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歌淺議

詩歌淺議

我熱愛文學,尤其是詩歌。我認為,所謂詩或稱詩歌,就是一種以韻文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學體裁。這裡面,有幾層含義:第一,詩歌,必須是「韻文」,而不能是「散文」。不押韻的東西不是詩。文體,按照是否押韻分為「韻文」和「散文」,押韻的為「韻文」,不押韻的為「散文」。這裡的「散文」是廣義的。包括現在的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小說、議論文等等等。「散文」不是詩,不論你是連在一起寫,還是分行寫。有人以為,分行書寫就是詩歌。但是,詩歌即使連在一起書寫不分行也是詩歌。這跟是否分行書寫毫無關係,因為誦讀的時候是不可能分行的。第二,詩歌,必須是韻文為主,如果押韻的部分不佔主要地位,那也不是詩歌。例如漢賦,就不是詩歌,那是帶有韻文的散文。第三,詩歌,必須是一種文學體裁,而不能是官文或者公文。 必須指出,習慣上,「狹義的詩」僅指「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廣義的「詩」還包括「詞」和「元曲」。而「詩歌」的概念,是與「廣義的詩」的概念相同的。本文中使用的「詩」的概念,實際上是「廣義的詩」的概念。為了避免對於「詞」和「元曲」是否是「詩」--這一毫無意義的爭論,這裡使用了「詩歌」這一比較準確的概念。詩歌的根本特徵 詩歌的根本特徵就是詩歌的音樂性,也就是押韻和節奏。這是詩歌區別於「非詩歌」的根本特徵。任何詩歌都是押韻並且是有節奏的,無論是詩經、楚辭、漢樂府詩、魏及六朝的雜言詩、新體詩、近體詩、唐樂府詩、詞和元曲,都是押韻和有節奏的。就是陝北產生於民間的最「通俗」的「信天游」也是押韻的。 有人總以為「分行書寫」是詩歌的外衣,其實「分行書寫」不過是「偽詩歌」的包裝而已。如果不相信,任何朋友都可以隨便地找一篇散文,然後分行。你的感覺是不是跟你看到的許多所謂的「詩」差不多?這就詩?我認為不是的。充其量只是分行的短篇散文。反過來,你把那些分行但是沒有押韻和節奏的東西,連在一起,你還能感到什麼呢?真正的詩歌,即便你連在一起不分行,你也可以感覺到他的音樂的美感,這是因為你依然可以找到它的韻律和節奏。因為本質上說,詩歌就是可以「歌唱的歌詞」。 而現代的許多「歌詞」,如果拋掉音樂的陪襯,你就完全找不到任何音樂的美感。這是因為這些歌詞本身不押韻而且沒有節奏,本身並不具備音樂性,是人為用音樂陪襯後,勉強以為歌詞的。它們僅僅是歌的詞兒而已,並不是詩歌。如果沒有歷史或者政治的因素,它們難以流傳千古。流傳千古的歌詞都是讀起來押韻有節奏感的詩歌。 現在還有一種被稱作「散文詩」的文學體裁。坦率地說,這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提法。「散文詩」的概念毫無邏輯性。「散文詩」作品絕大多數不是韻文,而詩或者詩歌是韻文。「散文詩」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因為散文和詩歌的界限是清晰明確的。「散文詩」這一概念指的是什麼?散文嗎?詩歌嗎?是像散文的詩歌?是像詩歌的散文?語焉不詳。而且「像」不等於「是」。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自稱為「散文詩」的作品,其實大多都是抒情的短篇散文而已散,只不過有的是分行書寫的。而無論是否分行書寫,這些作品跟詩歌一點也不沾邊。 我不主張繼續使用「散文詩」這一邏輯混亂概念模糊的提法。如果非要用「散文詩」這一「名稱」的話,我只能實是求實地、明確地說,就多數所謂的「散文詩」作品而言,不是詩歌,也不是介於散文和詩之間的一種文體,而是散文。因此,可以說,「散文詩」徒有「詩」之名,而無「詩」之實。就像海馬不是馬,鯨魚不是魚一樣的。 那些自稱為或者被稱為「散文詩」的作品,按照是否具備詩歌的基本特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少量具備詩歌基本特徵的作品,可以歸入「詩歌」範疇;另一類是絕大多數不具備「詩歌」的基本特徵的作品,則應歸入「散文」範疇。