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遼代研究精粹】】新上最全契丹遼金代研究資料目錄。將陸續轉載遼代研究論文 - 玉器 ...

慶陵位於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北75公里、慶州城西北的山中。慶陵包括三座東西排列、間距約兩公里的帝陵,以及其它附屬建築和陪葬墓。東陵為遼聖宗(983年~1031年在位)耶律隆緒和仁德皇后、欽哀皇后的永慶陵(俗稱慶東陵);中陵為聖宗之子遼興宗耶律宗真(1031年~1054年在位)和仁懿皇后的永興陵;西陵為興宗之子遼道宗耶律弘基(1055年~1101年在位)和宣懿皇后的永福陵(圖一)。遼代除遼世宗、景宗和天祚帝之外,其他皇帝死後均葬於契丹本土的發源之地(今內蒙古赤峰一帶)。慶東陵為遼聖宗捺缽時選好,興宗在其死後遵其遺命而建。慶東陵的墓室建築和內部裝飾緊密相聯,設計極具契丹特色。本文嘗試分析遼慶東陵地下建築和壁畫的特點及其所反映的契丹貴族的民族文化意識。李逸友曾對遼代契丹墓葬制度做過深入研究。根據墓室結構、內部裝飾、隨葬品和墓誌等因素,他將遼代契丹墓分為早中晚三期。與多數學者一樣,李逸友指出契丹早期吸收了很多唐代的喪葬習俗。據載,契丹人原先沒有修墓埋屍的習俗,而是將屍體直接置於露天或掛於樹上,經年後再揀骨焚化。但隨著與唐帝國和漢化較深的渤海國的交往,契丹人開始逐漸接觸漢人的喪葬傳統和佛道信仰,並漸漸將一些外來習俗融於本民族的喪葬傳統中。較於一般平民墓,契丹貴族墓中的遺存更充分地反映了一些漢化因素。建國之初很多契丹貴族甚至直接借用漢人的某些喪葬習俗。李逸友將遼聖宗和興宗時期的契丹墓葬歸於中期墓葬(980年~1050年)。中期墓葬中具有契丹民族風格的主題逐步增多,慶東陵即屬於這一時期。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遼墓中喪葬習俗的多樣性。由於多個民族生活在契丹建立的遼國境內,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契丹人的墓葬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遼南京道和西京道轄區大部分原為漢人統治區,以漢人為主,契丹人墓葬受當地漢人的影響較大。遼東京道的部分轄區原為渤海人的居住地,在當地和高句麗風俗的影響下,很多契丹人採用了石室墓和石棺土洞墓。而遼中京道和上京道地區則為契丹腹地,當地的契丹墓葬較為典型地反映了本民族風格。遼中京、上京道地區內的契丹貴族墓有四大特點。首先是壁畫,它們在契丹貴族墓中較流行,而同時期規模相當的北宋墓中的壁畫則相形見絀。契丹墓壁畫主題包括有契丹特色的游牧生活(狩獵、出行、宿營)、家居生活(樂隊歌舞、宴飲庖廚)、宗教內容(神話傳說、孝子故事)和其他裝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裝飾)等。墓道兩邊的出行圖尤具特色,契丹人充分利用這一形式來表現游牧生活特色和草原藝術風格。其次是墓室形制,主墓室內常常堆壘一個多邊形(八邊形為主)的木槨室,室內再放一個木製的棺木小帳,內置木棺或石棺,如葉茂台遼墓M7等。木槨室為橫木壘積而成,可能仿氈帳而建。