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正不死,劉備夷陵之戰會如何?
法正是劉備的得力謀士,善出奇謀,深受劉備的信任和敬重,但法正死的很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只有四十五歲。眾所周知,諸葛亮善於治理內政,善於治軍,而法正善於出奇謀,特別是幫助劉備拿下漢中,立下大功。試想,如果法正不死,劉備「夷陵之戰」結果會如何?
《三國志 法正傳》記載: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往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諸葛亮和法正雖然性格不同,但雙方都能以公事和大義為重,諸葛亮非常讚賞法正的奇謀。劉備稱帝之後,征討孫權給關羽報仇,群臣勸阻,劉備不聽。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夷陵之戰」大敗,退回白帝城。諸葛亮感嘆地說:「如果法孝直還在,就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會大敗而歸。」
一般情況下,劉備都是讓諸葛亮負責處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讓法正隨軍征討,出謀劃策。而諸葛亮和法正也能夠緊密合作,取長補短。
特別是和曹操爭奪漢中,法正立下大功,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劉備獻計,說曹操降伏張魯,卻沒有繼續進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淵、張郃守漢中,一定是內部動亂,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能守住漢中,這時,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且告訴劉備奪取漢中的重大意義: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劉備採納了法正的建議,於是率軍進攻漢中。
《三國志 法正傳》記載: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合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合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而爭奪漢中的結果,以劉備的勝利而告終,並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三國志 法正傳》記載: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漢中之戰的勝利,讓劉備收穫頗豐,連曹操都覺得不可思議,認為是有人在教劉備。一時間,劉備的勢力得到了空前的壯大和發展。不久,法正死去,劉備哭到不行,少了一位重要的謀士。試想,如果法正不死,就不會有夷陵之戰的慘敗了,劉備也不會死那麼快!
諸葛亮也說了,很清楚,法正在,有兩個結果,一,法正可以勸阻劉備,不會討伐孫權,也就是說,不會有夷陵之戰。二,就算有夷陵之戰,也不會慘敗。
第一種情況不說了,只說第二種,如果法正隨軍征討孫權,肯定可以給劉備出很多奇謀,打敗陸遜這小子完全沒問題。在諸葛亮保證後勤和補充軍力的情況下,以法正的才能,甚至可以幫助劉備重新奪回荊州,進而乘船水陸並進,沿江而下,趁勢一舉蕩平東吳。只可惜,法正早死,沒有看到他在「夷陵之戰」中的出色表現,非常遺憾。
推薦閱讀:
※關羽這麼受重視,真的只是因為能打?
※為什麼那麼多人才願意追隨根基差的劉備?十分鐘讀懂三國第N彈
※詠劉備
※蜀國五虎將中劉備最重用的是誰?
※八一八魏延那些事兒(2)魏延官到底多大?劉備手下能排前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