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養生
穴位保健是醫學中久開不衰的一朵奇葩,是自然療法的一種,療效獨特,百病皆宜。對人體無毒副作用,適合人民群眾自我保健的需求,有時候,只需那麼一點一按的動作,人體內自身能量就會被激活,就如同四兩撥千斤來形容是一點都不誇張的,中國有一個成語:返璞歸真。就是說越原本的東西越好,治病養生也是這樣,身體有其自身的調節能力,只要調動它的「積極性」就可以了。
一、認識穴位:
1.什麼是穴位?
穴位,亦稱之為腧穴。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腧與「輸」通,有轉輸的含義,「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學就是研究有關腧穴的位置,腧穴與臟腑經絡的關係,以及用來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
2.認識人體穴位: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 )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主治疾病: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為人體督脈經絡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學研究價值很高。
2、神庭 :(神,天部之氣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聚集。)
位置: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主治疾病:⑴癲狂癇、失眠、驚悸等神智病症;⑵頭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淵、鼻衄等頭面五官病症。
3、太陽穴:(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蕩使人意識喪失。)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主治疾病: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4、耳門穴:(穴內氣血作用的部位為耳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名意指三焦經經氣中的滯重水濕在此冷降後由耳孔流入體內)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主治疾病:耳聾,耳鳴,聤耳,牙痛,頸頷痛,唇吻強。耳鳴、聾啞、牙痛、以及其他常見的耳部疾病等,該穴是治療多種耳疾重要的首選穴位之一。
5、睛明穴:(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內氣血的主要作用對象為眼睛也。明,光明穴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經的氣血而變得光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主治疾病: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迎風流淚、偏頭痛
6、睛明穴:(人中,又名水溝,屬於督脈,具有醒神開竅、調和陰陽、鎮靜安神、解痙通脈等功用,歷來被作為急救首選之要穴應用於臨床。)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主治疾病:昏迷,暈厥,暑病,癲狂,臆語,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鼻出血,風水面腫,牙痛,牙關緊閉,黃疸,消渴,遍身水腫,霍亂,溫疫,脊膂強痛,挫閃腰疼。
7、啞門穴: (啞,發不出聲也,此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陽氣在此散熱冷縮。)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髮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衝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主治疾病: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屍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
8、風池穴:(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衝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
9、人迎穴:(人,民眾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經氣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體部位傳輸。)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主治疾病:(1)長期按摩人迎穴,對咽喉腫痛,氣喘,瘰癧,癭氣,高血壓具有良好的療效;(2)配大椎穴、太沖穴治療高血壓;(3)經常用手指按壓人迎穴,還有利於增進面部的血液循環,能夠使臉部的皮膚緊縮,並且可以去除雙下巴。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任脈之氣在此吸暖脹散。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次要穴道之一)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主治疾病: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難、咳嗽、過胖、過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
2、鳩尾穴: (任脈熱散的天部之氣在此會合。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主治疾病:心痛,心悸,心煩,癲癇,驚狂,胸中滿痛,咳嗽氣喘,嘔吐,呃逆,反胃,胃痛。消除疲勞、治療暈車暈船、可以緩解焦躁性格等。
3、巨闕穴:(巨闕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此穴為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指壓此穴,對於治療胃腸疾病很有療效。)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主治疾病:胸痛,心痛,心煩,驚悸,屍厥,癲狂,癇證,健忘,胸滿氣短,咳逆上氣,腹脹暴痛,嘔吐,呃逆,噎嗝,吞酸,黃疸,泄利。
4、神闕穴:(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主治疾病: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
5、氣海穴:(氣,氣態物也。海,大也。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
吸熱後氣化脹散。)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主治疾病: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婦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6、關元穴:(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主治疾病: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遺尿、尿血、尿頻、尿瀦留、尿道痛、痛經、閉經、遺精、陽痿;此外,對神經衰弱、失眠症、手腳冰冷、蕁麻疹、生理不順、精力減退、太胖(減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療效。此穴為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7、中極穴: (中,與外相對,指穴內。極,屋之頂部橫樑也。該穴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達到了天部中的最高點。)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主治疾病:小便不利,遺溺不禁,陽痿,早泄,遺精,白濁,疝氣偏墜,積聚疼痛,月經不調,陰痛,陰癢,痛經,帶下,崩漏,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腫。