不同內容的裝飾繪於棺槨、棺床小帳、木槨上,而墓室內的這些多重結構構成一系列相對獨立的喪葬空間。金屬面具和罩屍網路的使用可被視為契丹墓葬的第三個特點。面具和屍網的使用應與契丹的薩滿文化傳統和佛教信仰有關,它們的用料可分為金、銀、銅等,與墓主的身份地位直接相關。金制面具和銀絲網路只見於契丹皇族墓中,如陳國公主墓等。契丹人的隨葬品相對於同時期中原漢人所用更為奢華,則是契丹墓葬的第四個特點。契丹人以遼瓷、金銀器和馬具為主要隨葬品,他們相信死者將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因此常隨葬多種貴重物品以供死者使用。由於歷史上的多次盜掘和破壞,1930年日本學者在慶東陵調查時,僅發現慶東陵內的壁畫和少量隨葬品仍有保存。由於遺存資料有限,本文僅能對慶東陵作以研究,並對陵中墓室形制和壁畫的象徵意義和祭祀功能進行深入探討。根據 1939年和近年的調查報告,慶東陵地上建築遺迹包括木構神門、石圍牆、神道和祭殿(可能為御容殿)等。與北宋皇陵不同,遼帝陵神道兩邊未發現列有石雕人獸像。慶東陵的地下建築由一段約22米長的墓道和7個墓室構成。前室平面呈長方形,開券頂;其餘各室平面近似圓形,為穹廬頂。墓門至後室後牆長約21.2米,兩耳室邊牆相距約15.5米。中室最大,直徑約5.6米,高約6.4米(圖二a、b)。⑤壁畫分布於墓道、過道及各墓室內,內容風格有所不同。慶東陵的墓室建築和壁畫裝飾並非簡單的模仿漢制,而是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意義。墓道、前室、中室和後室這些不同的喪葬空間及其壁畫分別表現了契丹的民族風格、祭祀傳統、社會習俗和文化取向(圖三)。當年日本學者僅發現報導了2米長的墓道壁畫,但近來的調查發掘表明,慶東陵墓道有長約20米的大規模壁畫遺迹,基本覆蓋斜坡墓道的兩壁。其中一邊描繪有一隻駱駝,與另一側的馬匹相對。估計內容與庫倫遼墓中所見墓道壁畫相似,如庫倫遼墓M1和M7中所見的車馬出行歸來圖。在墓道兩邊描繪車馬儀仗,在有游牧背景的統治王朝中,如北魏、北周和唐極為盛行。北宋漢人墓中鮮有墓道車馬壁畫,但契丹人則從唐代繼承了這種傳統,並以此作為表現契丹貴族身份和民族意識的重要方式。同時,契丹改變了唐代車馬壁畫中的某些內容和形式,以更好地表現本民族的特色。一些與契丹風俗相關的或有象徵意義的物品得以在壁畫中表現,如以本民族特色為主的衣服、髮型、武器以及用於長途旅行的輜重物品奚車、炊具和氈帳等;又如用來表現墓主部落標識和官職的旗鼓。遼代曾規定皇帝可用12旗12鼓,皇孫則能用6旗6鼓。另外,唐墓中作為身份象徵的車馬儀仗隊伍風格上多比較呆板和形式化,而遼墓墓道壁畫中相應部分不僅充分表現了墓主的族屬和地位,而且還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墓主四季捺缽生活中的出行和露營場景。契丹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風俗充分體現在這些壁畫中。馬(男主人)和駝車(女主人)處於兩牆相對的位置,表明了男女所屬的不同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了女性在契丹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除墓道內15個真人大小的畫像外,日本學者田村實造在前部和中部墓室及過道中發現了多於55個的真人大小的人物畫像,多數人物肩上有墨書契丹文字署名,字數筆跡各不相同,可能為畫像人物各自的題名。