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心法》部分內容介紹
06-15
《意拳心法》部分內容介紹 序胸襟豪放人間少 眼底山川海內空 在2003年8月下旬,《中華武術》雜誌社的李平老師來邯鄲進行有關太極拳的採訪。在此之前,李老師跟我提了好幾次,說邯鄲大學有一位小夥子想學傳統太極拳,並說這個小夥子大學裡是學武術專業的,基礎很好。這次她又對我提起,說這個小夥子很想見見我。聽了之後,我說可以。見了面得知小夥子叫謝永廣,畢業於河北體育學院武術系,專項是太極拳。現在工作於邯鄲大學,任專職武術老師。小謝中等身材,精神氣質很好,一看就知道經過專業的武術訓練,是個練習太極拳的好苗子。但小謝是著名武術家姚承光先生的入室弟子,按照傳統武術的規矩,別人的弟子再拜師時必須經過第一個師父的同意。於是我便向小謝說明了此意。沒想到,一周後,小謝來到我家裡,興沖沖的對我說:「喬老師,我剛從北京回來,姚老師同意了,這是姚老師給你的親筆信。當時我甚是感動,為姚承光先生胸襟之豪放,為小謝學藝之誠心。 姚承光先生乃意拳第三代嫡系傳人,當今意拳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幾十年來致力於意拳的研究與推廣。先後在全國及世界各地推廣意拳。同時,姚先生還注重意拳理論的研究,在多種武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的意拳學術文章,並編撰拍攝了系列意拳著作與教學光碟。與此同時,姚先生還聯合意拳同門積極的組織了一系列的意拳學術研討活動,加強了意拳學術交流,對促進意拳的進一步發展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期舊技之新蕾,懷朝花以夕拾」,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姚承光先生終於將意拳事業推廣到了全國及世界各地。每年數十個海外意拳組織都要組隊來宗勛武館學習交流。海內外各種報刊雜誌相繼報道了姚承光先生的事迹。姚承光先生認為:意拳不僅是一門拳術的技巧,更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意拳在其不斷的演變中,始終以博大而深邃的中國傳統文化為其根基,並將技巧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也就是說,意拳的技巧是以渾厚的功力為內涵的。著名畫家范曾先生曾講:「一切技巧都是為了表現的需要,技巧一旦脫離了藝術家的思想便立刻失去了生命」。書畫藝術是技巧,意拳可以說也是一種技巧。如果沒有渾厚的功力,技巧則就成了肢體盲目的空舞亂動,就像范曾先生所講的那樣成了「脫離藝術本質的所謂技巧」。釋迦牟尼說:「一滴水如何不幹枯?到大海去!」所以姚承光先生永遠將自己比做滄海一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海」中奮鬥並快樂著!姚承光先生在研究意拳的過程中,始終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放在首位,從儒、釋、道中吸取營養,來豐富意拳的內涵。縱觀姚先生寫的文章,質樸無華但韻味雋永;其演練的意拳,從不以顯示武術威武勇猛為先,而以輕靈飄逸且具有豐富內涵的動作來體現中華武學豪邁不張揚,博大不冗雜的品質理念。 姚承光先生在意拳的研究及教學中,將意拳訓練理論的科學性及其訓練方法的系統性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姚先生認為「科學性」 是指其內在原理的合理性。研究一門學問最重要的是掌握其原則原理,如此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功法實戰與理論研究相結合,從而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就如發行的硬幣一樣,有一分、二分、五分,就沒有必要再鑄四分、八分。