)建議給大學生普遍開設邏輯和批判性思維課程,最好是小班教學,培養他們的嚴格的理性精神:從清楚明白的概念和問題出發,清楚地、有條理地思考,按程序操作,按規則辦事,一步一步來。由此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及其結果的可理解性和可通達性,促成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促成問題、爭議和困境的有效解決。
(3)建議給大學生普遍開設「經典閱讀和寫作訓練」課程,在事先精細閱讀的基礎上,安排課堂對話和討論,要求他們「就文本提出中肯、相關的問題;在討論中自信、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在對文本的重要思想作出釋義和闡發時,進行邏輯說理和文本支持;傾聽並尊重其他討論參與者的觀點;在協作性探索的過程中取得新的更豐富的理解;進行持續連貫的思想討論;將不同文本相互聯繫,並聯繫人類經驗」、個人體驗和當代社會現實從事創造性寫作。[2]
(4)要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社團活動。大學之「大」就在於它的「universal」(無所不包)。大學校園裡應該有各種各樣的講座,有電影、戲劇、音樂、繪畫等文藝演出和文化活動,有活躍的學生社團及其活動,有豐富多彩的信息、知識、思想的流動和傳播,有不同觀念和思想的交鋒和對撞,由此給學生們提供眾多的選擇,讓他們在其中培養興趣,發現愛好,啟迪思考和探索,陶冶情操,鍛煉能力,滋養智慧。
(5)大學課堂不能僅僅局限於傳授知識,而且要激發興趣和培養能力。所有大學教師都不能僅僅滿足於傳授知識,還要挖掘引發這些知識的底層思想和隱含預設;要允許和引導學生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交流和對話環節,要學習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如他講授「公平和正義」課程時,即使面對上千名學生,也引入討論和對話環節,引導學生積极參与和主動思考;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多安排一些小班教學,以便於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考試方式也要有相應的創新,少用記憶性考試,多用智能型考試。
(6)引導學生做探索式學習,邊學習邊研究。可以設置一些本科生小型研究課題和小額研究基金,為他們配備高水平教師指導其研究活動,為他們組織小型研討會或辯論會,辦一些學生刊物,發表其習作或探索性成果。
(7)開設一批核心課程,嚴格要求,嚴格考試。大學教育也要避免另一種可能性:學生選修了一堆雜七雜八的課程,道聽途說了很多東西,腦袋裡裝滿了一知半解的知識,但在任何方面和任何領域都沒有專深的知識,甚至話說不好文章也寫不好,動手動腦能力差。因此,在本科教育的後兩年,要求學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專業學習,通過一批核心課程的設置,確保他們在具有開闊知識視野的同時,也具有某些專深的知識,特別是可遷移的專深的基礎知識。
* * * * *
在當代社會中,大學已經成為人才、人文思想、科學理論、前沿技術的生產單位和輸出單位,大學最重要的產品就是它的畢業生。大學本科四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時光。要通過整個大學系統的集體努力,確保大學生在這四年中開闊了知識視野,學到了很多可遷移的知識和技能,養成了獨立思考、自主負責的習慣,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度過了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一旦走出校園,他們能夠各自演繹出成功而精彩的人生,為母校增光添彩,為國家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 本文是作者應邀在四川大學舉辦的「以學為中心的教育——大學教育與批判性思維培養」國際研討會(2016年11月19日)上所做的一個主旨報告。感謝會議主辦方的邀請。
[1] 彼得·范西昂:《批判性思維:它是什麼,為何重要?》,都建穎、李瓊譯,仲海霞校,21頁。URL= www.insightassessment.com;www.measuredreasons.com。
[2]《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以批判眼光看中國本科教育》,《國際人才交流》2011年3期,12-14頁。
[3] 徐一龍:《能人同學都有的異秉》,《大學生》2013年11期,73頁。
[4] 武宏志、周建武主編:《批判性思維——論證邏輯視角》(修訂版),2—3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 參見[德]布勞耶爾等:《德國哲學家圓桌》,171-172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6] 參見陳波:《邏輯學導論》(第三版),23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7]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The Delphi Report, Committee on Pre-College Philosophy. (ERIC Doc. No. ED 315 423). 1990, p.25. URL=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15423.pdf.
[7] Robert H. Ennis: 「An Outline of Goals for a Critical Thinking Curriculum and Its Assessment.」 URL = http://faculty.ed.uiuc.edu/rhennis/outlinegoalsctcurassess3.html
[8] 彼得·范西昂:《批判性思維:它是什麼,為何重要?》,7-8頁。
[9] 參見陳波:《邏輯學導論》(第三版),219-252頁。
[10]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URL=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15423.pdf. 下劃線為引者所加。
[11] 彼得·范西昂:《批判性思維:它是什麼,為何重要?》,20頁。
[12] 彼得·范西昂:《批判性思維:它是什麼,為何重要?》,22頁。
[13] 參見徐賁:《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15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推薦閱讀:
※「壞」男人有很多種,哪種「壞」女人才最愛?
※【全球 AI 人才排行榜】美國第一,中國僅排名第 7
※跟對人才能做對事
※什麼樣的男人才算是個真正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