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一樣的工業4.0

  如今,工業4.0無疑是行業中最有份量的名詞之一,似乎昭示著一個具有突破意義的時代已經到來。在您看來,該怎樣理解工業4.0的內涵呢?  杜品聖:自從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提出工業4.0這個口號後, 短短几年,工業4.0與已成為工業革命的代名詞,許多專家對此作了充滿想像力的描述和介紹,給我們工業領域的同行們展示了一個美好的前景,似乎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工業革命真的來到了。  同時各行各業的學術專家們又開始做了「創新式」的探索,開始學習、調研及總結,提高認識過程,發表了許多前瞻性的文章,給了同行極好的借鑒和提示。一時又產生不少的新概念,如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數字工廠、智慧工廠以及CPS 等等。眾說紛紜,各人從各種立場和領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真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關於工業領域的話題的討論從來沒有這樣吸引眼球,轟轟烈烈,熱熱鬧鬧。  當我與德國政府人員、科技人員、企業管理人員討論工業4.0時,大家也是激動萬分,一致認為工業4.0是德國的創舉,甚至非常自豪地講工業4.0的德文「Industrie 4.0」原文已成為標準了。德國成為新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  但是一談到如何來搞工業4.0時,很多人就含糊不清了,一些大學的教授將一些互聯網時代的時髦字樣:大數據、雲計算、信息安全、CPS等等湊在一起,然後又強調未來生產個性化的需要,提出了一個所謂工業4.0的遠景,而政治家們也極力描述未來製造技術的個性化,如何將個人的需求通過工業革命來實現。  而大多數企業家和技術人員,特別是中小型的企業都在將信將疑地聽著這些理論家,政治家的演說,私下則在擔憂自己企業發展的前途,思考著如何跟上這次工業革命的步伐,保持其在市場的地位,而不被同行所淘汰,但是真的想開發工業4.0的產品或技術的話,又沒有任何的技術規範和技術指標,無處著手。  台上講得激動萬分,回到家裡,無法行動。出現了講得多、幹得少、寫得多、做得少的現象。基本上大家多在觀望之中。慢慢地我感到是將工業4.0回歸本源的時機了,工業4.0的成功不在於口頭上,而在於你的行動上。同時也是對「工業4.0的內涵到底是什麼」給出回答的時候了。  我認為工業4.0沒有宣傳產品,沒有宣傳實現工業4.0的技術和方法。僅僅運用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互聯網概念,描述了工業發展的未來,同時在德國政府的親自推動下成為了德國的國策。  德國希望高舉工業4.0的旗幟來重振德國工業精神,解決德國製造業面臨的瓶頸和挑戰,用德國的工業精神來實現工業4.0的未來。保持它在互聯網時代的生產製造領域的領先地位。所以工業4.0的本質可以這樣歸納:  工業4.0是當前互聯網時代的製造業進行變革的產物;  工業4.0是解決德國製造業目前所碰到的瓶頸的有力武器;  工業4.0是德國機械製造業戰略世界領先地位的根本保證。  眾所周知,工業4.0的概念是由德國率先提出的,而在此背景下,李克強總理正式簽批了《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規劃,堪稱中國版的工業4.0構想。相較於德國的概念,「中國製造2025」有哪些新的特點呢?  杜品聖:是的,德國不僅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同時也提出工業4.0實施的行動綱領。中國在政府的倡導下,也一直在積極地推動智能製造,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戰略以及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規劃;並且提出了「互聯網+」的社會變革的國策。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發展綱要和企業轉型升級的方案。但是由於中國與德國的工業發展的現狀不同,形成生產鏈的結構不同,工業生態環境的不同使得中國與德國在進行工業製造業的改革時有三同與三不同。  三同即:  1.德國和中國一樣都進入了互聯網的時代。  互聯網思維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的組織結構以及人類的交流通信的媒介等。這種形態的改變將直接衝擊生產製造的業務模式,對製造業的結晶——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或企業生命周期在互聯網時代的映照起了決定性的顛覆性作用。製造業如何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挑戰,是中國和德國同樣需要面對的。  2.德國和中國都處於製造技術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  對於德國來講,在目前的製造技術上遇到了瓶頸,妨礙了製造領域的大發展。除了創新及質量,德國遇到的還有速度和成本的挑戰。