掌握了拳術內在的原理,所謂的「招式」則是可以千變萬化的;「系統性」是指其訓練程序上的整體性。也就是說從初級階段的基本功到最後各種技術的靈活運用,都是循序漸進地在最後形成一個整體的訓練過程。整體性是系統論中最鮮明最基本的特徵。系統論中最重要的就是強調整體的相互關聯與制約。所以姚先生十分強調:「意拳不是站樁,不是試力、發力,而是7個訓練步驟的綜合體現,偏重於7步程序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練好意拳。注重意拳訓練程序的整體性是練好意拳的唯一標準」。 在意拳的研修上,姚承光先生從來不相信自己是天才。他曾經無數次地告誡自己的學生:科學的方法,刻苦的訓練及自己勤于思考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如果沒有「池水盡墨,指肘生繭」的精神是練不好書法的。學習意拳更需要如此。 幾十年來,在姚宗勛先生拳學思想指導下,姚承光先生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唯物辯證的法則及精湛深厚的功力為基礎,結合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力學、中醫學等各方面的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意拳教學與訓練體系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身為大學老師的小謝是武術科班出身,小時候練習國家競技武術,上大學後為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國武術內涵,進而又轉向傳統武術的研究,從1999年跟姚承光先生學習意拳以來,其刻苦鑽研,務實好學的精神深受姚先生的垂愛。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將姚先生的武學思想結合自己對意拳的一些體會和心得整理成學術文章並公諸與世,這無疑是意拳理論研究方面的一大突破。該書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層次分明的寫出了姚先生人生經歷。這個大學時代曾經寫過詩的年輕人賦予了此篇文字濃郁的文學色彩,如「窗外,霏霏細雨,淅瀝著綿綿的禪意;屋內,情意融融,飄逸著淡淡的茶香。姚老師正用一種和藹且略帶滄桑感的語氣娓娓訴說那曾經的痛苦年代和光輝歲月!」像這些段落讀起來的確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第二部分小謝以科學、系統、嚴謹的筆鋒寫出了姚先生的武學思想。如果沒有對意拳深刻的理解和體認,是難以寫出這樣系統的文章來的;第三部分是小謝幾年來學習意拳時,整理的姚先生的談話筆記,從中可以看出其求學之誠懇。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居然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來,使我在驚訝的同時更為讚歎的是小謝這種積極上進,不斷進取的精神。 最後,祝願姚承光先生的意拳事業蒸蒸日上,也希望小謝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喬松茂 2005年3月於古城邯鄲 前言 如果說人生是一條河,那麼時間就如河裡奔流不息的水,於是歷史的空間回蕩著一位智者的感嘆「逝者如斯夫!」記得還是在1999年的暑期,我來到北京宗勛武館,跟姚承光老師學習意拳。由於是初學,所以每天晚上都要將老師一天中所講過的內容認真的整理成筆記,並悉心揣摩。逐漸的我發現姚老師的講學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不像傳統意義上的武術家給你「禪宗和悟」般的啟發,而是有自己科學的教學大綱,並且每講一個功法都在技術和理論上進行精微獨到的闡釋,讓人聽後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從那時起,我就有意識地將老師所講的內容記錄下來,直到現在幾萬字的練功筆記無疑是我的一筆不菲的財富。 