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之十一
《道德經》解讀之十一---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若守於中。
一、直譯
天地沒有私仁偏慈,一律視萬物為用草扎的狗;聖人順應天地也不會厚此薄彼,一律視所有的老百姓為草狗。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一樣嗎?雖然空虛但能夠生生不息,越拉動活塞出風越多。言多表現博學反而會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清靜無為。
二、解釋
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元代吳澄說 :「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萬物都是天地所生,萬物的生長發育都是自然的,天地對於萬物是無為,無一物為天地所偏愛。
天不頗覆,地不偏載。──《史記·匈奴列傳》
聖人是以天地為效法的對象,對待老百姓一律平等。
2.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
橐籥(tuoye),用手操作的鼓風工具,即風箱,人們通過推拉風箱的活塞桿,來產生風,達到催動火的目的。老子把天地之間無盡的空間比喻為風箱,儘管虛空,但能生萬物。
3. 多言數窮,不若守於中。
言多,表現自己見多識廣,表現自己的智巧。與第二章「行不言之教」一脈相承,與儒家的「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類似。
守中,藏語言在心,意指不干涉萬物的變化,順其自然,清靜無為。
三、感悟1. 「天地不仁」是萬物平等的思想,「聖人不仁」則是人人平等的思想。聖人,即體悟大道的人。
老子講出了天地不講仁慈這個的真理,而且把這個自然界的原理轉向了人世。「不仁」就是無所親愛,也無所憎惡,一視同仁,人人平等,所以「不仁」的手段可以達到「至仁至愛」的目的。
2. 毛澤東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時引用李賀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這裡的「天」是指自然法則,大自然是無情的,任何動物可以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但決不能違反自然。
3. 寒山:「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 「泣露千般草」,露水如淚撒在各種各樣的草上,平等普遍地照顧到所有的草,絕不會對喜歡的草多給一點。「吟風一樣松」,風吹過松林時,不論老松小松、彎松直松、胖松瘦松,只要風經過的地方,所有的松都會被吹到,每一棵所發出的聲音不盡相同,風卻不會因為松的反應各各不同而有所選擇。感受到了大自然涵容一切、平等對待一切的精神,也可以形容聖人對世人平等慈悲的態度。
4. 體悟大道的人對眾生一視同仁,不會因為強弱貧富男女而產生分別心,眼裡無人無我、心中無長無短,就能體會到什麼是「人我一如,眾生平等」,如此才能大愛無諍,才能安祥常駐,正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附錄~~~古今中外人士評說老子《道德經》(節選5)
李政道:這位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對於老子的「道」頗有會心。他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最複雜的就是最簡單的,最簡單的也就是最複雜的,假如我們能將眾多複雜的問題,簡化為最簡單的,我們的探討才更深刻,也更有意義。
余培林:發展到今天,老子的思想,不僅受到中國人的重視,也受到全世界人士的注意了。前幾年美國《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不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嗎?
高定彝:老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提出系統論、整體論的學者。
陳霖生: 《道德經》是世界上惟一微型百科全書,是振興中華的智慧寶藏,是人類走向幸福之途的明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