而中國在如何提高質量和效率上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頸,成為中國不能從製造大國轉化為製造強國的根本問題。  3.德國與中國都面臨著如何保持其在國際製造業地位的挑戰。  德國遇到美國、日本等復甦本國製造行業的強勁挑戰。美國掀起了工業互聯網的浪潮,企圖重振美國的製造行業,通過運用互聯網的技術佔領製造業的制高點。 日本大力開發機器人,成為機器人技術的強國。所以德國必須通過製造技術的改革成為世界上的製造超級強國。而中國在製造領域的人口紅利受到第三世界國家的猛烈衝擊,粗放性低效率的生產模式的後果大大妨礙了工業的持續發展,如何從一個製造大國轉變為製造強國成為中國製造業發展未來的關鍵。  由於這三點相同點的存在,同時無論是中國宏圖還是德國戰略都將聚焦在生產機械製造模式的變革上。所以整體的中國製造2025的構思與德國工業4.0有同工異曲的感覺。但是中國與德國在製造行業的三個不同點使得在執行層面和運行層面有著不同的方法。  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要解決的問題不同  簡單的講德國工業4.0是要解決生產製造模式的靈活性、自適應性的問題,從而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並加快生產製造的研發速度,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客戶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而中國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質量和效率的問題,通過精細化管理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提高產品的質量的一致性, 同時提高生產的效率,節能減排更好地利用資源和管理資源。  中國製造業與德國製造業產業鏈的不同  目前中國製造業無論在製造技術自動化還是在生產製造的管理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整個產業鏈從原材料、加工工藝、組裝技術、檢測列印技術到包裝物流技術都沒有像德國那樣完善和齊全。自動化技術在各個領域應用程度不一致, 在生產技術管理上也沒有德國那樣成熟。特別是精細化的管理與自動化生產實現的關係的整合也剛剛在起步階段。所以在制定中國製造2025時,對進行改革的深度和廣度的規劃要比工業4.0更加地深刻和完整。更多是商討如何完整產業鏈,將高端裝備、機器人和3D列印作為豐富生產製造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同時充分利用我國在IT和信息行業的優勢,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戰略方針,提高效率,提高質量,提高管理水平,實現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轉變。  而工業4.0更多的是如何延伸產品生命周期的前端和後端,產品開發的客戶導向,快速響應及後端產品進入市場的服務鏈的產生。所以,提出數字化產品、數字化生產和數字化管理的三化規劃。  中國製造業與德國製造業的工業生態環境不同  更主要的是中國製造業與已有百年歷史的德國製造業的生態環境有根本的不同。  德國的製造行業90%以上企業屬於家族式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以上都在研究開發某一個產品,專業、專註於某一個領域,精益求精,不斷開發創新性的新產品,成為各行各業的技術和產品的領軍企業。這些是德國創新的主力軍。同時又有一批系統集成商,系統架構商,將這些產品和技術整合成一個裝置或系統,更有一些系統工程公司將這些系統根據客戶的需求、市場的需求提供一個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  這種專業的元器件開發製造商、行業系統集成架構商和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提供商三位一體的市場定位的結構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產機械製造生產鏈體系。這種完整的工業生態結構避免行業間的無謂競爭,同時保持了各個公司在各自領域的領先地位以及持續發展的動力。  而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類似的工業生態圈,當市場有了新的發展,產業有了新的機遇,許多公司會進行大跨度、跳躍性的轉型,輕易地將多年的技術積累、人才的儲備進行重組。比方,現在產生機器人熱、3D印表機熱,無疑會產生人為的價格競爭,破壞了工業生態的平衡, 使得產業不能得到持續的發展。 所以中國製造2025更強調地是頂層設計和頂層規劃,利用市場計劃經濟的優勢統一步伐,共同推進中國製造2025的進展。 最近國務院成立的中國製造2025工作組,直接由發改委馬凱主任作為組長,來協調中國10個部委的工作和安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推薦閱讀:

你的工業旅遊為什麼不好玩
雀 巢——全體工業界的的典範
完片擔保倒逼電影工業化進程:「如有必要我們可以解僱製片人」|影片|擔保
蘇州嵌入式公司簡介
遠渡重洋的製鞋師,在手工業崛起的日本匠人

TAG: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