從2002年我大學畢業之後,便開始將這些筆記逐步整理成一系列的文章,並先後在《武魂》、《中華武術》、《搏擊》、《武林》、《武當》等雜誌上發表,並在2002年底開始了《意拳心法闡微》一書的整理。 此書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意拳光耀華夏德藝雙馨天涯――姚承光先生的武學之路》,主要講述了姚承光先生40多年來的武學歷程;第二部分《姚承光先生武學思想研究》,主要記錄了姚先生對意拳原則原理的系統闡述,並附有姚先生的意拳技法(摘選)講解;第三部分《姚承光先生談拳語錄》,是將姚先生的武學筆記原封不動地加以歸類整理。 作為當今意拳主要代表人物的姚承光先生,自幼便接受了父親姚宗勛先生科學系統的培訓,又經過幾十年的刻苦磨練和教學實踐,真可謂功臻化境。正象筆者在文中所言:「意拳已深深地溶入他的血液,鑄入他的靈魂,意拳就是姚承光的生命!」所以如果要將姚先生對意拳的理解整理成章,這些如「珠璣」般的文字無疑會讓廣大意拳愛好者能夠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和學習意拳,早日看到「月亮的光輝」!基於此意,筆者不揣淺陋,甘作「指月之指,渡河之筏」,在這兩年之內曾多次赴京搜集資料,並幾易此稿,經姚承光老師嚴格審閱之後,終於在2004年初冬定稿付梓。 在這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我要感謝姚承光老師幾年來對我的辛勤培養,感謝我的太極拳師父喬松茂先生在百忙之中為本書寫序,感謝我的單位邯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系領導及同事對我的大力支持,特別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如果沒有他們作我的堅強後盾,就不會有我的今天。 謝永廣 2005年3月16日於邯鄲大學 目錄上篇 意拳光耀華夏 德藝雙馨天涯契 子。。。。。。。。。。。。。。。。。。。。。。。。。。。。。。。。。。。。。。。。。。。。(3)第一章 站樁、試力與少年的夢。。。。。。。。。。。。。。。。。。。。。。。。。。。 (5)第二章 不堪回首的艱苦歲月。。。。。。。。。。。。。。。。。。。。。。。。。。。。。 (12)第三章 血汗灌溉的青春。。。。。。。。。。。。。。。。。。。。。。。。。。。。。。。。。 (18)第四章 踏上意拳路 風雨不歸途。。。。。。。。。。。。。。。。。。。。。。。。 (29)第五章 一衣帶水兩代情 富士山下顯真功。。。。。。。。。。。。。。。。。。 (38)第六章 以武會友 功夫情誼兩相長。。。。。。。。。。。。。。。。。。。。。。。 (47)第七章 意拳海外育新葩。。。。。。。。。。。。。。。。。。。。。。。。。。。。。。。。。 (56)第八章 弘揚國粹 發展意拳。。。。。。。。。。。。。。。。。。。。。。。。。。。。。 (67)中 篇 姚承光先生武學思想研究端正態度 務實創新。。。。。。。。。。。。。。。。。。。。。。。。。。。。。。。。。。。 (79)姚承光先生談意拳樁功。。。。。。。。。。。。。。。。。。。。。。。。。。。。。。。。。。 (83)姚承光先生談意拳試力。。。。。。。。。。。。。。。。。。。。。。。。。。。。。。。。。。 (100)姚承光先生談意拳摩擦步。。。。。。。。。。。。。。。。。。。。。。。。。。。。。。。。 (115)姚承光先生談意拳發力。。。。。。。。。。。。。。。。。。。。。。。。。。。。。。。。。。 (125)姚承光先生談意拳推手。。。。。。。。。。。。。。。。。。。。。。。。。。。。。。。。。。 (137)姚承光先生談意拳散手。。。。。。。。。。。。。。。。。。。。。。。。。。。。。。。。。。 (163)姚承光先生談意拳棍法。。。。。。。。。。。。。。。。。。。。。。。。。。。。。。。。。。 (197)姚承光先生談意拳健舞。。。。。。。。。。。。。。。。。。。。。。。。。。。。。。。。。。 (210)下篇 姚承光先生談拳語錄姚承光先生談意拳基本功。。。。。。。。。。。。。。。。。。。。。。。。。。。。。。。。 (215)姚承光談先生意拳推手。。。。。。。。。。。。。。。。。。。。。。。。。。。。。。。。。。 (226)姚承光先生談意拳散手。。。。。。。。。。。。。。。。。。。。。。。。。。。。。。。。。。 (230)姚承光先生談練拳及其它。。。。。。。。。。。。。。。。。。。。。。。。。。。。。。。。 (234)附:姚承光先生圖照。。。。。。。。。。。。。。。。。。。。。。。。。。。。。。。。。。。。 (239)上 篇 意拳光耀華夏 德藝雙馨天涯 ------姚承光先生的武學之路 契 子 是他,自幼秉承家學,8歲即在父親的嚴厲督導下,刻苦習練意拳; 是他,十年動亂,隨家舉遷,在昌平荒郊那段艱苦的歲月里,遺志不矢; 是他,文革之後,和眾師兄弟隨家父進行了長達5年的強化訓練,用血汗灌溉了那令人難忘的青春; 是他,1982年參加北京市散手比賽曾以47秒的時間將對手擊打休克,並由此而被禁賽,原因是拳頭太重,怕出危險;比賽規則亦由此而被改動,被譽為「用拳頭改變規則的人」; 是他,藝成之後,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同,講學授藝。每到一處,切磋交流,未曾一負。 是他,1988年應香港意拳學會之邀,赴港講學達半年之久,使意拳之風流溢香江兩岸,推動了香港意拳的發展; 是他,1992年應日本太氣拳研究會之邀,又攜藝東渡扶桑,講學授藝,完善了日本太氣拳理論與技術體系,並於富士山下,憑意拳真功力挫武道群雄; 是他,北京地壇決戰法國自由搏擊冠軍;王府大酒店,輕取韓國跆拳道黑帶高手;華僑飯店較技新加坡武術家獅王,以絕對性勝利揚我國術神威。 是他,1994年成立宗勛武館,培養的學生及弟子達兩萬餘人,並多次蟬聯意拳推手散手比賽的冠軍,為意拳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普及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是他,不惜花費巨資,歷時半年之久,足跡遍及全國名勝古迹,拍攝了第一部拳系統教學光碟:《中國意拳》; 是他,40多年來,在拳學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如今已是德馨四海,藝達五洲。 他,就是當代中國著名武術家,中國意拳的實力捍衛者,意拳第三代嫡系傳人姚承光。意拳就是姚承光的生命。 2004年8月5日下午,陰有小雨。 北京東城帽兒衚衕21號,在姚老師那狹小的客廳里,我有幸採訪了這位譽滿世界的實戰技擊家。 窗外,霏霏細雨,淅瀝著綿綿的禪意;屋內,情意融融,飄逸著淡淡的茶香。 姚老師正用一種和藹且略帶滄桑感的語氣娓娓訴說著那曾經的痛苦年代和光輝歲月! 第一章 站樁、試力與少年的夢 一 有一天,姚先生對兄弟二人說:「從今天開始,你和弟弟跟我一塊兒站樁吧,這對你們的身體有好處。」1953年,姚承光出生在北京一個極具武學氛圍的家庭。 父親姚宗勛乃一代武學宗師王薌齋先生的衣缽傳人。姚宗勛先生,1917年生於浙江杭州,自幼寄居北京,早年畢業於中國大學文學系,不僅文化知識淵博,且拳學造詣高深莫測。少年時代先生就愛好西方現代體育和中國傳統武術。16歲時,拜在北京著名武術家洪緒如先生門下正式學習潭腿和內功拳。1937年秋,緒如先生率弟子造訪王薌齋先生,三戰三北而心悅誠服,遂率眾弟子一起拜在薌齋先生門下學習意拳。於是姚先生亦有幸能追隨薌老杖履,不離左右。姚先生精研拳學,刻苦練功,僅3年時間就成薌老門中之佼佼者。1940年夏,薌老在北平登報交流武學,以武會友,眾多來訪者都由姚先生代師比武,未曾一負。後追隨薌老學拳者都由姚先生代師授藝。先生功力深厚,拳理精深,深為同門師兄弟所敬仰。1941年薌老賜名姚先生「繼薌」,示為己之衣缽傳人。並題詩贈扇曰「老夫授受有宗勛,當知吾道不全淪」。可見先生在薌老心中之地位。姚先生得薌老之衣缽後,畢生謹遵師教,致力於拳學研究,積數十年實踐經驗,將中外武學融會貫通,結合現代科學,使意拳體系逐步完善,乃一代承前啟後的拳學大師,為意拳和中國武術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姚先生一生雖學識淵博,功瑧化境,但他從不持技傲人。