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二筆新白話版41
06-15
四十一、心膽古人說過:「膽要大而心要小。膽大的意思,就是敢於承當;心小的意思,就是慎重考慮。敢於承當,所以就像孟子說的『就是有千萬人阻擋,我也一往無前』。慎重考慮,所以遇事小心謹慎,積極謀劃成功。」這是正確的論點啊。至於僧人,那應該反過來才是,我認為心要大而膽要小。心大所以能包容十法界,擔負著萬千生靈的解脫,因此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沒有窮盡的;膽小所以比丘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嚴持不敢怠慢。如今初學的人稍有聰明敏捷,就敢輕視同輩,蔑視古人,藐視清規,鄙視凈土,膽是夠大的了。查看他的真實水平,不過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別人,只知道保養愛惜他的短小肉身,不知道恢復廣大無邊的法界量,心也太小了。有人說:「黃檗希運禪師號稱粗行沙門,不是膽太大了嗎?」噫!不會畫虎的人,畫不成虎反而畫的像狗;你所謂的那種膽大的人,我恐怕他做不成粗行沙門反而是個無賴僧啊,所以能不謹慎嗎?四十二、太牢祀孔子漢高祖劉邦路過山東,用等級最高的太牢牛祭祀孔子,史官記載並且讚美了劉邦這一舉動。讚美當然有兩種用意,一是因為劉邦是在殘暴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而有這個舉動的;二是劉邦當然也是個不喜歡詩書而且毀謗羞辱讀書人的主子啊,而能有這個舉動,所以就要特別讚美劉邦做的事了。而根據孔子的道德修養,孔子就像上古帝王堯舜一樣賢明,他的德也與天地相配,超過了我們的父母,就是烹調天龍、炮製鳳凰、煮大象、烤鯨魚,也不足以報達他的恩德的萬分之一,何況一頭長得端正的專為祭祀的牛呢?但「東邊鄰居殺牛,不如西邊鄰居的簡單祭祀。」是《易經》上的明訓啊,禮儀不與祭物相配,神也不接受,何況是聖人呢?所以舉出這個例子,其餘也就可知了。可惜從古到今,代代相傳很久,沒有辦法挽回啊。四十三、儒佛交非自古以來儒家非議佛家,佛家也非議儒家。我以為佛法最初來中國時,崇信佛法的人很多,儒家為了世間法的考慮,非議佛法也情有可原。儒家既然非議佛家,懷疑佛法的人也就多了,佛家為了出世間法的考慮,反過來非議儒家也是情有可原。但是當唐朝的傅奕、韓愈非議佛家之後,後人又仿效他們非議佛家,就過頭了。為什麼呢?因為既然已經有云遮住了太陽,就不必再有煙霾去遮了。當宋代明教契嵩禪師、明代空谷景隆禪師非議儒家之後,後人又仿效他們非議儒家,也就過頭了。為什麼呢?因為既然太陽已經照破陰暗,就不必再有燈火去照了。從實際上講,其實儒家與佛家不是相互攻擊而是相互取長補短的,我試著大概說一說。凡是人做壞事,有的生前逃過了法律制裁;但害怕身後墮地獄,於是改惡從善,這是佛法暗中補助了儒法所達不到的效果啊;僧人有清規戒律不能約束的,但害怕刑罰也不敢放肆胡來,這是儒法明顯補助了佛法所達不到的效果啊。今天的僧人唯恐佛法不興盛,不知道佛法太盛,對僧人也不是好事,稍微抑制一下,能使佛法長久存在於世間的意義,就在這裡了。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應該兩家相互非議,而應當交口相贊啊。四十四、好名人都知道貪求利的害處,而不知道貪求名的害處更大。所以不知道的原因是,利的害處明顯而容易看到;名的害處微細不容易看到啊。所以稍有知道自律的人,便能看輕利;至於名,不是大賢大智是不能避免貪求的了。想出名就會有見不得人的行為;想保住名就要曲意遮掩保名的意圖,一輩子為了名忙忙碌碌沒有空閑,而有空閑調治身心嗎?以前一位老前輩說:「舉世沒有不貪求名的人。」因此發出長嘆,當時在坐有一人起來說道:「確實像您說的那樣,不貪求名的只有您一人而已。」老前輩聽了開顏歡笑非常高興,不知自己也已被他人賣了呢,名這一關是這樣的難破啊。四十五、梁武帝我在《正訛集》中,已經辨明了梁武帝餓死的說法是捏造的,不過還有其它問題沒有提到,如梁武帝斷絕肉食而吃蔬菜素食,有人就譏笑他,但是一個老農民努力耕作致富,還能以滿足口腹為受用,而武帝難道不知道自己可以吃遍天下的美味嗎?武帝用面做成牲畜祭祀,也有人譏笑他,但是一個讀書人考一個狀元,還要以求祖先保佑為榮寵,而武帝難道不知道自己是貴為天子嗎?