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承諾,堅守了130年……·東方衛報數字報刊
06-15
家族四代守護明刑部尚書墓——張生勤,顧璘家族墓地的守護者,張家第四代,也是最後一代守墓人。他參與了這段傳奇故事的書寫——家族世代為顧家守墓,也親歷了這段傳奇的變遷至終結——顧家遷墳。實習生 華超 本報記者 耿蓮蓮這段傳奇得從顧璘說起顧璘是誰?據《明史/顧璘傳》記載,顧璘(1476—1545年),字華玉,號東橋居士。顧璘與陳沂、王韋號稱「金陵三俊」,其詩文書畫脫前人格局,成為金陵文化藝術的代表人物。顧璘歷任浙江左布政使,山西、湖廣巡撫,右副都御史,吏部、工部右侍郎,刑部尚書,是「金陵三俊」中官位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明嘉靖年間,顧璘選定了祖塋地,即如今的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油坊村賈東組一帶,是古代南京城西南十里臨長江的著名大山,陰山山巒丘壑綿延,呈「坤山艮向」之勢,是上佳的風水寶地。據當地的老人描述,顧家墓佔地約50畝,神道全長約200米,入口處有三門牌坊,神道周圍至主墳依次立有石羊、石馬、石人,中間還有一對神柱,經過的一座橋為「顧家橋」,主墳以南,還建有祠堂,堂前修有荷花池,池前有照壁,池後是是龜趺。130年前的那一個約定「大約130多年前,我的曾祖父受顧家後人所託,從土陵崗(現石子崗一帶)遷至此處。」張生勤回憶說。雖然張家為何在當年會接受這樣的委託,張顧兩家在當時是什麼關係,張生勤並未從祖輩那裡得到答案,但就因為曾祖父的這一諾,張家四代人都守在這裡。1968年,父親過世,張生勤正式接過守墓人的工作,雖然經濟狀況每況愈下,但無論自家的生活多麼清貧,「守墓的事兒不能含糊」。儘管張顧兩家人因為這一片顧家的祖塋,世代都有來往,但到張生勤這一輩,只能在每年清明,顧家祭祖以及顧家有人過世才會見面,因此與「墳親家」交情不深也不為怪。不過,如今還留在南京的一支顧家血脈在談起張生勤老人時還是充滿感激,已經93歲高齡的顧老太太表示,儘管張家在距離祖塋地不遠半山腰上,一家4口人擠在一間小破房屋裡,但「只要我們去一次,張生勤一定都會拿出家裡最好的來招待我們」。顧老太太至今還津津樂道張生勤用土灶燒的那幾大鍋水,還有那用僅有的一些玉米熬制的玉米稀飯。2007年,顧家後人將山頭僅存的一些墳頭均遷往西天寺公墓。「世代守護顧家墳墓」顧家來遷墳的那一天,張生勤依然熱情地張羅接待。但當送走了顧家人,張生勤背對著早已不復的神道,父親臨終前那一句「世代守護顧家墳墓」的囑託,在他耳邊回蕩著……再後來,顧老太太口中的,那間在半山腰上,張生勤住了70多年的小屋,也成了房地產商的征地,張生勤交出了小屋,攜家帶口遷居到了附近新建的小區里。於是乎,這個長達130年,歷經四代人的守墓故事,到這裡就有些倉促地收尾了……然而,張生勤根本不可能完全放下,隔三差五,他總是會回到原來那個地方,看一眼曾經熟悉的角落。主墳一帶,如今已經成了一間小廠房,而張老在顧家遷墳之後,又成了這間廠房的看門人。張老把這種巧合看成是命運的安排。不僅如此,有關顧家墳墓的最新消息,張老都特別關注。至於顧家人,「墓遷走了,但是我們和顧家的聯結不會斷的!」說完這句話,張生勤老人便要起身告別,表示到時間「接孫女兒放學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共產黨應堅守政治底線
※繁華落盡 有一種堅守寂然無聲
※李燕:文人畫的堅守者
※堅守心靈的那片凈土
※堅守你的底線,拒絕做爛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