8、曲骨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任脈)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主治疾病:赤白帶下,小便淋瀝,遺尿,遺精,陽痿,陰囊濕疹,五臟虛弱,虛乏冷極,膀胱炎,產後子宮收縮不全,子宮內膜炎。
9、鷹窗穴:(膺,胸也。窗,空孔也。該穴名意指胸腔內的高溫之氣由此外出胃經。)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主治疾病: 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癰。
10、乳中穴:(五穀生化的乳汁精微輸出之所。)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主治疾病:可治女子乳腺疾病。產後按摩產婦乳中穴、乳根穴能有效促進乳汁分泌,且方便實用。
11、乳根穴: (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為乳房發育充實的根本。)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衝擊心臟,休克易亡。
主治疾病:胸下滿悶,食不下咽,胸痛乳痛,霍亂轉筋,寒痛咳逆,臂腫痛。
12、期門穴:(期門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衝擊肝、脾。
主治疾病:胸脅脹痛、嘔吐、吞酸、呃逆、腹脹等肝胃病證;奔豚氣;乳癰。
13、章門穴:(該穴名意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主治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炎泄瀉,肝炎黃疸,肝脾腫大,小兒疳積。高血壓,胸脅痛,腹膜炎,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酸痛。
14、商曲穴: (商曲的意思是指腎經沖脈氣血在這個穴位處吸熱後緩慢上行。)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衝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主治疾病:這個穴位具有清熱降溫的功效;按摩這個穴位,對腹痛、泄瀉、便秘、腸炎、腹中積聚等不適癥狀,具有顯著療效;配中脘穴、大橫穴,治療腹痛、腹脹;配支溝穴,治療便秘;配大腸俞穴、天樞穴,治療泄瀉、痢疾。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肺臟的濕熱之氣由此外傳於膀胱經。)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主治疾病: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
2、厥陰俞穴:(指厥陰經氣血為心血的氣化之氣。厥陰俞名意指心室外衛心包中的乾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主治疾病:指壓該穴,可以治療疾病性氣喘、止咳;此外還能使胸部伸張,使怯弱性格者緩解緊張,降低自我防衛意識,從而增加自信,克服掉懦弱的性格。
3、心俞穴: (心室中的高溫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心臟,破血傷氣。
主治疾病:推按「心俞穴」可以治療心經及循環系統疾病,心痛、驚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盜汗、夢遺、癲癇、胸痛、心悸亢進、暈車、頭痛、噁心想吐、神經官能症等。
4、腎俞穴:(腎臟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主治疾病: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按摩腎俞穴降血壓。堅持按摩、擊打、照射腎俞穴,增加腎臟的血流量,改善腎功能。
5、命門穴:(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命門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督脈)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衝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主治疾病: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尿,尿頻,泄瀉,遺精,白濁,陽痿,早泄,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
6、志室穴: (腎臟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主治疾病:遺精 ,陽痿 ,小便不利,水腫,腰脊強痛。
7、氣海俞穴: (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臟,阻血破氣。
主治疾病: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婦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8、尾閭穴: (長強穴別稱。)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主治疾病: 腸風下血,久痔瘺,腰脊痛,兩便難,頭重,洞泄,嘔血,驚恐,斜視。治療便血、痔瘡、脫肛、泄瀉、便秘、腰脊痛、小兒驚風、尾骶骨痛、癇症等疾病。現多用於癔病,腰神經痛等。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主治疾病:肩酸痛、頭酸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耳鳴、高血壓、落枕等。
2、太淵穴: (指肺經水液在此散化為涼性水濕。)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主治疾病:咳嗽,氣喘,咯血,胸痛,咽喉腫痛,無脈症,手腕痛。扁桃體炎,肺炎。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主治疾病: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贏瘦。此穴主治甚廣,為全身強壯要穴之一,能調節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4、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於此,故名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主治疾病: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5、湧泉穴: (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乃是腎經的首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主治疾病: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道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髮等等。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二、人體的兩個長壽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湧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髮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
三、常見穴位養生的方法:
1.按摩法。
穴位按摩法是一種最常見的保健穴位的方法之一。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
礎的保健按摩;以經絡穴位按摩為主,其手法滲透力強,可以放鬆肌肉、
解除疲勞、調節人體機能,具有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疏通經絡、平衡陰延
年益壽之功效。按摩手法,並不一致,但歸納起來,常用手法可選如下八
種: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法。應該知道,上述八種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年輕人工作和生活壓力都很大,如果不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令人懊惱的許多小病都會找上門來。其實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按摩按摩一些平時看起來不起眼的穴位,在休息的同時又消除了病症,豈不是一舉兩得?)
