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寶雞著名道觀你知道多少
受樓觀道影響,寶雞大修道教宮觀(資料圖 圖源網路)寶雞道事自產生至隋唐,主要有如下數處道觀:吳岳祠,又名西鎮廟,596年建,位於寶雞吳山;丹霞觀,713年建,位於寶雞扶鳳縣;啟聖宮,天寶(742—755年)年間建,位於寶雞鳳翔縣;仙游觀,829年建,位於寶雞麟游縣;周公祠,848年前建,位於寶雞岐山縣;大成觀,901年建,位於寶雞鳳翔縣;乾元觀,創建年代不詳,位於太白玉皇山;常寧觀,創建年代不詳,位於寶雞虢縣(今寶雞陳倉區);湫神廟,唐代建,具體時間不詳,位於寶雞太白山。全真道與寶雞宮觀五代至北宋,宮觀道教逐步在寶雞定型,內丹學開始傳播,以誠心敬意、修身養性作為修道成仙的正途,以性命雙修、苦煉心性作為修行宗旨,發展至金代孕育出了新道派——全真道,由咸陽人王重陽(1112—1170年)所創。全真道大膽提出了改革道教的主張:一是進一步將老莊思想貫穿於教義之中,對傳統道教進行重大改造;二是融匯儒、道、釋三家宗教和哲學思想;三是提倡平等;四是建立了叢林制度,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庵修道。時至今日,宮觀道教仍然是西北道教的主體。金代,1174—1180年,邱處機修行於寶雞磻溪;1180年,蒙其師兄馬鈺相召,來到寶雞隴縣龍門洞修行,一邊主持關中教事,一邊刻苦攻讀儒、釋、道經籍,文化修養和社會認識達到了很高的境界;1187年,奉詔赴金朝中都(今北京城西南),與金世宗談經論道話養生,深得讚許;1219年,已過古稀之年的邱處機冒著風霜嚴寒,穿越茫茫沙漠去西域,終於在1221年見成吉思汗於雪山,向其闡述道教的「論」與「術」,勸其「止殺保民」,被賜「神仙」之號。其弟子蒲察道淵和於遵慶在千陽建玉清觀。自邱處機開創龍門派後,其門下賀志真等於元代開始依山從水修宮建廟,名聲遠揚。隨著龍門律宗在寶雞等地的大規模傳戒活動,使得全真道萌生出一派興旺景象。龍門派第11代傳人劉一明在陝甘兩省致力於傳道活動,強化了宮觀道教在民間的吸引力;第19代傳人王圓籙在對敦煌石窟進行清理保護過程中發現了震驚中外的藏經洞,為道教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文獻。
邱處機(資料圖 圖源網路)張三丰修行金台觀元末明初,張三丰在寶雞金台觀修行。張三丰名全一,字君寶,號三豐,是元、明之際的著名道教大師,集道學、武學、文學於一身的傳奇人物。根據對多種史料的反覆考證,張三丰當生於元定宗二年(1247年),但卒年無從考證。根據各種史料推測,他的主要活動時期大約在1297年1417年之間。張三丰是一位道行極深、醫術甚精、武功蓋世的高人,為元明兩代朝廷所器重和垂青,金台觀因張三丰而出名,張三丰也在此練功種地,修行傳道,廣布善事,更加擴大影響,二者相得益彰。金台觀因此而成為張三丰的祖廟,張三丰也因此成為金台觀的正神。在張三丰雲遊過的其他各地(如武當、龍門等)的道觀遺址中,他並不是正神之位,而處於偏位,只有金台觀主奉張三丰,這種現象在全國僅此一處。此乃寶雞金台觀的地方特色。張三丰定居金台觀後,結廬構殿,吟詩作賦,揮毫寫書,樂善好施,行醫救生,深得當地居民的喜愛和擁戴。為此,在寶雞民間,流傳著許多他的傳奇故事。大家口中的張三丰,就象一位仙人,時隱時現,飄忽不定,莫測行蹤。相傳在寶雞西35里坊塘鋪北,有一座險峰,人稱「西武當」,又叫佛岩,張三丰也曾在這裡宣講道經和傳授武功。又據《陝西通志》載:「永樂間,三豐遇青少年時期的生員張恪於周公廟(岐山縣)朝陽洞。」張恪乃1414年明朝解元,可見此時張三丰在寶雞傳道。陝西的真武崇拜與明帝尋訪張三丰有密切關係。由於張三丰曾先後兩次在陝西活動,時間長達二十多年,所以,明王朝的尋訪使也在陝西尋訪多次,並在寶雞金台觀立有《張三丰遺迹記》、《英宗書制碑》。三豐道派全盛於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這是他替代其餘幾個小的道派而形成武當派之時。