詩歌的分類 中國詩歌大體上可以分文中國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古典詩歌是指用古代詩歌體例並且用文言文書寫的詩歌。古典詩歌包括古體詩、近體詩、詞和元曲。古體詩又具體包括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古體詩以及楚辭、漢樂府、唐樂府、新體詩。雜言古體詩就是句子參差不齊的長短句式的古體詩,特指新體詩產生以前的古體詩。因為押韻規律的不同,所以有別於唐樂府(唐代歌行體)。應當指出,這裡對於雜言詩的定義是與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裡面的定義不同的。現代詩歌又可以稱為「新詩」或「自由詩」,這是用白話文即現代漢語創作書寫的詩歌。現代詩的特徵、寫作及其與古典詩歌的關係 現代詩也被稱作「新詩」或「自由詩」。它是用白話文,即現代漢語創作書寫的詩歌體裁。它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它是詩歌,所以是有音樂性的,所以它就一定要押韻而且是有節奏的;第二,它是用現代漢語書寫的,只要是識字的現代人都可以看懂,最起碼可以看懂字面的意思;第三,現代詩表達上經常使用長短參差不齊的句式,這是現代詩歌的「自由」的一個方面;第四,現代詩歌允許換韻,允許平仄韻字通押,允許少量的散文化的句子(不押韻句),這是現代詩歌的「自由」的另一個方面。 現代詩在行文上,可以分行也可以不分行。但是因為現代漢語詞多為雙音節或三音節的,表達上不如文言文簡練,所以為了方便閱讀,通常分行書寫。現代詩不是憑空而來的,它也是有它的根基和本源的。現代詩的根基和本源就是中國的古典詩歌。詩歌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一種情感抒發的語言體現。語言是詩歌的載體。文字只不過是詩歌的書面記錄符號而已。詩歌上自先周下至當代,文雅的如唐詩宋詞,通俗的如陝北的「信天游」,之所以可以口口相傳於甚至於最底層的不識字的民間百姓都會背誦吟詠,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內容上的原因。首先,人們可以記得住,這是因為詩歌押韻有節奏感,讀誦朗朗上口,這是形式上原因。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詩歌無不如此。其次,詩歌反映了人們的內心世界,可以在不同時代的人們心中產生共鳴。這是內容上原因。遍觀那些膾炙人口的詩篇,無不如此。作者寫詩自古都是用作者當代的語言來誦讀然後創作。誦讀是創作的第一步。我們今人讀詩經楚辭可能感受不到它們的通俗,感受不到他們的美感,但是它們都是用當時人人可懂的語言來寫作的。假如回到它們產生的時代,作者去朗讀,聽的人也許並不識字,但是他們卻聽得懂,哪怕是僅僅是字面的含義。就像現在的「現代詩」。而我們現在的現代詩是使用現代漢語創作的,也是通俗易懂的。古典詩歌的最古老部分例如詩經和楚辭也是押韻的,並且也多是長短參差不齊的句式,也是允許換韻和平仄通押的,那時候也沒有孫子輩的所謂的「平水韻」。整齊的句式和押韻的規則(不是規律)是後來才產生的。可以想見,在詩歌最初產生的歲月里,那些流傳千古的詩篇的作者,根本沒有後來的音韻學知識,無法懂得「平仄」和「格律」,實際上當時也沒有這些東西。所以完全可以這樣說,形式樸素的現代詩,無非就是用現代漢語為載體創作書寫的「古體詩」。上古時期,人們用他們當代的語言寫詩,我們也是用我們當代的語言寫詩。除了語音上不同以外,其他的方面都是根本相同的。現代詩歌的創作,其實就是拋棄南朝梁以來的格律枷鎖,回歸到中國詩歌產生之初的原生態而從事的返璞歸真的行動。 現代詩歌,應當保留詩歌的最基本特徵,那就是詩歌的音樂性,具體就是押韻和節奏。但是如果這個基本特徵都沒有了,那就不是詩歌了。 現代詩歌在作品的思想情感表達上,可以借鑒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切方法。現代詩歌,不僅要從南朝梁以前的古體詩歌汲取營養,也要學從南朝梁以後主要是唐以後的作品中汲取營養。中國古典詩歌,就像是大海,也像是母親。中國現代詩歌要想發展,再現中國古代詩歌的輝煌,必須從中國古典詩歌中汲取借鑒。