2.拔罐法。
中醫認為拔罐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疾病是由致病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
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後,即
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鬱、痰涎、宿食、水濁、
邪火等,而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
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並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感冒 感冒了頭昏、鼻塞、肩背酸痛,這時在肩膀和後背上拔上幾個火罐,立時會感覺肩背鬆快、頭腦清醒。
慢性咽炎 藥物治療往往難以令人滿意,可要是時不時地在脖子前面的廉泉穴或天突穴拔上個罐,會讓你迅速不那麼「堵得慌」。
慢性鼻炎 在後背脊柱兩側的膀胱經第一側線走罐治療,效果非常好。
痛經 拔罐對寒濕凝滯型和氣滯血淤型的痛經效果明顯,可在腹部的中極、歸來、天樞穴和背部的肝俞、腎俞穴上拔罐。
運用拔罐療法還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養顏美容,是家庭保健的好幫手。
火罐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A.拔罐可以治療哪些疾病?
(1)呼吸系統: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水腫、肺炎、胸膜炎。
(2)消化系統: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經痛、消化不良症、胃酸過多症、急性及慢性腸炎。
(3)循環系統: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臟供血不足。
(4)運動系統:頸椎關節痛、肩關節及肩胛痛、肘關節痛;背痛、腰椎痛、髖椎痛,髖痛;膝痛、踝部痛、足跟痛。
(5)神經系統: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麻痹症、頸肌痙攣、腓腸肌痙攣、面神經痙攣、膈肌痙攣。
(6)婦科方面:痛經、閉經、月經過多、白帶、盆腔炎。
(7)外科瘡瘍方面:癤腫、多發性毛囊炎、下肢潰瘍、急性乳腺炎。
(8)保健方面:中醫學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培本固元。拔罐用於保健強身常用穴位:腎俞、關元、關元俞、太溪。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濡養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
B.拔罐怎麼找穴位
感冒穴點陣圖
1.用拔罐法治療感冒
癥狀:鼻塞流涕、打噴嚏、咽痛咳嗽、頭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風門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關6、太陽穴7。對於發燒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絡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療頭痛
癥狀:頭部脹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陽穴。
3.用拔罐法治療支氣管炎
癥狀:咳嗽痰多,伴胸骨後疼痛,氣急,胸悶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豐隆10、尺澤11。
4.用拔罐法治療胃痙攣
癥狀:突發性劇烈上腹痛,有時伴有噁心嘔吐等。胃痙攣常見於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有胃神經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樞14、內關15。
5.用拔罐法治療失眠
癥狀:入睡困難,多夢,頭暈、健忘、疲倦無力等。
取穴:心俞16、腎俞17、脾俞18、內關、三陰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療高血壓
癥狀:頭痛、頭暈、頭脹、耳鳴、失眠,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腎俞、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7.用拔罐法治療坐骨神經痛
癥狀:腰臀部、大小腿右側、小腿右外側及足背側發生放射樣、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等。
取穴:腎俞、環跳22、承扶23、殷門24、委中25、承山26、懸鐘27、風市28。
8.用拔罐法治療關節炎
癥狀:關節疼痛、腫脹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大椎、肩髎29(音遼)、曲池、外關、合谷。
下肢取穴:環跳、陽陵泉30、足三里、風市。
脊柱取穴:身柱31、大椎、腰陽關32。
9.用拔罐法治療頸椎病
癥狀:頸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或指尖麻木,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療肩周炎
癥狀:肩部疼痛、夜間尤甚及肩部有壓痛,活動受限等。
取穴: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點處)。
附註:
1.大椎: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主治發熱、咳嗽、氣喘、頭痛等病症。
2.風門: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咳嗽、氣喘、吐血、潮熱、盜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當肘關節成直角時,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即為曲池穴。主治咽喉腫痛、熱病、齒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主治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病症。