他最忌諱沽名釣譽,奴顏術取。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厚植根底,學成報國。所以愛憎分明,寬容大度,任愛慈祥,剛直不阿是姚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 從小承光和弟弟承榮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里,受到了良好的中國傳統式的家庭教育。從他們的名字上看,「承光、承榮」就是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從小要培養自己的優良美德。再加上姚先生對他們倆人希望甚殷,管束甚嚴並且教導有方。姚先生教導承光、承榮哥倆,從來不用戒尺,而是言傳身教,用姚先生自己儒雅可掬的文人氣質,博問強記的學識以及高潔醇厚的人格魅力。這一切無疑會對幼年的姚承光產生重要的影響。它意味著,人生一開始就是以一種純正的人性定向為道路在腳下延伸的。 然而就在這樣良好家風熏陶下,並沒有給承光帶來一個健康的體魄。早在1953年,由於政審問題,姚先生將出生不久的姚承、承榮送到四川重慶親戚家寄養,一直到1962年8月才接回北京。此時,姚先生的政審雖已結束,有關部門亦允許其在北海公園、中山公園等地教拳,賺取微薄的生活費,以此來養家糊口。但當時正好趕上國家的糧食極度短缺時期,而他們哥倆又正處於身體發育的關鍵時刻,所以嚴重的營養不良,導致承光面黃肌瘦,身體羸弱。到醫院檢查確診為貧血,並帶有明顯的肝脾腫大。看著孩子整天有氣無力的樣子,作為父親的姚先生看在眼裡疼在心頭。終於有一天,姚先生對承光說:「從今天開始,你和弟弟跟我一塊兒站樁吧,這對你們的身體有好處。」站樁?像個樹樁一樣直立著不動。這對於兩個天真爛漫貪玩耍的孩童來說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一開始,覺得很好玩,但好奇勁一過就感到枯燥乏味了。要不是姚先生強迫他們哥倆每天下午放學後把書包放下必須站樁,他們早就把站樁的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即使姚先生看著他們,他們還是靜不下來。人在屋裡站著,心早就被窗外玩耍嬉戲的小夥伴給帶走了。無奈之下姚先生索性就讓他們對著牆角站。面對光禿禿的牆,哥倆心中充滿了委屈,之所以能堅持站下去,只是因為不站就要挨父親的罵。同時,哥倆也在急切地盼望著,盼望時間能插上翅膀疾馳而過,湊夠了數兒,父親就可以放他們出去玩了。 那時就是這樣,承光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站樁,只知道在他們不聽話的時候,父親就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們。而至於後來能成為震驚中外的拳學家,在那時似乎就是一個遙遠而不可及的夢。 就這樣,日子流水般一天天過去,很快到了1963年的夏天。快一年了,每天就這樣在父親的督導下站著,站著。說實在的,意拳站樁就是對成年人來說,也沒有幾個能常年堅持的,更何況兩個8、9歲的孩子。童年是七色的彩虹,五彩斑斕,然而在他們的童年裡卻沒有玩具,沒有遊戲,更少在父母的懷抱里喃喃嬌語,等待他們的卻是每天對著牆去苦熬時間。為此,他們哭過,鬧過,但都被嚴歷的父親震住了。有時,他們心裡也納悶:平時生活中父親是多麼的呵護他們,可為什麼在站樁時對他們如此苛刻。可他們哪裡知道,父親又何嘗不想讓兩個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呀,可為了他們的身體,為了他們將來,更為了偉大的意拳事業後繼有人,他不得不這樣做。每天晚上,看著睡著的哥倆嘴角上掛著的那一絲微笑,姚先生心中感慨萬千:對於孩子,快樂的童年也許只有在夢中擁有!好好睡一覺,好好玩一場,睡好了,玩好了,明天一早咱們還得去跑步。 