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導讀:《醫林改錯》(個人觀點)
雖然王清任親自觀看了許多屍體,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描繪了他所親歷見的臟腑解剖,提出了傳統臟腑理論中的諸般錯誤,對我國傳統醫學解剖有重要的革新意義,但他對諸多臟器的命名和功能解釋從現代醫學觀點看仍是錯誤的。除了對人體解剖方面的貢獻外,書中更多的篇幅論述了王清任對氣血為病,特別是氣虛血瘀證的診治經驗。此外,書中腦髓說中提出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
在《方敘》中,王清任說:「病有千狀萬態,不可以余為全書。查證有王肯堂《證治準繩》,查方有周定王朱綉《普濟方》,查葯有李時珍《本草綱目》,三書可謂醫學之淵源。可讀可記,有國朝之《醫宗金鑒》;理足方效,有吳又可《瘟疫論》。其餘名家,雖未見臟腑,而攻發補瀉之方,效者不少。余何敢雲著書,不過因著《醫林改錯·臟腑圖記》,後將平素所治氣虛、血瘀之症,記數條示人以規矩,並非全書。」可見王清任並沒有因為解剖上的新認識,而完全拋棄了中醫學理論。但在書中最後《辯方效經錯之源,論血化為汗之誤》篇中,王清任卻並不認同傷寒論的六經理論,且認為汗為血化是錯誤的。本書其餘部分,作者重點的強調了氣血為病的治療經驗和理念。拋棄前面三分之一的解剖部分,直接閱讀後面治療部分,似乎並不受解剖的影響。
下面是我在閱讀解剖部分摘錄的經典語句,我覺得拋棄解剖部分閱讀這些就夠了。後面的方用及病論更值得學習研究。尤其同時活血方,為何用藥選擇有所差別,最值得研究,而作者並未點明。
方用中包含了: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病論中討論了半身不遂、癱痿、瘟毒吐瀉轉筋、小兒抽風、小兒痘疹、痹證、懷胎。
「元氣即火,火即元氣,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腸,全仗元氣蒸化,元氣足則食易化,元氣虛則食難化。」
「氣足火旺,將津液煎稠,稠者名曰痰;氣虛火衰,不能煎熬津液,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飲。」
「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盛腦髓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靈蓋。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於腦,腦氣虛,腦縮小,腦氣與耳竅之氣不接,故耳虛聾;耳竅通腦之道路中,若有阻滯,故耳實聾。……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
「試看癇症,俗名羊羔風,即是元氣一時不能上轉入腦髓,抽時正是活人死腦袋。」
「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氣有虛實,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血有虧瘀,血虧必有虧血之因……若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難分別。」
「後半日發燒,前半夜更深,後半夜輕,前半日不燒,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輕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後燒兩時,再輕者,或燒一時,此內燒兼身熱而言。若午後身涼,發燒片刻,乃氣虛參芪之症。若天明身不熱,發燒止一陣,乃參附之症,不可混含從事。」
推薦閱讀:
※糖尿病防治誤區(17)—中醫治療
※耿蘭書「脾病及肝」理論的臨床應用醫案舉隅
※百歲老中醫長壽秘訣是什麼?
※博粹堂中醫館—男性保健—保健常識 1
※小兒厭食怎麼辦?中醫推拿幫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