6.外關:位於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主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病症。
7.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處凹陷中。主治頭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於胸骨上窩正中。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等病症。
9.中府:位於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主治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豐隆:位於外踝高點上與外膝眼連線中點處。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等病症。
11. 尺澤: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主治咳嗽、氣喘、咳血、胸部脹滿、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等病症。
12.中脘:位於臍上4寸。主治胃痛、嘔吐、吞酸、腹脹、泄瀉、黃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主治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樞:位於臍旁2寸處。主治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等病症。
15.內關: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胃痛、嘔吐、熱病、偏癱、失眠、眩暈、偏頭痛等病症。
16.心俞: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心痛、驚悸、咳嗽、失眠、健忘、盜汗等病症。
17.腎俞: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耳鳴、耳聾、腰痛、遺尿、遺精、陽痿等病症。
18.脾俞: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等病症。
19.三陰交:位於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處。主治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失眠等。
20.安眠:位於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處。主治失眠、眩暈、頭痛、心悸、癲狂等病
21.肝俞: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症。
22.環跳:位於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症。
23.承扶:位於臀橫紋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症。
24.殷門:位於承扶穴與委中穴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25.委中:位於腘橫紋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等病症。
26.承山:位於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症。
27.懸鐘:位於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主治下肢痿痹、胸脅脹痛、咽喉腫痛等病症。
28.風市:位於大腿外側正中,腘橫紋水平線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癢,腳氣等病症。
29.肩髎:位於肩峰後下方,上臂外展,當肩髃(音魚)穴後寸許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攣痛不遂等病症。
30.陽陵泉: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脅痛、嘔吐等病症。
31.身柱: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氣喘、脊背強痛等病症。
32.腰陽關: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遺精、陽痿等病症。
33.肩中俞: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主治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等病症。
34.天宗:位於肩胛骨崗下窩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氣喘、乳癰等病症。
3. 艾灸保健法。
艾灸具有奇特養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A:艾灸可以治癒哪些常見的疾病?
舉例如下:
以下就是收集的一些小毛小病由艾條治療的一些簡單實用法,我們買艾條來再應用艾灸來治癒的各種常見疾病的方法及相關的穴位,灸法等等.
1、.痛經
取穴:
氣海穴: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
主治:腹痛,月經不調,白帶多,經閉等。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罐灸30-40分鐘。
中極穴:腹部正中線,臍下4寸。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
灸法:艾條灸3-7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血海穴:屈膝與髕骨內上緣2寸處。
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白帶多等。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罐灸30-40分鐘。
小腿部反射區:小腿腓骨外側後方,從外踝後方向上延伸約四橫指的一豎條狀區域。
