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規劃博士在讀,今天剛註冊了論壇的賬號,正好看到有博士生交流這個專區,就趕來學習學習。之前在自己的博客(【城市的心弦】http://citiesheart.com)寫過一篇關於對規劃專業博士論文寫作的一些思考,今天轉帖過來,跟大家交流交流。由於自己也還沒寫出來博士論文,所以只能說是臆想了,歡迎拍磚。這些年多次旁聽城市規劃專業博士論文的開題、預答辯、答辯,旁聽師兄師姐們的論證,旁聽老師們的點評,每次都被他們表達的內容所吸引,每次都帶著「如果是我做這個題目,我會怎麼做」,「他們目前的研究還存在哪些問題」的問題,然後比對老師們的點評,分析自己的認知差距,每次聽完都有知識上的收穫。昨天早晨旁聽兩位師兄的博士論文預答辯,居然改變了以往的聆聽模式:這次我關注的是師兄們論文的邏輯,和老師們點評的立場、角度和邏輯,少了對論文內容的關注,開始從方法論層面思考如何能寫出一篇站得住腳的博士論文。我想,可能跟前一天在讀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和洛克的經驗主義有關。現學現賣了,以下僅僅是從我個人角度的一種解釋,局限性是肯定有的,但還是想梳理一下。博士論文撰寫的一般邏輯。從西方引進的這套研究生培養體系,總體來說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經驗研究的基礎上,這也是現代科學的基礎。大多數理工科論文要做的,就是根據已有積累,建立理論假設,通過實驗分析或實證研究,去驗證假設。在這一系列的分析與歸納中,評判其科學性的關鍵有兩個:(1)理論假設是否建立在穩固的理論基礎上,即假設的前提是否是大家接受的。大家接受的包括公理,以及經公理演繹出來的理論,這裡的「大家」可以指所有人,也可以指認可你的理論前提的某一個學派;(2)理論驗證過程是否符合理性。所謂理性是指嚴密的邏輯推導,經得起擁有理性思維的人的檢驗和質疑。當然,這種質疑也都是在所有限定的假設和前提範圍內。論文的結論有可能是反直覺的,但只要前提和過程具有科學性和魯棒性(Robustness),無明顯漏洞,結論也是可接受的。當然,即使這是一篇前提穩固、論證充分的論文,在答辯過程中還會出現一些問題影響最終教授對論文的評判:(1)學生是否清晰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論證過程;(2)教授們對前提假設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是否不同;(3)教授們的思考過程是否理性,是否被他們的直覺干擾,這種直覺是由專家長期積累的經驗產生的。如果這三個問題都能解決,又能滿足創新性的要求,那麼這應該是篇合格的博士論文。BTW,博士論文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在這裡就不討論了,這些開題的時候都應該已經解決了。城市規劃學科的特徵。城市規劃,嚴格來說是城鄉規劃學專業,在博士生通過答辯後授予的是工學博士學位,這是由城市規劃的工程性和技術性決定的。但由於城市規劃是一個偏向於應用的學科,直接與城鄉和區域的發展相關,概括來說是從長遠角度統籌安排城鄉發展的、重點關注各類要素在空間上配置的學科。學科研究內容包括了城市研究和規劃研究兩大部分,對應的理論可以分為城市理論和規劃理論。城市理論涵蓋內容廣泛,這是由於其研究對象——城市和鄉村的複雜性決定的,包含著經濟、社會、生態、空間等很多維度的內容,因此也需要得到相關學科的理論支持,包括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地理學、建築學、景觀學等;規劃理論要求思想深度,這是由於規劃面向未來,涉及決策的制定,一方面需要對規劃的價值觀與倫理觀、規劃程序的合理性與正義性的論證,概括來說是規劃的理論(Theory of Planning),涉及到公共政策、管理學,以及更基本的哲學層面;另一方面,針對具體城市和具體問題,應該採取何種規劃方法,為什麼這種方法可行,是規劃中的理論(Theory in Planning)需要解決的問題(詳細論述可以閱讀孫施文老師的《現代城市規劃理論》一書,在開篇有清晰的論述)。梳理以上這些是為了說明城市規劃研究的複雜性和應用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城市規劃專業的同學,包括我在內的困惑,覺得規劃似乎沒有自己的理論,一旦涉及到具體的問題都得這個學科借一點,那個學科借一點來組合生成理論框架;而且時常感覺自己研究的不是科學問題,往往一個問題挖深了,就跑到別的學科去了,於是開始質疑學科的科學性。