墓道的儀仗隊伍和墓門兩邊的侍從多缺少生動的面部表情,可能只是經過簡單的描繪。但是,前室及其兩耳室中許多官員和近侍卻被逐一刻畫、署名,對他們的描繪相當寫實。這些人物排列有序,個性鮮明,面容、年齡、髮型、身態和衣著皆不相同,眼鼻等處均被細膩地表現出來,其目光都導向墓後室聖宗靈柩所在。這些題名畫像和前部墓室應有一定聯繫。畫像應為某一祭祀儀式時所題,而這一儀式有可能在前部墓室中舉行。墓室中所列諸人物也有一定的象徵意義。自西漢時已有摹畫功臣畫像之傳統,如漢宣帝詔畫功臣畫像於長安未央宮內,「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遼帝也曾詔畫有貢獻和有地位的大臣畫像以供後人瞻仰,如漢臣韓德讓等。同北宋一樣,遼代祭祀中也用寫真或雕塑來作為真人的代替。據《遼史》載,遼代自太宗開始在先帝和先後的生辰和忌辰儀式上行拜容儀。五京和皇陵邑均有專門陳設契丹皇帝御容或塑像的影堂和御容殿。另外,契丹早期還有殉人傳統。如太祖阿保機死後,皇后述律平威逼很多近親大臣殉葬,自己也斷右腕納於阿保機柩中。綜合考慮以上史實,有可能是參加葬禮的近侍重臣們曾在某一儀式中在各自畫像前自書其名,以畫像代替本人表忠心;而墓室內這些依次拱立的群臣畫像,代表他們在地下將繼續為死後的遼帝服務。如果以上推測屬實,那麼葬禮中這場重要的署名儀式在何時何地舉行呢?《遼史》中曾記載了部分與遼帝葬禮相關的祭祀儀式:「甲午,葬景宗皇帝於乾陵,以近奉朗、掌飲伶人撻魯為殉。 ……丙申,皇太后詣陵置奠,命繪近臣於御容殿,賜山陵工人物有差。庚子,以先帝遺物賜皇族及近臣。」聖宗崩時,興宗「翼日詰旦,率群臣、命婦詣山陵,行初奠之禮。升御容殿,受遺賜。」13天祚帝時,「是夕,皇帝入陵寢,授遺物於皇族、外戚、及諸大臣,乃出。」可見,由皇帝或皇后主持的受先帝遺賜和祭奠之禮,除在地上的御容殿外,很有可能在陵寢的幽宮中舉行。大臣們在接受聖宗皇帝遺賜同時,於自畫像邊署名,以表忠心。而該儀式舉行的場所,則可能是在慶東陵的前部墓室中。除墓道和前室的人物駝馬壁畫外,中室的四季山水圖也極具契丹特色。該墓室被裝飾為華麗的木構廳堂,穹廬頂上通繪龍鳳花鳥和祥雲寶珠等圖案。穹廬頂下部四周飾有磚砌仿木構的橫樑和斗拱,遍繪五彩裝飾。該室開有四個洞門,邊飾雙龍紋彩柱。洞門連接前後墓室及左右耳室,並隔開四壁。大幅山水分別按四季繪於四壁上,與墓室建築緊密相連。每幅上方均畫有一披帷幕,視覺上彷彿為通過穹廬式氈帳的開口而外見的四時捺缽野景。春景位於中室東壁,以池澤水禽為主,上有春歸大雁。夏景位於中室南壁,突出了三株綠樹,群鹿野豬覓食其間。秋景位於中室西壁,其中巨石丘壑,松杉群獸,高空大雁列隊秋去。冬景位於中室北壁,群鹿於落葉林間往來。這種設計巧妙地結合了漢式木構廳堂和契丹氈帳的傳統,使得這四幅山水壁畫既似廳堂內的四季屏風裝飾,又似契丹捺缽野營時氈帳外即時所見之景(圖四)。從已發掘資料來看,中室所繪的四季山水是極具契丹特色的,表現了「順寒暑,逐水草畜牧」的契丹游牧生活中所見的四時之景,藝術情趣與中原地區的唐宋墓中的山水壁畫迥然不同。野鹿的繪製在慶東陵壁畫中也極為重要,視鹿為靈物的契丹畫家將這些動物刻畫得極其生動。15