主治:婦女痛經,月經不調等。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
2、哮喘
取穴:
膻中: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正中點。主治:咳嗽,氣喘,胸脅痛。艾條灸3-7分鐘,艾灸罐灸20-30分鐘。
天突:胸骨上窩正中,喉結下4寸處。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腫痛。艾條灸3-7分鐘,艾灸罐灸20-30分鐘。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咳嗽,氣喘,咳血,肺癆。艾條灸5-15分鐘,艾灸罐灸20-30分鐘。
奇穴氣喘:位於背部正中線,左旁開2寸,與第七頸椎棘突平高處。主治:哮喘,支氣管炎,胸膜炎。艾條灸3-7分鐘,艾灸罐灸15-20分鐘。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罐灸30-40分鐘。
小腿部反射區:小腿腓骨外側後方,從外踝後方向上延伸約四橫指的一豎條狀區域。
主治:婦女痛經,月經不調等。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
3、感冒
取穴;
大椎:在第7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隔上。
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旁開1.5寸。
曲池:在肘窩橫紋端盡處。
合谷:伸開拇指、食指二指,在第1、2掌骨間微凹處。
外關:從陽池穴上三寸,尺橈骨之間。
灸法:取上面穴位,用艾條灸10分鐘,並多喝溫開水。
4、咳嗽
取穴:肺俞、檀中、膏育俞、太淵。
腎虛加志室,氣虛加足三里,有表證者加大椎、風門、列缺。
灸法:艾條灸3-7分鐘;艾罐灸20分鐘。
5、胃痛
取穴:
足三里:犢鼻穴下3寸,脛骨外一橫指
主治:胃痛,腹痛,腹脹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中脘穴: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
主治:胃痛,反胃吐酸,嘔吐,消化不良。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期門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方,第六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胸脅疼痛,乳腺炎。
灸法:艾條灸3-5分鐘,艾罐灸10-15分鐘。
奇穴拇指橫里三毛:位於足拇指背側,趾甲部正中點,左右計2穴
6、便秘
取穴:
天樞穴:臍中兩寸處。
主治:便秘,腸鳴,腹脹,消化不良
灸法:艾條灸3-5分鐘,艾罐灸10-15分鐘。
大腸穴: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與髂嵴高度相平。
主治:腹脹,腹痛,腸鳴,便秘,脫肛。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7、失眠
失眠多由於思慮過度,心腎不交,血虛無以養心,或有煩惡,或多妄念,或濕痰壅遏與脾胃而起,灸療應以百會,三陰交為主穴,,心腎不交配內關,胃不和配足三里。
取穴:
百會穴:位於頭正中線,入前髮際5寸約當兩耳尖連線之中點處。
三陰交穴:內踝上3寸,脛骨後緣。
主治:神經衰弱,眩暈,失眠。
內關穴:掌側腕橫紋正中上2寸,兩筋之間。
奇穴虎口穴:位於手背部大指與食指指蹼之間中點處,左右二穴。
主治:頭疼,眩暈,盜汗,心痛等。
灸法:艾條就3-5分鐘。
手部反射區:位於中指根與掌交界線的略下方。
主治:神經衰弱及多汗。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
足三里:犢鼻穴下3寸,脛骨外一橫指
主治:神經衰弱
灸法:艾條灸3-7分鐘,艾罐灸15-20分鐘。
8、落枕
取穴:
阿是穴:在病變局部找壓痛點。
灸法:艾條灸5-10分鐘。
風池穴:後腦乳突後緣1.5寸凹陷處。
主治:後頭痛,眩暈,肩背痛,落枕等。
灸法:艾條灸3-7分鐘。
氣穴新設:位於項部,第四頸椎橫突尖端,斜方肌外緣。
灸法:艾條灸3-7分鐘。
懸鐘穴:外踝上。
主治:落枕。
灸法:艾條灸3-7分鐘,艾罐灸5-10分鐘。
特效反射區:手背中指指跟下(橈側)
主治:落枕,頸部酸痛。
灸法:艾條灸5-10分鐘。
後溪穴:握拳,在第五掌骨小頭後掌橫紋頭處。主治:落枕,腰背酸痛。
灸法:艾條灸5-10分鐘。
經絡養生
什麼是經絡穴位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意指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是古人在長期生活保健和醫療實踐中逐漸發現並形成理論的,它是以手、足三陰和三陽經以及任、督二脈為主體,網路遍布全身的一個綜合系統,它內聯五臟六腑,外布五官七竅、四肢百骸,溝通表裡、上下、內外,將人體的各部分連接成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屬性密不可分的整體。它不僅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而且是人體保健、養生祛病的重要依據。
經絡穴位養生法是運用針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經絡、穴位,以激發精氣,達到調和氣血、旺盛代謝、通利經絡、增進人體健康等目的的一種養生方法。針法是以毫針刺激人體經絡穴位,通過提、插、捻、轉等不同手法,起到調整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灸法是藉助艾火熱力,灸灼、薰熨穴位,以達到溫通經絡、調養臟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對人體經絡穴位進行按、拿、點、推、揉、拍等手法,起到運行氣血、健身祛病的作用。三種方法各有特長,既可單獨應用,又可按需綜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對人體無損傷與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恆,不失為簡單、易行、實用、有效的養生祛病良法。
鑒於經絡理論博大精深,人體穴位內容豐富,針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複雜,非經專門學習訓練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則,容易釀成事故。但作為養生之道,現擇其易於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經絡穴位養生方法加以介紹。