學習中國古典詩歌是創作中國現代詩歌的第一步。詩歌的要求 詩歌的寫作,不僅僅要工于格律,不僅僅要精於形式,不僅僅要善於描寫和抒情,更重要的是要能反映作者作處的歷史時代的時代精神和時代使命。文學作品是有時代性的,它應當為一個時代的歷史使命發出聲音,否則就不是好作品,甚至是有毒的。華美的文采、細膩的抒情,這些從單純的鑒賞角度來說,固然重要。但是文學作品的聲音也很重要,有時候極為重要。許多人對徐志摩、林語堂、張愛玲等等人的作品倍加推崇,我卻不以為然。如果他們那些人生活在我們當代,他們作品裡的精美文字也許有值得學習之處。但是回望他們所處的時代,那時候中國幾近亡國,那他們的作品就不值得推崇了,那些作品不過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鴉片和精神砒霜而已。相比之下,魯迅的作品就是有聲音的,儘管他的作品並不華麗,但那是時代的聲音,是當時中國人不屈和清醒的吶喊。而毛澤東的詩篇就不僅僅是時代的聲音而已了,那是整個民族奮起的吶喊和戰鬥的號角。詩歌也是文學作品,所以詩歌也要有自己的聲音。詩歌的聲音,往往是詩歌的靈魂。詩歌可以是宣洩的工具,也可以是抒發的工具。詩歌應當激揚一切美的東西,鞭棄一切丑的東西。詩歌不僅僅是反映作者個人的情感感受,也應當反映時代的追求。

———————————————————————————————————————————————————— 無論什麼樣的詩歌或什麼樣的文學作品,既在於表,更在於里;既在於形,更在於魂。 現代詩歌流派及其理論:(1)20世紀初以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為代表的"嘗試派"";20年代初期以徐志摩、聞一多等為代表的"新月派",以及20年代中期出現的以李金髮為代表的"象徵派";(2)20世紀30年代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以及以艾青、彭燕郊、牛漢、曾卓等為代表的"七月詩派";(3)20世紀40年代以穆旦、杜運燮、鄭敏等為代表的"中國新詩"派;(4)20世紀50年代以紀弦為代表的"現代派詩群";(5)20世紀50年代以覃子豪、鐘鼎文和後起的余光中、羅門、蓉子為代表的"藍星詩群";(6)20世紀50年代以洛夫、張默和瘂弦為代表的"創世紀詩群";(7)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島、楊煉、多多、顧城、江河、舒婷等為代表的"朦朧詩群";(8)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海子為代表的"神性寫作",以韓東、于堅等為代表的"他們詩群",以及以周倫佑、楊黎等為代表的"非非詩群";(9)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歐陽江河、西川、翟永明、王家新、臧棣、西渡、桑克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寫作",以及90年代中後期以伊沙、徐江、侯馬等為代表的"民間寫作";(10)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詩陽、馬蘭、祥子、梁元、張耳、京不特、等為代表的網路詩人群的"網路詩歌"運動;(11)20世紀90年代後期和21世紀初以莫非、林童、樹才、娜夜、盧衛平、路也、唐詩、劉文旋、馬永波、譙達摩等為代表的"第三條道路寫作";(12)21世紀初以朵漁、尹麗川、沈浩波、南人、巫昂等為代表的"下半身寫作",以及以安琪、遠村、朱朱、葉匡政、陳先發、趙麗華等為代表的"中間代寫作" (13)21世紀初至今以張榮寰、易道禪等為代表的「世界精神」派,將詩歌及其理論融入了世界文明的內核與靈魂的升華感知。
推薦閱讀:

王之渙詩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轉載]專題:詩歌鑒賞二輪共案(1
經過冬天 現世安穩
三千紫甲丁香陣,欲替遊人苦守春——單向度的四月拋下了這些句子
詩歌翻譯——《我們的軀體》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