我想這些問題不止我們學生有,教授們肯定也有,他們也希望能建立起只屬於城市規劃學科的理論框架。但由於對規劃本身具有的複雜性和應用性的學科屬性,以及是否規劃、規劃什麼的問題涉及到哲學層次這一現實,規劃學科似乎不太可能建立起大一統的只屬於自己學科的理論。如果能夠建立,那也一定是建立在一些公理基礎上,通過不斷的分析和演繹得到的一些理論,但這些理論對解決現實問題有多大幫助,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些問題當然也困惑著城市規劃的博士生們,我們該如何在紛雜的表象與現實的需求背後,找到既有理論價值又有應用價值的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呢?城市規劃論文的特徵和類型。從城市規劃學科的特徵可以看出,正統的規劃博士論文肯定不同於大多數理工科的論文,它要求研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要求綜合相關學科的知識,建立與城市或規劃相關的研究框架,並尋找一切可能進行充分論證。但大家都知道,我們不可能建立假設拿城市來做實驗,即使規劃結果有反饋那也是很多年之後的事,因此我們來不及用自己的規劃成果來論證自己的規劃理論。所以,一般來說以實證研究為方法的描述和解釋性研究,相對好做,而以規範研究為方法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十分棘手。我的導師告訴我規劃的博士論文有三種類型:(1)純理論的研究,基本不涉及實證。選擇這種類型論文的博士生較少,當然也是難度最大的研究。因為從理論到理論需要嚴密的邏輯體系,需要嚴謹的論證,還需要理論的創新性與價值。這種研究包括從城市規劃哲學、城市規劃史、城市規劃與其他相關學科理論交叉等角度的研究,一般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理論框架和解釋體系,屬於理論-理論的研究;(2)理論為主,實證為論證支撐。很多博士生選擇這種寫法。初始路徑分為兩類:一種是在學者們的研究領域中發現自己的興趣,一種是結合實際規劃中遇到的問題確定選題。之後都是通過閱讀文獻建立理論認知,進一步閱讀和整理髮現理論不足,並建立自己的框架,進行假設,在具體的實例中考察理論假設的可靠性,並結合演繹與歸納的說理過程,進行論證,最後回到理論,修正理論,得出結論,屬於理論-實踐-理論的研究;(3)實證中總結觀察,提煉理論。這種類型也有很多博士生選擇,上手容易,通過一手數據的獲取,開展紮實的實踐分析,通過歸納總結,與已有理論進行比較,修正理論,屬於實踐-理論的研究。當然第(3)種在開展實證研究前也需要理論的支撐,與(2)並非迥異,但二者各有側重。城市規劃的論文該怎麼寫。由於我自己尚未完成這一過程,這裡想說的只是一些直觀基礎上的理性推測。在聽師兄預答辯的過程中,不斷在思考一篇紮實的博士論文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新思路、工作量、論證過程的合理性、規範性?如何才能保證論文答辯時在專家們密集的攻勢下依然屹立不倒,並能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呢?(1)前提條件:批判性思維的建立。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有的只可能是依葫蘆畫瓢,引進別人的思想,基本不可能有大的創新。而對於應試教育制度下培養出的中國研究生,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建立只能依靠外界的刺激和個人痛定思痛的決心。多問一些為什麼,多挑戰自己的習慣,質疑自己的思想,閱讀哲學書籍,都是有幫助的,但一定要克服剛開始閱讀哲學的枯燥感,將哲學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2)必要條件1:國內外文獻的閱讀與吸收,這也是最需要下苦功夫和硬功夫的地方;導師告訴我文獻閱讀的三個原則:經典的、名家的、最新的。書看10年以內的,文獻看5年以內的。學會釣魚,找到一篇與研究密切相關的最新文獻,然後根據它的參考文獻釣魚,釣出之前的經典與名家作品。國內的文獻要看,國外的文獻更要看,而且要多看,不僅學習具體的理論,而且學習直線性的分析方法,這也是對理性論證的學習;密切相關的要看,關係不那麼密切的也要看,因為一來創新常常出現在交叉領域,二來相關研究會給你更宏觀的視角。