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個獨創

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和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立德、立言於一身,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在明代學術成就數最大。實際上,王守仁的書法,也是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只是被他在哲學上取得的成就所掩蓋了。明朝徐渭說:「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書為心畫」,他的書法作品是他心學的反映,這是他書法的獨到之處。

評論王守仁書法,首先要了解王守仁在哲學上的成就。王守仁曾把房子蓋在會稽山陽明洞,所以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守仁在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並在天泉橋留下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學,也有人稱陽明學、心學,顧名思義,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王守仁初習程朱理學與佛學,後轉陸九淵心學,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求諸事物,其學術影響巨大。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王守仁書法多以行草為主,將創立的心學融入書法,從內心世界去尋找摸索書法的真諦,表現內心世界,「知行合一」,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與實踐,這在中國書法史上亦是一個獨創。他的書法一下筆即有筋、骨、血、脈、肉,其點畫出入之跡合乎筆勢,由用筆而生字形,在揮運之際從未宥於法度,在追求書法天趣的過程中,其技法從未受到法度的束縛。清朝朱彝尊:「詩筆清婉,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

《行草手札》手跡,經折裝共14紙,上海圖書館藏。王守仁手札流傳甚少,此為其答浙江按使唐龍虞佐侍御書。王守仁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在此帖得到詮釋,整體挺勁古逸,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筆法精絕,筆勢遒勁,充分地體現了王守仁書法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有清朗俊逸、恬靜洒脫的風神。書法看出取法「二王」,追求線條瘦硬風神,自出胸中,並不講究墨色、空間、線條的變化,與明人尚態書法相去甚遠,有晉尚韻的遺風,在明人書法中獨樹一幟。但因是書信,總偶有率真的一面,如|「乎」字豎鉤一筆隨性拉了很長。有意思的是「大人」二字寫得特別大、顯目,依筆者之見,是為了表示對收信者尊重,有意為之。款署「守仁」,鈐有「陽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廣信具」。當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時所作。另鈐有「流傳在海昌張渭漁處」舊藏印。但偶也批評,王世貞在《書王文成集後》認為他的書法尚未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於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於自然。其自負若兩得。」


推薦閱讀:

有古來擺:中國傳統吉神系列——祿
戲論中國人的奴性
金磚五國深化合作有哪些著力點?一文讓你全讀懂
方紹偉:《中國震撼》真能震撼中國嗎?
打擊中國孕婦非法赴美產子南加州突襲20餘家月子中心   今日早報

TAG:中國 | 書法 | 知行合一 | 書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