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家講壇《傳奇王陽明》談談自己的收穫!

之前買了《知行合一 王陽明》這本書,對王陽明一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對他的了解也還只是浮於表面,前幾天觀看了百家講壇浙江大學董平教授講解的《傳奇王陽明》,更進一步的了解王陽明和他的心學成就。王陽明從小就跟其他小孩子不一樣,用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奇特」,從小就立志做聖人,這個志向一直都沒有改變過。十五歲就隻身一人到邊關要塞去考察,在邊塞生活了一個多月,在那段期間還練得一身好箭術。王陽明是一個有想法就會去做,並且做好的人,這一點從後面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學習兵法,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要去實踐,怎麼實踐呢?等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就和他們用瓜子花生布陣,一起演練軍事戰略。17歲結婚,在結婚當天和一個老者聊天談話竟然忘了自己當天結婚,換作是其他人結婚這麼大的事情,怎麼可以忘記呢?結婚了以後又開始安心讀書,發現自己的字寫得不太好,就潛心練字,又成了一個書法家!認定了一件事情就去做,還要做到最好!學習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不光是理解,對於不懂的還要實踐,於是成天盯著竹子看,一直堅持了七天,最後因為一場大病而告終,為他以後另闢蹊徑創造心學埋下了種子。二十二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沒考中。八方好友都來安慰他,他卻不傷心,覺得無所謂,他說道:沒考上我不覺得可恥,如果因為沒考上,而一蹶不振,傷心難過才可恥!多麼奇特睿智的王陽明,眼界寬,看待事情的態度不一樣,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王陽明面對挫折困境的時候,他都會積極的去面對,正是這種心態讓他度過了一系列在生死邊緣的磨難。二十五歲,再一次參加科舉考試還是沒考中,二十八歲繼續考,這次考中了,進入了朝廷做了兵部的一個官。後來因為捲入了朝廷太監劉瑾的事件,被慘痛的打了四十大板,命都差點沒了,王陽明預料到他上書後可能會有不好的結果,但堅持上書,是不能違背做聖人的心。聖人會做的事,他也要去做。還剩一口氣被拖入了大牢,面對黑黢黢的大牢,一般人可能已經精神崩潰,但王陽明想起了司馬遷,在牢里受了殘忍酷刑寫出了史記,還有一系列都在牢里受過磨難的人都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打倒,於是王陽明也開始重新振作,給一起關在牢里的人講學。呆在牢里七八個月之後,對於他的處罰結果下來了,把他發配到龍場做驛丞,也就是所謂的招待所所長。但是太監劉瑾怎麼能輕易放過他的小命呢?派錦衣衛的殺手一路尾隨,找個機會取了他的性命。王陽明逃到錢塘江的江邊時,覺得無路可走,留下絕命詩,跳入江河裡了,他不知道他跳下去是生還是死。但老天爺沒有讓他死,被一艘商船救上來了。經過一番流浪,王陽明得高人指點還是來到了他的發配地龍場,這個地方生存環境惡劣,王陽明到達這個地方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只有自己動手搭了一個茅草屋,不能遮風擋雨,在考察周邊環境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山洞,於是王陽明搬到了這個山洞居住。這個山洞比茅草屋好多了,至少能遮風擋雨,王陽明也想到孔夫子說過的一句話,「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裡,就不簡陋了。九夷就是未開化之少數民族。王陽明此時的境況不就是聖人所遇到的狀況嗎?於是王明陽住在這山洞裡覺得好多了,還給這山洞取了個名字:陽明小洞天。試問要是我們淪落到陽明那樣的生存環境,還會有他那樣樂觀面對困境的積極精神嗎?只因為他心中有聖人之道,大家出來工作奔波難免會住一些房屋破舊簡陋的住處,我們的境況比陽明好多了,住在這樣的房子里,只要我們內心是積極陽光的,還會嫌棄它的簡陋嗎?就如聖人所說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呢?住處的地方是解決了,可是水土不服的情況又出現了,陽明的身體狀況還好,但是三個隨從因為水土不服病倒了,本來三個隨從是來幫助陽明的,反過來陽明還要照顧他們。陽明每天自己砍柴、燒火、做飯,還要喂他們吃飯,還要逗他們開心,給他們講故事。因為這樣他們的病才能快點好起來。陽明先生真的是一個解決困難的高手啊!他從來都沒有因為任何困難抱怨消極過,有什麼困難都是自己去解決!後來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因為帶的乾糧快吃完了,面臨斷糧的問題,於是陽明自己開墾了一塊地,跟當地的居民學起種地來,以獲取生活所需的糧食,在這樣的情況下,陽明就和當地的居民熟悉了起來。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學習陽明先生的樂觀積極、處理問題的能力、執行能力,無論什麼樣的困難都打倒不了他!後來被流放的官員老爸帶著兩個兒子路過龍場,因為這裡惡劣的環境丟掉了生命,陽明親手埋葬了他們,這個對陽明的觸動很大,生存、死亡、聖人之道到底是什麼呢?他開始思考起來。在一天的夜晚,陽明突然頓悟了他的聖人之道,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聖人之道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根據董平教授的解釋來看:不同的態度,會直接決定我們和人和事打交道的結果,態度實際上就是心靈狀態,我的心靈狀態是狹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可能這個世界也是狹隘的,自私的,灰暗的,如果我的心靈狀態是寬闊的,無私的,是光明的,這個世界也會變得寬闊光明無私。