田村實造指出後室磚牆上沒有壁畫遺迹;但根據遺存的木塊判斷,後室內應還

有一個木槨室,木槨室內有彩色壁畫裝飾,聖宗棺槨應放置於內。慶東陵應該同許多契丹貴族墓一樣也使用木槨室和棺床小帳,並繪彩畫於木槨室的內壁。儘管該陵木槨室已毀,但我們仍可以從其他契丹貴族墓了解木槨室的構造和內飾。近年來發現的慶陵陪葬墓中,如道宗之弟秦魏國王耶律弘世(1042年~1087年)和宋魏國王耶律弘本(1041年~1110年)的主墓室內都採用了木槨室結構,裡面還有契丹人物壁畫和棺床小帳的遺迹。17翁牛特旗發現的一套木槨室保存較為完好,除了契丹人物壁畫外,還包括內置的棺床小帳和棺床以及其它木製傢具(圖五)。18這與《遼史》中所記載的臨時祭廟較為相似,即穹廬之中設小氈殿,內置帝後像。「及帝崩,所置人戶、府庫、錢粟,穹廬中置小氈殿,帝及后妃皆鑄金像納焉。節辰、忌日、朔望,皆致祭於穹廬之前。」19慶東陵後墓室中的槨室和棺床小帳形制也應與此類似,並有一定的祭祀功用。從某種程度來說,慶東陵的墓後室的建築應是最具契丹特色的。如果把慶東陵壁畫與己知最早的契丹貴族墓壁畫作比較,則可發現,契丹墓葬中本民族的主題和風格實際上是增強了。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契丹人逐步學會了發展自身的特色文化,而不是再跟以前一樣直接模仿漢文化。近來發現的遼早期的寶山遼墓即可作為例證。M1建於923年,墓主為大少君次子勤德,他應與遼皇室有關,可能為耶律阿保機的兄弟或阿保機稱帝之前契丹某部落聯盟的首領之孫。M2建於926年後,墓主為成年女性。從形制上判斷,M1和M2修建時間應該接近。20除精美的壁畫外,M1中還發現了罩屍網路和棺床小帳遺迹。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漢人風格的敘事壁畫被安置在兩墓內室的石壁上,如M1中的會仙圖、廳堂圖、降真圖,和M2中的寄錦圖、牡丹圖和誦經圖(圖六)。不但故事主題來源於漢人神話傳說,人物容貌衣著、壁畫風格均為晚唐風格;而契丹風格的侍從馬匹均被置於外室的牆壁上。如果靠近墓主靈柩的空間和裝飾更重要的話,漢人風格壁畫在內室中的顯要位置反映了契丹人早期對漢文化的重視和仰慕。但是,從慶東陵和其他遼中期的契丹貴族墓來看,這種對漢文化的直接模仿和採用,逐步演變成契丹主題和風格的增多,以及本族文化因素在墓葬中重要性的增強。從大的時代背景來考察契丹墓葬,可見契丹人在建國之初大量引用和模仿漢文化,並常在藝術表現中把它置於比本民族風格更突出的地位。但隨著自身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增強,他們逐步認識到保存和發展自身文化的重要。21因此,文化藝術上契丹的漢化並非一個簡單的全盤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吸收和創新的過程。同時,契丹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流也是互動的。契丹人不但從早期與渤海人和後來與中原王朝的直接交流中學習了漢文化,遼境內外的漢人也受到契丹文化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1005年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澶淵之盟後的聖宗、興宗朝,遼代文化藝術得到較大發展。這兩位游牧民族的君主漢化較深,表現出文學、藝術上的天賦。在國家安定、國力強盛以後,他們也意識到保存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在「使勿忘本」的目標下,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得以出台,一系列重要的國家工程得以開展。而遼代帝陵的修建和壁畫的繪製,則可理解為契丹皇室用來表現本民族文化傳統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以說,遼朝不同於之前的征服王朝北魏。由於拓跋氏的激進漢化措施,引起了保守派與改革派的尖銳矛盾,進而導致了北魏的迅速衰落和分裂。22契丹政權則創立了很多制度來維持自身的統治並平衡改革與保守勢力間的衝突。尤其是南北院的分制制度,既有效地控制了漢人,又保護了本民族的利益和傳統。以藝術作為一種手段來表現本民族的自身文化意識,在遼慶東陵的墓葬建築與壁畫中得以充分體現。對它們所含功用和意義的分析,使我們了解到,契丹人在唐文化傳統中成長起來以後,並沒有繼續直接模仿宋人漢制,而是嘗試發展自身的文化和藝術。他們不但在軍事、政治上,而且在文化、藝術上尋求與北宋相抗衡,並成功地維持了在北方的統治。

注釋

有關慶陵的詳細信息請參看田村實造、小林行雄:《慶陵》,1953年;張鵬:《遼墓壁畫研究》,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

②李逸友:《遼代契丹墓葬制度概說》,《內蒙古東部區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

1991年。

遼代契丹墓葬的分類除參考墓形墓制、室內裝飾和隨葬品等因素外,也應考察時間、空間因素,以便更合理地分類。遼代文化是以契丹、漢文化為主的區域文化;我們對遼代契丹文化的認識,仍過於籠統。契丹早期征服了其它少數民族,如奚人、渤海人,但契丹文化中這些少數民族文化因素的辨認有待