讀外文文獻剛開始比較痛苦,速度慢,理解不深,但後來熟練後,也能漸漸理解作者為什麼寫,有什麼欠缺。等到能夠合上文獻,把所要研究領域的專家及其理論在頭腦中梳理清楚,包括誰在什麼背景下研究了什麼,他們各屬於哪個流派,理論重點是什麼,有哪些不足都能一一列出來時,就可以寫文獻綜述,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你的理論框架或理論假設了。(3)必要條件2:理性的方法。這裡指的是論證的方法,即在理論基礎上、進行假設、展開論證的過程中需要的方法。歸納和演繹一般是常用的邏輯方法,對於博士論文來說,建立在寬廣理論基礎上的收斂型研究過程似乎更能站得住腳,接近金字塔頂的最後那一層就是博士生的理論創新;而理論基礎聚焦或者說理論根基不牢,依據作者的演繹邏輯發散式的研究過程似乎不太容易站穩腳跟,至少我現在還沒有找到這樣的例子。當然,實際的研究過程沒有這麼抽象,而且這兩種方法都是必要的:演繹能夠打開思路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繫,歸納能夠去粗取精,留下符合檢驗的理論。此外,還有多個主體之間的比較研究、交叉研究等等,如何運用理性的方法,我也說不太清楚,恐怕還是要多去讀讀笛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等唯理主義哲學家的觀點。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4)必要條件3:不斷的總結、質疑,與導師、同學和專家討論,與實踐操作者討論,不斷修改。我自己經常會有覺得文獻沒讀完,不敢動筆寫的問題,造成文獻一直讀啊讀,觀點在腦海中轉啊轉,就是理不出一個思路。認識到人的局限性的同時,也認識到了文獻的有限性(曾經覺得文獻不可能讀完,但現在只讀最新、經典和名家的)後,開始邊寫邊思考。知識編碼化還是要比腦海中的靜默知識明確很多,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問題和漏洞,所以一定要動筆寫。另外,與導師、同學、老師和實踐者的討論十分必要,這樣不但可以多方吸收觀點,也可以降低在答辯時被教授們徹底推翻的可能性。(5)必要條件4:規範性寫作。這點非常重要,最好在剛開始時建立良好習慣,包括讀文獻時記錄的筆記的規範性,不然到論文成文後就麻煩大了。這也是博士論文訓練的一個方面,科學性寫作。(6)附加條件1:發表小論文接受同行審議。除了滿足畢業要求以外,發表小論文是給自己設定deadline,不斷push自己加快進度的一個好辦法。而且,這樣設定的一個個小目標的完成,會帶給自己成就感,增加終日與問題和危機對抗的自信心。同時,來自審稿人的意見也會幫助自己及時看到問題,修正思路。我在這點上做的不好,一直在等待著論文完美的出現,卻永遠也無法等來。是時候嘗試總結髮表自己的觀點了。(7)附加條件2:直覺的捕捉,事物聯繫的捕捉。論文寫作過程不可能一直都是理性的狀態,偶爾靈感爆發,突然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捕捉到事物之間的聯繫,最好不要放過。試著用理性去分析這種直覺,看是否經得起檢驗。我們覺得異常正確的直覺分為兩類:一種屬於笛卡爾和斯賓諾莎所說的天賦觀念,是所有人都會認可的直覺;另一種是我們的經驗產生的某種「顯而易見」,但這種「顯而易見」有可能只是對我們自己,對其他人則沒有,這時,我們運用理性的工具來分析來解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它能通過自己的質疑,同時也能運用科學方法來證明,並經得起別人的質疑,那這就是創新。關於理性和直觀,這是一個更有意思的話題,下一篇吧。說了這麼多,其實都還是我在開展博士論文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寫出來感覺自己清晰了很多。不過,也許等到博士論文出爐的時候,自己又會有新的認知了。所以,也請各位看官拿起批判的鎚子,叮叮噹噹地敲起來,我們一同進步。全文引自:【城市的心弦】http://citiesheart.com
推薦閱讀:
※我的寫作五步法
※有什麼好看的古文小說,能推薦一下嗎?
※如何提高技術寫作能力?
※漫談寫作(一)
※每天寫作,磨礪的是心智和定力
TAG:城市 | 論文 | 博士 | 寫作 | 城市規劃 | 思考 | 論文寫作 | 規劃 | 博士論文 | 專業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