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性騷擾?別濫用網路暴力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潑水節成為熱門事件。一位自稱「女權主義者」的人士發表文章,指華科大的畢業潑水活動是針對女生的「集體性騷擾」,文章點擊量已經超過百萬。與此同時,該校多名學生表示「文章扭曲事實」。是否存在集體性騷擾,一時間聚訟紛紜,輿論場的辯論仍在唇槍舌劍地進行著。
在做出價值判斷、抒發道德義憤之前,我們應該首先認識到,「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截至目前,華科大並未就此做出官方回應,雖然全部真相尚未可知,但是部分事實也足以證偽某些判斷。按照發帖人的邏輯,如果女生真的受到「集體的、流氓的、無恥的」侵害,那麼華科大的女生應該人人自危,但事實上,該校一位女生對媒體表示,「給華科男貼上了『猥瑣下流』的標籤,這樣潑髒水的行為令我無法接受。」而一個網路調查顯示,8543名華科大師生中,80%以上認為沒有侵害學生(尤其是女生)權益。這些數據和細節,至少說明在「集體性騷擾」的道德大棒之下,還存在著事實的「另一面」。
從2006年一位大一學生潑下第一盆水開始,同歌同行晚會、畢業校園遊行與潑水活動構成了華科大學生「自創」的畢業儀式。不可否認,即便參與潑水活動是出於自願、男女平等,這中間某些男生的出格行為也需要得到反思與控制。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絕大多數畢業生參與的活動,據此就斷定為「有組織的男生集體性騷擾女生事件」,從個別行為無端上升為抽象定性,發帖人是不是也太過簡單化、情緒化?且不論性騷擾在法律層面的構成要件,僅憑常識也能判斷,如果真正存在「集體性騷擾」,這樣一項活動如何在一所「985」大學延續多年?出格行為確實需要批判,但貼上「集體性騷擾」的標籤,則有無限拔高、上綱上線的嫌疑。
正如騰訊「大家」在評論此事時使用的標題,「一場難以用性騷擾概括的狂歡」。華科大潑水節的確需要反思,也有很多思考的維度,比如說大學生應如何設計畢業活動,既能揮灑青春,又不逾矩失范;比如說大學生如何認識群己邊界與兩性關係,既要表達自我,又不傷害他人。但如果毫無根據地將其定性為「集體性騷擾」,那就不是理性的反思,而只是非理性的情緒發泄。尊重女性、保護女權是社會共識,但是以此為名試圖搏出位、吸引眼球,則不僅會給一所大學造成無謂傷害,更消費了「女權主義」自身的價值。
還原事實需要複雜的努力,而發泄情緒只需要簡單的衝動。我們這個社會有太多相似的教訓,在真相與事實尚不清晰的情況下,如果讓主觀情緒遮蔽理智,讓先入為主的義憤左右判斷,就極有可能產生劍走偏鋒的誤傷。看到那些經過篩選的極端潑水圖片,沒有人不會為此而扼腕,也沒有人否認應該進行反思,但是在誇大其詞到「集體性騷擾」之前,首先應該進行專業性、技術性的事實還原,而不是被情緒引向憤怒的歧途。如果事實沒有弄清,就已經有了「全稱性」的價值判斷,那隻能是以偏概全,並讓理性思考流失於血脈賁張之間。
網路確實解放了表達,但是使用它的人應該認識到,網路發言不是日記本上的個人獨白,不是卧室里的竊竊私語,而是會產生公共影響。發帖人為女權鼓與呼的精神值得尊敬,但是遍布在文章中的全稱性判斷、情緒化表達、傾向性結論,則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公眾認知,忽視了網路表達最基本的公共責任。而縱覽歷次輿論事件,權威信息儘早發布,往往能夠定紛止爭、避免次生災害。但是從發帖到現在,作為當事方的華科大仍然三緘其口。這樣的沉默,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極端情緒的擴散。因此,期待該校能夠儘快做出官方回應,不僅是為了還原潑水節的真相,維護一所大學的清白,更是為了維護中國高等教育的尊嚴。
事實上,華科大在2015年畢業季已經終止潑水節,然而,活動雖然終止,爭論卻仍在繼續。它存在的問題也值得社會各界共同反思。但無論如何,都應該揭開「集體性騷擾」的標籤,讓反思與批判運行在理性的軌道上。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不會在憤怒中迷失,而會在反思中進步。
展開
推薦閱讀:
※【女性健康】謹防隱性更年期提前騷擾
※安吉麗娜朱莉敢割雙乳,敢帶著6個孩子離婚,卻不敢說被性騷擾……
※她是張藝謀的奧運女郎,曾被導演騷擾,如今和朱亞文在一起
※衣服穿的少,處處性騷擾?
※領導的騷擾讓我恐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