二 他似乎還清晰地記著,上小學時,每天放學回家,父親的第一句話就是把書包放下站樁去 1963年夏天,承光練習站樁已經一年了。一年來,有笑有淚,有得有失。然而最終的結果是,他的臉色紅潤了,身體強壯了,貧血,肝脾腫大的癥狀消失了。與其說這是奇蹟,不如說這是一年來苦熬時間的必然。承光逐漸體認到了站樁的好處,於是對於每天的站樁也由被動變為主動。那時站樁,姚先生並沒有給他們講什麼意念,只是讓他們放鬆,不要用力,靜靜地站住了就行。所以那時對意拳的認識還非常的膚淺,只是感覺剛開始時很難受,全身酸痛,後來逐漸的身體越來越舒服,精神頭也越來越好,再後來要是有事耽誤一天不站,渾身感覺很彆扭。總之站樁逐漸的成了承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62-1966年期間是姚先生練拳教拳的高峰時期,每天家裡都是人來人往。姚先生的師兄弟楊紹庚、於永年、王斌魁、李見宇等經常過來同先生見面,談拳論道,交流拳技。姚先生早期的弟子白金甲、薄家聰、趙緒泉、歐陽成等也經常過來練功。還有從其他地方慕名而來的意拳愛好者及當時在北京讀書的大學生等等。那時家裡可以說就是一個練武場。每天姚先生都專心致志的為他們講拳授藝。而這時在每天放學後,承光和承榮就主動把書包放下,來到院子里,抱起間架,一邊站樁,一邊聆聽父親的講課。就這樣每天耳聞目染,讓承光逐漸意識到:原來意拳不只是站樁呀,還有許多比站樁更有意思的東西。父親講課時即興演示的每一個動作,雖然簡單但卻蘊含著一種說不出的奇妙感覺。尤其是當他看到父親和學生做散手時那猛脆的發力,將整個人打的騰空而起,掀翻在地。於是就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像父親這樣該有多好呀!在崇拜父親的同時,更增強了他進一步學習意拳的決心。終於有一天,承光向父親提出申請:要學習意拳的試力、發力,要和其他人推手、散手,向父親一樣把他們都打翻在地。看著承光信心十足的那張稚氣的臉,父親笑了,愛憐的摸著他的頭說,慢慢來,你會做得比我更好。會嗎?承光摸摸自己的頭,看著正在教拳的父親,心中充滿了疑惑。 從那時起,承光就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意拳練好。於是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他又相繼學習了意拳的其它功法。由於有一年多養生樁的基本功,身體已經松下來了,所以在技擊樁摸勁時,找得特別快。當年薌老教技擊樁一上來就讓學生體會摸索「整體渾圓力」,這是非常困難的。姚宗勛先生認為自己很笨,這樣做根本體會不到,於是就偷偷的將整體渾圓力拆開來一個勁一個勁去找,先前後,後上下,再開合(左右),單勁找齊了,再將前後、上下、左右的程序打亂,最後達到六面力同時摸勁兒,即薌老所要求的整體渾圓力。這種分對組合的摸勁方法使姚先生的勁兒找的最快最整,大大提高了意拳站樁摸勁的質量。所以教承光時,父親也讓他從前後摸勁開始找,然後再上下開合勁。這個時候姚先生就開始告訴承光如何去運用意念了。意念是拳術的靈魂,因為任何人體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肌肉收縮作用於骨骼的結果。也就是說以骨骼為槓桿,關節為樞紐,肌肉收縮為動力,使人體實現各種活動。由此可見,神經系統的支配在人體運動中所處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而神經系統又始終受精神意識的控制和影響。「意為力之帥」就是講的這個道理。意拳練習要突出一個「意」字,就充分說明了「意念活動」在拳術訓練中的重要作用。父親說得雖然很專業化,但承光似乎只是略微的能明白一點。父親能看出來,讓孩子完全理解還是有些難度的。於是父親就給承光講,當你站樁時就好像站在水裡一樣,四周都被水簇擁著,每一動都能感覺到水有很大的阻力感;當你試力時,就好像自己在水中游泳一樣,身體慢慢動起來,細細體會水的阻力感。阻力感越大,你的功力越大,明白嗎?這次承光倒是略有體會的點了點頭。 從此以後,練習意拳便成了承光每日的必修課。每天下午放學,父親的第一句話就是把書包放下站樁去。這個時候再也不用父親多督促,承光便和弟弟承榮來到院子里站樁、試力、發拳。 