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需要宗教信仰?———愛思想: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信力建:中國人為什麼需要宗教信仰?標籤:宗教信仰● 信力建 (進入專欄)整部 《西遊記》,描述了孫悟空從一個性情頑劣的猴子,變成一個佛門聖者的故事。孫悟空從石頭裡蹦出來,無父無母,沒有接受任何文化教養。他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他習慣了頑皮搗蛋,惹事生非,最後竟然大鬧天宮,攪得天地不得安寧,玉帝拿他都沒辦法。最後,得到佛祖和觀音菩薩的教化,孫悟空保護三藏法師赴西天求取真經,終於得道成佛。使「猴子」變成佛,顯示了宗教的「教化」之功。人一旦失去「教化」,縱然有知識,也只能當猴子。1919年,中國人開始搗毀古代偶像,焚燒古代的典籍,切斷歷史,滅絕傳統。在文化上,中國人變得「無父無母」了。這不正是剛出世的孫猴子嗎?孫猴子是要大鬧天宮的,所有人都怕他,拿他當妖怪。可是猴子自我感覺卻很好,可以享受自由,無需敬畏任何東西,什麼都可以打翻、什麼都可以打倒,殘酷迫害異己、甚至同志也不必有顧慮。折騰夠了、累了,要想重新變回人,就只能靠宗教、靠信仰了。宗教是人類數十萬年智慧的積累,是文明的象徵宗教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根據現代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300萬年前,森林古猿進化為人類,舊石器時代的中期,距今20—30萬年以前,宗教就開始出現。隨後,宗教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和發展,為人類在世界上的生存提供精神與智力支撐。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民族或部落是不存在的,即使未開化的人也不例外。今天的澳洲、非洲等地仍然存在著一些原始部落,人類學家研究發現,在這些未開化的部落中,無一例外地存在著宗教現象。有一種觀點認為,宗教是人類思維能力低下,無法理解和戰勝自然的產物。這一點不可過分強調,否則無法解釋人類產生的前200萬年為何沒有產生宗教現象。原始宗教必然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第一,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有了提高,產生了一般概念和較強的想像力。第二,人的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較多地向自然界索取到生活資料。那些有宗教現象的民族或部落,比如非洲南部的猿人能夠使用粗糙的生產工具,中國猿人會製造多種工具和用火,尼安德特人有了石刀、矛頭、石鑽、刮削器,這表明宗教觀念是在對自然界鬥爭的勝利中而不是失敗中誕生的。第三,人的認識的迷誤,人們遭遇了無法解釋的現象,需要某種理論對之進行解釋。巫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近親。宗教經歷了自然宗教、巫術宗教、倫理宗教的發展過程。弗雷澤則認為,原始人最初企圖用巫術來控制超自然的力量,巫術失效後,轉向了對神靈的祈求,產生了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巫術與現代科學,在思維方式如出一轍。巫術相信有某種非人的力量對世界包括神靈的支配作用,人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操作和利用這種力量。科學同樣是要發現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利用這種聯繫為人類的福祉服務。與巫術不同,宗教不是利用神靈,而是採取祈禱、祭祀等溫和的諂媚手段,取悅於神靈獲得福報。巫術發展到宗教,巫師就轉變為祭司。馬克斯?韋伯說,宗教的發展是一個逐漸理性化的進程。弗雷澤則認為,巫師在對自然界長期探索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有關自然進程的規則,其中有些是珍貴的。今天,這些珍貴的規則被我們稱之為技術的應用科學的主體,那些謬誤的規則被稱為巫術。文字,是祭司們出於記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發明。目前已經最早出現的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從這些最早的文字記載中,人們可以知道,祭司們不僅主管各項宗教活動,而且還管理大量的經濟活動。他們記載每年洪水泛濫時的情景,並預測每年洪水泛濫的時間。他們承擔極為重要的水利灌溉管理的職責,如:分配水量,負責水壩和溝渠的建造及維修等等。要讓不斷發展的灌溉設施充分發揮作用,這些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祭司的出現還大大促進了各種技藝的發展,因為當時手工業品的產量不是取決於世俗市場的需要,而是取決於寺院的需要。人類最早的學校,也是蘇美爾的祭司創辦的。祭司和管理人員為了履行自己的職能,需要學習文字,蘇美爾人在神廟附設置了學校,教授楔形文字和祭司們需要掌握的其它知識。後來,祭司或教士一直承擔著人類文明傳承者的角色,宗教是人類知識傳承的機構。大學,是宗教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有些人會納悶,大學是現代文明的象徵,怎麼成了宗教的?實際上,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巴黎大學、哈佛大學,這些世界聞名的大學都是教會創辦的。