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五涼文化之民族融合
茲、鄯善,降服西域;遣將謝艾等征服於闐、焉耆。此時,西域諸國俱遣使「詣姑臧奉貢」。這些舉措大大促進了前涼與西域民族的相互融合。前涼滅亡後,氐族政權前秦佔有河西近10年,曾將大量的前涼宗臣庶民遷往長安、關中一帶使漢、氐長期雜居。前秦派大將呂光西征龜茲、焉耆等西域諸國不僅促成了河西民族與西域民族的融合,而且產生了氐人呂光建立的後涼政權。呂光在統一河西的戰爭中東征西討,先後與眾多民族相互交戰,最終被後秦羌人姚興所滅。南涼禿髮氏與周邊各國靈活相處,和西涼,臣後秦,戰北涼,在與各民族的交往中大大加速了自己部落漢化的進程。西涼在對外關係上,遠交南涼,近防北涼,並與周邊民族儘力保持友好關係。北涼建國初期,河西地區形成了四涼一秦(西秦)並立的局面,漢族和氐族、鮮卑族、羌族、匈奴族都建立了政權,各族的並立與爭戰同樣促進了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五涼時期涼州一帶的民族成分已十分複雜。如氐族,漢初就散佈於河西各地,與漢雜居,曹操經營涼州、漢中時,遷氐人於天水、扶風和京兆等地。羌族在前涼時已有許多定居涼州,前涼曾徵集「氐羌之眾」作戰;《晉書》中記載沮渠檀曾遷徙西平、河湟諸羌3萬餘戶於涼州等地。鮮卑族早在公元前2世紀初趁匈奴瓦解時就從塞北陰山遷入涼州及河西,形成了四部,其中的三部(禿髮氏、慕容氏、拓跋氏)曾先後建立了南涼、前燕、西燕、後燕、北魏政權。 除了這些曾建立過政權的民族外,五涼時還有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也在涼州定居,主要有西域胡人、匈奴、突厥、吐谷渾等。實際上,當時大量涌人涼州的中原流民也並非都是漢族。 五涼時期民族的融合,還表現在各民族在政權建設上的兼容性。五涼時期的少數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對中原文化有所浸潤。氐人呂光建立的後涼政權,在其中央機構和軍事部門,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士身居要職,而且以河西士人為多;禿髮氏建立的南涼政權,仿漢制,置郡縣,建立起以鮮卑禿髮氏為核心,以河西漢人為骨幹的統治集團;匈奴沮渠氏建立的北涼政權,廣攬人才,選賢任能,大量起用漢族文武賢才為其謀政。五涼時的這些民族由於漢化程度較高,極大地促進了河西經濟、文化的繁榮。至於漢人建立的前涼、西涼政權,在政權穩固後,也充分吸納這些游牧民族的長處,牧耕並重,和睦相處。五涼之後的北魏政權鞏固並發展了這一成果,推進了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五涼時期涼州之所以成為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一是由於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流民大量涌人姑臧,促進了民族的自然融合;二是有些民族進行了有組織的遷徙,如塞北鮮卑西遷等;三是通過連年征戰,掠奪奴隸和徵集兵源,客觀上有利於多民族的交流和發展。在五涼140年的歷史長河中,漢民族以其發達的經濟和高度的文明屹立於中國,表現了非凡的創造力、驚人的吸收力和巨大的凝聚力。各少數民族則以自己的經濟文化優勢,互相學習,尤其是學習漢民族的經濟文化傳統。總之,涼州的漢族與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開發、建設涼州,互相吸納了各個民族經濟、文化中的精華,形成了共同進步的局面,也為五涼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融合的斑斕色彩。
推薦閱讀:
※張允若:民族復興和大眾傳播———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海瑞是回族嗎?
※風俗習慣——彝族_民族風情新聞資訊
※為什麼漢服和滿語在已經沒有生存條件的情況下會再次"復興"?已經失斷的傳統有必要保護或繼承嗎?
※怎樣看待迪麗熱巴團隊通稿與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