在小學五年級時,承光已是12歲的少年了。年齡雖小,但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經過幾年的系統訓練,對意拳也有了一定的體會。這時又接觸了發力和推手,身體靈活了許多。當時他與來家裡學拳的北京的大學生推手,也能施展技法,突然發力將他們發放出去。整個人精神氣質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較之以前,簡直判若兩人。此時他也真正體會到了意拳對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巨大的潛在作用。在這個階段的訓練已經由原來的被動完全變為積極主動。而且態度非常的認真,訓練也非常刻苦。父親看在眼裡,喜在心頭,認為孺子可教,意拳後繼有人! 是呀,自幼便在正統的氛圍中吸吮著意拳的乳汁,這種「根文化」的熏陶,對姚承光今後的人生髮展道路無疑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在一個人可塑性最大的童年時期,往往是直接接受家庭影響而不必通過內心的中介。所以這種最初的熏陶,不僅滋養了姚承光的氣質、性情,而且已經滲透血液,浸入靈魂,中國拳學文化的精神孕育了他後來高深莫測的拳學造詣。而這一切皆來自其得獨厚的家學淵源和父親那嚴格的啟蒙教育。 記得有一天,訓練完之後,送走了學生和來訪者,父親把他們哥倆叫到屋裡,意味深長的說道:「看到你們幾年來能堅持不懈的學習意拳,並由當初的被動反抗不理解到現在的積極主動,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現在你們都已經是大孩子了,有些話我也該給你們講了。你們可能已經意識到了,意拳不同於一般的拳術。因為它是真正的中國拳學,既然是拳學,其表現的就不 僅僅是技術動作了,還有一種更深層次的東西蘊涵其中。學習它也同樣不僅僅要有明師的指導,自己的悟性和刻苦鑽研的精神,同時更需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具備多方面的修養。意拳不是培養打手,而是培養拳術家。打手幾個月就能練成,而拳術家則需要耗費畢生的精力。前者是在種花,後者是在育樹。種花雖快,卻只有幾個月的光景。育樹雖慢,可樹卻能長到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所以一位真正的拳學家,不僅要有精湛的功夫,更要有淵博的學識。只有這樣才能賦予他探索的無窮力量。所以我的意思就是你們兄弟二人在練習意拳的基礎上,平時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同時要注意自己的涵養,對待朋友要以誠相對,對待客人要以禮相待,對壞人要嚴懲不殆。做人一定要愛憎分明,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在意拳的訓練上,你們一定要刻苦,要下大功夫。要堅持,決不能中途退卻。」父親的一番話,使承光聽了後心裡頭沉甸甸的。是呀,幾年來父親為了自己和弟弟能練好意拳,耗費了多大的精力呀。當時為了接待來訪的客人和教授學生,父親一天都不能停下來,晚上還要自己練功到深夜。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每天早上父親5點就起床,自己先練一個小時,然後再把他們兄弟倆叫醒,帶他們出去繞著衚衕坑窪不平的小道跑步。下午放了學還要看著他們站樁。可那時他們哪裡懂得父親的良苦用心,還時不時的耍小孩子脾氣,惹父親生氣。也許經過幾年的磨練,承光真的長大了。他漸漸明白,父親從小強迫自己和弟弟練功,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鍛煉身體,尤其是父親今天的一番話語,更讓承光朦朦朧朧的感到一種責任感的降臨。突然間,他好像長大了許多,雖然有些事情自己還是力不從心,但從現在起,他終於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