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控糖 個性治療
精細控糖個性治療
———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王文匯教授談糖尿病的防治
本報記者高文超
測血糖你可能並不陌生,但您測過餐後血糖嗎?
常規體檢往往只檢測空腹血糖,是不是空腹血糖正常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空腹血糖正常,餐後血糖升高意味著什麼?
餐後血糖正常值的上限是多少呢?
當前,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高居全球之首,而這個群體還在不斷擴大。讓糖尿病患者得到有效控制至關重要,讓更多人儘早了解到自己離糖尿病有多遠也同樣重要。
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王文匯教授日前呼籲,我國糖尿病患者對於糖尿病疾病認知和管理還存在很多不足,患者對胰島素仍存在很大程度的恐懼和疑問,患者自我監測、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患者教育五駕馬車缺一不可。
早期糖尿病有蛛絲馬跡
根據2010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目前糖尿病患病率達到9.7%,患者9240萬。更為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後備軍」———糖尿病前期人群達到1.482億,總人數可以說居全球第一,糖尿病的防治形勢可謂嚴峻。因此說,喚醒每一位公眾對糖尿病風險的關注至關重要
王主任總結說,如何增強公眾的防範意識,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糖尿病的早期篩查,一旦早期篩查派上用場,或許糖尿病就會被拒之千里之外。
王主任告訴記者,經常有患者在門診被醫生告知已經得了糖尿病時,十分吃驚,甚至懷疑醫生診斷錯誤,因為患者常常無任何的不適癥狀。而患者有典型「三多一少」癥狀,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時,往往患病時間已經比較久,或者血糖已經高得厲害了。
「糖尿病是個潛伏的殺手,但是在其早期常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王主任舉例說,2型糖尿病呈明顯的隱匿性,早期癥狀不顯著,因此常常被忽視,其實定期體檢早期篩查,是能發現蛛絲馬跡的。
王主任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指出糖尿病一些早期的癥狀,希望讀者朋友要加強警惕———
在無明顯原因情況下,出現視力下降、視物模糊、雙目乾澀者,應積極檢查眼底和血糖,以明確是否為糖尿病相關眼病。有些患者視物模糊癥狀可以是時好時壞的,很容易被忽視。
肢體出現潰瘍或皮膚反覆出現腫痛,一個小小的破口持久不愈或者短期內嚴重惡化,經治療效果不佳者,應注意檢測血糖,以確定是否為由高血糖引起的皮膚病變。
進餐前經常出現低血糖癥狀,如乏力、心慌、顫抖、多汗、飢餓感等,進食後癥狀緩解。這往往是血糖異常的早期信號,需要引起警惕。
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男性反覆出現尿路感染,一定要警惕高血糖的風險。尿液中糖含量增高會增加細菌感染的幾率,因此患者便反反覆復被尿路感染所困擾,反覆治療效果也欠佳,不斷就醫尋找病因卻常遺忘了糖尿病這個隱匿的罪犯。
女性外陰部皮膚瘙癢,或尿頻、尿急、尿疼,經婦科治療或抗感染治療後,效果不明顯者,且反覆發作,也應檢測血糖。因為糖尿病患者患上細菌性、黴菌性陰道炎和尿道炎的幾率明顯增高。
只測空腹血糖可造成50%糖尿病漏診
你有多久沒有檢測過血糖?空腹血糖只要小於7mmol/L,就等於和糖尿病「無緣」嗎?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病情的一面「照妖鏡」,把血糖波動情況準確地告訴你,也是治療用藥的一枚「指南針」。「很多人都知道,血糖值與糖尿病的控制息息相關,空腹血糖檢測是常規體檢中重要的一項,然而多數人不知道,單純空腹血糖正常並不意味著遠離了糖尿病的威脅。」
王主任指出,空腹血糖達到5.6mmol/L到7.0mmol/L這一範圍,就可以被稱作空腹血糖受損。餐後兩小時血糖達到7.8mmol/L到11.1mmol/L之間,表示身體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出現異常。這兩種情況都是糖尿病前期的表現,在醫學上稱之為糖調節受損。
如果血糖已經達到上述範圍,又不注意加以控制的話,快則幾個月,慢則幾年,糖調節受損就有可能發展為真正的糖尿病。一旦確診為糖尿病,就需要終身治療。
王主任特別提醒,不少人在日常體檢中往往只檢測空腹血糖,忽略了餐後血糖的檢查。事實上,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只有約15%的人表現為單純的空腹血糖異常,還有大部分人表現為餐後血糖的升高或兩者都高出正常值。
因此,判斷自己是否屬於糖尿病「後備軍」,不能只看空腹血糖數值,尤其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切勿忽視餐後兩小時血糖的檢測。
關於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王文匯主任醫師還談到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對糖尿病的最新診斷指標,該標準一直是國際上公認的診斷標準。
簡單地講,如果血糖升高達到下列兩條標準中的任意一項時,就可診斷患有糖尿病。第一,空腹血糖≥7.0mmol/L,第二,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
王文匯主任醫師還指出,這裡的餐後2小時,常常是指開始進餐後的2小時,進餐75克葡萄糖或二兩饅頭為標準。所以醫生在做出診斷時需要結合患者是否有癥狀。如果完全沒有癥狀,就需要空腹或餐後血糖有兩次達到上述標準,或者空腹和餐後血糖同時達到上述標準,才可以判為糖尿病。