今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④田村實造:《慶陵の壁畫》。

同上,第56頁。

⑥曹星原提到墓道部分的信息。Tsao Hsingyuan:《From Appropriationto Possession:A Study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Liao Through Their Pictorial Art》, Ph.D.dissertation,StanfordUniversity,1996。

⑦王建群、陳相偉:《庫倫遼代壁畫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有學者以庫倫遼墓壁畫為例,認為相對兩牆表現了出行與歸來的場景,但事實上歸來場景的確認較為牽強,而定為休憩圖更為恰當。契丹的游牧移居生活與農耕定居生活中並不相同,我們不能套用漢人早出晚歸的概念來理解契丹壁畫。

⑧田村實造:《慶陵の壁畫》,1977年。

⑨張鵬:《遼代慶東陵壁畫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3期。

⑩脫脫:《遼史》卷49,第837頁。

《遼史》卷71,第1200頁。

《遼史》卷10,第109頁。

《遼史》卷50,第839頁。

14《遼史》卷50,第840頁。

Tsao Hsingyuan,pp.255-258.

16田村實造:《慶陵の壁畫》,1977年。

17計連成:《遼慶陵又有新發現》,《內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

Shen Hsueh-maned:《Gilded Splendor:Treasures ofChina"s Liao Empire(907-1125)》,Asia Society,2005。

19《遼史》卷49,第838頁。

20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內蒙古赤峰寶山遼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1998年第1期。

21詳細論證請參看拙作:《Reading Murals inthe Eastern Mausoleum:The Qidan Construction of Ethnic Identity》,MA thesis,Vanderbilt University,2003.

Kessler,Adam T:《Empires Beyond the Great Wall:The Heritage of

Genghis Khan.Los Angeles: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1993.

圖一遼慶州城址和慶陵地圖(選自《慶陵の壁畫》)

圖二 a慶東陵墓室平面圖(選自《慶陵の壁畫》)

圖二 b慶東陵墓室立體圖(選自《慶陵の壁畫》)

圖三慶東陵墓室復原圖(剖面)(選自傅熹年編《中國建築》)

圖四慶東陵中墓室平面圖(選自《慶陵の壁畫》)

圖五翁牛特旗契丹墓木槨室和棺床小帳(選自 Gilded Splendor: Treasures of China"s

LiaoEmpire

圖六寶山遼墓 M1、M2平剖面圖(a會仙圖、b 廳堂圖、c降真圖、d寄錦圖、e

牡丹圖、f 誦經圖。選自《內蒙古赤峰寶山遼壁畫墓發掘簡報》)

[ 本帖最後由 noblewisdom 於 2008-3-30 20:15 編輯 ]

1.jpg (58.48 KB)

下載次數:4

2008-3-30 19:47

圖一 遼慶州城址和慶陵地圖(選自《慶陵の壁畫》)

2.jpg (19.87 KB)

下載次數:2

2008-3-30 19:47

圖二 a 慶東陵墓室平面圖(選自《慶陵の壁畫》)

20.jpg (31.77 KB)

下載次數:2

2008-3-30 19:47

圖二 a 慶東陵墓室平面圖(選自《慶陵の壁畫》)2

3.jpg (22.03 KB)

下載次數:2

2008-3-30 19:47

圖三 慶東陵墓室復原圖 (剖面)(選自傅熹年編《中國建築》)

4.jpg (34.63 KB)

下載次數:2

2008-3-30 19:47

圖四 慶東陵中墓室平面圖(選自《慶陵の壁畫》)

5.jpg (39.42 KB)

下載次數:3

2008-3-30 19:47

圖五 翁牛特旗契丹墓木槨室和棺床小帳(選自 Gilded Splendor: Treasures of China"s

6.jpg (35 KB)

下載次數:2

2008-3-30 19:47

圖六 寶山遼墓 M1、M2 平剖面圖(a 會仙圖、b 廳堂圖、c 降真圖、d 寄錦圖、e

推薦閱讀:

傢具風水 目錄【易緣風水博客
歐美簡約超熱披肩【目錄】
圖書聯合目錄
甲骨文文獻目錄
阮元:重刻宋板註疏總目錄

TAG:論文 | 國際 | 轉載 | 玉器 | 目錄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