客觀而言,張三丰在金台觀修鍊達22年之久,寶雞也應該是太極拳的發祥地之一. 張三丰所創內家拳以太極、形意、八卦為代表,其技擊技術框架主要吸取於兵家。它通過古代兵法的虛實、動靜、主客、奇正、攻守進退等,來構建自己的攻防術和戰術原則,把兵法中行軍布陣、示形造勢、隨機應變、避實就虛等克敵制勝的方法,運用到招式變化和勁力剛柔的動作要領上,完成了從群體戰鬥到個體對抗的轉化過程。其人體模型出發點則是中醫的,它以「天人一體」、「陰陽平秘」、「血氣調和」、「內外合一」等方式,挖掘人體自身適應環境和發展的潛力,把中醫的經絡學說和相應的氣功技術相結合,為內家拳的演練方法找到了醫理基礎。明清時期,寶雞尚存較多道教場所,其中以隴縣龍門洞和寶雞金台觀最為著名。
張三丰(資料圖 圖源網路)宋代以後的寶雞道觀宋代及其後,寶雞道觀增數可觀。擇其要者列於下:天慶觀 據《眉縣誌》載:「天慶宮創於宋時,在鳳翔;在眉者為天真觀,故曰下院也。」即鳳翔天慶觀一名天慶宮;眉縣天慶觀為其下院,一名天著觀。李子春《陝西道教志稿》言稱,親睹眉縣老君庵所存宋真宗敕建天慶觀碑,上有「立大中祥符二年十月十四日」等語。至元甲申年(1284年)春,漢中道提刑按察司知事陳亞路經眉縣,在天慶宮題詩有「眉邑西連五丈原,琳宮一境絕筱然。窗含太白山頭雪,門鎖華陽洞里天」詩句,被天慶宮保真崇道大師、眉縣道門提領康德仁和衍真大師白拱真刻立了詩碑。後有官員冉德明、道士李如堅等人經此題詩,也被刻立詩碑。約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前,天慶宮更名天慶萬壽宮。明清以後,天慶觀改為老君庵。清代於天真觀旁出土有《憑風石記》,上有其名。從該觀設有下院和保留的一些碑石情況看,當時天慶宮的規模和地位當非普通道院可比。至德常寧觀 位於虢縣(今寶雞市陳倉區)。據宋代圖經,唐以前已有宮觀,五代時毀。宋初僅存大殿一座、石像一尊及石蓮座一方。石蓮座上有百餘字,稱此宮是劉綱、張陵、樊夫人全家請舉之處。天聖元年(1023年),虢縣令嚴望之規劃修復此宮,命岐下(今寶雞岐山)賜紫衣道士顓頊自忠主持修復工程。有道士趙從讜,號慚愧,行導引辟穀30年,積藏道書十萬卷,在常寧宮修復時捐資數十萬贊助。天聖五年(1027年),全面修復此宮,定名為至德常寧觀,並立碑記載此事。金大定(1174—1180年)年間,邱處機曾經游至常寧觀,並題《水龍吟》詞於觀內虛亭之上。金末,蒙古軍入陝,虛亭被毀。中統五年(1264年),至德常寧觀住持尚志全、李志玄、張志清及鳳翔府判姚志信等重新修復,並將邱處機詞刻石立碑。明清以後,此觀不復見於史籍。長春宮 位於虢縣(今寶雞陳倉區)磻溪,是西周著名政治家姜太公隱居之地,金大定(1169—1190年)年間邱處機在該谷隱修六年。以後,這裡就出現了兩處名人紀念地:東邊是釣魚台,其谷名叫伐魚河;西邊是長春成道觀(宮),其谷名叫磻溪河,兩處相距五里。邱處機隱居磻溪時,這有天真、煙霞二洞。1238年,邱處機門人盧志清約道友孫志沖等至磻溪尋找師跡,受於善慶之託,在其師舊跡創建長春觀。道士張志洞等人向鳳翔府「乞給公據」,公據上規定了地界。有住觀道士張志洞、梁志正、康志和、孫志沖、杜志春、盧志清、馮志通、焦志真、金志圓等人。太宗十二年(1240年),尹志平、於善慶等人任命盧志清為該觀住持。元憲宗二年(1252年),全真道掌教李志常奉旨遍祀岳瀆,將磻溪觀升為宮,先後由盧志清、方誌正、張守沖任宮主。在信眾支持下,方誌正率宮中全體門徒,對長春宮進行了二十餘年的大規模營建,終於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完成了浩大的營建和修葺工程。據《重修磻溪長春成道宮記》言,當時有玉虛、通明、太宗等三座主殿及南昌、思真等大殿。時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兼領終南山重陽萬壽宮事的李道謙,專門為此刻立了碑石記其事。張守沖住持該宮45年,分遣弟子在長春宮附近又營建了一批宮觀,後被賜號崇玄無欲大師。