如何實現心靈態度的轉變,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心靈態度決定我們的行為,決定我們和世界的交往方式。老師講了一個成語:疑人竊斧,某家的斧子被偷了,他懷疑鄰居的小夥子偷了他的斧子,每次他看到那個小夥子的時候,怎麼看都像他偷了斧子。第二天他的斧子在自家找到了,又看到小夥子,怎麼看他都不像偷斧子的人。其實都是心裡因素在作怪,你心裡想看到什麼,你就會看到什麼。杜甫很有名的一句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傷感的時候你看到花都掉淚,離別的時候看到鳥兒飛都覺得驚心。這個世界什麼樣,都取決了你的心靈狀態!你得心靈狀態又直接影響了你的行為!陽明悟出了他的心學之後,就不斷給當地人講學,名氣越來越大,陽明就開始了他的升職之旅。先是被派到廬陵這個地方做地方父母官,雖然他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卻能把很多棘手的問題都給解決了。陽明的這些智慧也不是憑空來的,都是以前所學的和積累的經驗派上用場了。用董平教授的話來說就是:知識不僅僅只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知識一定要還原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知識的價值,這就是知行合一,最重要的內涵!現在的我們雖然做不到陽明先生那樣偉大的程度,但我們可以在自己擅長和喜歡的領域,積累知識和經驗,總有一天會運用得上的。如果你喜歡,你想,你就會去不斷學習積累,等有機會把你所學的運用起來,你又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識和經驗。知行合一,知是開端,知道你要做什麼事情,行是把要做的事情實踐起來,又能把知進一步升華,就是知的完結。比如你想寫字,就是知,你拿起筆寫字,就是行,在行的過程中你收穫了如何寫字能把字寫得漂亮,總結出了自己的技巧,就是知的完結。陽明先生用他的「知行合一」處理了一系列廬陵的麻煩和困難,朝廷下令派他去另外一個地方上任,其實就是讓他去剿匪。王陽明利用他的智慧,成功的平定了匪患和造反,這個過程不再細說。接下來繼續講解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進一步理解!知行合一,「知」陽明先生把他定義為「良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做事,做得幾分,是盡心盡意去做,還是假心假意去做,是為了獲得某種利益去做,還是真真切切去做,旁人可能不一定十分清楚,但你自己會非常清楚。這個就是內在的良知,正因為有內心的良知,我們才真正會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惡的,真正糟糕的問題,不在於良知懂不懂得判斷,而是在於我們每個人,不按照自己良知交道去做,這就是知行不合一!(我們時常會被利益、私心、誘惑蒙蔽了內心的良知,做出錯誤的事情)如果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們就不會犯錯,才能真正擺脫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私心、私利、私慾的束縛,從而進入聖人的境界。雖說我們不能達到聖人那麼高尚,但我們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時常反省自己。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希望自己更優秀,能力更強,可是我們說的和做的卻完全不一樣,比如工作,你如果遵從自己的內心,就會認真的對待工作,完成任務,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最重要的是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大多數人,內心想著要變得有價值,更有能力,可是真正做起來的時候,卻也偷懶、混日子、這都是人性中陰暗的一面,大多人還覺得這理所當然!這就是上面說的真正糟糕的問題!生活中,我們得學會不讓無關緊要的事情影響自己的內心。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你的態度也不一樣。如果時常被周圍的事情困擾自己的內心,你就不能正確客觀的去分析問題的本質了!我們時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發脾氣、嘆息、煩躁困擾,處於這種情緒中,如果你不能及時發現並制止,這種情緒會持續的影響你!下次遇到同樣情況,你還是會這樣!所以處理這些問題的根本,就是從心出發,就如我在前面說的那樣,如果你的內心是寬闊、光明、無私的,你的世界也是寬闊、光明、無私的,遇到問題不要馬上讓負面情緒干擾了你的內心,而是理性的去分析問題!大部分的問題都有辦法解決,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就順其自然!最重要的就是要記住,不能讓這些問題一直佔據你的內心!這裡還是利用董平教授的一句話結尾:他說他曾經在央視看到一個廣告,一個小女孩在她家鄉的草原跳舞,跳著跳著背景就轉換到了光彩奪目的舞台,最後出來一句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要給自己的內心設限,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做事情,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你一定會收穫你想要的!
推薦閱讀:

[韶山傳奇]毛澤東故居題匾四次變更經過
96歲澳門賭王,身價700億,開勞斯萊斯,車牌HK1,4位老婆17個子女,他的人生堪稱傳奇!
人物丨 六祖慧能 -哥只是個傳奇
5屆影后,終身未婚,2個兒子,這個美到無法形容的女人,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
唐詩傳奇:邊塞詩人岑參寫得最好的十首詩

TAG:自己 | 收穫 | 王陽明 | 傳奇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