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的禪學思想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惠能的禪學思想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惠能(638—713),或作慧能,俗姓盧,原籍范陽(今北京城西南),因父「左降遷流嶺南」而成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百姓。因早年喪父,老母遺孤,移至南海。由於家境貧困,惠能賣柴以供家用。據說於市上偶聞一客誦《金剛經》,「心明便悟」,得知客從黃梅弘忍處來,即辭別老母,前往黃梅禮拜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曹溪大師別傳》則記載,惠能在見弘忍之前,已經有了一段學佛的經歷,特別是對《涅槃經》有了一定的體會。
據說惠能一見弘忍,便直言「唯求作佛」。弘忍責之日:「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答日:「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貓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弘忍見惠能答語非凡,很器重他,便把他留下了。惠能先在弘忍門下隨眾作務,踏碓八月有餘。後弘忍為付衣法,命眾門人各作一偈以呈見解。眾人皆言,我等不需澄心用意作偈,神秀上座是教授師,待他得法後,我等自可依止。神秀上座思惟良久後作偈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對此的評價是只到門前,尚未入得門見自本性。惠能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惠能所呈心地得弘忍印可,並因此而密受衣法,成為禪宗六祖。
惠能得法後,為防人爭奪法衣,領弘忍「將法向南,三年勿弘」之訓,回到嶺南,避難於獵人之間多年。後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日風動,一僧日幡動,議論不已。惠的重視。一問方知是佛法南來,便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並請智光律師為之授戒。是年為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惠能39歲。法性寺即今廣州光孝寺,寺中現有瘞發塔、風幡堂等遺迹。惠能出家受戒後,就在法性寺的菩提樹下為眾人開「東山法門」。不久,回到曹溪,行化近四十年,門徒數千人,因久住曹溪而被稱為「曹溪大師」,成為禪宗南宗的創始人。據說武則天和唐中宗都曾召他人京,均力辭,始終保持了弘忍一脈相承的山林佛教的特色。惠能圓寂後,唐憲宗追謚為「大鑒禪師」。唐代著名的文人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都曾為惠能寫過碑銘。惠能的言行說教後由門人彙集整理而編成《壇經》一書,成為惠能南宗的代表著作。
惠能的禪學思想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以空融有、空有相攝的教理基礎。惠能禪學以「心」作為融攝空有的理論基石。此「心」既不是真心,也不是妄心,而是念念不斷,念念無住的當下現實之心。此當下現實之心是性空實相論與涅槃真心說相結合的產物。二、即心即佛、自在解脫的解脫論。惠能突出當下之心,是為了引導人們反求諸己,從自身中追求解脫成佛。惠能將眾生與佛的差別歸結為自心(性)迷悟的不同,眾生與佛的不二,是以心(性)為中介的。所謂的解脫,就是向內心體悟自性本具一切,去除妄想浮雲,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自性自度,自成佛道。三、識心見性、頓悟成佛的修行觀。頓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特有的標誌。所謂悟就是任心自運,念念不起執著,是自心本性的自然顯現,這就決定了「悟」必為頓悟。惠能的頓悟說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重在說明妄念不起,「無住」則強調正念不斷。而這兩者又都立足於實相無相的基礎之上。
惠能禪宗的佛性論是中國佛性思想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惠能既綜合了從人、心、理(境)等不同方面來理解佛性的各家異說,又超越了各家的思想。他在融攝中觀般若思想的基礎上,把大乘佛學虛構出來的精神實體重新拉回人們的現實之心,使早期佛教的心之解脫經過如來藏自性清凈心的發展,又獲得了新的形式;使佛陀的解脫論在完成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之後,又得到了新的肯定。惠能的自在解脫論融宗教信仰於現實生活,凸顯了人的價值。他否定盲目迷信神靈神性,突出眾生的自心自性,主張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性面前人人平等。他把人格與人性抬到至上的位置,將解脫交到人們自己手中,要其憑藉自信與自力去實現自我的拯救與超越。惠能反對墨守成規,死守經典,強調自我領悟,用活潑潑的語言啟發人獨立思考。這對中國佛學乃至整個中國思想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作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師,惠能所倡導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簡易法門,強調自證自度,妙解頓悟,而不重經教師說、坐禪入定,開中國禪宗一代新風,不僅對推動佛教中國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影響中國思想史達上千年之久。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推薦閱讀:
※佛陀的思想
※「荀子」、「韓非子」、「墨子」,哪本在理論上更有價值?
※炫麗的思想火花(153)
※幼兒教育陶行知思想實踐
※談談《易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