王主任強調,高危人群應儘早篩查,以便於能夠早期發現餐後血糖升高,降低糖尿病及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胰島素不是萬能葯,治療要因人而異
由於沒有明確糖尿病如何發病,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良策」能根治糖尿病,因此任何一種「根治糖尿病」的藥物、偏方和秘訣都是蒼白無力的。否則,也就不會有如此龐大的糖尿病患者隊伍了。具體到糖尿病的綜合治療措施時,王主任建議患者採取教育、飲食、運動、藥物和監測「五駕馬車並駕齊驅」的原則。
「只有患者能夠按照所獲得的知識,科學地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和運動鍛煉,才能使糖尿病的理想控制成為可能。」否則,任何藥物都不能徹底抵擋過量飲食、不願運動、緊張繁忙帶來的惡果。只有拋棄喜吃甜食、吸煙、過量飲酒等不良嗜好,才能有機會體會糖尿病理想控制所創造的正常感覺。
「一種藥物不可能適合所有的糖尿病人,治療方案必須個體化。最好在內分泌科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單葯或聯合治療,從而達到各種指標的良好控制。」王文匯主任醫師還介紹說,研究還發現,多數2型糖尿病人在明確診斷時胰島功能已下降50%左右,這一降低主要由高血糖、高血脂引起。採用胰島素及其他藥物使血糖和血脂恢復正常後,胰島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現在關於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出現了兩種極端現象,即有些該用胰島素的病人拒絕使用,而有些人認為用上胰島素就進了保險箱。」
王主任說,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但並不是萬能葯,血糖正常是糖尿病治療的最佳目標,而不是只要用胰島素就可以萬事大吉,「達標」才是硬道理。
「對於不同的患者來說,要制訂一個適合的個性化治療方案,該用胰島素的必須要用,沒必要用時也可以隨時停用,並不存在胰島素的」成癮「。」另外,每人每天使用胰島素的量也要因人而異。
隨著科技的進步,胰島素製劑越來越模擬人體自然分泌胰島素的模式,所以既能方便將血糖降到理想的水平,又能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的安全。而且,注射胰島素的裝置設計越來越人性化,絕沒有傳統「打針」那般痛苦了,「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一點都不疼。」
「管住嘴邁開腿」可有效防範糖尿病
「儘管糖尿病不能被徹底治癒,但卻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在糖尿病前期階段。」王主任表示,研究表明,通過儘早、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和(或)藥物治療,能夠大大降低糖耐量減低人群發展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甚至能夠使該人群逆轉為血糖正常。
王主任還強調,糖尿病的防治核心是飲食和運動兩個方面。這看似簡單,但其效果的好壞往往不由醫生決定,而是取決於患者本人能否長期維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所謂「病從口入」,管好自己的嘴巴,搭建合理健康的飲食十分重要。既要保證充足的營養,又得避免過多熱量的攝取。建議遠離高糖高脂的「垃圾食品」,少吃精加工的食物,可適當多食綠葉蔬菜,增加粗纖維的攝取,魚蝦、瘦肉要適量,而不能誤認為少吃主食這些食品就可以多吃。
為了更好地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建議每周至少3次以上的有氧運動,每次持續至少30分鐘以上。需要特別提醒,運動需要根據個人的心肺功能和關節及肌肉的情況循序漸進,不宜負荷量過大。體形合適者,通過飲食和運動始終保持苗條身材,避免中年發福;已經超重和肥胖者,更需要為了健康擺脫多餘的脂肪,遠離糖尿病這甜蜜的殺手!
專家簡介
王文匯,主任醫師,山東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濟南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2004年曾在上海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進修學習半年,2009年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健康中心作訪問學者1年。
1986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後一直從事臨床工作。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垂體和腎上腺疾病等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能正確診治急危重症,妥善解決疑難複雜問題,成功救治甲狀腺粘液性水腫昏迷、腦耗鹽綜合症、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多發內分泌腺體病、侏儒症、尿崩症等少見或罕見病例。
濟南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目前已開設糖尿病綜合門診,包括醫療指導,糖尿病教育,營養指導,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全方位管理和服務。
門診時間:星期五全天
諮詢電話:13370582105
推薦閱讀:
※冠心病介入治療及注意事項
※腹瀉治療最佳經驗方
※肩關節半脫位的評定與治療
※不同顏色胎記的治療辦法
※哪些人群易患糖尿病?糖尿病如何預防和治療?