1、自我點穴
頭部點穴:點按風府穴:雙掌掌根貼於耳後,雙手中指彎曲以指尖點按頭後正中線的風府穴約1分鐘,力量適中。風府為督脈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頸疼痛,預防中風。
點百會、四神聰:雙掌掌根貼於頭的兩側,然後以雙手中指指腹依次點按頭頂百會穴及四神聰穴,約1~3分鐘,力量適中。百會為督脈穴,四神聰為外經奇穴,頭為諸陽之會,常點按此二穴,可防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脫肛、陰挺等證。
點印堂:以雙手中指指尖點按雙眉中間印堂穴,約1分鐘。印堂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前額頭痛、鼻衄、鼻淵等證。
點太陽: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太陽穴,點法和揉法結合,約1分鐘。太陽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痛、目疾諸證。
點人中: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稱水溝,為督脈穴,點胺此穴可醒腦提神,用於神志昏迷、驚風與腰脊強痛等證。
上肢點穴按摩
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沖穴及小指的少沖穴,然後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點按合谷穴、列缺穴、內關穴,也可點按左、右手的十宣穴。
換左手指點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點穴按摩: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足三里穴和委中穴,點法和揉法結合。
2、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時多用艾條灸,因為艾條使用方便,也好控制。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鬆,呼吸平穩,心無雜念,將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灸時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膚上,避免燙傷。
懸灸上肢穴位:內關。
懸灸下肢穴位:湧泉、足三里、三陰交。
被動艾灸法
被動艾灸也就是請他人幫助施以灸療,艾柱灸與艾條灸均可以,可根據情況選用。一般艾柱灸難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學習操作;艾條灸難度相對較小,容易操作控制,各人可根據自己的感覺進行選擇。
被灸者一般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全身自然放鬆,不要緊張,心情愉悅。然後將要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施術者站於一旁,也可取坐位,手臂及身體自然放鬆,心無雜念,輕巧操作,從容緩和,不急不躁,全神貫注。
被動灸法多用於胸腹
部或腰背部,養生的穴位有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神闕穴、華佗挾脊、腎俞、命門。
3、按摩養生法
雙手拍頭
取坐位,頭身正直,然後用雙手掌在頭部施輕拍法,由前向後,均勻拍打,力量要輕柔有彈性,雙手輕拍約20次。
按摩後腦
兩手指交叉,抱在後頸枕下部,左右來回橫向搓摩約20次,力量要輕柔適中。
梳頭浴面
雙手五指分開如爪,自前額向後梳頭10次,繼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頰10次。
旋摩耳輪
先用掌心旋摩耳郭前面10次,然後水平方向摩擦耳郭前面和後面10次。
叩齒咬牙
雙手掌輕按雙頰,先叩齒有聲36次,後咬牙無聲18次。然後下頜放鬆,用兩大指指腹向上托叩下頜36次。
彈鳴天鼓
雙掌掩耳,食指、中指、無名指在後枕輕輕摩擦,耳中聞擂鼓之聲約1分鐘,繼用無名指彈滑36次。
攪海咽津
舌尖先左後右在口腔內頰慢慢攪動10次,古稱「赤龍攪海」,至唾液滿口嗽津10次,分3小口用力引頸咽下,意想直至小腹丹田。
運目彈睛
頭部不動,眼珠向四周環視1周,正反方向各3次。然後用力緊閉雙眼,同時呼氣,待氣吐盡後,迅速睜大雙眼,同時吸氣,共3次。
按摩頸項
手掌自後頸慢慢按摩至前頸,中指尖點天突穴。左右手交替各做10次。
按摩腹肋
雙掌根緊按雙側腋下脅肋,自後向前按摩10次。然後左掌疊右掌上,按揉上腹心窩部10次,繼按順時針方向向左上腹推進,而後依次達左下腹、小腹、右下腹,回到心窩部,如此1~3遍。
搓腰揉腎
雙手虎口放雙側腰眼穴,用力旋揉36次。然後雙手上移至雙側腎俞穴,左右扭動腰部,自上而下按揉10次,共1~3遍。
拍打經絡
先用右掌拍打頭頂10次,繼用雙掌隨身體左右擺動左右交替依次拍打肩頸、上臂、前臂、胸背、腰腹、左右大腿、左右小腿,共1~3遍。
全身拍打
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肩部、頭部做輕鬆而富有彈性的拍打。
敲打命門
雙手握拳,通過自由轉腰時,用雙拳輪換敲打前後同側命門。
搓手浴面
雙手合掌胸前,相互摩擦至熱,然後快速分開,上下摩擦面部(包括眼、耳、口、鼻)。
摩掌熨目
雙手掌相互搓熱後,覆蓋雙眼,閉目熨睛。
經絡是中醫的獨有名詞。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
經絡養生就是根據中醫經絡理論,按照中醫經絡和腧穴的功效主治,採取針、灸、推拿、按摩、導引等方式,達到舒經理絡、交通陰陽而最終實現驅邪治病,使機體恢復陰平陽密的和諧狀態。
經絡養生的最新研究動態:
最新經絡學研究顯示,人體除了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以外,每個功能單位都由對應的經絡控制,如比胰島控制,一天的不同時刻,胰島素需求量是不一樣的,胰島素的分泌整體來說要求符合血糖的調節需要,所以胰島的工作必須準確跟進血糖的反饋,否則容易出現高血糖和低血糖,經絡養生的目的是使得全身各個功能單位氣血供求平衡,跟進準確。
推薦閱讀:
※安全便利隨身艾,隨時艾隨時灸@王者榮厚
※幾招特效穴位療法
※風水學中,埋葬地選擇有這28個要點,牢記可斷穴位好壞
※腰眼穴位位置圖
※婦科病穴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