大學誕生於被稱作「黑暗時代」的西方中世紀。12世紀後期,城市中出現了大學組織,「大學」(Universitias)原意為「統一體」,是教者與學者的共同體,它擁有相對於教會和政府的獨立管理權。1158年,羅馬皇帝費迪南德一世頒布法令,規定大學是一個不受任何權力影響,可以進行獨立研究的地方。大學一般按專業分為神學院、藝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四部分。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都以神學院著名。起初,一名神父在巴黎聖母院講授神學和邏輯學,形成了一個自由講學的群體。1150年,依託巴黎聖母院,巴黎大學在塞納河畔誕生,成為「世界大學之母」。1168年,一批從巴黎大學回國的英國學生創辦了牛津大學。1209年,牛津大學的部分學者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逃到了劍橋,創辦了劍橋大學。1636年,在美國的清教徒創立了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其後的康奈爾、耶魯、普林斯頓等知名大學也都是由教會出資創辦。基督教是現代科學之母。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大科學家都是信仰宗教的。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科學家信教。2004年,美國《科學美國人》雜誌調查表明:美國有40%的科學家信教。其實,這並不奇怪。早在西方的黑暗時代,基督教學校里就在講授數學、邏輯學、天文學等課程,這些課程是現代科學的基礎。教會大學的誕生為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根本的條件,尤其大學教學包含「授課」與「爭辯」兩個環節,提倡師生間自由爭辯,求真是大學的基本精神。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標誌著自然科學的誕生。人們當然可以說: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地打擊了教會的宇宙觀,動搖了教會的權威。人們卻不能忘記,哥白尼頭腦里擁有的一切知識都是來自於教會學校的傳授,哥白尼本人也是神學院的神甫,哥白尼的科學成果實為理性主義在教會中長期孕育的產物。布魯諾也是如此,他雖然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卻根源於宗教學術內部的分歧。按照文藝復興時期的世界觀,上帝是無限實體,萬物是上帝的「展開」,是上帝的傑作。人要認識上帝,就要到「上帝親手寫的書」中去尋找。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是用數學寫成的,宇宙萬物間充滿了和諧的數學關係。這些觀念,把信徒對上帝的虔誠轉化為探索自然的熱情,「用數學研究自然」的觀點也成為現代自然科學的基本特徵。基督教內還孕育著人文思想。中世紀基督教學校不僅教授基督教神學,還包括「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它們對後來的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這就可以解釋,文藝復興何以首先是文學和藝術的復興。實際上,「人文主義」的最初意思就是指人文學科(studia humaniatatis),它大致相當於古羅馬傳授的博雅學科(liberal arts)。通過文藝復興,人不再是匍匐在上帝腳下的被造物,而是上帝的傑作,世間最寶貴的生靈。人的自由、個性、才能、尊嚴獲得了崇高的價值。基督教還是「人人平等」的倡導者,它宣稱,在主內,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今天,由於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在某些方面使人呈現異化的趨勢,基督教的人文主義是保障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有力武器。基督教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偉大貢獻1839年11月1日,布朗夫婦在澳門設立「馬里遜學校」。該校是近代基督教在中國設立的第一所學校。在隨後的日子裡,基督教學校在中國迅猛發展。1898年,「美國傳教士在中國擁有155個教會和849個分會,4萬餘名中國教徒,有初等學校1032所,學生16310人,有中等以上學校74所,學生3819人」。1912年,全國基督教會舉辦的學校在校學生人數為約14萬人,加上當時天主教所辦的小學在校學生人數約8萬人,以及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外國人在華辦學學生總數約22萬餘人。1917年,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外國人在中國辦學的學生數佔中國學生總數的情況是:初等教育4%;中等教育11%,高等教育80%。1926年,全國有基督教小學5000多所,中學200所,大學16所,學生30萬名;天主教小學和神學約9000所,中學200多所,大學3所,學生50萬名,兩者合計,共有學生80萬名。中國早期的大學都是教會創辦的,如1845年創辦的之江大學,1879年創辦的聖約翰大學,1888年創辦的私立嶺南大學。教會大學為中國培養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成為近代中國的中流砥柱。