武帝判處犯人死刑必會流淚,又有人譏笑他,但是這就是「大禹見犯人而下車哭泣,堯說一民有罪是我造成的」那種心情啊,武帝難道不知道自己掌握著生殺大權可以為所欲為嗎?唯獨武帝捨身出家為僧這件事,是有失皇帝的的體面了,因為武帝有信仰沒有智慧,見解不高明,所以輕視身體重視佛法,但迂腐固執太過了。再說晉宋時期,都是以禪觀為最高佛法,不知道還有更高的修行法門,所以武帝遇到達摩大師的大法而不投緣契合,非常遺憾啊。如果因為武帝亡失國家就隨便誹謗他,這是不可以的。武帝的過失,是過在心慈呢,武帝的心慈,是慈的過分了,豈能與南朝陳後主、北朝周宣帝那類亡國之君同日而語呢?如果因為他信奉佛法而詆毀,那我就不知道了。四十六、王所花山中有一種花,是同根同枝,而花有大有小。大的花如梅花李花,環繞在外層;小的花如橘花桂花,緊湊在裡面。外層的數大約有八朵,裡面的數有一百多,山民不以為奇怪,也不知道是什麼花。我見到後而感到奇特,同根的花卻大小不同,奇了!大的在外層小的聚在裡面,也是奇了!因此取名叫「王所花」。大的是心王,小的是心所,心王的數是八,對應外面的花;心所的數是五十一,對應裡面的花。外面的八這個數可能有增減變化,但八還是常見的;裡面的數總是多於本來的數,因為心所的數雖然有五十一,細分就無窮無盡了。心王在外而心所在內,心王能控制心所,心所卻不能控制心王啊。心王有五法,心所也有五法,至於還有五須,因為心王是單一而心所是多重了。外層的花先開,裡面的花後開,因為心王是根本而心所是枝末了。沉淪太久而今突顯,那是時節因緣到了。有人說:「這花並不鮮艷,燒它所產生的煙氣令人很不舒服,砍柴的人都不願意要它,有什麼奇特呢?」唉!這正是它的奇特之處啊。莊子以臭春樹為貴,是因為它不能成為有用的材料。但是不成材,人們就會用來當柴燒,如今它連當柴燒也不成,那麼天下最最沒用的就是這種花木了。《易經》中說「有利的隱遁」,就是指這個意思嗎?四十七、此道古人老子說過:「雖然有四馬馬車加大型美玉的待遇,也不如取得這個道。」我根據此話推理開來,豈只是馬車美玉,就是當了王者,擁有天下,也不如取得這個道;豈只是擁有天下,就是金輪聖王統領四天下,也不如取得這個道;豈只是統領四天下,就是主掌忉利天、夜摩天,甚至大千世界,也不如取得這個道啊。不過古人所說的這個道,是指長生不老的道了。至於圓形頭頂方形長袍、號稱衲子的出家僧人,將要取得無上菩提的大道了,卻反而要羨慕人間的富貴,我不知道他們是什麼用心啊。四十八、金色身讚歎佛身是金色的,那只是表示佛身和金色相近似,並不是真的就像人世間的金啊。天上的金銀和世上的金銀,就好比美玉和石頭,優劣自然能分出來,而天上的金尚且不能跟佛相比,何況世間的金呢?佛的金身精粹微妙,光瑩明徹,當然不是凡夫眼可以看得見的,但不能不知道這回事。如今土木塑成的偶像,是用金箔裝飾的,如果我們以為佛的色相也就是這樣,那就錯啦。四十九、出家休心難人的一生都是寒冷想著衣服,飢餓想著飲食;居住想著安定,器物想著充足;男子想著婚姻,女子想著出嫁;讀書想著當官,經商想著發財;這些事情時時刻刻都不能放下,一旦奮然出家,就沒有這些拖累了。然而出家後還忘不掉這些,那又何必出家呢?佛的《遺教經》說:「經常摸摸自己的頭,已不需要裝飾了。」但豈只是裝飾,經常摸自己的頭時說:「我是僧人啊!」頓時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了。五十、蠶絲(一)養蠶所殺的生命很多而且很殘酷,世上沒有禁止的。因為上至皇帝百官,需要藉以得到禮服;下至普通百姓,需要靠它維持生計,但假使自古沒有蠶,那人們必然安心用布而已。如果是因為生計,那麼普通百姓不依賴蠶的十里有九,依賴的十里有一,沒見過不依賴蠶的都餓死了呀。有人說:「孔子為什麼不穿布織而穿絲織的衣服呢?」因為孔子的時代,絲織已經用了很久了,作工也比布織簡便,孔子不過隨俗罷了,他知道習俗很難改變啊。再者孔子說「夏朝第一君主大禹不追求華美衣服而講究祭服」,祭服的帽子用絲織,其餘就未必用了,所以孔子的態度很明顯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46)
※金剛般若蜜多經白話述義王驤陸居士著
※白話華嚴經第六卷
※《四十二章經》白話(下)
※白話法華經16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