玉清觀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邱處機應京兆府統軍夾谷清臣之邀,自龍門下山主持鍾南道觀事務。途經千陽(今屬寶雞),見千河兩岸石壁削立,鄉人稱之為石門,便築全真堂,佔地數畝,留弟子蒲察道淵居守。遵師安排,蒲察道淵隱居於此,未再遠遊。明昌二年(1191年),於善慶奉邱處機之命,與蒲察道淵結為方外至交,共居全真堂。後於善慶隱居在蘧岳東南峰,互相往來甚密。明昌六年(1195年),由於金廷禁罷全真道,中原各地不少道門中人紛紛尋來千陽,投於蒲察道淵之門。於是,承安三年(1198年),千陽縣民集資向禮部申買觀額,由此擴建為一處大宮觀,將全真堂改名為玉清觀。金末,玉清觀被兵火焚毀。蒙古太宗十年(1238年),於善慶在住持終南山重陽宮時,主領陝右教事,遣重陽宮講師馮道真(號圓明)、道士高道寬(後住持重陽宮)及魏道陽等人,赴千陽重建玉清觀,並將其升為宮。在隴州元帥姬德通的扶持下,經過了23年的艱辛勞作,終於完成了玉清宮的重建工作。據《有元重修玉清萬壽宮碑》所形容,該宮梯階三層,「林林百盈,如峙如立」,可以想之其規模之宏偉壯觀情景。
寶雞金台觀(資料圖 圖源網路)佑德觀 位於虢(今寶雞市陳倉區),宋時有天慶觀,金元時毀於戰火。張守沖弟子袁志安(潼川即今四川三台人)在廢墟上重建,起名為佑德觀,包括三清、四聖、混元、靈官等大殿。玉泉觀 又名南昌宮、小蓬壺,位於磻溪東10里處。因該地有白雞泉水、二泉交流為池,故名。邱處機曾在此居住過。觀中建有寥陽殿、通明閣、雷祖廟、三官廟,還有靜室雲館、蔬圃水磨。太白山神祠 太白山仙道傳說很早。漢初有櫟陽(今陝西臨潼武屯)人谷春隱於此,後世為其立谷春祠。漢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時,建太白山神祠。唐天寶(742—755年)間,封太白山為神應公,封金星洞為嘉祥公。唐宋時,有眾多道士隱於此山,孫思邈就曾在太白山採藥行醫。歷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梅詢等還曾登山賦詩,不少人還與道士交往談經。宋初封太白山為濟民侯、明應公,《雲笈七籤》列為十一洞天。清乾隆(1736—1795年在位)年間封為靈普潤福應王。據調查,太白山700米以上的山區均為道教範圍。拔仙台 分為兩部分。前院原為道士生活、遊人休息的地方,面向坦蕩的高山平原;後院有石階與前院相連,乃供奉、祭祀太白山神及做道場之處,室內垂懸帳幔經幢,正中神位,前為護法力士,銅鑄,後為大太白、二太白、三太白、藥王、姜子牙、閻王諸神像。民國中期,于右任認為三位太白神為堯、舜、禹。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陝西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則認為,民間太白廟祀神,大太白為伯夷,二太白為叔齊,三太白為李白。因山頂奇寒歷代建築屢建屢毀。牛頭觀 位於寶雞市寶雞長壽山,始建於元初。史書記載,金元時全真教「七真」之一的馬丹陽曾於此修道。馬丹陽祖籍寶雞市扶風縣,為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後裔,與其妻孫氏同拜王重陽為師,自創遇仙派,廣收門徒,主張色忘俱空、清靜無為、修鍊性命,還擅長針灸療法,常無私周濟貧苦。山門口曾懸掛書有「長壽山」三個大字的木牌,乃王羲之真跡。觀內古柏蔥鬱,蒼松突兀,歷代石碑屹立,主殿脊陡檐翹,綠瓦黃牆,雕樑畫棟,三清諸神正襟危坐,香爐中紫煙裊裊升騰,罄聲伴隨道長誦經之聲繞樑不絕。八卦亭青色凝聚,似道家仙氣籠罩,浮雕壁畫惟妙惟肖,依山鑿洞深邃幽靜,幾處泉井水漫波涌,更添栩栩靈氣。寶雞市現存宮觀主要是牛頭觀、吳岳廟、磻溪宮、混元洞、藥王洞、上清觀、金台觀、龍門洞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