如東吳大學有金庸、費孝通、潘漢典、李政道,金陵大學有南懷瑾、方東美、程千帆、陶行知、程抱一、賽珍珠,輔仁大學有王光美、葉嘉瑩、周一良、王光英,燕京大學有冰心、周南、黃華、俞大綱、蕭乾,聖約翰大學有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宋子文、孔祥熙、顧維鈞、榮毅仁、曹雲祥、俞大維,嶺南大學有陳榮捷、梁羽生、鍾榮光、林思齊,滬江大學有徐志摩、李公朴、李道豫等。遺憾的是,所有教會大學都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被撤銷而合併到公立大學。從此,教會大學在中國絕跡了。更讓人痛心的是,它們不僅沒有沿襲成為中國近代大學,西方大學的優良辦學傳統也隨之失傳了。中國人失去宗教後,已經呈現出病狀祖輩們憑藉著祖先崇拜、儒家倫理、多神信仰得以保持了心靈的健全。近代基督教的傳播為中國帶來了科學昌明和現代文明的曙光。經歷了上個世紀的「文化大掃蕩」,所有這一切都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丟,被打為「四舊」、「封建」、「迷信」、「大毒草」,甚至一度成為「文化專政」的對象。欽定共產主義為唯一正確的信仰。實際上,祖輩的信仰在一定意義上起了宗教「替代物」的作用。雖然看上去不是很完美,卻維持了社會的基本倫理與底線。祖先崇拜,讓民眾心靈有一個最終的歸屬,承載了一個人最終的價值。儒家思想,維護者社會基本的道德秩序。多神信仰,懲惡揚善、敦化風俗。基督教則為中國帶來了新的希望。隨著宗教、傳統的覆滅,中國人失去了一切信仰。上帝宣揚的世人之愛被遺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主義」橫行,社會風俗凋薄,亂象叢生。中國人變得有權就腐敗,有錢就霸道,出現了人人為私的世界奇觀。文革中,政治人物扯下遮羞布,肆無忌憚地進行迫害;讀書人斯文掃地,他們不僅向官員討好獻媚,甚至揭發迫害與自己素無瓜葛的知識分子,把自己「從人變成魔」;普通百姓也被動員起來,上演了一幕幕父子相殘,夫妻相訐,兄弟反目,學生蹂躪師長的人倫慘劇。今天,我們的社會仍然在承受由此帶來的傷痛:人而無信,相互猜疑,親情淡薄,自私自利。當官的,只知道貪贓枉法、包養二奶、有意無意地欺壓良善。暴富者,鮮有憐憫之心,對弱勢群體的處境無動於衷,反而以炫耀自己的財富為榮。中紀委委員康日新家裡堆放著7000萬歐元、「我爸是李剛」都是社會蘊藏危機的危險信號。更嚴重的也許是,在「思想改造」運動中,敢于堅持真理的知識分子被消滅了,沒有人敢再批評中國社會,中國失去了社會的良心。自我改良機制就此喪失了。逢此亂世,真可謂:官不官、士不士、父不父、子不子。沒有信仰,人只會變成爭權奪利的動物,有知識而無文化。失去信仰的人,沒有任何敬畏之心,沒有任何行事的準則,為了私利,他不擇手段,任何事情都做得出來。即便他得到了他謀求的東西,他也不會滿足,他忍受著煩惱的折磨,生活空虛而無意義。人生活的意義不在任何物上,而在於人的靈魂之中。李洪志能夠一呼百應,開山立教,正表明中國固有的「文化生態」被破壞後,人們的信仰出現空白的饑渴狀況。恢復宗教信仰,走上幸福生活之路要醫治社會的弊端、補救信仰的缺失,唯有恢復宗教信仰。不僅要提倡傳統的佛教、道教以及各種民間信仰,還要鼓勵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發展。一些宗教,早已為人類確立了「平等」的理念,比如基督教、佛教。它們都能為建設現代文明國家提供信仰基礎。佛教認為人的本性相同,「人人皆具佛性」,這是人類平等的基礎。佛教甚至主張眾生也是平等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在現代看來,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宗教使人心中產生敬畏,有了敬畏,做事就會遵守一定的規則,產生道德,為社會建立底線。對個體而言,宗教在個人心靈中建立信仰和價值,使生活充滿意義。這是個人幸福生活的源泉。實際上,早在傳統覆滅之際,國父孫中山就曾大力提倡基督教。在《日知會與耶教之關係》一文中,孫中山表示:中國「要用基督教作為一個基礎,建築一個新的文化」。孫中山是明智的,我們已經看到,基督教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偉大貢獻,以及基督教對世界文明乃至現代政治文明的功績。孫中山皈依基督教了,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在生命彌留之際,孫中山說:「我是一個基督徒,受上帝之命,來與罪惡之魔宣戰!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個基督徒。我本是基督徒,與魔鬼鬥爭四十餘年,爾等亦當如是奮鬥,更當信靠上帝」。進入信力建 的專欄本文責編:frank發信站:愛思想網(http://www.aisixiang.com ) ,欄目:天益思想庫 >評論專欄本文鏈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38600.html文章來源:作者授權愛思想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aisixiang.com)。
推薦閱讀:

原創|如何正確應對學習焦慮?
學習八字需要牢記的基礎知識--吳彥彬
李新宇:價值重估的尺度———愛思想: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努力學習的句子
學習八字的基礎

TAG:社會 | 中國 | 學習 | 中國人 | 思想 | 信仰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