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名相張儀:用智謀和辯術瓦解六國合縱(2)
飾身相魏 計破合縱
張儀入秦,一年以後,即周顯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秦惠王命張儀同公子華率軍進攻魏國,大敗魏軍。然而,軍事上的勝利並沒有使秦惠王忘乎所以,對於六國諸侯聯盟所造成的威脅,使他深感不安,夢寐以求地想拆散聯盟。
一天,秦惠王向眾臣詢問拆散聯盟之計。一位大臣馬上進諫:「聯盟是趙國開頭的,大王應先攻打趙國。誰去救趙國,咱們就打誰。六國諸侯無一不懼怕我們秦國,恐怕都會各揣心腹事不去救援趙國。這樣一來,六國聯盟自然就拆散了。」
眾臣全部贊同。只要秦惠王一點頭,趙國馬上就會戰火連天。
「我看不能這樣做。」張儀急忙站出來反對。他早就料到秦國眾臣會提出此議,當然也做好了力排眾議的準備。他說;「六國剛訂立聯盟不久,彼此無隙,硬拆焉能拆散?現今,諸侯之地5倍於秦,諸侯之兵10倍於秦,如若我們發兵進攻趙國,韓、楚、魏、齊、燕一起聯合起來攻打我們,敵眾我寡,後果將不堪設想。」
秦惠王也擔心會出現這種局面,忙問道:「依你的意見呢?」張儀胸有成竹地說:「硬拆不如軟拆。依我看,不需大動干戈,只要設法讓他們相互猜疑,拆散他們的聯盟就指日可待了。離咱們最近的是魏國,最遠的是燕國,咱們不妨先從這一遠一近入手。咱們把從魏國拿來的城邑退還他幾座,魏國準會感激大王。另外,只要大王把女兒許配給燕國太子,就和燕國成了親戚。這樣,我們秦國就不再孤立了,而且六國也會彼此暗存戒心,聯盟就會瓦解。」接著,張儀提出了一條總的戰略方針:交替使用進攻與政治懷柔兩手策略,集中力量打擊近鄰魏、韓兩國。
惠王覺得言之有理,便依張儀計策行事。其後不久,秦國便主動將佔焦、曲沃二地歸還於魏,並派公子繇出質於魏,謀求和好。
這一打一拉,弄得魏國且喜且懼。趁此時機,張儀又身入其國,遊說魏惠王,說道:「秦國對魏國如此寬厚,魏國可不能失禮呀!」魏王懾於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又感謝秦國歸還土地,人使通好,竟然迷迷糊糊地鑽人瓮中,獻出上郡、少梁15縣(今陝西東北部)給秦,以感謝秦王。
全部佔有了河西之地,使秦國在戰略上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它的西面和北面沒有強敵;南有秦嶺,使它與巴蜀和楚國相隔;東依黃河、函谷關一線天險,可將各諸侯國拒之關外。張儀此舉,既幫助了趙國,又折散了聯盟,使秦國名利雙收,既多得了別國土地,又落了個睦鄰友好的美名。同年,秦惠王仿照東方諸國的制度,設置相國之職,由張儀擔任。這樣,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張儀便名聲大震,憑藉其出色的辯才和足智多謀,成為秦國歷史上第一個作相國的人。
周顯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他親自為將,率兵攻佔魏國的陝地,卻把當地民眾歸還於魏,又是且打且拉的策略。
兩年後,即周顯王四十六年(公元爽前323年),張儀鑒於魏國竭力拉攏齊國的對抗秦國的行動,建議秦國採用「連橫」策略。於是,張儀親自和齊、楚大臣在桑地相會,交好齊、楚,迫使魏臣服於秦。只是他的這一策略被由秦入魏的公孫衍識破,公孫衍為此發動了韓;魏、趙、燕、中山等五國共同稱王的運動,即所謂「五國相王」,即互相結盟以對抗秦、齊、楚。但由於這五國的統治者各懷異心,四分五裂,根本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聯盟。就在當年,楚國派兵在襄陵打敗魏國,奪取了魏的8個邑。
張儀見有機可乘,便與秦惠王精心策劃,主動卸去相國之職,暗地前去魏國活動。意在拆散關東諸侯的合縱計劃,勸說魏國做個與秦連橫的帶頭羊。
魏惠王正在內外交困之際,一見張儀到來,竟然不加思索,把他視為扭轉乾坤的救星,拜他為魏相。張儀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又對魏國內政了如指掌,再憑藉他那巧舌利口,向魏惠王展開了凌厲的攻勢。
首先,他縱論魏國兵微將寡,地無險助,又四面受敵,既不可戰,亦不可守。
其次,他分析合縱抗秦是畫餅充饑,難於成事。他說:「親兄弟之間都有爭奪錢財的人,六國君主卻要依靠蘇秦欺詐虛偽的謀略,實難成事。這是很明顯的。」
其三,他大講背秦之害:「大王不交好於秦國,秦王若下令進攻魏國的河什(魏國河西之地),佔據卷、衍、燕、酸刺等地,劫衛取陽晉,那麼,趙國不能南下。趙國不能南下那魏國就無法北上,魏國不能北上那合縱就會因此受阻。合縱一旦受阻,那大王的國家就會危在旦夕了。秦國挾持韓國而進攻魏國,韓國懼怕秦國,秦、韓聯合為一體,魏國勢力很快滅亡。這是我之所以替大王憂慮的原因啊!」
其四,他又大談聯秦之利:「基於上述原因,替大王考慮,魏國不如和秦國交好。如果大王與秦交好,那麼楚、韓兩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沒有了楚、韓兩國的憂患,大王自可高枕無憂,不必再擔心國家安危了。況且,秦國真正要削弱的是楚國,而能夠使楚國削弱的只有魏國。楚國雖然有富強遼闊之名,實際上非常空虛;楚國的士卒雖然眾多,但卻不堪一擊。調動魏國全部兵力進攻楚國,一定會大獲全勝。與楚國絕交有利於魏國,削弱楚國而迎合秦國,既可退禍於楚,又能安邦定國,這是大好事啊。大王如果不聽從我的忠告,一旦秦兵東伐魏國,到那時候一切就晚了。」
張儀滔滔不決,言語間時而語含珠璣,時而又不免誇大其辭,虛聲恫嚇,直說得魏惠王真偽難辨,半信半疑,猶豫不決。如此數年,魏國對外方針一直舉棋不定。這就為秦國的發展及其分頭打擊關東諸侯爭取了時間。
周慎靚王二年(公元前319年),隨著秦國勢力的不斷擴大,張儀作為秦國間諜的面目暴露無遺。魏國驅逐了張儀,拜公孫衍為相。張儀不負使命,重新又回到秦國。第二年,公孫衍聯合.趙、韓、齊、燕、楚合縱抗秦,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這是六國第二次大規模的合縱活動。但是,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因此態度也各異:楚、燕並不熱心此舉,不肯出兵與秦作戰;齊國更是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只有魏、韓、趙三國由於歷史上和地理上的親密關係,出師同秦國交兵。結果,函谷關一戰,秦軍大敗三國聯軍。然後,秦國派「智囊」樗里疾率兵攻打魏、韓、趙三國,大敗聯軍於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俘虜韓將軍申差,斬首8萬,喧嚷一時的「五國伐秦」之舉,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
推薦閱讀:
※[上下五千年]張儀拆散聯盟
※歷史名人小故事之九十五:張儀
※大秦名相張儀:用智謀和辯術瓦解六國合縱(3)
※張儀 奔走四方的戰國「辯論家」
TAG:張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